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到社会排斥:理论演进与政策构想
彭正波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从贫困到社会排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均不会轻易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贫困的概念逐渐被另一个词语社会排斥所代替,同时也赋予了广泛的内涵,已经成为福利国家新的思维方式。社会排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排斥不仅仅是单位和个体的因素,既有的政策失败及不足也很容易产生排挤。社会排斥的原因外源上来自于全球化带来的进步与贫困,内因则是福利国家的失灵和社会的变迁,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泛市场化基本教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社会排斥的政策构想,政府应实施积极地干预,在经济上积极实施就业政策,政治上保障公民权利,以及动员社区和地方参与都有利于抗衡社会排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贫困;社会排斥;全球化;社会纳入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0)02-0126-03
一、贫困的一般理解
贫困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有关贫困的涵义及其衡量标准的确定在学者中间仍然争论不休,而且这种争论似乎越来越复杂化。贫困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解法和注释,不只是描述性范畴,兼具伦理意涵、价值判断。贫困问题的认知和影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你无论在定义上进行怎样的争论,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说,贫困首先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状态,但贫困又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状态。贫困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贫困源于对未满足的需求的审视。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审视,同样不知道贫困。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森认为,贫义贫困等。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总体而言,人们对贫困的认识沿着行为和结构两个途径,由经济领域渗入到社会政治领域,由静态描述转向动态分析,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认识过程。
二、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内涵
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均不会轻易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概念逐渐被另一个词语所代替,同时也赋予了广泛的内涵,这就是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概念优于贫困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剥夺的多元特征,也就是能更好的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贫困,为理解造成穷人被持续剥夺的累积因素提供了一种观察的角度;二是使人们有可能把剥夺当成一种动态致贫因子的结果来分析。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以及意识形态的考虑,社会排斥逐渐成为后福利国家时代的新思维。社会排斥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于1974年提出,主要核心概念在于排除于劳动市场之外及持续的贫穷状态以及那些不能分享经济成长成果的人,包括身心障碍者、自我毁灭者、老年和残障者、药品滥用者、青少年犯罪者、反社会者等。就经济层面来说,表现为所得分配差距的扩大;就社会层面而言,表现为社会服务未能享有,就业的不稳定,弱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参与程度;在政治层面上则表现为缺乏代表性以及少数团体参与政治机会被剥夺。在所有有关社会排斥的界定中,欧盟的定义比较全面,欧盟认为社会排斥指涉及多重及变迁中的因素,而导致人们被自现代社会的正常的交换、运作及权利中而排挤。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则认为社会排斥有三个条件:①这些人在地理空间上必须是居住在社会中;②有意愿;③因为某些无法控制的原因,致使其不能参与社会中正常的公民活动。从社会排斥的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单因素分析。社会排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排除不仅仅是单位和个体的因素,既有的政策失败及不足也很容易产生排挤。
收稿日期:2009-06-18
作者简介:彭正波(1979-),男,湖北仙桃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管理与公共政策。
·126·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理论演进与政策构想
社会排斥分为建构性的排斥和工具性的排斥,有时遭受排斥本身就是一种剥夺,而且这种排斥会对受排斥人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除了间接造成进一步的剥夺外,对受排斥人而言,遭受剥夺本身就是一种损失,这是社会排斥的建构性影响。还存在其他一些关系剥夺,这些剥夺不会直接给受剥夺人造成损失,但会间接导致其他一些严重的后果,这是工具性的排斥。
三、社会排斥的过程与原因分析
如果可以了解排斥的过程与机制,则可以在政策上以服务输送除去、阻断或干扰排斥的过程,避免排斥发生。关于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崛起,很多国家出现了歧视移民的风潮。可以说,社会的变迁使老龄人口、妇女、移民成为被排斥的对象。
3.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泛市场化基本教义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和保守政治力量取得了优势,他们强调市场经济的优越,在放松管制、民营化、劳动力市场弹性化的策略下,重新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其三项特征是:①经由生产的分权化、工会力量的削弱和劳动市场的松绑,资本攫取大部分的剩余;②国家干预的降低,并由重分配政策转移至促进资本的累积;③经济过程的加速国际化,以提高利润和开放市场。弹性化成为动态的全球化经济的必要条件。新自由主义所主导下的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大部分人的信心期望大幅下降,高所得者失业,稳定职业的侵蚀即技术性、稳定且生产型职业的丧失,低所得者的沦落,处于劳动市场的底层和边缘者的生活水准下降,各种剥夺开始加剧。
在欧盟,对社会政策最大挑战的并不是社会经济或人口的挑战,而是政治上的挑战———一种与欧洲社会模式对立的经济意识形态的兴起。当然,此类意识形态已经存在至少两个世纪了,但是现在,全球化和美国在世界经济机构中的主导地位,却给了这种意识形态新的特权。结果,对全球化的回应,就被限定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框之内了。
社会经济的转型已经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贫富分化,城市贫困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弱势群体。其中,老年人、单亲家庭、失业和低收入者、少数民族族群以及外来移民在社会经济转型中最容易沦为弱势群体,成为城市贫困群体的主要成员。他们是社会排斥的主要受害者。
四、反社会排斥的政策构想
针对社会排斥的因应对策的研究,以及此种政策能否成为政策而得到认同或落实,对社会排斥的解读是关键。但对社会排斥的解读,则是因不同的典范而有分歧。意识形态和典范决定了政策取向,其中有三种典范:
一是法国强调社会连带关系,反对社会阶级斗争、基督的慈善或自由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相互关系为基础,集体责任由国家扮演关键性角色,其责任在于消除贫穷并保护个人以对抗工业化社会所带来的风险,而个人责任在于应该尊重社会规范,参与劳动。二是安格鲁萨克逊传统的专业化,根植于自由的典范,社会只是由市场竞争的原子化个人所组成,社会的融合是基于个人和社会的自由选择的关系,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除了自由个人的自愿的契约交易,并不存在社会的联结关系。三是欧洲新左派的独占典范,主张排斥和失业是团体独占而引起的不均和经济剥削的症状,特别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的结构性变迁,即高薪的就业者垄断劳动市场并攫取经济成长成果,而失业者或低工资工人则被排除在外,加剧所得分配的不均。
欧盟将社会排斥视为最优先的问题,特别强调某些基本的生活标准或参与主要的社会或职业制度的市民权利的享有,包括就业、住宅、健康照护、教育等。欧盟认为一个民主化的社会应该维持市民权、政治权、社会权三种权利的平衡,为此欧盟设立了对抗社会排斥的国家政策观测站。在此基础上,欧盟
1.外源:全球化带来的进步与贫困在较未发展的经济社会,生产主要是维持生活的必要,属于相对稳定的地方性需求。在一个先进的经济社会体系里,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投入工业生产,容易受到变化无常的国际经济的影响,而导致大量的失业。生产力提升的减缓,导致劳动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厂商被迫积极从事技术和组织的创新,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劳动市场的弹性化,坏的就业增加。公司越是面临全球性竞争的压力,就越需要灵活性和适应性,这就意味着它们应避免僵化和高成本的福利承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制造业占主导的就业体制被服务业就业体制所代替,临时性、不稳定工作增加;服务业部门所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报酬低,没有保障,工作不稳定;全球化的资本累积与国家的管制系统产生了矛盾;雇主与有组织的劳工的权力关系的改变,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因此,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上的阵痛,社会出现重新洗牌的局面。一大批随着“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而在生活生产方面有所好转的人们被全球化冲击而重新抛入社会的底层,成为被排斥的对象。而且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也使得这个过程更加的漫长和残酷,同时社会的分层流动趋势也开始减弱。
2.内因:福利国家的失灵和社会的变迁劳动市场和福利国家,这两者都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这也是“二战”后各福利国家高速发展的原因。但充分就业在石油危机后出现严重问题,导致了福利国家的失灵。除了资本所得税基的流失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即使有失业,也只能允许循环型的短暂失业。高比例的长期失业,以及就业的不安定,侵蚀了福利国家的根基。
福利国家的各种针对“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性别角色,其生活形态,无论是地理位置、社会关系或经济上都是静态的,并不适合现代的动态化、个人主义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模式的需求。西方社会家庭变化表现为人口老化、家属关系的弱化和合法婚姻的脆弱化及对外来移民的歧视不断加剧。原先通过家庭扶持的途径随着离婚率的上升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对妇女和儿童尤为不利。同时,人口老龄化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年轻人的负担很重,使得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去赡养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另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涌入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移民问题,各国社会出现了严重分歧,导致极右势力的重新
·127·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创造便利的条件,确保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真正得以实现。
建立了解决社会排斥的四根支柱:就业能力,适应能力,企业家精神和机会均等。可以说,欧盟的理念是政府应施行积极的干预,因为政府的“政策本身就是用以抗衡别的变迁效应的积。极变革工具”
3.社会:社区与地方参与由于社会排斥的对象是个人和家庭,政策的效果必须输送到个人层次才能干预或阻断排斥,进而达到社会纳入。因此,社会纳入不但是总体政策的调整,以避免排斥的深化外,而对已被排斥者的纳入,更应借由强化家庭、邻里的功能,使家庭可以提供较佳的支持功能。除了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积极干预等正式方式上有助于消除社会排斥外,参与到非政府组织及互助团体也有利于社会纳入的进行。国家与公民社会应当确立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参与和推进社会福利目标。正如Stewart所指出的,社会纳入这种事,不仅是充足资源的分享,更是在各层面上、包括个人与团体生活上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总之,在反社会排斥的构建上,有几点必须注意到:一是在治理上,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政策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敏于感知的政府,以及得到普遍认同的、以公正为目标的社会价值观;二是社会进步取决于基本社会服务的普遍供给,政府以负责任的方式为其融资,并公平有效地提供此类服务;三是“善待市场的”经济政策应当与“有利于社会的”政策结合起来,因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依存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3)[1]黄世鑫.新贫问题与社会福利政策[J].国家政策季刊,2003.[2]王玉玫.论构建和谐统一的城乡贫困保障体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2)2008.
社会排斥和社会极化———当代西方城市[3]钱志鸿.黄大志.城市贫困、
(1)贫困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
叶明海.政策网络理论的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4]田雪莹,
(1):究,200968.
·森.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5]阿马蒂亚2005.法律出版社,[6]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北京:2003:3.
台湾商务印书馆,[7]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M].台北:1990:64.—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J].[8]彭华民.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5.
1.经济:就业政策一般认为社会排斥的核心问题是长期失业和就业不安定,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从就业方面着手是最有针对性的,而且就业政策构成社会纳入的思维架构是可行的,这也是各国政府所实际采行的核心政策,包括所得支持政策,特别是结合社会性与专业性的置入;对失业者的训练方案;地方性的跨部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的投资;失业者微型企业的创业及与社区的社会连结。当然,由于导致社会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欧盟《》承认,就业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排斥问题。政策议程
2.政治:公民权保障社会排斥来自垄断,不充分、不完全的公民权是社会排斥的核心内涵之一。社会排斥在政治意义上是社会成员希望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而被他们不能控制的社会因素阻止了的社会问题。社会排斥是社会成员公民权利没有实现的表现。在民主国家,公民权自动赋予符合一个国家国籍条件的一定领土上的居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和义务。莫里斯·瑞切和卫克·贝克尔对公民权作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定义,他们认为,公民权是“国家很大程度上并且不排斥地承诺和保证公民拥有一系列公民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权利与义务,并有能力行使这些权利与义务”。莫里斯·瑞切和卫克·贝克尔这一定义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揭示了拥有公民权的重要性,也揭示了要有能力行使这些权利和义务。社会排斥的存在意味着一部分公民处于政治生活之外,没有平等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甚至于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也不能参与到政治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从而与政治民主要求的公民权利平等和广泛的政治参与相背离,这种现象是任何一个民主制度的国家都应当摒弃和消除的。摒弃和消除政治排斥,要求国家不仅要赋予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国家也要为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提供和
FromPovertytoSocialExclusion:TheoreticalEvolutionandAssumptionaboutPolicies
PENGZheng-bo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Abstract:Frompovertytosocialexclusion,surelythisrepresentsgreatprogress.Noneofmoderncountryisnoteasilyrecognizetheex-istenceoftheproblemofpoverty.Theconceptofpoverty,graduallybeingreplacedbyanotherword,whichissocialexclusion,ithadbeengivenabroadmeaningandbecomeanewwayofthinkinginthewelfarestates.Socialexclusionisanactiveprocesswhichhasahistoricalprocess.Socialexclusionisnotonlyfactorsofunitsandindividual,existingpolicyfailuresanddeficienciesarealsopronetocrowdingout.Causesofsocialexclusionfromtheoutsidesourcefromtheprogressbroughtaboutbyglobalizationandpoverty,internalfactoristhefailureofthewelfarestateandsocialchange,Neo-classicaleconomictheoryandthePan-marketfundamentalistshavealsohadasignificantimpact.Onthisbasis,thispaperputforwardtheconceptofpublicpolicestosolutesocialexclusion,thegovernmentshouldimplementaproactivein-tervention,toimplementthepolicyofvigorouslyincreasingemploymenteconomically,protectofcivilrightswithpolitics,mobilizeofpartici-pationcommunitiesandlocalgovernment,allofthesecanhelpcounterthecausedadverseeffectsbysocialexclusion.
Keywords:poverty;socialexclusion;globalization;Socialinclusion
·1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