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2020-06-09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作者:方丹

来源:《江西教育C》2019年第02期

摘; 要: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就一定离不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深入融合。论文旨在从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中的价值和应用出发,以实践教学案例为载体阐述如何应用思维导图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并对具体教学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策略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挖掘

在最新一轮课改的指引下,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均在寻找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以提高当前小学生令人尴尬的阅读水平。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看来,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大致包括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三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其中,群文阅读在拓展小学生的阅读面上有其他两种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近年来小学语文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它的根本原因。

从小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数量来看,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小学语文老师探究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此种阅读教学方式更强调学生在阅读时的横向与纵向联通,关注学生多篇涉及相同内容的意义建构,并从多元视角来激发阅读主体的内驱力。群文阅读虽然有诸多优势,但也不是无任何缺点。比如,群文阅读需要阅读者具有对比归纳、综合分析多篇文章内容、写作风格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刚好可以弥补小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

二、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制作 (一)何谓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以全脑为基础,以人们思维习惯以及运行规律为行动定律对学习的对象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发掘右脑在方位空间、图像、色彩、想象等方面能力,同时锻炼左脑在顺序、逻辑、文字表达等方面的潜质。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极大限度地开发大脑在创造、记忆、语言和动作上的潜能。

(二)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实质是将大脑活动具体化到每一个程序,各个程序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手工描绘较方便,教师可以示范的方式用不同色彩的水彩笔绘制涉及不同知识点的网格图。东尼·博赞开创了思维导图绘制的七个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步:取一张白纸,从纸中心开始绘制,周围需要留大片的空白。

第二步:课文的中心思想可用一幅自绘的画表示,画面的呈现的内容要易于小学生们相互理解。

第三步:在绘制时,用不同的色彩表达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识点。

第四步:将中心思维与各个分支有线连通起来,后将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再把二级分支与三级分支连通,依次类推,直至没有了分支。

第五步: 思维导图分支间的连线是自然弯曲的,而非直线。 第六步:在每一条连接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第七步:从始至终均要使用图形。

思维导图是一幅帮助人们思考的路线图,它能帮助人们全面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说明书,以文字将想法“画”出来,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用文字将想法再造想象出来。 三、思维导图视角下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案例分析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小学生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培养,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多视角、多创意地引导小学生阅读,同时还要传授给小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果的策略。下面,作者在总结多年从教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一则成功应用思维导图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阅读中心议题:张爱玲的写作技法。

推送给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弟弟》《姑姑语录》《夜营的喇叭声》和《说萝卜》。 (一)预读:群文阅读教学的起点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前完成阅读中心议题中的四篇文章,初略地感受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象,并完成三项课前任务:

1.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作者张爱玲的相关资料。

2.初读故事情节,用图绘制故事。提示:根据文章内容借助联想和想象,以自己对人物关系的理解为上述文章配上思维导图。

3.在阅读前教师推送问题。问题设计首先是为了将教学重心前移,通过学生先学突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其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为了借助联想和想像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人物,为绘制思维导图作准备,同时还在鼓励学生自觉养成课前阅读的好习惯。

(二)走近作家:群文阅读教学关键

首先,评价完成课前任务,并指导小学生整理发言导图,根据导图的提示谈谈自己对张爱玲的认识。

其次,教师在学生认识张爱玲的基础上补充相关材料(比如张爱玲的照片、作品介绍以及生平介绍等),可以课件或是课前录制的小视频呈现。

教师要在肯定学生完成课前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杂乱无章的信息加以整理,应用思维导图变杂乱无章为有条有理,这有利于小学生对作家的系统认识。 (三)交流碰撞:群文阅读教学的高潮 交流碰撞,才能激起对作家和作品的认知高潮。

首先,在快速阅读《弟弟》和《姑姑语录》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单元。

其次,让学生在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你喜欢作品中那个人物?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文中哪些句子是你最喜欢的?

再次,比较弟弟和姑姑性格异同?并在文中找出支撑你观点的证据。

最后,小组讨论,分享见解。要求各小组组员间分享自己的见解,相互倾听记录,有序地补充自己不同的见解。在完善学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喜欢哪篇文章?喜欢哪个人物?对人物形象有何感悟?在小组统一认识时,要求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 (四)感情意象:群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首先是师生共同理解意象。张爱玲的作品大多情感细腻、视角鲜活,她最善长的就是意象化手法,把原本较为抽象的人或物动态化,画面化,让读者在文字感受中自觉建构一组流动的画面,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浓郁的诗境中。

其次是在阅读《弟弟》《姑姑语录》《夜营的喇叭声》和《说萝卜》时可以教些跳读、扫读技巧。学生阅读时,可勾画、也可批注,在读出自己真实感受后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对于哪些无法理解的内容也可用铅笔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就此向教师求助。阅读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这四篇文章,作者传达感情意象是什么?分别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是依托阅读感受,借助思维导图把《弟弟》《姑姑语录》《夜营的喇叭声》和《说萝卜》四篇文章统整起来加深理解。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因而他们阅读后产生的观点各有不同,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对文章进行统整。思维导图的梳理、联想、拓展功能能在此时发挥作用,并提供给小学生更多跨越时空的信息,让学生升华对张爱玲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亚芸,周小蓬.思维导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3-76

[2]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 教材 教法,2017(6):44-48 [3]尹浪,王雁玲,陈际航.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而教——群文阅读教什么初探[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57-60

[4]于保东.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文阅读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1):55-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