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对当前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2022-05-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对当前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一些

建议

浅谈对当前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分层递进 实用性

论文摘要: 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数学教学的现状尴尬,问题颇多。本文就目前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随着大学的扩招,普高持续升温,中考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都选择进入普高,剩下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招生对象。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考成绩不够理想,特别是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同时这些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学习意志薄弱,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入职业类学校后,不少学生不知道学数学有什么用,认为“数学的用处是解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买东西时可以算帐”等屡见不鲜,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了。面对这些基础薄弱、厌学的学生,我们将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保证对学习内容有效感知。”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学习生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数学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如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组织些诸如数学竞赛、模拟游戏等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就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习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自觉主动地发展。这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1.通过数学史的渗透,激发学习兴趣。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和宋乃庆认

为:“数学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入数学史中引人入胜和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话题或趣闻轶事可使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昆虫学家法布尔精通代数学,美国总统林肯精通几何学,加菲尔德给出勾股定理的巧妙证明,法国皇帝拿破仑在数学上提出了有名的“拿破仑问题”。这些历史名人的数学事例充分说明:数学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不是少数人的'专好,而是人人可学,人人可做。尽管并非人人都有数学家的才能,就像乒乓球一样,人人可打,却并非人人都有运动员的天赋一样。还有司汤达的学习经历折射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不必为此而灰心丧气。

2.通过数学美的渗透,激发学习兴趣。长期以来,数学学科中不可须臾背离的精

确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加之中职生的职业基本定向及其它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是门枯燥乏味的学问”。其实,“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中存在着无与伦比的美。如数学的和谐美、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等等。心理学告诉我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教师能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则数学美带来的愉悦和享受便能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认识内驱力得到增强。例如,教材中的“函数”这一章,以后对微积分的学习也是建立在函数的基础上。函数概念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美因,如“一一对应”、“对应规律”、“运动变化”等;又如在讲授“平面”的时候,可从学生的旧知——直线是“无头无尾”出发,融入“无限”的思想,过渡到讲述“平面是广阔无涯的”,并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黑板上画出的平面仅是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这种抽象,能展示数学的奇异美,学生会进入一个美妙的情境之中,兴趣和求知欲激发生成。

3.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能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热情,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巧妙地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朴素思想。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如何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悉心追求的方向。从自然界的蜂房构造,人类蛮荒时代的结绳计数到计算机、宇宙飞船,从市场经济下的数学手段的使用到生活中常见的地砖的铺设,可以让学生体验“人类离不开数学”。比如,在国内投寄外埠平信,每封信不超过20g付邮资80分,超过20g而不超过40g付邮资160分,依此类推,试建立平信应付邮资(单位:分)与信的重量(单位: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像。这是几乎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即现实情境(问题情境)。我们可建立函数关系式(数学模型):当邮寄35g的外埠平信时,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应付160分的邮资(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建模”使应用更现实化。学生看到数学如何才能应用到真正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并且渴望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会自然地寻找“数学建模”的机会。由于这些丰富的选材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兴趣高涨,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效果较好。

二、分层递进教育

职校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成绩差距很大。数学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要求。教师应采取的具体步骤是:1.分清学生的类型,做到心中有数。第一类学生是因为在初中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学习高中数学有困难;第二类学生是上初中时数学成绩还可以,但进入职校后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第三类学生是原先数学成绩比较好,但因为进入职校后觉得比较轻松,导致学习松懈不努力。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对各类学生的施教方案,分类设置目

标。对第一类学生,要求他们绝不能放弃数学学习,一定要通过会考。对第二类学生,要予以特别呵护,注意心理疏导,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鼓励这一类学生力争好成绩。对第三类学生,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学习数学,争取考上高职院校,并希望他们帮助第一类学生。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4.建立各个学生的个

人学习档案。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教师要予以鼓励,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期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