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经济常识要点

2020-02-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经济常识

市场经济基础理论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基础。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拍卖的技术是商品;打击假冒伪劣; “价廉物美”;重视食品安全。)

2.重视商品质量的原因:(1)对企业而言,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价值,就必须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生产高质量的商品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使企业获得利润。②市场竞争激烈化,价值规律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所以,必须生产高质量的商品,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③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遵守市场交易的公平、诚信原则,注重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2)对整个国家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要靠各个商品生产者都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实现。(3)对消费者来说,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从而赢得消费者信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或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4.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他三个手段都是由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商店对各类商品标价;我们用人民币购物。)

5.货币流通规律:三个因素: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两者的乘积即为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次数)成反比。(09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6.通货膨胀与纸币的发行:货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7.等价交换原则: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的价值量要相等。(等价交换原则存在于总体上)

8.分析国家开展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大检查的经济学依据:(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2)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要求国家加强宏观调控。(3)是遵循市场交易的原则,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国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9.影响价格的因素:影响价格的因素有:①价值。价值决定价格。②供求。供求影响价格。③纸币发行量。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物价下跌。④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也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⑤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⑥人们“买涨不买落”的购物心理。⑦品牌、品质影响价格。⑧商品的市场流通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市场垄断,也会引起价格上涨。⑨商品的稀有性使商品的价格上涨。⑩气候、时间、地域、流通环节的多少、商品新鲜程度、宗教信仰、习俗等的不同也会影响物价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的、可能的)表现形式。(国际油价变动主要受供需变化的影响。)

11.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2.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概括为一点,就是使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13.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1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优劣,不能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而要看它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指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指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6.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事业的投资。)

17.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1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发展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9.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且对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非公存在和发展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它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扩大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主体: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要树立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扩大对外开放。)

2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23.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②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③需要国家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4.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其主要目标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节。

25.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②竞争能促进优胜劣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盲目的竞争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国企改革: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把双刃剑。) 26.市场经济的开放性:①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②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③开放的市场有利于打破狭隘的区域封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7.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营经济进入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

28.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①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②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而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③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9.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的方法(从经济制度和体制上看):①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各种所有制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作用。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③发挥市场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同时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30.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的原因:①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②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是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要求。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使各国企业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使各国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3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从经济学角度):①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③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文化品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兴旺发达。④政府要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注意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和谐氛围,努力营造宽松环境,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分配的不公平问题的方法:①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④国家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3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①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以及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④非公有制经济在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生产理论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的作用: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公司是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2.正确认识股份制:股份制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3.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掌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依靠加强管理、提高科技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

5.正确处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重点掌握):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必须依法经营、保护环境、依法纳税、搞正当竞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目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

6.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③企业兼并和破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8.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①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是企业信誉形象好的企业;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本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无形资产,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产生有价值的品牌,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③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尤其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更显得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9.如何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从全国来看,搞活国有企业必须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就企业来说,国企必须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

10.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①敢于打破常规,不盲从,富于幻想,想象力丰富。②举一反三,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③对任何事物都要反应灵敏,善于捕捉和分析有用的信息。④有强烈的好奇心。⑤热心而坚韧,面对问题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畏困难,不怕挫折。

11.提高民族创新力的方法:①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深化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大科技投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④扩大对外开放,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

12.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方法:①国家要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②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对高新技术产业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③在分配上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④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⑤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1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意义:①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种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强大动力。②培养创新精神是民族振兴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③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④培养创新精神也是个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1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②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地位的大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③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A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全面发展。B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C发展农业关键是依靠科技,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D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E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F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5.在新形势下我国仍然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③我国目前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④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维护物价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从而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6.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经济学依据:①农民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②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③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好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提高劳动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④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17.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②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③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18.如何解决城乡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②“多予、少取、放活”,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④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⑤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19.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意义:①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的重要标志,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②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城乡区镇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20.发展和完善农村各种合作组织:[政府]①完善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②健全法律制度,使农村经济有法可依,保护农民利益;③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④加大财政投入,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⑤完善基层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①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到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中去;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农村合作组织;③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自 身素质;④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组织生产;⑤遵守法律制度,通过合法劳动和诚实经营致富;⑥实行规模经营,创立品牌。

21.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意义(“加、减、乘、除”):①就业是民生之本。靠发展来拓展就业空间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②减负即增收。减轻农民负担,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③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经营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2.发展“农家乐”的经济意义:①“农家乐”使农民直接将生活资料转变为生产资料,找到了一条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②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3.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①减轻农民看病负担,提高农民福利;②可以改善部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缩小贫富差距;③有利于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④有利于引导农民树立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的意识。 2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从所有制角度来分析的,即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它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的,相对于农业和第三产业,侧重于生产力方面。)

2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凡涉及工业的问题,往往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意义:①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企业节约生产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采用科学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③有利于加强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量和质量。④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社会劳动,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⑤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降低工业污染,实现工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27.优化产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2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重点掌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29.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合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平等自愿原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合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是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生死合同”,是无效合同) 30.订立劳动合同的意义: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3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分配理论

1.财政的作用:①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③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救灾、支农、社会事业的投资)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把促进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即必须承认差别,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兼顾公平则强调在国民收人的再分配中,通过税收、财政和社会保障等措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此外,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积累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长远来看,积累增加,有利于生产扩大,从而增加消费,反之亦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4.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调整,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5.我国税收的特征: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大特征。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税改、违反税法)

6.我国税收的性质: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作用:①组织财政收入的的基本形式;②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③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7.现代银行的业务和结算方式: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商业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有:转账支票、汇票、信用卡等。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和银行卡联网通用的步伐加快,信用卡已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8.银行的作用:①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村信贷资金;金融体制改革;银行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

9.公民个人储蓄的重大作用:①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②调节市场货币流通;③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0.我国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中央银行,也可以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管理全国银行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属于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有;其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凋控的重要工具。其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其三,经理国库。其四,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11.几种不同的投资方式:居民可供投资的对象有:银行储蓄,国债,企业债券,保险,股票,基金,外汇,邮票、贵金属、钱币、艺术品、占董等收藏品,房地产,实业投资等。选择投资项目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收益,二是风险。(投资趋于多元化。)

12.作为一名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注意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一点。金融市场的完善,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③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弱,可选择购买国债或银行储蓄。经济实力强,可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向。④投资方向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1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①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对于改善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②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让更多低收入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特别是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③可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14.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较高,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①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消费不足,投资率过高.不利于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和长期经济的稳定增长。②社会主义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消费率低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消费与市场理论

1.完善商品服务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必然要求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是由各种市场组成的,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以及服务市场等。如果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就失去了商品交换的场所,充分的商品和信息的交流就不能得以实现,必然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家庭消费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与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发展不适应的消费,将会阻碍生产的发展。(扩大内需、新的消费热点)

3.市场交易应遵循的原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市场交易原则对于规范经营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能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运行,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

4.公民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首先,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反对超前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5.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第二,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水平有直接的影响;第三,物价水平;第四,人口数量。(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在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人口数量成反比。)

6.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如协商和解不成,请求消协调解;消协调解不成可向行政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还可以提请仲裁机关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7.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的权利:安全权、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主要的权利。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此外,消费者还享有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反对过度包装;反对“霸王合同”。)

8.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带来效益,提高销售者的信誉;反之,缺乏诚实信用。正常的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市场需要诚实信用,市场呼唤诚实信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失信”并非市场惹的祸。)

9.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①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进行;②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要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③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机构和组织机构联合打假,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

10.体育(文化)消费增长的意义: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可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②体育(文化)消费增长有利于推动和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体育(文化)消费属于精神文化消费和发展资料消费,体育(文化)消费的增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④体育(文化)消费的增长关系到个人消费的质量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

11.解决我国能源消耗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的方法:①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2.正确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科技研发的国际合作和科技成果在全球传播。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它增大了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我国主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要提高自身素质,坚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努力创造共赢、平等、共同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1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①实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14.汇率升降及其影响:汇率会受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外汇的供求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等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汇率降低;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汇率升降对一国进出口有影响。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同样的资金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但不利于出口;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但不利于一国的进口。

15.关税: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关税是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关税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通过税率的调节影响商品的成本和竞争力、影响进出口商的利益,来实现其调节作用的。(加入WT0以来,我国关税逐年降低。)

16.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要维护国家利益,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要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中国积极应对“反倾销”;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7.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②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③科技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软实力。(国际竞争是多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一,生产的国际化;第二,市场的国际化;第三,资本的国际化;第四,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第五,信息传播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它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

1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①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④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压力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突出难题是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20.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的内在要求;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国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方面。)

21.企业应怎样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重点掌握):①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②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和水平,实行“强强联合”。规模经营,向规模要效益;③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直接参与对外投资,发展国际贸易,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④实施“多元化”战略,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产品、服务质量,增强名牌意识,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形象。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的经济意义:①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与投资,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②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③有利于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积累经验,进一步发挥中国在地区经济事务中的重要作用。④有利于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

23.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从经济常识角度):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与效益,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⑤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消费,提倡勤俭节约。

24.怎样才能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经济常识角度):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市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实现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②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③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经济发展。④依靠科技,转变发展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区域内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形成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态势。

25.企业应如何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力:①企业必须依靠管理和科技的创新,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②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外资,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③企业应该注重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增加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④企业的经营者应提高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让管理出效益。⑤注重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6.如何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①从国家角度,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②从企业角度,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7.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问题的原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①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②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④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28.增强某(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学意义:①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能有效地转变某(企业)行业的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②促进行业的科学管理,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③能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 缓解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