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的应用解剖:
1. 鼻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组成。
2. 外鼻在面部中央,向前突出,是气道门户。
1)鼻尖两侧半圆形膨胧为鼻翼;鼻中隔软骨前下缘及鼻翼软骨内侧角构成 鼻小柱;鼻翼向外下与面颊交界处的浅沟为鼻唇沟。
2)外鼻软骨支架=鼻外侧软骨(鼻背板)+大翼软骨+鼻中隔软骨(鼻隔板); 骨支架=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腭突。
3)皮肤上薄松下厚紧多腺;静脉双回流,危险三角区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3. 鼻腔: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
1)总体结构:上窄下宽,前鼻孔连外鼻,后鼻孔通鼻咽。
由鼻中隔分左右两侧,由内鼻孔 (鼻阈)分前后二部:鼻前庭,固有鼻腔。
2)鼻前庭:前鼻孔→鼻内孔,长鼻毛,有腺体,皮肤紧连软骨。 3)固有鼻腔:
(1)上壁:前段上升:鼻骨+额骨鼻突;后段下降:蝶窦前壁; 中段水平:筛(骨水平)板:薄而脆,分隔颅前窝。
(2)底壁:即鼻底:前¾上颌骨腭突,后¼腭骨水平部。
(3)内侧壁:即鼻中隔(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犁骨+上颌骨腭突);
前下部little area:出血好发。
(4)后壁:即后鼻孔。由蝶骨体(上),腭骨水平部后缘(下),蝶骨翼突
内侧板(外),犁骨后缘(内)围绕而成。双侧鼻孔经其后鼻咽部交通。
(5)外侧壁:下鼻甲和下鼻道:鼻泪管口组成部分,上颌窦穿刺点,咽鼓
管咽口距下鼻甲后端1~1.5cm。
中鼻甲和中鼻道:前部附着前颅窝底(筛顶和筛骨水平板),
后部附着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
嗅沟/裂:中鼻甲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 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间的间隙。 总鼻道:嗅沟水平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
腔隙。
上鼻甲和上鼻道:蝶筛隐窝:上鼻甲后端后上,蝶窦开口所在。
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鼻道窦口复合体,OMC: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 术部位。
4)鼻腔粘膜: (1)嗅区:鼻顶1/3,每侧5cm2,固有层嗅腺可分泌粘性物质辅助嗅觉功能。 (2)呼吸区:其余大部分,下鼻甲粘膜最厚。
粘液毯:粘膜下层丰富的粘液腺,浆液腺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 5)鼻腔血管:
(1)血供来源:颈内动脉→眼动脉;颈外动脉→上颌内动脉。
(2)little’s area=利特尔动脉丛(筛前,筛后,上唇,鼻中隔后,腭大)+ 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 plexus;青少年儿童鼻易出血区,难区分。 (3)吴氏鼻-鼻咽静脉丛:鼻腔外壁+鼻中隔后部动脉:老年后部易出血区。
4. 鼻窦:鼻旁颅骨中含气空腔,四对。口小;腔与鼻腔粘膜连;各口彼此毗邻。
前组鼻窦: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组鼻窦:后组筛窦(上鼻道)和蝶窦(蝶筛隐窝)。
上颌窦:鼻腔两侧上颌骨内。发育最早;窦腔最大;窦底低,窦口高; 窦口在中鼻道外壁的位臵最后最低;与牙齿关系密切。 筛窦:鼻腔外上筛骨内。发育较早;气房蜂窝状;解剖关系最复杂, 自身变异最多;与毗邻器官联系最密切。被中鼻甲基板分为前后两组。 额窦:鼻腔上方额骨内外板之间。毗邻前组筛窦,易受其累。 蝶窦:鼻腔后上蝶骨体内;窦口在蝶筛隐窝。 位于各窦后上,单独开口。
二、鼻的生理:
1.影响鼻腔及鼻窦正常生理功能的因素: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通畅性;正常粘液纤毛传输功能;分泌物的质和量。 2.喷嚏反射: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的反射动作,如悬
雍垂下降,舌压向软腭等,然后声门突然开发,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3.嗅觉系统:嗅觉系统主要由嗅上皮,嗅球和嗅皮层三部分组成。 嗅皮层/梨状皮质区:分为梨状前区,杏仁周区,内嗅区三个区域。 4.嗅觉产生:嗅质结合鼻腔嗅粘膜受体,启动嗅觉反应:活化G蛋白α单位→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三→ATP转为cAMP→打开嗅神经纤维膜上环核苷酸门控通道→Ca2+内流,C1-外流→内向电流产生神经冲动→嗅球编码嗅觉信息加工处理→嗅皮层解码→气味感觉。
三、鼻腔炎性疾病:
1.急性鼻炎: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
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病程:7-10天。
初期:干/灼/痒,喷嚏;鼻塞,水样涕,嗅觉↓,闭塞性鼻音。 继发细菌感染:鼻涕粘液性,粘脓性/脓性。
全身症状:倦怠,头痛,发热;小儿高热,惊厥,消化道症状。 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鼻
底分泌物多,水样→粘液样→粘脓性。
诊断:流感:全身症状加重,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变应性/血管运动性鼻炎:发作突然,消退迅速。 鼻白喉:血涕,全身症状加重,常并发咽白喉。
急性传染病:急性鼻炎为早期症状;其他本身症状重。 治疗:全身治疗:发汗;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维C银翘片);抗生素。 局部治疗:鼻内用减充血剂: 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麻黄碱滴鼻液。 穴位针刺/按摩:迎香,鼻通穴。减轻鼻塞。 2.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 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粘膜内血管扩张,下鼻甲海绵粘膜、粘膜下、骨膜、骨增生肥厚,窦最显,血管和腺体周围淋巴细病理 下鼻甲最显,呈结节状,桑葚状,胞,浆细胞浸润,腺体功能活跃,息肉样改变。鼻中隔粘膜亦可肥厚。 分泌增加。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涕易擤 持续性,脓粘性鼻涕不易擤出 临鼻塞 嗅觉减退不明显 嗅觉减退 床嗅觉 表鼻音 无闭塞性鼻音 有闭塞性鼻音 现 耳闷 无 常耳闷,头昏,咽痛 下鼻甲 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暗红 粘膜肥厚,不平,呈结节/桑葚状 探针触粘膜柔软有弹性, 粘膜硬实, 诊 轻压凹陷,可恢复 轻压无凹陷/有凹陷不易恢复 对麻黄粘膜不收缩或轻微收缩, 粘膜收缩明显,下鼻甲缩小 碱反应 下鼻甲大小改变不明显。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宜手术治疗
治疗:1)病因治疗:找出全身病因,及时治疗全身性慢性疾病、鼻窦炎、临近
感染、鼻中隔偏曲等;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2)局部治疗:
(1)慢性单纯性鼻炎:血管收缩剂:1%E、呋麻、呋可麻;
封闭疗法:0.25~0.5%利多卡因局部注射,鼻粘膜血管舒缩↑。 (2)慢性肥厚性鼻炎:
早期:血管收缩剂、硬化剂注射、等离子、微波、冷冻、激光 手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下鼻甲多处
骨折外移术、中鼻甲切除术、鼻中隔粘膜结节切除术。
3.变应性/过敏性鼻炎:
临床表现: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或数十个;鼻涕:大量清水样鼻涕;
鼻塞:轻重不一;鼻痒:多数有;嗅觉减退:鼻粘膜水肿所致。
特点:鼻粘膜反应性增高:
鼻粘膜苍白水肿,以下甲为甚,对1%麻黄碱敏感;
有常年性,季节性,间歇期约近半数病人的鼻腔可恢复正常; 有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涕、鼻塞。
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
药物疗法: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类固醇 免疫疗法:脱敏疗法
手术疗法:降低鼻粘膜敏感性,选择性神经切断术。
4.萎缩性鼻炎: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 症状:鼻、咽干燥感:分泌减少,张口呼吸
鼻塞:脓痂,感觉迟钝,气流呈涡流 鼻出血:粘膜薄而干燥,血管破裂 嗅觉障碍:嗅区粘膜萎缩,脓痂阻塞 恶臭:脓痂中蛋白质腐败分解
头昏、痛:鼻腔宽,冷空气刺激,鼻窦炎
检查:鼻梁宽平、鼻粘膜干燥、鼻甲缩小、脓痂形成 治疗:局部治疗:冲洗、滴药
手术治疗:缩小鼻腔、防止鼻腔水分蒸发
四、鼻出血:
1.出血部位:1)Little's area :鼻中隔前下部;利特尔动脉丛+克氏静脉丛。
特点:血管丰富,吻合支多;
位臵表浅,易受外伤及干燥空气刺激;
粘骨膜粘贴紧,粘膜受伤或肿胀时无退让余地; 血管的自行收缩能力很小。
2)吴氏静脉丛:位于下鼻道外侧壁后份近鼻咽处。
特点:多见于老年人,有血管硬化或高血压者 2.病因:
局部病因: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前分,常限于一侧
外伤:鼻和鼻窦外伤、颅底骨折、手术、或挖鼻等
鼻中隔病变:偏曲、糜烂、溃疡、穿孔 鼻腔和鼻窦炎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炎症
肿瘤:鼻腔、鼻窦和鼻咽肿瘤 全身病因:
传染病:高热→血管中毒损害→鼻粘膜剧烈充血、肿胀、变干→毛细血管破裂 心血管疾病:
动脉压增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静脉压增高:二尖瓣狭窄、纵隔巨大包块肺水肿、肺气肿;
血液病:凝血机制异常、血小板量或质异常;维生素缺乏:vitC、K、P、钙; 肝、肾慢性病和风湿热;中毒:化学物质、药物;
内分泌失调:经期、绝经期、妊娠期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治疗:诊治原则:重者治标,轻者治本
一般处理:坐位或半卧位,疑有失血性休克,应平卧,头低位;
嘱病人尽量勿将血液下咽。
止血方法:根据出血量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简易止血和寻找出血点:1%麻黄素、0.1%肾上腺素
烧灼法:30%-50%硝酸银、激光、电凝、微波
填塞法: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纤维、海绵、气囊、水囊、凡士林油 手术:结扎血管、中隔划痕、鼻内窥镜下烧灼等
全身治疗:针对病因治疗,抗休克,止血药,维生素,镇静剂
五、鼻窦炎: 1.急性鼻窦炎: 1)病因:
化脓性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卡它球菌 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厌氧菌;
鼻腔感染:需氧菌,脓大多无臭味;牙病感染:厌氧菌,脓恶臭。 2)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儿童较重,成人较轻;不适畏寒、发热纳差、呕吐腹泻等 局部症状:
鼻塞:粘膜肿胀、分泌物积蓄,致患侧持续性鼻塞; 多脓涕:鼻腔内大量脓性和粘脓性涕,不易擤尽; 嗅觉障碍:因鼻塞可致嗅觉暂时性减退或丧失; 头痛和局部痛:粘膜肿胀、分泌物潴留、细菌毒素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所致;头痛规律如下:
前组鼻窦炎——额部和颌面部痛;后组鼻窦炎——颅底或枕部痛; 急性上颌窦炎——前额部痛,晨轻,午后重;
急性额窦炎——前额部痛,晨轻,渐重,午后轻,晚间消失,次日重复; 急性筛窦炎——头痛较轻,形式多,内眦鼻根多见; 急性蝶窦炎——颅底或球后痛,压迫眼球不加重,晨轻午后重,可放射; 局部红肿:观察鼻窦外部软组织有无红肿。 3)诊断:
压痛测验:额、筛、上颌窦骨壁位臵浅,按压痛 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中甲红肿。脓位臵判断病变鼻窦,无脓体位引流。 鼻内窥镜检查:鼻腔粘膜表麻后,行内窥镜检查;
鼻窦X线检查:粘膜增厚,窦腔密度增高,可有液平; 上颌窦穿刺冲洗:在无发热、抗生素控制下进行。 4)治疗:
治疗原则:根除病因;通畅引流;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一般治疗:抗炎;体位引流;物理治疗;上颌窦穿刺冲洗:急性期禁忌。 2.慢性鼻窦炎: 1)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轻重不等,部分不明显; 局部症状:
脓涕:粘脓性或脓性涕多,为其主要症状: 前组鼻窦炎--鼻涕易从鼻前孔擤出;
后组鼻窦炎--鼻涕多流向咽部,表现为\"痰多\"; 上颌窦炎----间歇性流脓,偏头或低头时增多; 额、筛窦炎--晨起活动后,脓涕增多;
鼻塞:轻重不等,多因鼻甲肿胀、息肉样变、息肉形成或鼻涕阻塞所致; 嗅觉障碍:鼻粘膜肿胀、鼻息肉或嗅神经感受器变性;
头痛:可有,不如急性明显严重,常表现钝/闷痛/头部沉重感; 视力障碍:多为筛窦和蝶窦炎引起。
2)诊断:
详询病史; 鼻腔检查:
脓涕:前组鼻窦炎--中鼻道有脓; 后组鼻窦炎--嗅裂有脓;
上颌窦炎--中道后段、鼻底、下鼻道有脓; 额窦炎--自中道前段下流; 前组筛窦炎--脓液积蓄于中鼻道;
后组筛窦炎和蝶窦炎--嗅裂有脓或下流蓄于鼻腔后段、鼻咽部。
鼻腔上部变化:中甲肿大或息肉样变、筛泡肿大、中鼻道息肉、
下甲缩小而中甲水肿、肥大为慢性鼻窦炎之征象。
3)治疗: 滴鼻剂:以血管收缩剂为主-1%麻黄素、呋麻;与变态反应有关-呋可麻; 抗菌素-5%链霉素、1%甲硝唑、0.5%诺氟沙星等; 口服药;上颌窦穿刺冲洗;取代疗法;
物理疗法:电透热、短波、超短波、电磁波等;
手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上颌窦根治术,鼻内筛窦刮除术,
中鼻甲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下鼻道开窗术等。
3.鼻源性并发症:
1)途径:鼻,鼻窦炎症脓涕向后流入咽部→咽炎,扁桃体炎;
致病菌直接/淋巴循环侵入下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肺炎; 不动纤毛综合征:鼻腔,鼻窦,气管,支气管粘膜纤毛上皮缺乏
活动,不清除细菌,反复引发鼻/鼻窦/中耳/气管/支气管炎。
2)治疗:眶内并发症:鼻窦细菌脓液通过解剖途径累及;
鼻窦外伤或手术损伤相邻眶壁;机体免疫力降低。
(1)眶骨壁骨炎和骨膜炎的治疗:积极治疗急性鼻窦炎。足量抗生素
+强鼻窦通气引流+上颌窦穿刺冲洗。
(2)眶壁骨膜下脓肿:切开引流+全身抗生素+鼻窦手术。 (3)眶内蜂窝织炎和眶内脓肿:鼻窦手术+广泛切开骨膜+全身抗生素。 (4)鼻源性球后视神经炎:筛窦蝶窦开放术+视神经减压术+全身抗生
素。
颅内并发症:颅前窝底骨壁结构可先天缺损,鼻腔,鼻窦粘膜与
硬脑膜相贴;
额窦与蛛网膜静脉相通,额骨板障静脉→上矢状窦; 蝶骨板障静脉→海绵窦。
(1)感染鼻窦施行手术;全身抗生素;
(2)硬脑膜外脓肿:去除坏死窦壁,暴露硬脑膜,引流脓肿; (3)硬脑膜下脓肿:切开硬脑膜,排脓冲洗;
(4)化脓性脑膜炎: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脑内压↓; (5)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用抗凝剂。
六、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1.上颌窦癌:
1)临床表现: 脓血性涕:一侧鼻腔出现,可有特殊气味。
面颊疼痛和麻木:侵犯眶下神经所致。
鼻塞:鼻腔外侧壁内移;肿瘤侵入鼻腔。
磨牙疼痛和松动:窦底肿瘤侵及牙槽。 窦壁破坏侵及邻近器官所致症状: ①向前:面颊部隆起。
②向上:流泪、眼球上移、运动受限、复视。 ③向下:牙齿松动、牙龈肿胀、硬腭下塌。 ④向后外:侵犯翼腭窝或翼内肌致张口困难。 ⑤向内:鼻塞。
⑥颅底:内眦处包块、张口困难、颞部隆起、头痛、耳痛等。 ⑦颈淋巴结转移:同侧下颌下或颈深上L.N。
2)诊断:
一般:40岁以上患者,有上述症状且为一侧性、进行性,应仔细查。 前、后鼻镜检查:鼻腔及鼻窦内窥镜检查: 活检:鼻腔、鼻窦活检;鼻窦穿刺活检。
3)治疗:放疗+手术为主,化疗姑息。 2.鼻咽癌:
1)临床表现:
出血:早期即有易出血倾向,常见为吸涕带血和擤涕带血。
鼻部症状:鼻塞,多为单侧;远处转移.
耳部症状:耳鸣、耳闷、听力减退、鼓室积液。
颈淋巴结肿大:早期即可出现无痛性颈淋巴结长大,常为首发症状。 颅神经症状:依次为V.VI;IV.III.II;IX.X.XI.XII。
2)诊断:
病史及症状:成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 须注意:成人持续回吸血涕或擤血涕半月;原发持续半侧头痛,阵发加重; 复视或其它前组颅神经症状;无痛性颈侧肿块且进行性长大。 检查:病理检查:活检;EBV-VCA-IgA抗体测定:>1:10;
X线检查、CT检查:可协助诊断,对分级有帮助。
3)治疗:放疗为主,前后,复发/不敏感/无效的肿瘤手术,化疗。 3.喉癌:
1)声门上肿瘤:30%,分化差,发展快。淋巴丰富,血供足,易转移,预后差;
临床表现:早期不明显,非特异性;晚期喉痛、声嘶、呼吸困难。
2)声门型肿瘤:60%,分化较好,生长较慢。淋巴管少,不易转移,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早期即有声嘶,逐渐加重。肿瘤增大时可有喉喘鸣和呼吸困难。 3)声门下肿瘤:约占6%,生长速度较快,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以后咳嗽、血痰,晚期常有呼吸困难。 4)跨声门肿瘤:源于喉室,向声门旁间隙侵犯,向上、下两个区域扩展。
多垂直扩展,很少横向发展至对侧,预后差;
临床表现:早期声嘶,先有声带固定,以后破坏喉软骨,喉痛。 5)治疗:放疗+手术为主,化疗姑息。
咽喉科学
一、咽的解剖:
1.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 内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舌扁桃体; 外环: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 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
2.咽的生理功能:呼吸,言语,吞咽,防御(咽反射),调节(中耳),免疫。 二、喉的解剖:
1.解剖标志:喉上通喉咽,下连气管;位于颈前正中,舌骨之下,上端为会厌上
缘,下端为环状软骨下缘。成人相当于第3-5颈椎平面,女性及儿童位臵较高。
2.周围毗邻:前方皮肤,皮下组织,颈部筋膜,带状肌;
两侧甲状腺上部,胸锁乳突肌,及其深面重要血管神经; 后方喉咽,颈椎。
3.软骨支架:甲状软骨(最大),环状软骨(唯一整环,1st气管环上,前弓后板),
会厌软骨(喉上,叶状,正面粘膜+舌根→会厌皱襞,侧→会厌谷),杓状(环状软骨板上)/小角(杓状上)/楔状软骨(小角软骨前外)。
4.喉腔:上界:喉入口=会厌上缘+杓会厌皱襞+杓区+杓间区;下界:环软下缘;侧壁:两软组织隆起:上一对 为室带/假声带;下一对为声带。其间间隙→喉室。
5.小儿喉部:1)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容易肿胀;
喉腔尤声门区窄小,急性喉炎是易喉阻塞→呼吸困难;
2)位臵高,3月婴儿环状软骨弓于4th颈椎下缘,6岁降至5th颈椎; 3)喉软骨未钙化,较成人软,甲/环状软骨触诊,不如成人明显。 二、喉的生理:呼吸功能(调节气道宽窄);发声功能(声带);保护下呼吸道;
屏气功能。
三、腭扁桃体炎(咽痛): 1.急性扁桃体炎: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季节更替时及青少年多见。 1)分类: 急性卡它性扁桃体炎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病理 炎症限于粘膜表面 炎症浸入扁桃体实质 畏寒发热,体温>39℃;头痛,纳差, 全身症状 低热、全身症状轻 疲乏,四肢酸痛,小儿可抽搐呕吐 咽痛为主,吞咽困难,射至耳部,扁局部症状 咽痛 桃体肿大明显的小儿可致呼吸困难 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可见黄白色检查咽部 充血、无渗出 脓点,隐窝内渗出物连成假膜,假膜限于扁桃体,易拭去,不留创面 颈淋巴 可有肿大,压痛不重 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 2)鉴别诊断 局部咽痛 咽部所见 颈淋巴结 化验结果 扁桃表面有黄白色剧烈疼痛 下颌角淋巴结涂片:链球菌;急性扁桃体炎 渗出物,可成膜状,下咽困难 长大,压痛 血液:WBC↑ 易拭去 灰白色假膜超出 涂片:白喉杆有时肿大,呈 咽白喉 轻 扁桃体,不易拭去,菌;血液:WBC“牛颈”状 强剥易出血 不变 一侧扁桃体有假涂片:梭型杆Vincent's咽单侧咽痛 膜,拭去后可见下患侧有时肿大 菌樊尚螺旋菌峡炎 面有深溃疡 血液WBC↑ 涂片:(-);单核细胞增多扁桃之白色假膜 全身淋巴结多不重 血液:嗜异性症 易拭去 发性肿大 凝集试验:+ 坏死性溃疡,上覆涂片:(-); 粒细胞缺乏症 有时剧烈 少有肿大 深褐色假膜 血液:WBC↓ 一侧桃肿大、表面涂片:(-)血全身淋巴结肿白血病 无痛 坏死,灰白色假膜,液:WBC↑原大 常伴溃疡或坏死。 始幼稚WBC 3)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质、补充营养、疏通大便; (2)抗菌素:链球菌感染,青霉素首选;耐药菌可选磺胺/头孢类;其它抗菌素。 (3)中医中药:疏风清热,消肿解毒。
(4)局部用药:漱口--复方硼砂液、1:5000呋喃西林液、温热生理盐水等;
含片--杜灭芬喉片、碘喉片、冰硼散等。
(5)手术:反复发作者在急性期过后,施行扁桃体摘除术。
2.慢性扁桃体炎: 1)临床表现:
(1)常有急性发作史,平时无明显症状;
(2)反复咽痛,易感冒,反复发生扁桃体周围脓肿; (3)口臭:隐窝内脓栓储留或厌氧菌生长所致;
(4)反射失调:咽干、咽痒、刺激性咳嗽、咽异感等; (5)扁桃体过度大:呼吸、吞咽困难,言语含混不清; (6)咽下分泌物:刺激胃肠,引起消化障碍; (7)毒素吸收:头痛、乏力、低热、易疲劳。
2)检查:舌腭弓慢性充血,隐窝口黄白色点状物,扁桃体大小不定。
3)诊断:
(1)有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史 (2)舌腭弓慢性充血
(3)扁桃体有黄白色脓点或表面不平,有瘢痕 (4)扁桃体与周围组织粘连 (5)下颌角淋巴结长大
(6)用压舌板压舌腭弓,有干酪样物流出
4)并发症:人体可能受扁桃体内细菌和毒素的影响,发生变态反应 病灶器官(腭扁桃体)→ 病原体或毒素(异体抗原)→ 特异性抗体
↓ ↓
损伤脱落的细胞(自体抗原)→ 自体抗体→ 细菌(抗原)→Ⅲ型变态反应 常见病: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肾炎、长期低热等 5)治疗:
(1)保守治疗:脱敏治疗、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扁桃体隐窝冲洗及吸引 (2)手术治疗:扁桃体切除术:
适应症:慢性炎症反复急性发作;有扁周脓肿史;扁桃体重度长大,影响
呼吸吞咽;病灶扁桃;白喉带菌者,保守治疗无效;各种扁桃体良性肿瘤。 禁忌症:急性炎症时;造血系统疾病及有凝血机制障碍者;严重全身疾病; 脊灰和流感流行区;妇女在经期、经前期、妊娠期;自身免疫病。 四、喉炎症性疾病(声嘶) 1.急性会厌炎:
1)临床表现:全身:起病急,畏寒发热,精神萎靡,面色苍白;
局部:剧烈咽喉痛,吞咽加重,语音不清,呼吸困难,少有声嘶; 检查:急性病容,呼吸困难。会厌充血肿胀,室带,声带不清。 2)治疗原则:抗感染: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抗感染无效后使用; 其他:会厌脓肿排脓;进食困难予以静脉补液等补充支持疗法。
2.急性喉炎:喉粘膜的急性炎症。
1)临床表现:全身症状:鼻塞,流涕,咽痛;畏寒,发热,乏力; 局部症状:声嘶:主要症状;咽痛:程度不同发声和咳嗽时加重,但不妨碍吞咽;
咳嗽多痰:初期干咳无痰,继之分泌无增多,呈粘脓性,粘稠。
2)治疗原则:声带休息;
全身治疗:抗菌素、类固醇激素、禁烟酒; 局部治疗:蒸气吸入疗法(助于消炎、消肿,使喉内分泌物变稀易于咳出);
3.小儿急性喉炎:
1)特征:6m-3y婴幼儿易患,且易呼吸困难,原因为:
(1)喉腔狭小,粘膜一有肿胀,易致声门裂阻塞; (2)喉软骨软,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肿胀明显; (3)粘膜下淋巴组织及腺体丰富,炎症易致粘膜下浸润而使喉腔变窄; (4)咳嗽机能差,不易排除喉部及下呼吸道分泌物,使呼吸困难加重; (5)对感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较低,故炎症反应较重; (6)小儿神经系统不稳定,易激惹,容易发生喉痉挛。
2)临床表现: (1)声嘶:初期声嘶不重; (2)阵发性犬吠样咳嗽;
(3)吸气期喉喘鸣和呼吸困难 ; (4)吸气期三凹征 ; (5)常夜间突发。
3)鉴别诊断:结合症状,必要时行喉镜检查。
呼吸道异物:突发,多有异物吸入史,症状以阵发性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 喉白喉:常继发于咽白喉,咽喉部可见灰白色假膜,涂片可查到白喉杆菌。
五、喉阻塞:
1.病因:炎症:喉炎、会厌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喉白喉、喉脓肿、咽后脓肿等;
外伤:挫伤、切割伤、烧灼伤、火器伤、毒气伤等;
肿瘤:喉癌、喉乳头状瘤;异物:喉及气管异物;声带瘫痪; 水肿:变态反应性、喉血管神经性;畸形:喉蹼、喉软骨畸形、喉狭窄;
2.临床表现:
吸气期呼吸困难,吸气期喉喘鸣,吸气期软组织凹陷:四凹征; 声嘶:常见非必有;缺氧:紫绀、头后仰、端坐呼吸、烦躁不安。
3.检查及分度:
I度: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后有轻度呼吸困难;
II度:安静时也有轻度吸气期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可有喉鸣及轻度三凹征; III度:有明显的吸气期呼吸困难,喉鸣及三凹/四凹征,端坐呼吸,烦躁不安; IV度:极度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紫绀,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出冷汗。
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昏迷、心衰而死。
4.治疗原则:按呼吸困难的程度,分别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 I度 :找出病因,对症用药;
II度:积极治疗病因,密切观察呼吸,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
III度:密切观察,积极药物治疗,准备气管切开,情况较差或肿瘤,则立行; IV度:立行气管切开,危急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或先气管插管,再气管切开。 5.气管切开术:
适应症:喉梗阻和颈段气管阻塞;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呼吸功能减退;
为麻醉和维持手术前后呼吸道通畅的预防性行前臵性气管切开。
操作区域:以胸骨上窝为顶,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为两等边三角区域
→“安全三角区”;2nd-4th气管环。
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1.定义: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
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
2.临床表现:
1)症状:打鼾(反复呼吸暂停);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晨起口干;晨起头疼
血压高;性功能障碍,遗尿;烦躁,易怒,抑郁;生长迟缓,畸形。
2)体征:一般征象:较胖,颈短粗,外鼻窄小,上唇翘起;上气道征象:咽腔狭窄,扁桃体/舌根/咽侧索/软腭肥厚/悬雍垂肥厚过长,鼻中隔偏曲,鼻息肉。 七、气管,支气管异物:
1.临床表现:气管异物:剧烈咳嗽、憋气、呼吸不畅;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有气管拍击声,气管撞击感;异物大者可窒息。
支气管异物:一般病程可分四期:异物进入期:呛咳、憋气、呼吸不畅; 无症状期:异物固定,症状消失。时间不定;再发症状期:异物刺激→炎症反应→分泌物↑→咳嗽,高热;并发症期:心衰、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 2.诊断:异物史;详细询问病史;详细查体。X线检查:金属异物—直接证据;
不显影异物—间接证据;透视--纵隔摆动,横膈活动差。
3.治疗:及时诊断;尽早取出异物;抗炎对症处理。
八、食管异物: 1.临床表现: 疼痛:尖锐异物致痛较甚,吞咽时疼痛加重;异物位于颈段食管:颈正中或侧痛。 吞咽困难:多由异物嵌顿所致;唾液增多:咽下困难及迷走神经刺激。梨状窝唾液潴留是颈段食管异物的体征。呼吸道症状:巨大异物压迫气管后壁或喉部,甚至穿破气管或支气管,形成食管气管支气管瘘。 2.诊断:异物史+症状:
1)颈段食管异物常有颈部痛,吞咽时加重。摇动喉体或压环状软骨及气
管环向后有明显疼痛。
2)间接喉镜检查可见梨状窝积液;
3)胸段食管异物疼痛在胸部或/和背部痛,食管X线片可助诊断; 4)食管镜检查。
3.治疗:食管异物一般可通过食管镜取出;
如异物穿出颈段食管并形成脓肿,可行颈侧切开,取出异物,引流脓肿; 如异物穿破食管,进入纵隔,或形成纵隔脓肿,与胸科协作治疗。
4.食管狭窄: st
1:食管入口,环咽肌收缩而致,为食管最狭窄处;距门齿16cm; 2nd:相当于4th胸椎平面,为主动脉弓压迫食管左侧壁所致;23cm; 3rd:相当于5th胸椎平面,为左主支气管压迫食管前壁所致;27cm; 4th:相当于10th胸椎平面,为食管穿过横膈所致;40cm。
耳科学
一、耳的解剖: 1.耳廓:皮肤薄,血管浅,易冻伤;皮下组织少,肿胀时感觉神经受压易至剧痛;
出血及渗出不易吸收,易致耳廓畸形。
2.外耳道:长约2.5-3.5cm,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3.中耳:鼓室:内容物:听骨(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韧带;鼓室肌肉。
咽鼓管:鼓室口向内前下达咽口;成人咽鼓管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
小儿咽鼓管: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感染较易经此管入鼓室。 鼓窦: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隙,经鼓室入口与上鼓室相连; 乳突:2岁以后开始发育形成众多气房;
鼓膜:椭圆形/圆形半透明薄膜,接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
周缘略后→紧张部:中央内凹,中心部最凹点相当于锤骨柄尖端,称为脐;上方鼓切迹→松弛部;
脐向前→锤骨前襞+锤骨后襞→紧张部与松弛部的分界。 脐向前下→鼓膜边缘的三角形反光区→光锥。
二、中耳炎性疾病
1.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听力下降为特征中耳非化脓性炎症。 1)临床表现:听力下降(渐进性;小儿不易表达,发现晚);耳痛;耳鸣;耳闷
鉴别 急性 慢性 耳闷 + ± 耳痛 ± — 耳鸣 ± 自听 ↑ 听力 ↓ 辅电测听 传导性耳聋以低频为主 轻时相同,重时为混合性 + ± 助积液征 检声导抗 B/C型曲线 查 鼓膜 内陷
2)治疗原则:原则:病因治疗、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 方法:清除中耳积液:鼓室穿刺、鼓膜切开、鼓膜臵管。
改善中耳通气: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咽鼓管吹张。
病因治疗:治疗原发病,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的应用,提高免疫功能。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急性化脓性炎症。
1)病因:致病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咽鼓管途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咽鼓管吹张;哺乳位臵不当;外耳道鼓膜途径;血行感染途径。
2)临床表现: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小儿症状重且多样化;
局部症状:耳痛:较剧,多难以忍受,穿孔后痛减;听力减退;耳漏。
3)治疗: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切除病灶、重建功能。抗生素:尽早、足量、全程;局部处理:鼻腔用药(减充血剂);必要时行鼓膜切开引流;局部用药。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鉴别 单纯型 骨疡型 胆脂瘤型 耳漏 间歇性 持续性 持续性 分泌物 粘液、无臭 脓性、臭 脓性、豆渣样、奇臭 听力 传导性 较重的传导性 可轻可重、混合性 紧部大穿孔/ 松驰部穿孔 鼓膜 紧张部中央穿孔 松驰部边缘穿 或紧张部后上边缘穿孔 鼓室 粘膜光滑可水肿 内有肉芽或息肉 灰白色鳞屑状或无定形物质 乳突片鼓窦区: 无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边缘浓密锐利 /CT 透光区边缘模糊 并发症 无 可有 常有 治疗 药物/手术 药物治疗,无效手术 及早手术治疗
2)治疗:原则: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重建功能; 病因治疗;局部治疗:药物/手术治疗;
①单纯型:局部用药为主,穿孔不愈可行鼓室成形术; ②骨疡型:依具体情况而决定用药/手术(常需手术); ③胆脂瘤型:手术治疗。 三、耳源性并发症:中耳、乳突急、慢化脓性炎症向周围扩散而起的各种并发症。 1)扩散途径:循破坏/缺损的骨壁:最常见;血行途径;
经解剖薄弱环节:炎症可循前庭窗、蜗窗和尚未闭合的骨缝。
2)原则:手术清除病灶,通畅引流,足量广谱抗生素,降颅压抢救为主。 手术治疗:乳突根治术;面神经减压术;脓肿穿刺术;抗生素;对症治疗:脱水降颅压,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支持疗法:增加身体抵抗力,输血浆、白蛋白等;类固醇激素;生命体征观察。 3)面神经瘫: (1)周围性:病侧额纹↓,眼裂↑,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闭眼,鼓腮漏气;
微笑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2)中枢性:皱额,闭眼无明显影响,只出现对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瘫痪。 (3)定位诊断:
核性损害:VI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味觉正常、无腺体分泌障碍;小脑桥脑角段损害:神经性耳聋,眩晕,角膜及镫骨肌反射消失;迷路段损害(包括膝N节):伴神经性聋,分泌腺功能及味觉↓/消失;鼓室段损害(镫骨肌支以上):伴传导性聋、耳鸣、镫骨肌反射消失,味觉及唾液分泌↓,泪液分泌正常。乳突段:在镫骨肌支与鼓索N之间,味觉与唾液分泌↓。颞骨外段:肌肉麻痹,定位正常。
(4)治疗:病因治疗:病因治疗的同时,兼顾面瘫治疗;
保守治疗:以激素为主,辅以其它治疗; 手术:面神经减压术、神经移植术、筋膜悬吊术,带蒂肌瓣转移术。
四、耳聋: 1.分级:
轻度聋:26dB-40dB; 中度聋:41dB-55dB; 中重度聋:56dB-70dB; 重度聋:71dB-90dB; 极度聋:>90dB。
2.分类:器质性:传导性,混合性,感音神经性(感音性:耳蜗病变;神经性:
听神经病;中枢性:各级中枢);非器质性:精神性,伪聋。
3.生理:
4.检查 音叉试验 正常耳 传导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 气骨导比较试验RT (+)阳性 (-) 阴性 (+)阳性 骨导偏向试验WT 不偏 偏向患侧 偏向健侧 骨导对比试验ST 相等 延长 缩短 5.病因: 1)传导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鼓膜、鼓室、听骨链、前庭窗的发育异常; 后天性:外耳道-异物、盯聍、炎症、肿瘤、瘢痕等; 中 耳-鼓膜穿孔、中耳炎及合并症和后遗症、外伤、耳硬化症、肿瘤;
内淋巴液波传导障碍---内耳免疫病,迷路积水,浆液性迷路炎等。
2)感音性:先天性:遗传性;非遗传性:孕期因素;产期因素。
老年性聋:听觉器官老化退行性变,内耳最显:感音、神经、血管纹性、机械性 传染病源性聋: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而产生的感音神经性聋;
全身系统性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钾低粘液水肿、肾病、梅毒
耳毒性聋:内耳血管纹淋巴囊受损;毛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神经节细胞退变。 创伤性聋:头颅闭合性损伤、颞骨横行骨折、爆震性聋、噪声性聋; 特发性突聋:原因不明突然瞬间发生的感音性聋;自身免疫性聋; 其他:如听神经瘤,耳蜗性耳硬化症等。
6.治疗:治疗原则:恢复听力;保存残余。儿童筛查为根本。 一般治疗:选配助听器,耳蜗植入;听觉和言语训练。
五、眩晕: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位臵性幻觉。
1.临床表现:运动错觉性眩晕:旋转性眩晕: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多为前庭器病引起。直线眩晕;平衡失调;头晕、头昏。 2.鉴别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眩晕类型 突发,旋转性 旋转或非旋转性 眩晕程度 较剧烈 程度不定 伴发耳部症状 耳胀满感,耳鸣,耳聋 多无 伴发前庭神经症常前庭反应协调 常前庭反应分离 状 体位及头位影响 变动时加重 无关 发作持续时间 数小时到数天,可自然缓解 数天到数月 意识状态 无意识障碍 可有 中枢神经系统 无 常有 自发性眼震 水平性旋转性或旋转性 粗大垂直或斜行 3.梅尼埃病 1)病理:迷路积水以膜蜗管及球囊为显著:膜迷路积水膨大,蜗管扩张,内淋巴压力↑→前庭膜破裂→内、外淋巴交混→离子浓度改变→眩晕→耳聋。 2)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听力变化;眼震。
4)治疗:治疗原则:调节植物N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解除迷路积水。 一般处理:发作期:消肿,对症;间歇期: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循环;手术治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