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年级 参加人 主持人 备课 内容 单元 课时 划分 耿丽 2016.02.21 五年级 地点 学科 五年级全体科学老师 中心发言人 耿丽 办公室6 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至四课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课时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时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课时 4.造一艘小船 1课时 1.科学概念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3)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4)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单元 教学 目标 每课 教学 目标 第一课 科学概念: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第二课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第三课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第四课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单元 教学 重点 难点 每课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第一课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第二课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三课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第四课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马剑: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周业飞: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耿丽老师: 研究 过程 及 思路 详记 第1课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张丽: 第2课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材中的第一部分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表面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细细思考。学生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这部分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周业飞: 第3课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安排了两个实验操作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明白把同一块橡皮泥作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之后,它的重量没有变,体积没有变,那么它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个实验活动涉及到测量橡皮泥的体积,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学生通过测量五种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并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从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大。 马剑: 第4 课 造一艘小船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X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解决 的 问题 录、简单实验等。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总结 这次集体备课解决了本单元第一至四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会后由本人将本次备课记录做好并上交,下次集体备课主备人还是我,请大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