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进行小学品德教学
小河小学 简荣翠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回归儿童的生活,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对于如何做到这点,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模拟生活实践,加强引导
在课堂中采用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道德认识,在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学生在理解“礼貌用语”、“礼貌动作”之后,我让学生做填空练习:“小明到叔叔家做客要( )敲门。当叔叔请小明坐下倒茶给他喝时,小明应用( )接过茶杯,说声( )。跟叔叔告别时,小明应该说声( )。”填空练习复习巩固了礼貌行为规范。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的礼貌规范。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礼貌热情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现了
课本中的礼貌热情待人的情境,还调动了生活中原有的积累,弥补了生活中不到位的礼貌缺失,使学生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规范、丰富。
二、情景体验,用情感化人。
人在品德教学中,要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如在《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教学一开始我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随后我用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第一个情景是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指定地点取东西,第二个情景是让学生扮演聋哑人用手语或肢体语言表述清一件事情,第三个情景让学生扮演肢残者,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最后,请学生谈谈模拟体验后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体验到了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体验肢残者生活的不便,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升华,从而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心灵深处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三、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认识
在《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我让学生用矿泉水瓶搭塔,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合作搭塔,在规定时间内请各组交上自
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所以有的学生忙着搭塔,有的学生在互相埋怨,有的学生实在插不上手,就承担起指挥的任务但没有人听,还有的学生想参与却被组内成员排挤,只能在一旁观望,最后各组成果大多不尽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却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这时,我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启发学生要相互配合。再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搭一次塔,许多组都取得较第一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后我让学生谈两次搭塔的感受,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
总之,进行小学品德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关注他们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引导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要使学生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