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品 非花非雾
中原军阀张帅的长子,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张将军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哪里?”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我身若转蓬,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
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敌意已冲淡几分。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捉刀。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梅花百朵,每朵都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
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及说到长史为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暗传“梅中梅”绝技。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想让二女一较高低。雪如便摹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不料别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
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素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雪如见物,如获至宝,望定素素。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
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你不怕百年后,名载风尘吗?”
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
将军仰天而笑,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
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
素素多次拍卖画作,赈灾民、兴义学。日寇进犯中原,素素散尽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素怕辱没门楣而隐姓埋名,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雪如细评《梅花迎春》感同身受,素素暗服“高山流水”引为知己。
B. 作者把这个故事放在民国时期,主要原因是那个动荡的时代,世事的镜子更能映射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
C. “素素”和“程雪如”这两个名字,既切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品性,颇具匠心,深得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命名之趣。
D. 《梅品》虽然故事平淡,几无情节,叙述上却有条不紊,伏笔、照应、言情、状物、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 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素素的形象特点。 3. 请简要分析张将军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如竹 黄时田
①母亲八十三岁以后,食量甚少,行走艰难,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强烈渴求。
②我感到母亲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因为母亲从来都不曾畏惧艰难困苦,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只有当她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自己已力不从心时,才会如此诚惶诚恐。
③母亲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岁就失去娘亲,从小放牛、喂猪、打柴,下到淤泥齐腰的沉塌湖割芦苇,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④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给母亲带来了情感的温暖,但贫穷的生活和偏远农村的艰苦条件,导致我的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相继夭折。母亲从泪水中几死几生。一九七二年,四十三岁的父亲突然去世。那真是晴天霹雳!母亲哭得的声嘶力竭,没有几分钟就不省人事了。十一岁的我和弟弟妹妹只知道哭,完全乱了方寸,根本不知道安慰母亲。倒是母亲强打起精神把父亲安葬了。因为事情来得突然,我们十分害怕,晚上都挤到母亲的床上去,母亲用手摸我们的头,把我们搂在怀里,咬着牙齿说:宁可死做官的伢(方言“父亲”),不可死叫花的娘,有我在,你们不要怕!她强忍着泪水始终不让它流出来。
⑤有次早晨母亲突然放下了锅铲不炒菜了,我感到奇怪,紧跟到门外,看见母亲在用围裙死劲地擦眼泪。我也止不住抱着母亲大哭了一回。
⑥但母亲更多的时候是露着笑容,整天忙里忙外,她学会了犁田、耙地、打糨,也兼做杂工。一句话,只要是抓得到“工分”的事她都抢着做。在这样贫穷的家境中,母亲送我们兄妹三人读书,让乡邻们不能理解。母亲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认识:人从书里乖。为了供我们读书,她一个人承受三四个人的劳动重荷,特别是在“双抢”时节,她整天在生产队里割谷、插秧,晚上还经常“抢雨”,全队几十号“劳力”,竟然只有她一个女人可以做到每次“抢雨”必到。
⑦儿女长大成人后,母亲跟着来到城里。她依然勤劳,除了做饭洗衣之外,还到处开荒扩种。她种的菜从不一人享用,邻里谁都可以采摘。母亲出身寒苦,对物质生活只有最低的要求。进到城里,母亲不再为吃穿住行发愁,偶有余钱剩米,都尽力帮助生活拮据的亲友和邻居。而她自己继续保留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从小儿子家到大儿子家有四公里,母亲为了节约一块钱的车票宁可步行。八十岁以后,每年过生日,总有些晚辈来看望母亲。母亲把吃的收下和儿孙们一起享用,而衣物一概拒收,说是怕活不了多久,别浪费。
⑧母亲待人厚道。有次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撞倒,人家要送她到医院检查,母亲说:“你忙,不用了。”不久,母亲发现脚已肿大,动弹不得,结果是小脚趾被压断,痛苦不堪。但母亲并不怪人,只是请人告知了在附近工作的小儿子,连大儿子也不告诉,她担心大儿子工作太忙,尽量不要打扰。后来母亲
对我说:“只要把工作搞好就可以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对儿女的体贴是那么真切!对痛苦的承受是那么大度!
⑨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来自山里的目不识丁的老母亲。她今年八十五岁了,吃饭更少,难以入眠,行走吃力。她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安眠药,说好解脱我们。我们说,您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走了,别人会说我们儿女不孝,她又不再坚持,怕的是她的儿女们被人看不起。她仍顽强地吃点稀饭,坚持洗脸、洗脚、梳头,穿戴整洁,她想以最好的姿态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路程。
⑩看到母亲的情形,回想母亲苦难的一生,我常常眼泪止不住流淌……
⑪一片竹林,浩瀚无边,母竹渐渐老去,满身斑点,皮色泛黄,而满园新竹欣逢甘露,茁壮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
4. 请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母亲”嘴里常常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却又“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儿安眠药”,对于这种矛盾心理,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 (1)请简要分析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笔下,母亲如竹,在你心中,母亲以何作比?请说明理由。(除了竹以外)(80字左右)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母亲的晚年写起,欲扬先抑,以母亲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来反映她意志的坚强。 B. “宁可死做官的伢,不可死叫花的娘”,这句俗语强调了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母亲在家庭中的支柱作用。 C. 目不识丁的母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家境困难、需要劳力和旁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养孩子们读书,从而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D. 母亲受伤,痛苦不堪,却希望作者好好工作,这令作者在感动于母亲体贴的同时,也自责没有尽到孝道。 E. 本文语言质朴,娓娓道来,在一系列典型事例中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我们从小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学习传统文化后会产生心灵共鸣,这就是传统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加之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导致部分人失去人生目标,陷入迷茫与困惑。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仁爱、中庸,谦和、真诚”为人生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观,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为世界观,集儒释道于一体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高校引领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心灵品质、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精神食粮。高校要想把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就需要统筹考
虑,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把传统文化列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二是加强校内外国学研究的交流。三是对一些有大爱,大孝以及励志故事的大学生,大力宣传,树为典范,号召全体师生向其学习。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道德观念,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所有教师都负有教育学生修身养德的责任。品德教育的本源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兼顾教书和育人。如在会计教学中,在讲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当存在不确定因素时,尽量多估计费用和损失,少估计收入和利润,给企业的经营管理留有余地”时,就可以引入《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的做人原则,即做人要留有余地,当取得成绩时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社会上出现一些人做事无底线、无良知,对天地万物缺乏敬畏之心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如对父母缺乏感恩,一味追求超出家庭经济实力的消费;疏于对自己的管理,平时迟到甚至旷课,考试时作弊、替考等。若要真正使传统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未来规划进行指导,仅仅开设国学课程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把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这种国学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此,要让传统文化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就要鼓励大学生在课堂之外也注意自觉阅读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用心理解,和古圣先贤对话,从而受到人生启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多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滋润,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朱玉芳《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教育》)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学习传统文化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B.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学说的总和,是培养家国情怀的精神食粮。 C.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品德教育的本源,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D.传统文化能够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部分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素养导致迷茫为立论前提,提出在大学专业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论点。 B.文章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三个方面论证了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C.文章列举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以此论述大学生自觉阅读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性。 D.文章最后从高校的教育任务和重要使命出发,再次强调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传统文化列入高校教育计划,加强交流,扩大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B.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就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C.在人们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的社会转型期,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立德树人。 D.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就不能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指导日常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奏可。继擢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肃建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三年,致仕,给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B.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C.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D.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 B. 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
C. 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 D. 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
B. 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
C. 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D. 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2)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临江仙(1)
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B.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哀婉,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16.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请对下面对联的语序、结构进行正确调整,并与相关诗人对应。
铁板铜琶 金石录里 大明湖畔 美芹悲黍 漱玉集中 趵突泉边 颠沛仍怀爱国心
故居在杨柳深处 歌咏总带忧民泪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词作有后主遗风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杜 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图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唯一指定标识。请说明该标识除中英文之外的组成元素和设计寓意。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0月29日傍晚,扬州市区文昌中路与大学北路交叉口,环卫工人姜师傅驾驶的电动环卫车左转时撞上了韩先生的价值300多万元的兰博基尼轿车。据估计,兰博基尼轿车的维修费用超过十万元。了解到车辆维修的费用,姜师傅惊得张大了嘴巴。回过神来后,姜师傅忙不迭地给轿车驾驶人韩先生赔不是:“我刚刚着急左转撞了你的轿车,责任在我。”韩先生看着姜师傅慌乱无助的眼神,当即对事故处理交警表示,对方生活不容易,发生事故也没有推诿,就不追究对方责任了,自己承担维修费用。
这个案例,给很多人上了一课。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
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表述不妥;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雪如作画后,“素素击案赞叹”,并且“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可见素素很是欣赏并信任雪如,此后素素便不再画梅;张将军和素素“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这些都说明雪如冒名顶替不是为扬名立万,故排除;
B项,“世事的镜子更能映射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错误,作者用意不再分出二人品性的高下;从素素“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到见到雪如绘画后“赞叹”并且把“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再到素素不再画梅,结合文章标题“梅品”以及张将军的评价“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可知文章重在表现雪如和素素两人高洁的品性,故排除;
D项,“故事平淡”错误,应为曲折;小说先写素素作画,张将军惊叹,其次两人谈及雪如,素素表明身份后,很气愤,并要将军昭雪,到素素和雪如见面后相惜,再到素素干脆把父亲物品交与雪如,向世人表明雪如就长史之女,可见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故排除;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
“素素”是流亡女子,刘老夫人收留她后给她取的名,在与张将军的交流中,素素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可见素素出身名门;张将军说“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此雪如就是素素;《梅花迎春》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这些内容都表明素素天资聪明,领悟能力极高。素素对雪如冒名顶替自己很是气愤,要张将军为自己昭雪,当见到雪如后,却是惺惺相惜,非但没有怪罪雪如,还暗传“梅中梅”绝技,并且把父亲遗物都交于雪如,此后更是不再画梅;当张将军问素素是否后悔时,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可见素素
心胸宽广,更是慧眼识才。素素对雪如冒名顶替自己,因欣赏雪如品性和才华而不怪罪,以及素素“多次拍卖画作,赈灾民、兴义学。日寇进犯中原,素素散尽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等,可以看出素素淡泊名利,逸世通达的特点。考生分条概括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用分两类。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一般具有以下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线索人物起贯穿全文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或凸显文章主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分清主次人物;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勾画出描写题干中人物的句段,把握形象特点;再结合具体情节、小说主题、与其他人物关系等全面分析其作用;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从人物形象角度来说,小说主人公是素素和雪如,文章主要表现这两人如“梅”的高洁品性,张将军是次要人物,从文本“中原军阀张帅的长子,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中可以看出张将军儒雅,潇洒精通诗词书画;结合张将军对雪如的评价“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 ……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可见张将军的形象对表现素素和雪如起到了陪衬的作用。从小说主旨角度来说,小说结尾将军仰天而笑,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则直接点题,这也主要是通过张将军之口来体现的。从小说情节角度来说,素素作画,张将军惊叹,然后谈及长史,引出素素身世,素素知道雪如是冒名顶替,然后张将军带素素去南京,本是为弄清雪如冒名之事,结果两人却惺惺相惜,最后张将军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张将军贯穿小说始终,是线索人物。同时张将军看到素素作画,引出素素发问,并表明自己才是雪如,是真正的长史之女,从而引出了程雪如,才有素素和雪如两人惺惺相惜的相见,才有素素赠物,并且标明“雪如”才是长史之女,在小说中张将军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考生分条整理即可。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母亲从来都不曾畏惧艰难困苦,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把孩子抚养长大,“学会了犁田、耙地、打糨,也兼做杂工”,可见母亲是坚强的;家境贫寒,依然坚持送孩子们读书,认为“人从书里乖”,可见母亲有远见;被别人撞了,母亲说“你忙”,不用骑车人送自己去医院,也不让告诉大儿子,让儿子安心工作,可见母亲善良、待人宽厚;为了省车钱,步行从小儿子家去大儿子家,可见母亲节俭。
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文中关于母亲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是不开放的。结合上下文可知,母亲念叨“我是不是快不行了?”是在她年老体衰之后,一方面表明母亲有对生命的渴望,另一方面与母亲一生经历相比,也可以看出这是母亲对自己的年迈感到无奈的一种心理反映。“总嫌自己累赘,老要我们给她多吃点儿安眠药”,则表现出母亲怕拖累儿女,想通过极端的方式得到解脱的心理,由此可看出,文章前后是不矛盾的。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1)小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结尾段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母亲和儿妇的关系比喻成母竹和新竹的关系,借对母竹的赞美,赞美了母亲的奉献的一生,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从结构上来看,所考查的段落在文章的结尾处,有照应标题,升华主题的作用。(2)小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考生可以写母亲如灯,母亲如书……只要能做到喻体准确,理由充分,语言连贯就可以。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性比较强,A项,“以母亲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来反映她意志的坚强”不当,文章开篇描写母亲的恐惧,是为了表现母亲的求生欲。D项,“自责没有尽到孝道”不当,由文中“一句很平常的话,但对儿女的体贴是那么真切!对痛苦的承受是那么大度”可知,作者写这件事是为了赞美母亲的对子女大度的爱,没有流露出自责的情绪。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学习传统文化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法绝对。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不能说
“学习传统文化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B项,“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学说的总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华传统文化是……集儒释道于一体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集儒释道于一体,不是儒释道学说的总和。
D项,“传统文化能够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多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滋润,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说明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并不是“传统文化能够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部分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素养导致迷茫”错误。原文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加之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导致部分人失去人生目标,陷入迷茫与困惑”,而不是“部分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素养导致迷茫”。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就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首先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兼顾教书和育人”,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是有可能兼顾教书和育人,而不是“就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A项,从语境来看,“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错,刘肃身为尚书省令史,其职责为辨析冤狱,故“我职也”后断开;从语意来看,“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错,“惜一已”“戕十一人之命”应为转折关系,和“可乎”相连,其意应为“爱惜自己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故“惜一己”前应断开,“惜一己”后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
B项,从语法上看,“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错,“肃”是“见”的宾语,“肃”前不能断开,“肃”后断开,排除B项。
D项,从语言标志来看,“曰”后为“曰”的内容,“曰”后应断开,而“冤狱”是“辨析”的宾语,故“辨析”前断开,
后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本题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以太子身份”错,应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后改称‘东宫’”错,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住所称“东宫”。故本题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时应结合选项,在文中勾画出选项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题A项,“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错,刘肃任尚书省令史时,右司郎中张天纲为其上奏,使问题得以解决。故本题选A项。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点“赋”,收赋税;“差”,差别;“匿”,藏。同时注意句意。(2)关键点“交通”,做交易;“嚣然”,扰攘不宁,议论纷纷;“措”,处理。注意句意。
【点睛】参考译文:刘肃,字才卿,是威州洛水人。金兴定二年考取词赋进士。曾担任尚书省令史。当时有盗贼偷取了大内收藏的官罗和珠宝,盗贼没有按时抓捕到,官府就逮捕了为买卖珠宝双方说合的经纪人和管理仓库的官吏,无辜而服罪的有十一人。刑部商议都打算处以极刑,刘肃坚持自己的意见说:“偷盗之事尚未获得主要的赃物,杀掉他们,他们会很冤。”金国国主震怒。有近侍夜里去见刘肃,详细地向刘肃说明了金国国主的旨意,刘肃说:“辨析冤狱,是我的职责,爱惜自己的性命而杀十一人,难道可以吗?”第二天,刘肃到尚书省去辩解得更加有力。右司郎中张天纲听了说:“我为你详细地,上奏辩解分析这件事。”奏疏送入宫中以后,金国国主醒悟,囚犯因此没有被处死。后来刘肃调任新蔡县令。以前,县里收取百姓的赋税以牛的多少为差别,百姓把牛藏起来不耕作。刘肃到任后,命令繁殖、蓄养增加牛的人家不加赋税,百姓于是殷实富足。靠近淮河的百姓有潜逃进入南宋国境的,在南宋被登记兵丁以后就多供给粮食,间或有回来的,但衣食很是困难,偶尔发出怨言说:“还不如到淮河那边去。”控告的人认为应以谋反论罪,刘肃日:“淮水是宋国的边境,一条河罢了,真要反叛的话,不难前往,他们嘴里虽然说而内心没有这样实际的打算,依据法律应当杖责八十下。”皇帝准奏。后来刘肃被提升为户部主事。金国灭亡以后,他去依附东平的严实,被任命为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任为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
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了这件事。忽必烈住在潜邸时,让刘肃担任邢州安抚使,刘肃兴办冶铁业并且发行纸币,公家私人都借此获利。中统元年,被提升为真定宣抚使。当时中统年间的新钞发行,要求停止旧银钞不再使用。真定有人用银钞和外地人做交易,总共有八千多贯,公家私人都议论纷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刘肃提出三条建议:一条为仍旧使用旧钞,二条为新旧兼用,三条为官府用新钞按数目换旧钞。中书省听从他的第三条建议,于是给了真定新钞五十万贯。中统二年,刘肃被任命为左三部尚书,官府的官曹典章制度,有很多是他参议制定的。不久,兼管商议中书省事务。中统三年,退休,朝廷给予他一半俸禄。中统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刘肃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他曾经收集各家关于《易》的学说,编为《读易备忘》。后来多次受封为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号为文献。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错误,从词中来看,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如下片“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先写“别巷”的情形,这是外,接着写“炉香”,这是内,所以下片也是由外向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借助诗歌标题、注释、作者、诗歌中的意象、典故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把握诗歌的情感。本题问的是“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从诗歌的注释来看,“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交代了词的写作背景,这也提示了词的情感方向。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主人公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如首句由写景入,点明时间、环境,营造出了一种春尽无归的氛围,暗示着主人公伤春怀忧的情势,而“蝶翻”句是反写,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奈; “子规啼月小楼西”点明时间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却依旧难以入眠,显见是愁思纷扰,怨恨满心。词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跃然纸上,望穿秋水,望断云桥;“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内,由远及近,这一转眼本身就说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乱,而室内的景色还比“门巷”更“寂寥”,“闲袅”衬“空持”,一个孤苦无依、忧思无解的形象已
呼之欲出,显然流露出的是孤苦哀怨之情。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芰”“芙蓉”“裳”“鬓”“潦”。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识记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本题的形式是对联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字数,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其次要求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诗圣杜甫一生堪称“颠沛”流离,却一直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可以确定“颠沛仍怀爱国心”和“歌咏总带忧民泪”是评价杜甫的。而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可以明确评价杜甫的对联应为“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铁板铜琶”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豪放词风,与苏轼并称“苏辛”。“美芹”指的是《美芹十论》。“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辛弃疾写作了《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可以确定以上内容是评价辛弃疾的。然后找出结构内容两两相对的内容,按照对联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的要求,可以明确“铁板铜琶”对应“美芹悲黍”,“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对应“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评价辛弃疾的对联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大明湖畔,灼突泉边”是说的济南,而李清照的故乡就在那里;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漱玉集”是后人编辑整理李清照的词作后,为此取名《漱玉集》;“金石录”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将文集取名为《金石录》;“词作有后主遗风”是对李清照词作风格的评价,她的词作风格与李煜(李后主)的相似,同属于婉约风格。然后找出结构内容两两相对的内容,按照对联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的要求,可以明确“大明湖畔,趵突泉边”对应“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故居在杨柳深处”对应“词作有后主遗风”。上联是说李清照的“故居”,下联是说李清照词作的“文采”。评价李清
照的对联应为“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词作有后主遗风”。 【点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化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句相对偶,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二是句式相问。它首先要同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上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止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问,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三是平仄和谐。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四是语意相关。要求上下联在内容上密切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对偶形式的对联,意脉必须是相通的,这样的两句才不是生拉硬扯杂凑在一起的,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19题详解】
设计寓意:“70”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庆典活动主题;“7”的造型像节日的彩带,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构成的圆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70”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寓意中国进入新时代,奋力谱写新篇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构图要素,答题时按一定的顺序表述出来即可,不能遗漏要点信息。
本题属于徽标类,要求“指出活动标识的设计核心元素,并分析活动标识设计的意蕴”。作答时要看全内容,题干、图及所有的文字。首先,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关注中间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本题中的标识以“70”符号,时间“1945-2019”,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为设计元素。其次,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等。然后,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比如本题的标识可作如下的联想:“70”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构成的圆形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具有一种厚重感等等。接着,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允许随意的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最后,力求避免遗漏说明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并落实好。
【点睛】徽标:即徽章、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是具有指代意义、具有标识性质的图形。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解题方法:①观察分析徽标构图元素:外形、色彩、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涉及的时间、事物等。②解说画面依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③注意由表
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联想(行业特点)→图标的创意(含义)→象征义、寓意(要有关联性)。④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得体:准确、简明、平实、清(说明性语言)。如有标题,一定要写出来,内容要囊括所有画面,不要丢三落四。 【20题详解】例文
撞豪车主动担责被免赔,是一种“良性互动”
2020年10月29日傍晚,一辆环卫车撞上了价值300多万元的兰博基尼轿车。据估计,兰博基尼轿车的维修费用超过十万元。环卫工虽惊讶紧张却主动担责。了解到环卫工的经济状况后,兰博基尼车主主动表示不追究责任,由自己承担维修费用。
仅仅因为撞车的环卫工人的“主动担责”,兰博基尼轿车驾驶人就当即作出表态:不追究对方责任,自己承担维修费用。这显然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良性互动”,不仅诠释了环卫工人的“担责之美”,更是诠释了驾驶人的“大度之美”。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环卫工人来说,“十多万元的维修费”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真的要让这名撞车的环卫工人一分钱一分钱地赔偿,恐怕也要好多年才能偿还清楚。这一点,这名环卫工人是“心知肚明”的。但面对“天文数字”的撞车维修费,这名环卫工人并没有“推诿”责任,更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弱势群体”而与豪车车主“耍赖”,而是一边“赔不是”,一边“主动担责”。这是一个多么难能可贵的“担责之美”啊!也正是有了这名环卫工人的难能可贵的“担责之美”,这名豪车驾驶人才“谅解”了他,既不追究其责任,又自己承担维修费用。可以说,这无疑是一则“暖心撞车事件”。
试想,如果没有这名环卫工人的“担责之美”,或许结局就不会如此令人“暖心”。说不定,就会是另一种结局,不是这名撞车环卫工人“推诿”“耍赖”,甚至是“反咬一口”,就是这名豪车驾驶人“得理不饶人”“非赔不可”。这样的“结局”,于环卫工人也好,于豪车驾驶人也罢,这显然都不是最佳的处理办法。
都说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都缺乏最起码的“诚信”和“担当”,这显然是一种“言过其实”。从这起“暖心”的撞车事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撞车环卫工人的“担责之美”,更看到了豪车驾驶人的“大度之美”。“撞豪车主动担责被免偿”,这样的“良性互动”正是基于“担责之美”和“大度之美”的“双重叠加”而换来的,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豪车有价,担当无价”的真理。
但愿通过这则“暖心”的撞车事件,能够唤醒更多的人在面对类似事件时,人与人之间不妨多一些“担责”,少一些“推责”,多一些“大度”,少一些“小气”,让我们的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担责之美”“大度之美”,从而让更多的“良性互动”之光常伴在我们的身边,熠熠生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一辆环卫车撞上了价值300多万元的兰博基尼轿车。据估计,兰博基尼轿车的维修费用超过十万元。环卫工虽惊讶紧张于高昂的维修费用却主动担责。了解到环卫工的经济状况后,兰
博基尼车主主动表示不追究责任,由自己承担维修费用。从环卫工人的角度,赞美他承认错误、主动担责的精神;也可以从兰博基尼车主的角度,赞美他的“大度”、对底层民众的体恤以及对主动担责的认可等;还可以综合立意,写此次事件中两人的良性互动、体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等。 文体可以写自己擅长的,本题更适合写议论文。 【立意】1.撞豪车主动担责被免赔,是一种“良性互动”。 主动担责,反被免责。 富而好礼,社会向好。
撞豪车主动担责,打破道德绑架的怪圈。
【素材】1.《论语》中记载了子贡与孔子关于贫富的一段对话,颇有深意。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贫穷的时候不谄媚,富有的时候不趾高气昂,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首先肯定了子贡的说法,认为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值得称道的事,但他进一步说,如果能够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即安贫乐道则更好。 孔老夫子很敏锐地观察到,人一旦富有之后,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会发生变化的,即富而无礼甚至富而骄。在这里,孔子对于富人提出了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富而无骄”,即富有之后不要在他人而前趾高气昂,换句话说就是,即便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也不嚣张到目中无人。第二个层次则是“富而好礼”,即在富有之后不仅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财富,也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甚至变得更加谦逊有礼。
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按照这一原则,无论普通车撞的是普通车还是豪车,都应该为此承担责任。但是很显然,当赔付金额超出一定标准之后,多出来的部分通常要由普通车的车主自行承担,而这,通常是车主所难承受的。这时,豪车车主就有必要表现出更多“富而好礼”的谦逊,毕竟,如果不小心撞一下豪车就要让人倾家荡产的话,豪车上路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骄”。
在很多穷人与富人发生冲突的事件中,人们得出了国人“仇富”的结论,但在实际上,“仇富”只是表面现象,人们“仇”的往往不是富人的“富”,而是富人的无“礼”和“骄”。新闻中豪车车主的表现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在富有之余,他不仅没有“骄”,而且表现出了足够的谦逊与“好礼”。
当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靠富人自觉的“好礼”是不够的,还需要保险机构的介入,通过推出相应的产品——当然,此类产品的购买方应以豪车方为主——让普通人免于承受来自豪车出没所带来的恐惧。 不管是豪车还是普通车辆,既然在事故中已经判定肇事者要赔偿,那么就说明了肇事者已经涉嫌违法。那么,既然违法,就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就应该来赔偿豪车车主的损失。要知道豪车车主也是人,豪车和普通车辆在法律面前并无区别。
虽然肇事者知道是自己的责任,但是在看到天价的赔偿之后,就开始撒泼打滑、推卸责任,想要不赔偿豪车车主的损失,这样的人不值得得到豪车车主的赦免,更不值得大家的同情。既然在社会上行走,就应该
遵纪守法,杜绝不文明的交通行为,避免出现交通事故。不然的话,凭什么让无责任一方为你的错误买单?毕竟不让你赔是情份,让你赔是本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