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异化劳动

2022-05-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

黑格尔的“异化”

黑格尔的异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由于主体在自身内部矛盾的动力下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绝对理念首先异化为自然界,接着又在发展中扬弃对自然界的异化,回到绝对理念本身,这是一种精神的异化;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他不满意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历史的观点,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劳动,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带给劳动老者的苦难的消极一面,他把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这个自我生产过程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生产过程,是抽象劳动。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他就受到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2]。“现象世界”是“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再来的”[3]。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现实社会问题,需要对实际的法和经济问题发表意见,但马克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特别是对黑格尔信奉的哲学思想不能够解释“国家和法实际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物质生产,市民社会的产物”。按照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是“理性”与“自由”体现的观点,国家与法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制度却扼杀了人民的出版自由,在“林木盗窃法”中,林木占有者“占

1

了法的上风”,国家和法却成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这在黑格尔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异化,但这种异化不是国家与法的理性异化为私人利益而最终实现自身,不是精神自由异化为出版法令而最终实现自身;而是异化的现实否定了国家的理性本质与法的自由本性,是超出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框架。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又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哲学,开始受到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异化”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把异化概念运用于人的本质考察,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是思维的异化,他的贡献在于他致力于把哲学从虚幻的精神境界中拉到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于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基础这一事实出发的,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4]。

接着马克思就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世俗基础的分裂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理论,“政治异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人异化分裂为“公民”与“私人”,“法人”与“市民”,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5]。马克思最后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由上述结论可以推出“政治异化”也是由“市民社会异化”所决定的,马克思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不断追溯“政治异化”的根源,因此转向对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6]。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2

稿》中经济事实出发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即“经济异化”。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德国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管理、影响、限制和安排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从而使人民获得最大福利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出现了私有财产,而财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现在却成了私有的,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被占有,而作为劳动者对自己财产的占有少得可怜甚至没有,所以马克思开始对人类的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四个规定: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7],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8],“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9],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10],“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1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12],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3

四、人与人相异化: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3],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异化理论从“政治异化”到“经济异化”,最后到“劳动异化”,完成了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入到对“市民社会”(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不仅指出了“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直接产物”,而且还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成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的社会财富”[1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23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8页

4

[7]、[8]、[9]、[10]、[11]、[12]、[1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于创新,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将异化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主要是异化劳动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在他的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把“物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来考察,成为自己哲学思想的独特内容。但是他是在没有看到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情况下对异化问题所作出的系统表述。马克思的《手稿》是马克思早期谈到异化问题的重要著作,在1932 年才发表。而卢卡奇的《意识》一书发表于1923 年,卢卡奇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

卢卡奇是从批判商品拜物教这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视角开始对“物化”现象的分析的。“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3](P.224)他的物化理论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

5

物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上就蒙上了一层物的纱帘。人们对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们的目光愈来愈短浅,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而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其二,资本主义社会失去其整体性,社会生活分解为一块块碎片,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作用,人们的职业愈益专门化,其生活局限在狭小范围内,人们丧失了对整体景象把握的能力,更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三,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的物化,物化意识侵入人的内心世界。在资本主义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一切劳动都以一种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式来处理,劳动者的精神意识受到机械化的压抑,从整个人格中分离出去,变成一种物品。卢卡奇没有明确地把消除物化和消灭私有制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其主要内容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文章中指出这种异化劳动的表现是:第一,劳动者同它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和力量,在劳动者之外,并与之相对立。这样,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产品的力量越大,工人自己就越贫穷;他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就使得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变成了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第二,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或劳动的自我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当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他的劳动就不再属于他自己。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说来是外在的东西。这样,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所

6

在。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为人所特有,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的上述优点却丧失了,由于劳动的异化,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这样,人的劳动便被降低为同动物的活动一样,仅成为维持其个人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同人相异化。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为自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其中,劳动的自我异化是根本的。产品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产品和劳动的异化造成人同自己的本质异化,进而又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最初产生于人类的自发分工,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还有矛盾,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在私有制形成以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异化劳动导致并加深了私有制,私有制又反过来强化了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和加深了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这个最后的,也是最发达的私有制社会里,异化劳动达到了顶峰。所以,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对抗形式,才能消灭异化劳动。

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

7

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

“异化”又称劳动异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9世纪首次将“异化”一词引进哲学领域,认为异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与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马克思从事理论活动初期受黑格尔的影响,使用并肯定了异化这一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又用异化概念分析了国家,但那时异化概念在他思想里并不占重要地位。直到在《手稿》中,马克思又沿着人与类的统一和分离这一逻辑线索发展,把异化概念作为自己学说的重心予以阐释。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一)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本来是工人劳动力量的对象化,然而却成为不依赖于工人的异己力量且同工人自身相对立而存在。换言之,工人劳动创造的产品本来是劳动主体即工人的对象化,而工人本来也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我并且理当占有其劳动而得的产品。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不但不归工人支配,相反却成为工人的对立面与工人相对立,成为资本家奴役工人的工具。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工人劳动创造出的产品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一种力量或者说是异己力量而存在的, 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劳动对象的异化。

(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8

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者与其劳动创造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 是一种结果; 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异化还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本来人的智慧和体力在劳动中得到发挥,而劳动者本身也应该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创造和生产的喜悦,然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肉体的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趋于衰弱,精神受到摧残”。即: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 劳动者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慧, 而是强制的被迫劳动;劳动不是劳动者本身的需要, 而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因此,工人的劳动已不再属于工人自身,即工人与其劳动自身发生了异化。

(三)人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本身是人类产生自身生命的生活,是实现其自身本质的基本活动或物质基础。一个物种的所有特点及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所有的特点和类特性就在于人类能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也正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人才得以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将活动本身由人的自由自觉的基本活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其自身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的生产活动变成了动物的活动,即人的类生活被夺去。概括来讲,作为人类的人, 其存在和本质本来是通过其自身劳动来实现和证明的,但是由于劳动本身发生异化, 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和自然界被夺走, 即人类失去了自身的类生活和类本质。其结果是人类不能进行发展自身、肯定自身的劳动,即人与自身类本质发生异化。

(四)人与人的异化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以上三个方面异化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既然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及劳动活动本身都是作为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那么这里的产品和

9

活动本身也就不再属于人类自己,而一定属于一个在人类自身以外的某一存在物。但是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某一自然物,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与其相对立的异己力量。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不同于劳动者的另一个人只能是资本家,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和劳动产品都异化为对于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其实质是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都归资本家占有,成为资本家剥削奴役工人的工具。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就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二、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的这一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才造成了工人劳动与其劳动条件相分离,如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工人和其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均发生异化。而失去劳动条件的工人,为了自身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付给资本家,与此同时资本家也将工人辛苦劳动而得的产品一并占有。故劳动本身也就日益成为与工人相脱离并反对工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同时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因而,马克思提出,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在此基础上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