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ARCS 动机模式在高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2021-07-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ARCS 动机模式在高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摘 要]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和重视,但其也面临着教学手段单一、理论指导性不足等难题。本文总结了作者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所运用ARCS动机模式的经验和方法,为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ARCS模式;心理素质教育;高职

1 我国当代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逐渐被高职生接受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其培养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此,《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心理素质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1.2 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关心理素质的教育尚处于研究阶段,高职生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并不明确,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并不清晰、完整,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心理素质教学实践,使高职心理素质教学处于无序的状态。同时,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者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了解不够,教学中难以把握高职生的心理规律,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因不准。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高职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降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2 ARCS动机设计模式为心理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在 ARCS动机设计模式中,Keller 将动机理论、动机策略与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机激励的四要素,并阐述了动机设计的流程。Keller 提出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四类要素:①注意,教学应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和注意;②相关性,将教学与学生的重要需要和动机相结合;③自信,教学应发展学生对成功的自信,使学生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期望;④满足感,即教学应组织强化,将学习成绩置于学生的控制之下,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

ARCS 动机设计模式以一种问题解决的途径来讨论如何解决动机问题,使教师能够通过了解影响学生动机的因素,分析学生的动机状况,确定动机激励的重点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成功的可能性。由于这一模式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因此它

对于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ARCS动机设计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发性指导,其有效性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许多教学实验的证实。利用ARCS动机设计模式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在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3 ARCS 动机设计模式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Keller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吸引和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力和兴趣,让他们理解此项教育与其今后的学业、事业和成就密切相关,激发其积极性并诱发其强烈的自信心,使其满怀信心地完成每一项教学训练,最终通过认同、竞争等方式让其体验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满意的教学和训练效果。

3.1 注意要素的运用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诱因,对学生学习动机有巨大的诱发作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学信息的筛选、取舍与他们对教师的肯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心理素质教学中老师要有民主意识,要对高职生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热爱,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信任,要了解高职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自尊心,赢得学生的信任、肯定,使他们对教师的教学和言论产生渴望感,主动发挥其积极性,最终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使教学效果提高。

心理素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的热情,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使其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培养其独立性、创造性。

(2)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多种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的表情动作要丰富多姿、语言声调要富于感染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

3.2 相关性要素的运用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高职生这一背景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环境,符合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教学中应使用一些与他们目前的兴趣和经历相关联的模拟、类比、个案分析或事例,真正走入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交往的实际。同时,教学内容要与他们已有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以多维度来表征教学内容,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由学生自己设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和目标,把老师的教学目标化为学生内在的目标要求,使每位同学有不同的进步方向和空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

提高相关性还必须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学业和工作相联系,满足学生未来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将心理素质训练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匹配,有效地利用这一稳定且持久的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动机,进而获得真切的感受、积极的训练体验,最终有效提高心理素质训练的教育教学质量。

3.3 自信心要素的运用

(1)循序渐进的训练内容安排

在训练过程中,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时,自信心会增加,会对训练产生兴趣,从而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逐渐设置课程训练难度,在学生的现有素质能力与素质培养要求之间建立起联系,有效减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学生在一种自然递进的状态下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

不同的学生,其自信心、体能、反应、克服苦难的勇气是不同的,教学中应按素质差异进行小组合理组合,建立起综合素质均衡的、平等和谐、齐心协力的各合作小组。训练中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肯定,相互监督、制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而取得成功的体验,提升成员整体自信水平。合理的小组组合使信息、情感交流更充分,生生互动积极,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提供可接受的成就的榜样,有利于学生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增强自我责任感,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满足感要素的运用

(1)及时的正面反馈

利用恰当的语言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常常将教师、其他同学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同学的期望、鼓励、肯定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崇高目标的追求,会对其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学中应利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让学生的付出及时得到认可,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满足感,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方法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对或错进行评价,过多的负面反馈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与热情,而恰当的鼓励与赞扬、帮助与指导可以创设出以积极情绪体验为基础的和谐教学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不断提高。

(2)构建良好的竞争机制

竞争作为一种激励,能够满足学生的高成就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推动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构建“组内合作、竞争,组间合作、竞争”的动力竞争机制,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转化为完善自我素质的行为,通过行为活动中所体会到的成功的满足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本身的感受,进而转化为对自身心理素质塑造的愿望,产生强化心理素质的内在需要。合作竞争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且能够使学生收获更大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立春.美国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的本土化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2]李自怀.略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6).

[3]丁茂芬.商业实战与管理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