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孩子、人际交往、社会责任…在社会的高压力之下,许多人都存在焦虑、压力、抑郁、社交恐惧等心理健康状况,甚至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那么,不同年龄的心理状态如何变化?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2日,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2017-2018)》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以最近3年的大型心理健康调查为基础,探讨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报告称,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
内心不适可能发展为心理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他们的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如从表面上看问题则易被忽视,但本人内心有不适感,也会妨碍能力的正常发挥;如不进行心理辅导,可能自发缓解,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部分人群应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如他们能得
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可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
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等职业处于中高等焦虑
此次报告聚焦我国公务员群体的心理状况,其中提到该群体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仍有5%的人焦虑水平比较高,5.5%的人抑郁水平比较高,10.2%的人压力水平比较高;处于中高等焦虑、抑郁和压力水平的比例分别达到35.2%、33.2%和52.2%。
其次,还有教师、医护人员、银行业职工、IT业职工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且部分行业心理健康水平有逐年下降趋势,需要重点关注。
不同年龄,心理状态如何变化?
1、青少年阶段(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初二初三次之,高中最低。
2、成年阶段(18-55岁):心理健康指数逐渐上升
19-30岁上升较快,30岁后缓缓上升。成年人总体表现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3、老年阶段(55岁以上):心理健康指数平缓
心理健康指数在75岁前平缓,75岁后进入老年期,指数显著下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①情绪:是否有过于严重及持续时间过长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担心;
②行为:睡眠、饮食、工作、娱乐等方面是否有问题;
③思想认知:是否反复出现负面想法,或脑力迟钝,记忆力下降;
④社会功能:如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说明心理状态已非常不健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