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
2021-08-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18卷第2期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ONNAN GEOGRAPHIC8.1WM--N20o0t6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李敏,李建伟(西北大学城市¥*4学系,袂西西安710069)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具有巨大比较优势的空间领域,是当前城市发展和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对城市滨水空间研究多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休系。在收集和整理近10年来国内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实体景观设计、开发规划管理及与滨水城市的关系等方面对城市滨水空间研究作以系统总结,并从滨水空间研究的系统性、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开发规划管理可行性等方面展望研究趋势。关健词: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中圈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 (2006) 02-0086-05滨水( Waterforno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p1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江)滨、湖滨和海滨cn。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区研究的系统体系。基于此,笔者在回顾这些研究之后,试图建构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滨水区研究的框架,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研究趋势加以展望。由城市水系所形成的“水场”,范围包括200-300 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 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1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分析1.1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 国内关于滨水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靠山傍水”的城市选址建设问,而现代意义上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 城市发展的早期,河流成为城镇防守的天然屏障,逐渐地沿河、湖、海的村镇聚落发展成为大城市。尽管这些城市不断扩展和更新,但始终保持着临水、亲水分布的特色。马正林问认为中国古代城市趋向于选址在河流沿岸或距河流不远处,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和水路交通问题。城市滨水区是具有巨大比较优势的空间领域网, 既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又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也是外来旅游者开展观光活动的场所。在现今全球都关注环境的时代里,城市与水的 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再度成为城市研究的重点n[。国外在发掘城市滨水区(Waterfront)潜力方面有许多较为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再建设计[y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哈得逊河畔的滨水游步道设计、新加坡新加坡河地区更新计划等。而中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滨水区综合再生改造不同,国内的滨水区开发没有经历明显的衰退,是政府为了改善滨水区环境、迎合地区空间迅速拓展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的城市建设举措。从该意义上来讲,天津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秦淮河仿古建筑群的保护与更新[p、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开发等可作为国内其他滨水区开发的重要借鉴。 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国内众多学者多从不同角度对其开发建设进行论述,缺乏建构中国滨水郭红雨阁将水滨的功能归纳为:生态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和景观价值。张弓召等m从增加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认为滨水空间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龚维超(u则从城市用地功能的合理布局、交通的协调和滨水区的防灾等方面探讨滨水空间之于城市空间的重要意义。收稿日期:2005-04-05;修订日期:2005-05-12.作者筒介:李敏(1980-),女,陕西省武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第18卷李敏等: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滨水地区的发展要力求加强和原市区的联系, 应将市区的活动引向水滨,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结起来[n11。近几十年来,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再开发成为许多城市应对城方面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形态整合。陈德雄1即猎出,文化、空间、生态和载体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四要素,并从历史文脉、自然梯度开发、生态系统以及水上旅游体系对四要素进行阐述。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历来都是学者们 探讨的焦点。汤晓敏、王云1211提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基市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滨水区开发可以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城市特色,进而提升城市竟争力[U11.2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21世纪前的滨水区开发侧重于滨水环境和景观 形象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改善滨水区环境、交通条件等,推进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131。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缤水区开发开始着重考虑经济层面和城市发展问题,主要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塑造城市形象、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的「I气对于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开发利用模式方面。焦胜、曾光明等[nil提出将滨水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城市滨水区开发相结合的复合开发模式,该模式指出应使滨水区城市空间成为混合、立体,并向大多数市民开放的“中性”空间。另有学者对滨水景观开发模式进行分类研究,郭红雨rn认为:对那些由于城市结构变迁,远离城市生活中心,景观开发应着重滨水区机能的复活和水际空间新功能的导人;针对那些位于市中心、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致力于生态机能的改善,注重城市功能的综合协调开发。随着人们对滨水区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研究开 始从旅游和游憩的角度关注滨水区的开发。吴必虎、贾佳118基于滨水区的游憩功能开发理论,对武汉城市的滨水区开发进行探讨。许坷M]指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应强调其旅游功能,并提出滨水区旅游功能开发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方庆、卜普华[I7气人为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的关键在于通过游憩空间的合理设置将游憩者和城市滨水区相连接,并满足游憩者的需要。1.3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 国内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较为丰富,诸多学者分别从用地配置、空间布局等总体层面对此进行探讨。黄翼阴针对城市滨水空间用地的存在问题,提出滨水空间的更新设计应强调岸线的共享性、立体化设计和多功能利用的用地模式。张庭伟[In以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为例,对滨水空间规划布局、滨水空间共享等进行探讨。李麟学[19队区域空间结构、用地结构、道路交通、实体景观、开敞空间等本原则和基本模式。张翎等周介绍了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基准线”法则,即水系景观轴、沿岸线视觉走廊和交通廊轴线以及垂直岸线向外辐射角度视觉走廊和交通轴,可作为滨水区规划组织空间秩序的基本骨架。吴俊勤、何梅P21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模式归纳为:确立核心思想,提出战略目标“拟定总体框架*进行空间设计。城市滨水区是自然水域和城市空间双向渗透的 区域[231,其设计应从社会、经济、环境(N及历史文脉[25.2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依据遵从自然过程的系统化设计途径I..2a7,对滨水区进行多目标的,包括水系、土地利用和历史文化解释系统的规划设计固。 另有诸多学者借鉴上述规划理论,应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段,致力于具体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实践,形成诸多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典范。杨建军、徐国良PD]立足于城市整体布局和空间开发,对杭州运河的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进行探讨。刘云[311、金云峰、徐振1321对上海苏州河的环境更新与开发进行了探讨。刘敏、刘蓉n8以宝鸡渭河滨水区为例重点研究了河床的规划问题。张翠纂(41、赵民(i15、刘奇志net分别以南京外秦淮河、广州市珠江、武汉市东湖为例进行规划设计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河道疏通、防洪设施、空间形态整合、交通组织、绿化及开放空间体系、度假旅游及重现历史人文景观等方面。1.4城市滨水空间实体景观设计 在城市滨水空间实体景观设计方面,对城市堤岸设计的探讨较为丰富。单庆、王听m提出城市堤岸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生态性、系统化、社会化、个性化和综合开发建设原则。张谊pal从保护生态和满足人的视觉、心理需求出发,对自然原型、自然型以及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等生态驳岸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邝敏毅P91指出在河道横断面设置上,要形成滩涂、水潭,设置水域到陆地的过渡带,形成不同生物的生活场所,并提出4种生态化的河涌改造方案。刘滨谊、周江Pal从生态、河流动力学、景观及游憩等4个角度对护岸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提升、结构安全稳定、视觉景观美化和亲水可游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规划设计对策。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8卷滨水建筑的风格应是轻盈的、 通透的,具有海韵建筑、亲水建筑品味的,但具体的建筑设计处理手法则应从具体的城市大环境、大风格中去寻求协调wn陈RR,魏显w从滨水区域的气候、地质、灾害等方面论述了滨水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张硕、于爽w在借鉴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改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时尚与传统并重、结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时尚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等改造旧建筑的指导性建议。陈小佳M在分析桥梁的空间、 美学、社会等多元属性及其景观形态特征的基础上,从环境艺术角度探讨塑造城市桥梁景观的原则和手法。潘红卫m从城市桥梁的交通、建筑、景观和文化功能出发,指出城市桥梁设计应注重桥梁结构设计、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建筑与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共同参与。王欣、梅洪元1 }61从分析滨水城市天际线的特性人手,提出塑造滨水城市天际线的原则以及注重群集效应、节奏韵律感、层次感、屋顶形式和色彩等创作手法。王东宇、李锦生Ia)7、蔡如m等深人研究城市滨河绿带规划建设,对营造良好的城市河涌园林景观有重要意义。1.5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管理 国内的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管理研究侧重于对国外经验的借鉴。滨水区开发主要存在土地获取、环境复杂、工程技术、交通、资金和周期的保证及公私利益均衡等方面的问题阴。张庭伟on认为,滨水地区开发应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建造、招租直至物业管理的统筹。徐永健、阎小培t491借鉴北美城市滨水区开发管理的“联席会议”方式,提出在中国可考虑由各市政府牵头,成立开发协调机构或综合开发机构。曲少杰f,m指出,可以通过互动发展来实现滨水地区的更新,以建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协调机制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王晓鸣、李国敏1511则从政策法规角度,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及实施对策。2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的不足近年来,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 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全世界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滨水地区的发展为塑造城市未来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并通过借鉴国外学者先进研究经验和方法来拓展研究视野,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2.1开发机制研究不深入 纵观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大量文章对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探讨只是落脚在借鉴国外滨水区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笼统原则的表层,具体的深人分析国内现存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实践性指导方法的涉及甚微。滨水空间开发的科学可行性、开发的动力机制以及政府如何统筹引导开发等问题需进行更深入和针对性更强的探讨。2.2缺乏规划的系统性研究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指导, 具体表现为:规划内容的单一化、形式的程式化和景观的贫困化。缺少从滨水区土地利用与城市区域的整合、滨河步行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游憩系统的连贯、滨水景观的序列性和层次性、绿化等生态基础设施的完善、沿岸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以及体现地方色彩和延续原有城市肌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另外,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的系统性缺乏还表现在:迄今未有学者对国内的滨水城市从滨河、滨湖、滨海等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对进一步的城市发展与水域关系的研究也都停留在个案研究的层面。2.3定性描述居多,定量研究偏少理想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应建立在科学评价滨 水空间景观的基础上,然而国内的滨水空间规划大多只对滨水景观现状作以定性的描述或评价,只有少数学者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城市水系景观进行综合评价tu-Ni,但也因其评价指标的选取疏漏了水系周围的土地利用、滨水建筑控制等重要因子,严重影响评价的科学性。3研究展望鉴于滨水空间研究的以上特点及其研究不足,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园林设计、景观生态研究的实践,认为未来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3.1加强研究的系统性,统筹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 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土地以及交通等诸多要素,如何通过空间结构调整、用地整合、公共政策引导等全面协调规划开发思路,突出以人为中心,从区域、人地、社会经济关系等方面进行科学统筹需不断认识。随着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IA对滨水空间研究的涉及,如何实现多学科融和,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建设一个多功能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以保护的、绿色空间和廊道I51不重视规划理论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研究断延伸的滨水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32第18卷季敏等:近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现代社会人对水的精神诉求、文化向往越来越 评价滨水空间景观质量,自动做出评价图件。强烈,应按照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进行滨水空间规划,3.3注重切实可行的规划开发管理研究以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统成功的滨水区开发都是市场力和良好的政府公 一作为评判景观规划的基础,以生态学尤其是城市共政策相结合的成果。当前的滨水区开发应深人研生态学、关于城市意向与场所精神的经典理论作为究市场机制下的开发政策和相关公共政策,在此基规划的基本理论依据[m础上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并运用城市经营与政府调CAD, GIS等新技术为滨水空间设计提供更好的控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不紊的推进城市滨水空间发表达与评价手段。CAD,GIS等可将滨水空间设计的展。在规划管理方面,政府应组建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水、路、植物、建筑等元素置于基地场景,通过视线分构,通过市场调查确定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内容和步析、光线分析、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分析设计的不骤,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大纲、政策及法规等,以保足,并进行动态调整[q。应用3S技术获取的地形、地障合理的城市滨水区选址、交通组织以及综合性功势、植被、水体、地质等数据,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可能开发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 ANN BREEN, DACK RIGHY.The New Watedront[M]. New semahT.-kroY and Hadson,1996.[21王颖,盛静芬.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闭.地理科学,2002,22(1) :12-17.[3]王建国,吕志鹏卜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田.城市规划,2001,25(7);41-46.[41阎水玉,王样荣.泰晤士河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定位、保证措施及其特征的分析田.国外城市规划,1999,(1):34-35[51高海波.南京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规划[il.现代城市研究,2003,(5):43-47.[6]马正林中国城市的选址与河流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4) :83-87.[7l于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团.城市规划,1998,(2):42-45.[81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P7.华中建筑,1998,16(3):75-77.[9]张m,于志光,顾永清.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初探田‘城市研究,1999,(2):24-26.[10]龚维超.城市滨水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功能田‘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18(2):43-44.[11]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阴.城市规划,1999,23(2):50-55.[12]孙施文,王能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闭一规划师,2004,20(8):5-9.[13] X胜,曾光明,何理,等.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明.经济地理,2003,23(3):397-400.[14]陈伟.城市经营中的滨水区开发与经营团.规划师,2004,20(8):10-15.[15]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明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99-102.[161许坷.浅析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的开发田.规划师,2002,18(4);37-41.[171方庆,卜著华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阴.规划师,2003,19(9):46-49.[18]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团城市规划,2002,26(10):68-72.1191李麟学,城市滨水9空间形态的整合团.时代建筑,1999,(3):83-87[201陈德雄.文化・空间・生态载体一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田.规划师,2002,18(8):40-43.[21]汤晓敏,王云缤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团.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22]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1998,(2):42-45.[23]罗卿平,张召.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的双向渗透—丽水市滨江景观带设计启示田一新建筑,2004,(2):53-55.口4]沈陆澄.滨水地区开发的综合规划模式团.规划师,2000,16(1):32-35.脚]贡宇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族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阴冲国园林,2003,(7):29-32.[26]张建强,汪海峰城市滨水区历史文态与空间形态的整合与延续—以杭州市湖滨地区整治规划为例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 28(增)243-246.[27]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团新建筑,2000,(4):30-32.[28]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田.城市规划,2000,24(9):19-22.[29]俞孔坚,张曹,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田.中国园林,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 004,(5):28-32.第[301杨建军,徐国良.杭州运河沿河地带城市再开发规划研究田城市规划2001,25(2):77-80.[311刘云,上海苏州河滨水区环境更新与开发研究田时代建筑,1999,(3):23-29.[321金云峰,徐振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闭.城市规划汇刊,2004,(2):76-80.[331刘敏,刘蓉由宝鸡渭河滨水区规划中的几个问题看北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1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0,32(1):39-46[341张翠藕,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切.中国园林,2004,(10):25-27,[351赵民,张佑.回到母亲河,重塑滨江城市形象—广州市珠江滨水区建设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1,(2):36-45.[361刘奇志,吴之凌,叶勤,等.武汉市东湖环湖景观建设规划田.城市规划,2001,25(2):67-71.[371单庆王听.城市堤岸景观设计田.南昌水专学报,2003,22(1):53-57.[381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田冲国园林,2003,(1):52-54.[391邝敏毅.城市规划中应构造生态的河涌水网[J1.WuJ师2004,20(8):33-36.[401刘滨谊,周江‘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J1.中国园林,2004,(3):49-52.[411张燕来.滨水旅游城市设计要素分析阴福建建筑,2002,(4):5-7.[42]陈品,魏显.浅谈滨水建筑与滨水自然环境叨,时代建筑,1999,(4):46-47.[431张顾,于爽.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研究[.n一建筑科学,2004,20(2):60-66.[44』陈小佳.滨水城市桥梁景观当议田一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13(1):60-63[451潘红卫.城市桥梁—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重要载体田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30-33.[461王欣,梅洪元.滨水城市天际线浅析[Jl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31(4):91-98.[47)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田城市规划,2000,24( 9):27-30.[48]蔡如,樊明惫,郭春华一广州市河涌两岸园林景观设计与营造探讨田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1):112-114.[491徐永健,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田.经济地理,2000,20(1):99-102.[50]曲少杰.城市滨水区域空间的开发与更新机制研究叨一工业建筑,2004,34(5):30-34.[51]王晓鸣,李国敏城市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法规研究lil.城市规划,2000,24(4);48-62.[52]黄国平,马廷,王念.城市水系景观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瞬中国园林,2002,(3);16-18.[53]岳亮,李佩成胡建平.景观水资源综合评价研究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32(12):102-110.冲叼杨卫丽,杨洪福一城市滨水区环境设计的系统方法与评价体系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16卜工62.[55] COZVADA 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m t.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its Education田.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 切):117-133.[56]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田.国外城市规划,1997,(31:27-31.[57] Dennis Piepri重建城市滨水区田.国外城市规划,2004,19(1):49-54.[s8]刘小钊.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田‘江苏林业科技,2000,27(增):1-7.REVIEW ON RESEARCH OF URBAN WATERFRONT NI11 Min, 11 Jian-wei(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a 710069,Shanxi,China)Abstract: As the preponderant space, urban waterfront has been paid moe rattention recently. At present, domesticersearches haven't had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the corelative domestic ilterature in the last tenyears,the author tries to bring forward a methodic summarize of China's ersearches on the urban waterfront from thedevelopment mod峨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design of special landscape, exploitation managing,and theconnection with waterfront city.Then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ke a porspect on山e further reseacrh.Key words: urban waterfornt; esrearch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