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
朱仙镇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原地区连接江淮流域的最大水陆交通码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达,民间手工艺迅速发展,木版年画也得以发展起来。由于地处兵家要地,“靖康之变”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朱仙镇所处的地理区位、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年画逐步失去了北宋时期较为精致的官家和市井文化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比较粗犷并带有些许乡土气息。正是在这样的中原环境演变进程中,朱仙镇年画重新确立了它的艺术风格。朱仙镇年画的作者大都是民间艺人,他们的创作不受任何艺术上的条条框框的制约,能够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平安吉祥等美好的生活,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单纯、质朴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中原乡土气息。杨柳青地处京津之地,南北交通要道,水陆交通方便,这为杨柳青年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由于北京是当时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年画势必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宫廷画院技法,以国画工笔重彩的方法,追求细腻工致的效果,形成了“高古俊逸”风格。杨柳青年画之所以倾向于工笔写实风格,也与画店的经济实力有
关,画店作坊有着雄厚的资金,可以不惜重金聘请名画师出创作稿样,像当时的“戴连增”和“齐健隆”两家大画店就经常邀请著名画师高桐轩、徐白斋等出画稿。因此,民间有“当行比不了画作坊”之说。一方面是自身向上层文化的靠近,另一方面也是本阶层人员有这样的心理需求。①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围的皇家文化、市井文化、中西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与中原文化不大相同的精雅文化风格。杨柳青年画与早期的朱仙镇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样式、风格、造型等都深受朱仙镇年画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柳青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已的风格特色,与朱仙镇年画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艺术风格的比较 造型
朱仙镇年画在造型上有着很大的主观意象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提炼,进行适度的夸张,可谓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从人物的造型来说,不拘泥于人体比例结构,以简洁明快的手法,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动物造型概括简练,富有装饰性,以求和人物的风格协调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造型夸张。如在人物造型上特别突出头部形象,一般头的比例为全身的1:3,五官造型之中,又夸大了眉眼的比例,眉角上翘双眼皮,使之生动传神。
2.简洁单纯。朱仙镇年画常常大刀阔斧,不重细节的表现,如图2中秦琼方正的国字脸、威武的大刀眉、平正浑圆的眼珠、飘逸的胡须,以简练的手法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线条粗犷、粗细相间。朱仙镇年画造型的塑造以线条为主,轮廓线往往较粗壮,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使人物形象更为稳重,具图3有中原人豪放、健壮的性格。 其他装饰物线条一般较细,粗细线条错综交叉,形成了一种虚实对比,显得真实自然。钝拙或锐利、浑厚或挺秀的黑色线条极大地增强了年画的版味和装饰意味。相比之下,杨柳青年画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尽善尽美,同时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包括进去,富有形式美和节奏感。无论是娃娃、仕女、神像,还是戏剧中的英雄和丑角,都能做到这一点。杨柳青年画中的仕女娃娃画造型最具特色,如画美人:“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蚁眼;漫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画将无脖项,画女应削肩”等,在女性人物应削肩这一点上,天津杨柳青年画中女性的肩膀几乎窄到同头一样大小的宽度,从而体现女性纤弱柔媚的特征。而朱仙镇年画对女性人物造型在削肩上没有天津杨柳青那样夸张,而是更突出表现女性形象上的健康富足之感,这里不仅有人们对于“美人”形象的界定标准,也包含了封建社会对女子行为举止的要求,同时也是两者在审美观念、生活观上的差异。
色彩
在色彩处理上,朱仙镇年画一般采用红、绿、黄、紫、黑五种颜色,用色多达9到10种,但画面不仅没有“花”的感觉,反而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富有乐观向上的气息,给人一种吉祥如意的幸福感。朱仙镇年画在色彩运用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纯度对比。据孟赛尔研究的纯度色标数值,红色是纯度最高的,也是朱仙镇常用的颜色,代表着欢快、喜庆、生动、活泼,对视觉刺激的效果强,也符合了年画要求吉庆热闹的民俗特点。黄色、紫色等次之,而蓝色纯度偏低,较忧郁、安静,对视觉刺激的效果较弱,没有喜庆的气氛,这也是朱仙镇年画中不用蓝色的原因之一。
2.补色对比。民间常说“:黄见紫,难看死”,朱仙镇年画却习惯用黄和紫、红与绿等互补色的搭配。因为补色处于色相环直径两端,色相差别极大,最能产生明朗欢快的效果。加上用木版水印,颜色面积都很大,所以画面既沉稳又艳丽,既不互相重叠又能保证色彩饱和,具有强烈的色彩装饰意味。
3.面积对比。朱仙镇年画色彩之所以鲜艳,对比强烈,与画面上色块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人物面部多采用白色,只印出五官,而眼皮多用红色或桔黄色,这样一来,大面积的白色脸部与小面积的红眼皮形成了强烈对比,达到
张扬人物个性,美化年画的效果,看上去人物古朴大方,具有中原地方特色,它的视觉效果反映出朱仙镇年画特有的色彩搭配。地处沿海地区信息较发达的杨柳青镇,与朱仙镇的年画相比有自己独特的设色风格,其色彩多用中间色,色调柔和、典雅、细腻。在长期的实践中,民间艺人根据人物的性格总结出“文相软、武相硬”的色彩搭配原则。明度较浅、色彩不太饱和的颜色称为“软色”,如粉红、粉绿、浅蓝、淡黄等;明度较深、较凝重的称为“硬色”,如大红、深绿、深蓝、黑色等。在表现女性和娃娃时多用软色,色彩明快、活泼、俊秀符合画面人物性格;在表现门神武将时多用硬色,画面则显得肃穆庄重,效果强烈具有扩张力。①杨柳青年画的色调整体来看,高明度的颜色所占比例较大,而低明度的颜色在画面中多是起点缀作用,占有很小的比例。低明度色调会造成死气沉沉的低沉效果,使人感觉憋闷,与欢乐的气氛相违背;高明度色调会使得画面清新、富有生机,同时也适应了民众年节喜庆的心理需求。由于一些文人画家的加入,杨柳青年画赋色多采用套版与手绘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人物脸、手等部位采用“开相”的表现,色彩过渡自然和谐,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既有版味又有国画的意蕴。 构图
朱仙镇年画的构图匀称、饱满,很注重形式美的变化。门神类年画主要采用对称式铺满布局,主要人物以全身为主
并安排在画面中心,次要人物分布在主要人物两旁,显得既神圣又庄严,突出对称均衡的美感。这种构图充分显示了劳动群众对神的尊敬和畏惧,蕴涵着中国人深层次的崇尚中庸和谐的审美观,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在构图处理上,朱仙镇年画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不受视点、视域和透视规律的限制,在创作时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理想,只要心里能想到的都能组织在咫尺篇幅里,印证了朱仙镇年画“满、全”的特点。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填补空白时,除了印章、店号外,还通过谐音、寓意等手法添加一些吉祥图案。这种“满、全”的构图不仅营造出充实、热闹的年节气氛,也满足了中原农民的“求多、求全”心理需求。同时也与印刷工艺有关,在版面上不留空白,避免印刷时空白处积水和纸张塌陷而玷污画面,极具装饰性。相比之下,杨柳青年画更注重构图、形象的装饰性和整体性,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求主次分明、和谐均衡,聚不乱,疏不散,有效地使用“宾主虚实,聚离分散”的对立统一法则。由此杨柳青年画具有了结构稳定、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理性结构风格,这是一种雅俗共存的美。它的“俗气”表现在构图形式的满、实、稳、匀的充满感性的多点堆积,而“雅致”则体现在理性的焦点透视中有规律、有依据的变化,体现在结构图形表现的婉约多姿、生动灵巧和轻盈秀雅。①除着重刻画主题人物外,还有祥云吉祥图案作背景,较朱仙镇年画构图丰富,画
面繁缛并且不杂乱,给人华丽富贵之感,具有较强的平面装饰效果。而朱仙镇年画在表现同一题材的构图大不相同,画面背景简洁,主题清晰、明快。 三、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们创作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年画艺术。朱仙镇地处黄河流域,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爽直豪放,其艺术风格也相应的粗犷、淳朴。沿海地区的杨柳青镇,受宫廷文化、市井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自始即以雅俗共赏、“进得宫廷,入得民房”为艺术标准,其年画精致、细腻、柔美。年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财富的一部分,既是一部世俗化的教科书,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只有了解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了解年画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冯骥才先生所讲:朱仙镇年画作为“源头”和杨柳青年画作为“龙头”的原因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