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借着国家教育改革这股东风。《新课标》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欣喜之余感到的是教育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是对以往教育观念的冲击。我不禁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新课标》到底新在何处?它对我们教师又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我们该以怎样眼光去看待在新课标的基础上确立的新教材呢?我们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对待我们的教学呢„„
像上面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我明白不能再以老的眼光去对待我们的教材以及学生。而应该有新的态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开始不断的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有这样的认识:《新课标》新就新在教育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新在学生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在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我反思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大家都知道,在传统的古文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所谓的古文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一字一句的抄记,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我脑子里还清晰的记得读中学时文言文里每个字句下面细如蚊蝇的密密麻麻的翻译;还清晰的记得背文言文翻译时的痛苦(那是不能和老师的翻译有半点偏差,否则就是错误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把教师的看法当成自己的看法,把教师的理解背成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得不到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得不到体现。这就违背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通过不断的摸索,我确立了一种适应新课标的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对我的想法作一个阐述。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一过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没有兴趣完全靠老师强制性的把所谓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是不会有大的收效的。
学生时代的我就对文言文提不起半点的兴趣。原因在于我始终认为文言文与
我们的时代脱节,而且理解起来是那么的困难。因此,我也记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却不知道它包含着怎样的豪情壮志;我也知道“蜀之鄙有二僧”,却不了解这“二僧”和我们学生有何关系„„这样学习文言文的收效何在,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何在?
那么这里的创设情境,就是要把文言文和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至于让学生有文言文完全脱离实际的感觉。我认为文言文的创设情境,有以下的形式:(一)假设的形式。通过假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强烈的直观感受。如,教授八年级的《陋室铭》,课前不妨假使这样的情境: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房子,你会怎样设计?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二)联系生活的形式。这是加强文言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教授《爱莲说》,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莲花吗?为什么?你对莲花还有怎样的感觉?由于莲花很常见,所以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三)讲故事的形式。对于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因此,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的话,相信效果也是不错的。如,教授蒲松龄的《狼》之前,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聊斋志异》里的其他有趣的故事,以此来引入。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的形式要我们继续摸索。总之,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引入,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多读课文,加深理解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手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多读,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而要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读”,而不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认为“读”只会增加文言文的枯燥,其他再无作用。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拿到文言文读第一遍之前,教师可以有很多的方式范读。如运用录音机,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这可以加强直观性。或者是教师自己范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具备读好一篇文章,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能够起
到示范的作用。通过范读,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把握文章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去读。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读的时候应该带着一些简单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对文章字词的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文章意思的感受;对文章感情的体会„„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在学生把课文读了一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这第二次的读就在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式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分别找出一部分(自己喜欢的一部分,优美的一部分,有道理的一部分,难理解的一部分)小组内朗读,交流。并着重于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就加以指导,而不要全权代劳,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着重于学生自己的独特理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通过两次的读以及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弄懂了课文的意思。“三读课文”就要求学生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突出阅读的个性化,也就是所谓的品读。
这一过程的实施形式可以是先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对文章美点的探索,对文章主旨的探讨,对作者意图的把握,对文章意境的拓展等。
自主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交流的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整个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应多持肯定的态度,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宜过于强调自己的看法,否则自主探究就失去了意义。 三、课外链接,延伸拓展
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自己的见解,对文章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课外链接就是要加强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这一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意义。
课外链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当然,链接不是无限止的随意扩散,不是天马行空的无的放矢。而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放有收。“放”要有目的的放,收要恰到好处的收。要把握好“放”和“收”的分寸。如,教授《三峡》这一课时,链接的这一部分不妨提这样的问题:郦道元用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三峡的优美风光,那么三峡的今天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三峡的将来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两个问题就能很好的将古人眼中的三峡和今天的三峡很好的链接起来,但同时问题又是建立在课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就做到了收放有度。这里的“放”是以课文为基础的“放”,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自然也有利于必要时的“收”。 四、注重评价,形成态度
评价在古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有了评价就有了好坏之分,对错之别。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黑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评价的内容多种多样:(一)可以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如,《陈涉世家》里有这样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这样问学生:这句话体现了陈胜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态度?让学生自主评价。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豪情壮志,从而对陈胜的人格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二)可以对作者意图进行评价。如,学完了《陋室铭》,不妨问一问学生:联系今天的实际,你对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有何看法?学生经过评价,明白不同的时代要有不同的态度。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三)可以对文章的写法进行评价。如,《童趣》里将蚊子比作鹤,可以让学生评价这样的比喻好不好。学生经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蚊子和鹤在形态上非常相似,这一比喻还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鹤的形态非常美)。通过分析,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四)可以对文章的主旨进行评价。学习《桃花源记》,可以问学生:有人认为文章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也有人认为它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学生同意哪一种,只要经过思考,说出理由。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总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以《新课标》为基础,要体现教学的人性化,要突出阅读的个性化,要着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要增长
学生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张扬师生个性,要强调朗读品位,要突出学法指导,要重视合作探究,要渗透时代观念,要注重与时俱进。一句话,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由“厌学、怕学”变成“爱学、乐学”。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流光溢彩的千古绝唱,蕴涵了五千年渊源,蕴涵了五千年光辉璀璨的华夏文明,我们应该学习继承,如何开启古代语言文学的府库,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单位:宝 坻 五 中 姓名:韩 素 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