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4001标准的理解与体系的建立

2023-02-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14001 标 准 的 理 解 与 体 系 的 建 立

二零零二年五月二十日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使用指南〞是一个框架性标准,实际上它只为组织提供了一个环境管理体系的框架,而没有对其环境表现提出绝对要求,组织要到达怎样的表现水准,完全取决于它为自己设立的环境目标与指标。其次,该标准所提供的系统化手段,尽管有助于实现对所有相关方的最优化环境效果,但其最终实现,还须供助具体的环境技术。因此它鼓励组织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采用最正确可行的技术。

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在整个组织中或仅在其中某些部门采用该标准。

在ISO 14001的“引言〞中指出,其中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同时标准对“组织〞的定义,赋予了非常广阔的外延,它不仅将通常意义下这一概念所能适用的所有社会实体尽数覆盖,同时还扩展到它们的结合体和其中的一局部。因此,该标准适用于希望采用它的所有组织,并专门强调了出于对中小型企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重要性的认识,其体系要求的设计考虑了它们的条件和需要,因而对它们是完全适用的。

具有以下愿望的组织可采用该标准: ----实施、保持并改良环境管理体系;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或注册; ----对符合本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声明。

ISO 14001标准是ISO 14001的核心,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和标准模式,也是企业所要申请认证的唯一标准。它标准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根本内容和要求,向各类组织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答复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的问题。它包括:环境方针、筹划〔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也称这五大要素,其下有17个二级要素,参见表3-1“环境管理体系要素〞。

工程 表3-1 环境管理体系要素

一级要素 二级要素 〔一〕环境方针 1. 环境方针 2. 环境因素 3. 法律与其他要求 〔二〕规划〔策利〕 4. 目标和指标 5. 环境管理方案 6. 组织结构和职责 7. 培训、意识和能力 8. 信息交流 〔三〕实施和运行 9.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0.文件控制 11.运行控制 12.应急准备和响应 13.监测和测量 14.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四〕检查和纠正措施 15.记录 1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五〕管理评审 17.管理评审 要素名称 下面将重点讲述ISO 14001标准要求及理解要点。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特将标准条款的要求排在前面。为了与条款本身的号码相对应,将使用原条款的编号,希望不会给读者造成困忧。

一.环境方针 总要求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

的要求。 (二)理解要点  概述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种工具,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其作用是帮助组织去实现和系统地控制它所设定的环境表现〔行为〕水准;环境表现改良的程度和范围由组织根据其经济和其他客观条件自行决定;而环境管理体系的详尽与复杂程度,文件提供的程度,支持提供的程度,支持体系运行的资源,都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及其所从事活动的性质。

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导原那么

----认识到环境管理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建立并保持与内外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确定与该组织活动、产品或效劳有关的法律要求和环境因

素;

----明确职责,使管理者和员工对环境保护做出承诺; ----鼓励在产品和过程的全部生命周期内进行环境筹划; ----建立实现预定环境表现水准的过程;

----提供适宜和充分的资源,包括培训,不断实现预定的环境表

现水准;

----建立审核和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过程,寻求改良体系并

进而改良环境表现的时机;

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环境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现环境方针,与组织的环

境表现相联系,在具有职责分工、资源保证的经规划、控制的环境管理活动和运行程序支持下,实现表达自身的持续改善,以此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不断改良。

----环境表现的改良直接关系到组织活动、产品或效劳中环境因

素所引起不利环境影响或危害的消除、降低。只有环境表现的改良才是衡量组织实施环境管理有效性的最终尺度。因此,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良,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改良才是组织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其作用在于帮助实现以下目的: (1) 识别和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效劳中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和

风险;

(2) 发现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时机; (3) 确定适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

(4) 建立处理环境事项的优先程序,以确定环境目标及行动方

案;

(5) 建立执行程序和支持保障机制,推进环境方案的实施; (6) 监视组织的环境表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实施体系的改

良。

 环境管理体系的系统特征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要建立实施一个环境管理体

系,不仅需要考虑它的各个组成局部,而且需要从其各个组成局部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上把握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将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规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作为一个有机组织的整体。

----环境管理体系具有“动态〞特性,旨在不断改良组织环境,

使体系永远处于“PDCA〞的良性循环中。

----环境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系统的子系统,设法使环境管

理成为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局部是运作成功的前提条件。

----污染预防是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根本出发点,防止污染的产

生在经济与环境上要比污染产生后的净化控制更为可取,尽可能在生产全过程减少废物要比运用各种处理处置措施来保证降低污染对环境影响更有意义。为了有效地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需要我们将侧重于污染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重心向生产过程的“上游〞转移,从污染的产生源头去预防污染。在污染预防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行动、措施方法、手段工具纷纷推出,如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生态工业、生命周期评价管理、产品生态设计等。

按照ISO 14001系列标准,污染预防定义为:旨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使用,它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各种在生产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节约或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减少产品从原材料选取、使用、生产制造到最终处理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4.2环境方针 (一)标准要求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效劳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 包括对持续改良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

诺;

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到达全体员工; f) 可为公众所获取; (二)理解要点

 制定环境方针的目的

环境方针通常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所制定,它反映了最高管理者的价值观、信念、原那么和意向,是最高管理者为其组织的环境管理活动确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那么;组织的全体员工与环境有关的全部活动,都在环境方针的大前提下进行;所有的方案、措施、行动,都应符合环境方针,为实施环境方针效劳;方针本身也会在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修正,使其更能实现组织声明的全部环境行为的意图与原那么的目的。 

环境方针的内容

----遵守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法规以及组织应当遵守的其他要求(如

地方规章等),是环境保护工作对组织提出的最高的要求。 ----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良是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根本要求,应在

环境方针中予以申明。

----环境方针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对组织负有执行职责的

个人或集体〕制定,并形成文件。方针应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并传到达全体员工。

----环境方针应具有公开性,使相关方需要时易于获取,制定时

也要考虑相关方的要求。

----环境方针应与组织所开展的活动或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效

劳相适应,即不同的行业所开展的活动或提供的产品的类型不同,其环境影响也不同,所以环境方针也应有所不同。 ----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和根底,因此切

忌抽象空洞和不切实际。

例:某公司的环境方针

为了响应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本公司将在生产决策过程中引进环境概念,在环境管理上努力符合顾客、市场及政府的要求。

为了到达环境保护和持续开展的目的,本公司将持续地: ----改良工艺流程,致力于污染防治及废物回收,将本公司对环

境的影响至最小;

----与政府执法部门合作,确保对环境法规的了解、获得和符合

要求;

----节约能源和资源;

----推广环保理念,提高员工、相关方的环境意识; ----对废物进行妥善管理。

本公司将彻底执行上述原那么,并教育员工,使其了解并采取有效行动,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本公司亦将通过适当的媒体向公众布上述原那么。 二.规划

标准条款: 4.3规划(筹划) 环境因素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效劳中客观存在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哪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二)理解要点 

环境因素的内容

环境因素上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效劳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而环境又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任何一个组织在它开展活动或提供产品及在效劳过程中只要与如上述的外部发生相互作用时,这个组织应存在环境因素(包括对资源的使用)。

 环境因素的各个层面

----一个组织应通过建立一个或多个程序的方式来识别出与这

个组织有关的尽可能多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组织对环境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当仔细分析该组织本身的活动、产品和

所有的效劳过程,尽可能地找到对环境有影响的因素,具体方法有: (1) 始环境评审;

(2) 专家识别; (3) 工序分析; (4) 生命周期评估等;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还应考虑: (1) 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 (2) 改变某种环境影响的难度大小; (3) 改变某种环境影响所需费用多少; (4) 改变将对其他活动和过程有何影响; (5) 相关方的关注情况等。 ----在考虑环境因素时还应注意:

(1) 在各种可能的运行条件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正

常、 异常和紧急状态的情况;

(2) 不仅考虑当前存在的环境影响,同时还应考虑产品、效

劳或活动在过去及对未来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3) 当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效劳有变化时可能对环境造成新的

影响。

----组织的环境因素可能因为其开展活动,提供产品及效劳的改

变而有所改变,如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都可能导致新的环境因素的产生及原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时组织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识别和评估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内容

----在原材料的选用甄别上,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有: (1) 是否有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以及有违生态保护的材料; (2) 有毒有害的材料; (3) 易燃易爆的材料; (4) 易腐蚀、易变质的材料;

(5) 有异味或加工过程中易产生异味的材料;

(6) 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中间体的材

料;

(7) 其他有害材料〔如放射性材料〕等; (8) 采用环保材料替代的可能性。

在初期环境评审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系统地建立一套

涉及以上所有内容的原材料一览表。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从原材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所需要

考虑的环境因素有:

(1)所有产生的废水及其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废水源、废水排放量、对该废水的处理措施目前是否达标排放。更为重要的是,在满足正常生产的情况下,组织是否实施了节约用水、节约用料的措施。

(2)所有产生的废气及其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废气源废气排放量、组织目前对废气的排放方式、处理措施、是否达标排放、是否实施节约用料措施。

(3)所有产生的废料及其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废料统计量、组织目前对废料的回收方式、处理措施、是否采取分类放置处理、是否实施节约用料措施。

(4)所有的噪声源、包括强度、发生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对周围邻里的影响。

----对于企业当前生产的产品,在销售效劳过程中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有:

(1)某些产品是否已经或将要受到法律法规以及生态保护条例的限制或禁止;

(2)产品自身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或对人体或环境产生伤害;

(3)某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或环境产生的伤害程度如何;

(4)产品在最终成为废品时可回收、可利用以及可降解的情况; (5)产品在最终成为废品时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情况; (6)产品环保标识及其符合性等。

----潜在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主要是为了预防、防止和减少在某些异常或紧急状态出现的情况下,原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体、产品等出现或产生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这里所指的某些异常或紧急状况包括; (1) 火灾突然发生; (2) 窗口突然破裂;

(3) 存储、运输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事故;

(4) 输送管道破裂; (5) 突然剧烈碰撞; (6) 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

(7) 因工艺条件控制失误或仪器设备失灵造成报废或产生可能

对环境有毒有害的中间体;

(8) 突然事件发生,如:停电、停水、停气等。

上述情况发生的机率虽然很小,但是万一发生,引起那些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泄露或者爆炸,就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甚至是巨大的污染和破坏。所以,必须重视这些潜在的环境因素。

(一)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效劳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二)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以识别和获取适用于其活动、产

品和效劳中环境因素的法律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如针对组织所属行业的法规要求及特别许可制度等。

----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考虑适用组织的环境因素

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条例;并要求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参照有关的环境法规,符合法律方面的要求,推动自身的环境工作的持续开展。 ----组织在确定并了解适用于本组织的法律法规时,应考虑: (1) 组织如何获取和确定相关的法律和其他要求方面的信息; (2) 组织如何掌握法律和其他要求;

(3) 组织是否建立和保持了适用于本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其他

要求的程序;

(4) 组织采取何种方法定期跟踪法律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5) 组织如何向员工传达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方面的信

息;

(6) 组织是否建立了适合本组织特点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的清单。

----获得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可包括:

(1) 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2) 专业协会或团体,如环境保护学会; (3) 专门的咨询效劳公司;

(4) 专业性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等。

在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省、市、县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所有这些管理机构都是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有利保障,各类企业或组织都可以向这些机构了解有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并进行法律咨询。

4.3.3 目标和指标 (一) 标准要求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目标和指标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污染预防的承诺。 (二) 理解要点 

目标和指标的根本要求

一般对重要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设定目标和指标来加以控制的,目标是依据环境方针而且确立的环境行为的总体目的;环境目标应是具体的,环境指标应是可测量的,目标、指标应形成文件,必要时目标和指标的设置应将预防措施考虑在内并包含测量的环境行为参数;一个组织的环境目标、指标可以广泛地适用于整个组织,也可以具体到某个特定的场所或个别活动。  明确对污染预防的承诺

全过程控制是预防污染的有效措施,常见的目标内容有: ----减少某种污染物的排放〔大气、水体、土壤〕 ----加强固体废物分类、管理、处置 ----标准化学品贮存管理 ----尽可能降低水电用量

----减少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  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的可行性

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的可行性会给组织在实施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时带来实际上的压力,这是任何一个组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最大障碍,全面考虑这些障碍可帮助组织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指标。

 目标的细化与指标的量化

环境方针是长期的原那么方向,环境目标中的改良目标、指标是为了完成环境目标的年度目标值,是目标的分解细化,也进一步具体量化,可明确到具体的部门和数据,并配上时限。可行时,还应为每个指标设置可测量环境表现的参数,例如:

某化工厂经过初始环境评审,认为废气排放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此设立了相应的环境目标:减少有机溶剂的大气排放量。

以此目标相配套的指标可进一步具体量化。

环境表现参数

为了便于度量环境表现的改善状况,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可以考虑设立适当的环境表现参数,以反映该组织实现其环境方针的效果。

----环境表现参数常见的形式:

(1) 定性量:难以科学量测,依组织建立的水准分级。对环境

影响的高、中、低。

(2) 经济量:与环境表现有关的本钱、效益。如废水处理费用,

改善环境的投资等。

(3) 绝对量:无需解释或处理可直接使用的参量,如年污染物

排放量;

(4) 相对量:基于其他参数折合成有参量,如吨钢/能耗; (5) 比例当量:各种以绝对或相对信息构成的参量。如以全年

100%考虑的比例; ----环境参数的类型: (1) 运行领域

a) 原材料方面:单位产品原料使用量; b) 资源方面:循环用水量;

c) 产品方面:有害环境的产品比例;

(2) 管理领域

a)符合性方面: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b)体系实施方面:环境执行程序的实施状况;

c)环境管理和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体化方面:环境产品设计开发;

d)财务方面:污水处理投资; e)社会方面、群众的投诉数量。 ----选择环境表现参数时的考前须知:

(1) 实用性:形成简洁明了,满足使用要求; (2) 相关性:能够满足管理者和相关方的信息需求。

(3) 本钱/效率:参数确定时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时的本钱

费用和可行程度。

(4) 与指标的关联:参数要与指标密切相关联;

(5) 可比性:建立在不同时间活动、过程数据根底上的参数应

能够相互比照。

(6) 代表性:参数传递的信息应能反映组织的环境表现; (7) 敏感性:在合理的时段内应能有效地反映组织环境表现的变

化;

(8) 预测性:有助于提供组织未来环境表现趋势的信息; 4.3.4 环境管理方案; (一) 标准要求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 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

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一个工程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效劳,就应对有关方案进修订,以确保环境与该工程相适应。

(二) 理解打点

 环境管理方案的内容

----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和资源;该环境管理方案应

涉及与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有关的全部可能的活动〔如设计、生产、材料、使用、营销及处置等〕资源及具体措施。

----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措施; ----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时间进度。  文件化的环境管理方案

----一个文件化的环境管理方案,按大多数组织的工作惯例,一般用一份清晰的一览表描述,表格中至少包括如下条款: ----行动方案;

----方案执行部门和负责人; ----财务预算;

----时间期限,如工作日期、完成日期等; ----工程的名称、序号、目标、指标等。 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准那么

----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符合环境方针的声明; ----考虑相关方的观点;

----考虑技术的进步、工艺的革新所带来对环境的影响。 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要求

----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的职责; ----规定实施某个过程或工程的具体措施; ----规定实现目标与指标的财务预算及时间表;

----设法使环境管理体系与现行组织的管理体系相融合; ----确定组织结构、工作范围,明确汇报方式和途径; ----识别潜在的问题,并提出预防的方法。 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步骤

----确定符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方案; ----确定环境职责;

----经分析后确定优先的工作工程; ----明确每一项运作的本钱和效益;

----对每一项行动的实施方案文件化向相关人员传达; 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应考虑:

----方案应是动态的,当所对应的工程发生重大变化时,如

新的开发和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效劳,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正,使之与该工程相适应,以确保方案持续有效性。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将随不同操作对

象的性质而定。例如对于产品,可将考虑重点放在设计、材料、加工、使用、处置等阶段,对于新的活动,可根据情况重点考虑其方案、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关闭等。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正常运行情况,还应

考虑到异常或特殊的运行情况,如启动、关闭、事故、随机事件等。

----由于不同的层次和职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条件,环境方

案应当针对具体层次和部门的活动。制定方案时其数量的多少,深入到什么程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有涉及活动的性质、实现表现要求的难易程度和其他有关条件而定。

三、实施与运行 标准条款: 4.4实施与运行 4.4.1组织结构和职责 〔一〕 标准要求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良提供依据。 〔二〕理解要点:

 组织的管理者应对贯彻组织的环境管理方法、环境目标和指标

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专项技能和技术提供保证;一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机制健全的组织结构,能保证各种活动按要求进行;部门和人员都承当与自己岗位有关的环境责任;责任制的建立,还保证了各种责任、问题的可追溯

性。

 某公司的环境职责分配表,见表3-2。 表3-2 某公司的环境和职责分配表

环境职责分配表ISO14001:总经理室 管理者代表 后勤部 市场部 1996要素 4.1 总要求 ● ○ ○ ○ 4.2环境方针 ● ○ ○ ○ 4.3筹划 ● ● 4.3.1环境因素 ○ ● ○ 4.3.2法律及其他要求 ● 4.3.3目标和指标 4.3.4环境管理方案 4.4实施与运行 4.4.1组织结构和职责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4.4.3信息交流 4.4.4EMS文件 4.4.5文件控制 4.4.6运行控制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监测和测量 4.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4.5.3记录 4.5.4环境体系审查 4.6管理评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产部 ○ ○ ○ ○ ○ ● ○ ○ ○ ○ ○ ○ ● ○ ○ ○ ●主要职责 ○协助职责

 某公司环境管理代表的具体职责

——组织相关人员识别和评价企业内的环境因素;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全员性的环境培训: ——主要担负内部审核的整个实施过程; ——协助最高管理者完成管理评审。  组织结构和职责的根本内容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负责制定环境方针,充分反映管理者在

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意向和原那么,作为指导组织在环境方面行为的准那么;还应为环境管理 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承当主要责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保证,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以及负责确定对体系进行审核,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

——明确规定管理代表的作用、职责和权限,为他们配备所需的

资源;管理代表在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承当具体责任,以充分发挥体系的作用,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同时,还应将监督体系运行的情况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汇报。 ——环境责任人人有份,组织应对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根据其工

作性质和所涉及的环境因素,规定他们所应承当的环境责任、在环境管理中应有的作用,以及处理有关环境事务所需的权限和资源。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确定培训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改良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从而能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 (二)理解要点  培训的根本目的

使有关人员能意识到他们的操作对实现组织环境管理方

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他们所在岗位存在的实际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他们工作的改良可能给组织带来环境效益;不但要使工作人员知道正常情况下的操作,还要知道在应

急情况下他们的职责及如何响应;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并对各自的岗位职责和环境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 培训内容 ——环境意识; ——环境政策/方针; ——法律法规和标准; ——环境因素及识别; ——环境工作指引; ——环境开展趋势; ——内部审核员的训练。  培训的根本方法

为了到达让组织内的人员对5W1H〔即什么、为什么、何时、何

地、谁、如何〕的了解与认识,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比方:

——专题讲座; ——内部会议; ——内部/外部期刊;

——有声材料,如电视/录像; ——专家讨论会; ——模拟审核。 4.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 与外部相关方面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

(二)理解要点

 内部信息交流是组织内部各层次与职能间的交流,如部门间

的日常联络、指令、常规报表、各种信息通报、各部门间的行文等,用以支持组织的环境管理活动能有效地进行。  组织应建立一套程序,其中有与各界沟通的内容。应遵守法

律法规要求,并满足外部相关方了解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

状况的需求,并就其所关注的事宜给以答复或直接对话,其中可能涉及到分部供给商。 4.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以下信息: c) 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d)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二)理解要点

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根底。 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应详尽,能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核

心要素,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即能详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实施要求和实施程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与ISO 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不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不要求编制

专门的环境手册。

 文件可以传统的书面文件形式或先进的电子媒体予以保存,或两

者并用。 4.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

1) 文件便于查找;

2) 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其

适宜性;

3) 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

得到有关文件 的现行版本;

4) 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

施防止误用;

5) 对出于法律和〔或〕保存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

标识。

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

(二)理解要点

 文件控制的目的是要确保组织对文件的建立和保持能够充分适应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但组织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及其环境表现上。

 所有文件都应字迹清楚,注明批准公布日期,文件修改后应注明修订日期,文件的标识应明确,易于查找。文件要妥善保管,应根据文件的重要程度及其类型,规定制定和修订文件的程序和职责;对于电子文件,应注意备份。

 法律要求有些文件失效后还应继续保存 ,以备必要时提供法律所需信息,或者出于保存知识或信息的要求不能将其销毁,对这些文件应进行适当标识,并和有效文件明显区分。 4.4.6运行控制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根据根本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制定方案,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

a) 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 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 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 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效劳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 (二)理解要点

 运行控制是环境管理实施中的关键活动,针对运行中有关环境

因素的活动加以控制、采取措施以减少它们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实施的重要环节。

 每个组织在建立或修改其运行控制和程序时,应考虑具有重大

环境影响的活动,例如: ——设备设施的改造或建立; ——采购; ——签订合同; ——原材料储运;

——生产和维护过程; ——实验室; ——产品储存; ——运输; ——用户效劳。

 程序中要规定操作的要求,这可以和过程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制

定,使运行过程按照要求进行,这有些类似于实施ISO9000时有关“过程控制〞的“作业指导〞类文件。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

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二)理解要点

 应急准备和响应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可包括:

——生产操作中的严重失误;

——火及防火材料、结构对储存原料的影响; ——意外的泄漏或事故性溢出; ——污染控制设备失灵或损坏;

——特殊气候带来的影响,如暴雨、洪水; ——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 制定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执行,在发生事故和紧急情况之后,

应视情况对程序的适应性进行评审和修订。对程序的评审是要看体系的运行能否正确确定潜在事故和制定适宜的应急方案,能否对紧急事故作出及时响应,以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根据评审的结果,对程序作出适宜的修改。 四、检查纠正措施 标准条款:

4.5.1监测和测量 〔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

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进行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以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 理解要点

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文件化的监测和测量程序,在管理体系和运行过程的领域,根据环境和指标对所确定的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

 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应通过科学仪器对其活动的各种环境特性进行持续或例行的监测,以获取有关数据。这一过程所提供的数据的典型性与准确性,对以此为根底所进行的各种体系运作有重要影响;这些数据可以反映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达成情况。 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所有用于监测的设备,都要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并妥善维护。对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组织也要建立相应的程序。

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一)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完成。

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的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记录。 (二) 理解要点

 ISO14001标准中,“不符合〞是指各种不符合环境方针、目标、

指标或其他任何体系要求的情况。包括日常活动出现的不符合,内部和外部的投诉以及内部环境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提出的不符合。不符合的调查与纠正程序的内容,可包括: ——确定不符合引起的原因;

——确定并实行必要的纠正措施; ——验证纠正措施的效果;

——实施或修改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再度发生不符合等。  纠正与预防措施应与相应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及其伴随的环境影

响的规模相适应。

 纠正和预防措施可能会导致有关程序文件的更改,组织应做好

更改,予以记录。 4.5.3记录 (三)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与处置有关环境管理的记录。这些记录中还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效劳的可追溯性。对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之便于查阅,防止破坏、变质和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限并予记录。 (四) 理解要点

组织应制定程序,对环境记录的标识、保存与处置作出规定。其重点应放在那些为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记录以及有关环境目标与指标实现程度的记录上,一般可包括:  有关法律与其他要求的信息;  投诉记录;  培训记录  过程信息  产品信息;

 检查、维护与校准记录;  有关的供方与承包方信息;  事故报告;

 应急准备与响应结果;  重要环境因素信息;  审核结果;  管理评审。

当环境记录采用电子媒体形式记录时,要有适当备份和调阅的权限规定,以防损坏和丧失。 4.5.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五) 标准要求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用于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和一些程序。进行审核的目的是: a) 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 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 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b) 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的制定,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六) 理解要点

 ISO14001:3.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定义是:客观地获取

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那么的一个有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  ISO14010:“环境审核〞的定义是: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

以评价,以判断特定的环境活动、事件、状况、管理体系,或有关上述事项的信息是否符合审核准那么的一个有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委托方。  审核组成员是来自组织内部或外部,由组织自行决定。无论

属于哪种情况,他们都应具备从事这一工作所必要的能力并做到客观公正。为了做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根据被审核活动的环境重要性以及过去审核的结果,制定审核方案和审核程序,方案和程序中可包括以下内容: ——审核范围; ——审核的频次;

——管理与实施审核的职责; ——审核结果的通报; ——审核员的能力; ——审核的步骤和方法。

 某公司内部审核的流程,参见图3-1“内部审核流程〞。

年度实施方案的制

实施通知 审核检查表的编制 审核实施 审核结果通报 审核结果确认、接受

整改事项

纠正及预防措施、结果报告 纠正及预防结果确认 图3-1 内部审核流

审核结果报告 程

五、管理评审 标准条款:

(七) 标准要求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持续改良的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 (八) 理解要点  管理评审的重点

每一次管理评审都是持续改良,也是管理体系的一次循环,并且持续不断,循环不止。每一次循环,应当前进一步,使得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这种循环是一个从环境方针开始、到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运行、检查、纠正,直

到管理评审的持续改良过程。

实施持续改良,应贯穿于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体系试运行、直至认证批准后的全过程。特别是认证批准后,组织更应自觉和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认证机构,那么应按要求每年进行1~2次检查和指导。

为有效实施持续改良,作为组织,应当很好地抓住每一次的管理评审时机,以便更好地执行现行的方案和方针、技术革新、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进行培训等。  管理评审的目的

抓住和确定有可能通过改良环境管理体系的机遇,引导环境行为的改良。

找出和确定造成不符合或问题的根本原因。

针对上述根本原因,制定并实施有关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方案。验证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将过程改良导致的对程序的任何变更,应形成文件。对照目标和指标,进行比校。  管理评审的内容可包括

——对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表现的评审;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 ——对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根据以下因素对环境方针适宜性和更改需要的评价; ① 法律的变化;

② 相关方愿望和要求的变化; ③ 组织的产品或活动中的变化; ④ 科学技术的进步;

⑤ 从环境事故中得到的教训等; 六、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随着可持续开展战略在全球的实施,环境保护正朝着污染预防的方向开展。这要求组织以主动自觉的方式从其管理职能上推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将环境保护贯穿渗透到组织的根本活动过程中,以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持续改良。实践说明,为实现这一目的,在组织中需要一种系统的结构化管理机制。环境管理体系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的方法工具。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以ISO14001标准

为标准、ISO14004标准为指南,并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ISO14001是用于对组织所拥有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和自我声明的标准标准。因而其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规定和表述,更侧重于从审核认证或自我声明的角度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出根本要求。相反,GB/T24004-ISO14004那么是一个拟用于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注册或自我声明的标准。它作为一个组织由于自身环境管理的需要而自愿选用的支持工具,为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及改善提供了具体而广泛的指导。在各类组织的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组织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其特定形式,具体内容等有可能并不完全相同,这取决于组织及其活动,产品或效劳过程的具体特点和复杂程度等。

评审与改良 编写EMS文件 初始环境评审 准备 组织决策 体系的筹划和组织 制定工作方案 任命管理代表 培训 筹划与设计 环境方针 环境行动方案 组织结构 资源支持 监测信息系统 应急方案和纠正措施

体系确立

图3-2 建立实施EMS的流程图

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如图3-2所示:“建立实施EMS的流程图〞。

下面就局部内容作一简要表达,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相关章节。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阶段的划分及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有时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环境管理体系的设立是一个不断开展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系要素确实定应注意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各个过程步骤往往反复替代、循环反应,甚至一个体系要素确实定都可能是一系列复杂的规划活动。  准备工作

获得组织高层管理者对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认同与承诺是准备阶段工作最根本的要求。实践证明,高层管理者的决心与承诺不仅是组织能够启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内部动力,而且也是发动组织不同部门和全体员工积极投入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

按照GB/T24000-ISO14001标准,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组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指定专门的管理代表。规定他们对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职责和权限。管理代表是组织中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的直接负责人员。

员工培训,是顺利及有效建立、运行和维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根底工作,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准备工作之一,并宜先于其他工作来进行。此时培训的重点宜放在环境意识和职责上,从上到下都应参与。因为,只有领导层的意识,而无广阔员工的环境自觉性,要想建立、运行和维持环境管理体系是不可能的。 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为了做好环境规划活动的根底工作,ISO14001中规定:组织应当考虑其现行的及与此有关的过去的活动、产品或效劳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确定自身的环境因素,并判定其中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以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

识别环境因素应包括所有的活动、产品和效劳,即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过程:设计、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交付、使用废置等。识别环境因素的目的是判定重大环境因素,因此在识别的同时还应进行评价。一般的过程是: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评价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确定重大环境因素。在评价环境影响时应制定评审原那么或要求,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同时也必须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科学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当组织的生产、产品或效劳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进行识别和评价,以确定是否有新的重大环境因素。

 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

体系文件是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根底工作,ISO14001标准共17个要素,在描述控制要求时,都对文件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定,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是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根底,整个体系文件可分为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同时各个文件应到达接口协调、互相支持、口径统一、规定一致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在适用范围、职责权限、接口关系、控制要求、检查考核、实施效果〔证据〕等方面须作出明确规定。形成的体系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应根据现场操作、工艺环境、法律法规等的改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不断完善,并且确保各个作业现场始终持有有关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  EMS的运行控制

“该写的一定要写到,写到的一定要做到〞这是对搞好运行控制的根本要求。所谓必须要做到,即按体系文件〔含法律法规〕的各项控制要求严格操作,并能提供可追溯的证据。运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并保证环境管理方案中提到的措施能够按照进度要求实施。组织在对各要素的运行实施控制时,应把握以下要点:第一,每个岗位〔场所〕必须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有效的控制,正确无误地操作;第二,对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活动,关键岗位的操作应有相应的控制标准或作业指导书,同时使操作人员明白,不正确〔违反规程〕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和

危害;第三,对相关方关注的环境因素,应给予高度重视,除及时搞好信息沟通外,应对控制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保证所涉及的对环境因素有影响的活动得到有效控制;第四,当组织的〔或其使用的〕产品有效劳中存在重大环境因素时,应予以标识并规定相应的控制要求,及时通报给相关方〔主要指供方或分承包方〕。  内部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为了验证环境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方案的安排,并验证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适用性,内审是企业内部自我查找问题或缺陷,然后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此来促进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内部审核是体系总体运行的重要环节,是决策层进行体系评审的输入,因此应严格按照审核方案坚持实施。对于内审,一是要具备一支熟悉业务、经培训、有资格、掌握一定审核技巧的内审员队伍;二是应制定周密的审核方案,配置相关的资源,准备好所需的工作文件;三是合理安排日程,掌握审核进度,及时协调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是认真、客观、公正地搞好现场取证,不仅收集现场的证据符合或不符合〕,而且要对潜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观察;五是协助被审核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指导措施的执行;六是跟进整改效果并提出适当的跟踪意见。

通过内审,能够全面了解并掌握整个体系的运行效果,能够对体系运行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从而保证环境行业的持续改良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 持续改善

从ISO 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可以明显看出,环境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不是周而复始,而是螺旋上升的,旧的循环是新的改良的根底。管理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需要随着管理的进步,针对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发现的缺陷缺乏或根据变化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进行管理活动的调整、完善。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由“规划、实施、检查、评审〞诸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这种循环过程表达着环境管理以改善组织总体环境表现为目标,通过检查评审活动等方式使环境管理体系永远处于持续改善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例如:定期对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等〕的调整和改善,以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

不断改良。

2、例:某公司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案例

人类已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因人类各项活动而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目标。ISO 14001系列标准的推出,给企业实现这一目标提拱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企业开始或准备实施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某公司就是其中成功的一家获证企业。

为了实现保护环境的使命,某公司坚持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协调开展的方针,先后投资建设袋式尘器17台,工业污水处理站一座,从一开始构筑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EMS〕,就同时投资二百多万元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一座。自从EMS体系运行以来,公司EMS得到有效实施,环境管理方案按方案推进,除尘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按EMS作业要领书严格操作,实现了平安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分类存放,废含铅劳动保护用品和废铅电极100%回收处理,化害为利;铅渣产生率平均从4.43%降至%,降低了生产本钱,每千伏安时耗电量平均下降6.38%;厂内范围的环境条件大大改善。 下面是某公司一些成功的做法。  任命管理者代表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将涉及组织各方面的工作,按标准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保持方面代表最高管理者行使规定的职权。环境管理者代表应至少被授如下职权: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层汇报体系运行情况,以供管理层评审并为体系的改良提供证据。环境管理者代表应负责协调体系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与各部门间的关系,向最高管理者提出建议。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包容的范围比质量管理体系广泛得多,几乎涉及组织的各个部门、全体职工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因此环境管理者代表应由组织中具有相当级别,并且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生产工艺乃至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都十分熟悉的人选担任。

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环境管理者代表组建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其主要任务是初始环境评审及建立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工作班子的组成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由于管理体系涉及面宽,其人选应具有代表性,由对组织有较深了解并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

②ISO 9000和ISO 14001都是企业管理体系的组成局部,遵循共同的管理原那么,因此工作人员对管理体系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已能通过ISO 9000认证的组织,建议由原有的ISO 9000工作班子承当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以表达两个体系内在的联系; ③工作班子成员应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毕竟是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源的行动,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初期更是如此。这方面的投入收益不直接,相对见效慢。在这种客观前提下,尤其是企业刚建成投产,经营状况尚不十分理想,公司总经理能够做出一决策,承诺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按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属不易。这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根底。

 初始环境评审的进行

初始环境评审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根底,是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环境方针,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确定体系的优先项,编制体系文件和建立体系的根底。国外权威机构认为,完成了初始环境评审,就相当于完成了全部工作的40%。公司对此极为重视,不仅事先做好了充分准备,收集、分析了大量相关资料,还专门聘请了外界的环境管理专家作为技术参谋,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在初始环境评审之前,公司对负有一定环境责任的局部中层干部进行了培训,使其掌握了相当的知识,然后对照他们在各自工序、负责场所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参谋对照他们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现场校核,剔除不正确的,补足遗漏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很好地识别出所有环境因素,而且让公司的所有员工能真正参与进来,从而摆脱了仅少数人去做,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的局面,最后共识别环境因素307人。

在彻底普查的根底上,针对所有活动、产品、效劳的环境因素按工艺流程分类,从法规、平安与健康、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废物产生、所有资源以及业务关系等九个方面进行打分,最后确定以25分为界,大于25分的列为公司级别的重大环境因素,共12条。并认定公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项:一是烟尘

的对外排放;二是固体废物的管理;三是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四是车间工人的平安和健康;五是生活污水的处理。  体系筹划与设计

依据以上结论,重新修订原来拟定的环境方针,把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质的排放及节能降耗作为重点,在方针中予以充分表达。在充分考虑公司的经营状况、技术难度、相关方及其他要求下,制定了四项环境目标、九项指标及相应的管理方案。在这一步骤中,其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确实是由各相关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管理方案。这样做的缺点在于,方案针对性差,各相关部门被动地开展工作,可能缺少主动性,难以让部门员工热心主动参与。 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环境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套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编制体系文件是组织实施ISO 14001标准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和持续适用的重要根底工作,也是组织到达预定的环境目标、评价与改良体系、实施持续改良和污染预防必不可少的依据和见证。在体系文件编制阶段,文件化体系的总体筹划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某公司EMS体系是由环境管理手册、系统程序〔14个〕、实务程序〔14个〕、作业指导书〔30余个〕及必要的记录组成。这种文件结构的优点是层次清楚,可操作性强。

至此,环境管理评审已根本建成,以后就是体系试运行、,内审、管理评审以及第三方审核。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最高管理层的真正承诺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建立EMS的根底和重要保障。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真正符合ISO 14001标准到达全员参与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做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良,实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