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开拓策略

2024-04-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开拓策略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 施仁港 (原载《语文知识》2016年第5期)

自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在《语文学习》2015年第7、8合期上发表以后,各地就掀起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大讨论。如今,大家对于这种新的作文题型的特点已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这种作文题型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因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倾向于让考生写议论文,这几年全国卷的作文材料又大多取自社会生活,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也就是按要求写成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评论,属于时评的范畴,是时评的一种。

它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最重要的区别表现在:行文思路方面,传统的新材料作文一般通过分析材料,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在主体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主体部分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在字面上完全撇开材料(当然,在内容上还是要受材料的统帅),结尾最好能回扣材料。众所周知,这是典型的论证型议论文的写法,其说理的目的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如果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社会生活类的,那就既可以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社会生活评论,即所谓时评。寓言故事类和名言警句类的新材料作文一般只能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漫画图表类的则视所供材料而定。

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其目的正如张开先生所言:“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些“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试题中,“写一封信”即为文体要求,“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为对象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则为内容要求。至于思维方面的要求,一般没有直接标明,要因题因材而定,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大多存在争议性,故质疑思辨的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应该按要求完成试题所给的所有任务指令。也因此,在行文思路方面,任务驱动型作文便呈现出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不同的面貌。一般以为,“就事论事,一以贯之”和“析事明理,文明交流”是这类作文在行文思路上的最重要特点。因而,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呈现这种思路,也就成了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所在。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此类作文常见的思路开拓模式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开拓的通用模式 (一)开头部分(约占25%):

1.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2.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或提出观点,或提出下文要探讨的问题(论题)。 常见的写法:

①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类似传统的新材料作文) ②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后再提出观点。(类似传统的新材料作文)

③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的深入分析作了分析说理范围上的界定,以便下文的分析说理更有针对性。

④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

(二)主体部分(约占65%):

紧扣上文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就事论事,一以贯之,体现纵深思维,追求透彻说理。要求具有一到两次拓展,两到三个层次,层次之间的关系不限。

1.分析说理的目的:

①明析原因(根源、本质),②辨清是非,③直指利害。 2.分析说理的方式:

①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等分析方法对选定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

②有时,为了使分析更深入透彻,或者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厚重,也可以适当联系现实或历史,引述相关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经典论述)。但对这些论据的概述或引用要尽可能简洁,而且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或事件时自然带出的,一切为分析既定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即析事明理服务。当然也可以不引用任何事实和道理论据,直接分析相关问题。

3.分析说理的原则:

注重文明交流,包容并尊重他人权利,反对打压不同意见;要通过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来支撑文章的看法和观点,还要避免自说自话。

3.层次拓展的方法:

正反对比、横向展开、逐层深入…… (三)结尾部分(约占10%):

再次回到试题材料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寻找对策(措施、办法)、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开拓的“赞成”模式例析

为使例析更有针对性,我们将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作如下改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任选一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举例分析】

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父亲老陈总是在高速路上边开车边接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止,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父亲。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此事变成大众传播事件,虽众声喧哗,但小陈的做法是以这种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让父亲改掉陋习。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理解。小陈的做法可取的,值得肯定的。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层次一:小陈举报的原因和动机(本意)分析。 小陈是在家人屡劝不止的情况下,迫于无奈和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才最终选择举报方式的。

层次二:小陈举报的意义(效果)分析。

2

相信通过警方的教育和处罚,老陈不仅会理解小陈的良苦用心,读懂女儿对自己爱,而且会改掉这个开车时打电话的不良习惯。

层次三:辨析“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等概念,阐释“举报”本质。

小陈的“举报”与“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无关,因为这不是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是什么“大义灭亲”之举,因为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

(这一部分在具体阐述之时,可适当联系怎样处理家庭成员痴迷麻将、网游、抽烟等现象。)

④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如果我们对身边亲友的陋习都能进行得体而灵活地处理,则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和谐。

(据曹林《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删改而成,原文见2015年6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开拓的“反对“模式例析

为使例析更有针对性,我们将2013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作如下改编: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于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就使用手机的影响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举例分析】

重拾指尖“滑”落的温情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假如爱迪生能来到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我想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应该是手机。因为一“机”在手,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之事,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里,人们已离不开这个科技产品了。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当人们沉浸在手机世界里,“两耳不闻机外事,一心只玩我手机”之时,我们感到,手机在给了我们一个虚拟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忽略了许多身边美好的人和事,不经意间也使我们“滑落”了许多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温情。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并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

层次一:原因和危害分析。

手机过于强大的娱乐功能使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孤立开来。有了手机随便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就没有见面的欲望。而有的人更因为有了手机养成了惰性,而不愿与人正面交谈。手机阻碍了人们本应有的正常交往,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层次二:联系社会中的相关现象,阐述使用手机的危害。

3

2012年10月,“摔碗爷爷”蹿红网络。讲的是一次家庭聚餐上,年迈的祖父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孙辈们人人手中一部手机,聊天、玩游戏、刷微博。不堪冷落的老人扔下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摔碗离席。人与机器的“对话”正在吞噬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一时间,“摔碗爷爷”迅速成为亲情为手机所伤的代名词。正如网友所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层次三:联系历史,正反对比,再次阐述过分依赖手机的危害。

古人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没有今天的短信来去、电话呼应、邮件送发,但反而留住了一份诗意、一份温情。十里长亭相送,碧云天,黄花地:灞桥骊歌折柳,高树系马,都门帐饮……离人泪眼里,照见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牵挂吗?

而今汽笛声中,不过两下挥手;手机铃响,只是一句“下次见”,一切都可以在手机里谈,大不了坐下来个视频聊天!一个人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爱的泯灭,一个社会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温情的沦亡。年轻人逐渐把“人际关系”简化成了“人机关系”,这种关系不断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对立的情绪,所谓代沟也会随之产生,并不断扩大,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真情的沉沦。

④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发出呼吁,总结全文。(较详) 手机仅是一种工具,亲友相聚请不要再玩手机,办公室请不要再玩手机,开会请不要再玩手机……放下你的手机,听听富尔格姆的呼吁:“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不要忘了,手拉手紧挨一起。”用手感受对方的温度,用嘴说出你的感动,重拾你在指尖“滑”落的温情!

(据《重拾指尖“滑”落的温情》删改而成,原文见《青苹果》2014年第1期)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开拓的“辩证”模式例析 题目同二,略。 【举例分析】

令人质疑的普法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 (一分为二)地分析,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略写) 小陈向警方举报父亲,虽然是因为屡次劝说无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但这种做法是不妥的。警方依法处罚交通违规行为是对的,但公开这种“子女举报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因此,对警方公开这一案例的做法,我表示反对。

③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对某种做法作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辩明是非,阐述利害。

层次一: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亲亲相隐是传统,也是家庭稳定的重要前提。

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后世一直延续。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人之间理应亲密无间,如果亲人之间相互检举揭发,相互猜忌和防范,就会导致社会何不稳定。当然,即使在古代,亲亲相隐也并非要隐瞒所有问题,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是不鼓励亲亲相隐的,汉人赵歧就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层次二:警方在微博上公布这次交通违章案例,是在鼓励“子女举报父亲”的行为。 警方在微博这一公共平台上公布交通违章案例,既是普法也是警示。但公布“子女举报父亲”最终使父亲被法律追责,无疑是在鼓励这种行为,也确实产生了这种的效果。几年前,有部门以加强反腐为名,鼓励小学生举报公务员父母在家收礼的活动,在广泛质疑声中被叫

4

停。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的性质与此相同。违反社会伦理、造成亲情疏离的行为,无论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都是不应该鼓励和提倡的。

层次三:进一步联系文革期间鼓励甚至强制血亲之间互相揭发而酿成苦果的事实来进一步论证“子女举报父亲”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文革期间,社会上鼓励甚至强制血亲之间互相揭发,亲人间因相互举报而酿成家庭惨剧的事件不计其数。也正因为经历了这一特殊时期,尝够了“大义灭亲”的苦果,人们对亲人间相互举报才会特别敏感和恐惧。

④就不足不当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并适当展望其良好效果,总结全文。(较详) 执法者对违法者的批评,应考虑其社会效果,更应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未经定罪就在公共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做法是应该摈弃的。

女大学生解决父亲开车打电话的问题,方法有很多。比如,电话来时,女儿可以替父亲接听,有什么问题向父亲转述;或者把车停到安全的地方,再给对方回复。

所谓屡劝不听,多半是劝说者不能击中要害,触动对方的灵魂。所有选择中,向警方举报都是最差的。因而,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进行所谓普法的行为也是令人质疑的。

(据刘万永《令人质疑的普法》删改而成,原文见2015年6月9日《中国青年报》)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考场作文尤其如此,只是文章的思路开拓方式往往受制于试题的材料、要求和作者的习惯,所以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不能胶柱鼓瑟,株守成规。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不管采用何种思路开拓模式,都要深入分析选定的具体问题,入情入理地阐述所持看法的理由,有时,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不是2016届高考作文训练的唯一题型,但确实是本届高三作文训练的最重要的题型。全国卷向来具备无与伦比的导向功能,只有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真正认识这种作文题型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关系,从而组织高效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目前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善于继承近年新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的成果,又要善于借鉴《中国青年报》等相关媒体优秀时事评论的创作经验,同时还要勇于写作下水文,自行选编优秀时事评论类文章供学生阅读,科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为使写作指导能够做到高屋建瓴扎实高效,我们不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阅读曹林先生的《时评写作十讲》、《不与流行为伍》和徐贲先生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等相关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如此,我们方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