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金芬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9年第01期
[摘 要]教育是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产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应用数学、突破重难点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力求让学生感受数学是贴近生活的,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操作;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87-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知识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广大数学教师反复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課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以及提供较多形象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也能逐步培养他们抽象的概括能力。另外,可以借助学具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体积”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10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来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所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我觉得在课堂上要学生找出所有的摆法是很困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运用身边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并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就容易解决问题了。最终学生得到这样的答案:不管怎么摆,摆出来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10立方厘米,而用不同摆法摆出来的长方体表面积就有所不同了。
正因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学具解决抽象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浓,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这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自制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养成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解决枯燥的练习题,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提升,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设计教学情境,而是直截了当、照本宣科地导入新课内容,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更谈不上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即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神话或奇趣故事特别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设计成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小故事,以故事中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简单加减法”时,运用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分享一篇童话故事。有一天早上,动物园的阿姨领来一筐苹果,高兴地对着笼子里的几只猴子说:‘孩子们,你们真能干,今早你们表现得很好,做了很多好事,阿姨要大大地奖励你们,奖品是每只猴8个红红的、香香的、甜甜的苹果,你们高兴吗?’猴子们听了很高兴,连忙拍手叫好,阿姨接着说‘不过今天的奖品不是一次给你们发完,要分上午和下午各发一次,上午每只猴3个,下午每只猴5个。’猴子们听了,心里嘀咕着‘上午3个,下午5个,3小于5,我们不要这样分!’阿姨见他们都表现出了不高兴的样子,接着又说‘那么上午每只猴5个,下午每只猴3个,怎么样?’猴子们听了,一边掰着手指,一边说‘上午5个,下午3个,5大于3,这样好啊!’猴子们都眉开眼笑地手舞足蹈起来了。”故事讲完,我接着说:“阿姨分发苹果时,猴子们第一次不高兴,而第二次却露出笑容,这是为什么?难道上午每只猴3个和下午每只猴5个的总数会比上午每只猴5个和下午每只猴3个的总数要多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个个举手争着发言。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也就没有记忆。”兴趣能够激起智慧和灵感。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当学生能够利用他们已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想象出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的那种自豪感,因为他们能体会到兴趣带给生活和学习无穷的乐趣,也体会到优越感和成就感,因此,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苦役,而是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巩固练习时,我这样设计一道习题“3 = 30 =300 。在3、30、300这三个数后面加上什么,使这三个数中的等号成立?”学生一看,摇头说:“老师,这三个数怎么能画上等号呢?”我说:“老师就是让你们想办法让它们相等,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学生思索后,答案不一会儿就出来了,有的说:“老师,那就是在3、30、300的后面相应填上米、分米、厘米。”有的说:“老师,在3、30、300的后面相应填上元、角、分。”……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微笑点头,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只要教师提倡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以致用,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空洞无趣的,而是具体、有用的知识。
四、趣味点拨,突破重难点知识
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这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必须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以及掌握知识中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四册59页例4“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要求学生边看图边思考这五个问题:(1)这道题求的是什么?(2)条件中的“我们这么多人”指的是“什么人”?(3)要想解答“要坐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什么?(4)从哪个图中可以直接解答第二个问题?(5)求出“我们这么多人”之后,还要怎样计算才能求出“要坐几辆碰碰车?”我设计的这五个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解决,从问题入手,环环紧扣,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教给了学生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人类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总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创新学习方法,并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最终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责编 覃小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