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2020-08-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哲学主观题的方法和技巧

哲学主观题通常以情景材料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哲学主观题,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和提问指向,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一、审设问明确答题范围和角度

1、审设问明确答题范围。主观题一般由材料和设问构成。认真阅读设问非常重要。材料蕴涵着知识点,而设问却规定着答案的范围。通过审设问明确使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

例题:某贫困地区县政府要组织群众开垦荒山,可是荒山上长满了一亿多株的酸枣树,新树种不活,老树又挖不掉。于是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对荒山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借鉴外地经验,从外地购入枣树进行接穗。经过 5 个村的试验,使经济价值不大的酸枣变成了经济价值很大的甜枣。 “ 一花引来万花开 ” ,试验成功后,调动了农民承包荒山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得该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

如果不看问题,可以写的知识点要比实际答案多得多。比如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 “ 联系的观点 ” 等都可以写。但此题已经做了限制,即 “ 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 ” ,所以答案就不能多写。

2、审设问明确答题角度。一般说来,提问不外乎三种: “ 是什么 ” , “ 为什么 ” , “ 怎么样 ” 。从难度看是逐渐加深,从知识点看 “ 是什么 ” 和 “ 为什么 ” 侧重于原理, “ 怎么样” 侧重于方法论意义。从能力要求看, “ 是什么 ” 主要考查知识能力, “ 为什么 ” 主要考查分析能力, “ 怎么样 ” 更倾向于考查适用能力,所以,不同的提问角度要求同学们作出相应的不同的解答。

如上题设问的是 “ 怎么办 ” 的问题,侧重于方法论意义角度。可见,审题时仅仅看材料是不够的,还要认真看清范围规定和提问角度。

二、审材料分“两步走”

在 “ 审设问 ” 之后,要提炼出与问题相适应的哲学观点,这其实也是审题,而且是审题最关键的步骤。

第一步对材料做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并概括出其大意,用单句或词组写出来。具体做法是:每一层概括为一个短句或词组,全段再概括出一句或几句,划出重复部分。这样做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其所蕴

涵的哲学观点。

如上题,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 第二层次:考察、借鉴、接穗。第三层次:试验、(接穗)酸枣变甜枣。第四层次:经验推广、脱贫致富。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概括的基础上,对每一层次作分析,提炼出哲学观点。分析时要注意的是并非一个层次只能提炼一个观点,在哲学常识中,一种现象可以用几种观点来解释是很常见的,而且有几个现象共同反映了一个观点。

如上题:“ 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 ” 可以得出 “ 矛盾普遍性 ” 的观点; “ 考察、借鉴、接穗 ” 反映了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的观点; “ (接穗)酸枣变甜枣 ” 是 “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的观点; “ 试验 ” 和 “ 经验推广、脱贫致富” 共同反映了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 的观点。

这种提炼观点的方法看来有点机械,却显得很有条理性,尤其对那些面对主观题觉得无从下手的同学而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三、组织答案“四注意”

组织答案是题目最终的完成,也是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因此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注意结合材料

组织答案时,首先要写出观点,而且表述要到位,关键词不能漏,当然仅仅写出观点还不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结合,最简单的方法是摘录材料中的句子,指出体现什么观点。

2 、注意答题角度

答题角度一定要根据提问作出对应的回答。如上题问的是 “ 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 ,答案就要从方法论意义上阐述,并且紧紧围绕 “ 如何 ” 这一问题。这样才做到紧扣题眼,不至于 “答非所问 ” 。

3 、注意答题语言规范

语言首先要简洁,句子要通顺、达意,同时要注意学科性,答题时一定要运用一些学科术语,体现哲学性和政治性。如果没什么把握,尽量用课本上的原句。

4 、注意价值取向

由于哲学常识是思想政治课,所以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这要求在答题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环境,人口等问题时,态度要明确,在阐述观点,结合材料之后,旗帜鲜明地表达个人倾向。

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题型一:体现类(是什么)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说明】体现类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的/是如何实现的/文化是……/是怎样做到……的等。有时直接点明了知识范围,有时则没有。

【解题思路】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撒网,撒向设问中的知识范围,再结合材料找体现了哪几点,然后再将理论与材料联系起来。

【答案一般模式】是:理论+材料或材料+理论。即①体现了/做到了/在坚持××理论;上述材料中……(结合材料论述)体现了这一点/是它的具体表现;②……(材料中的表现),这体现了××理论。

例题:(2010年安徽卷37题第3问)

上题知识范围为矛盾分析法,我们先将“网”撒向它;然后结合材料和前两问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分析问题,又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理论),如在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差异时,又要抓住收入影响消费这个重点(材料的表现)。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问题不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不同,如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运用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分析材料二,解答上述两个问题(材料的表现)。

题型二:意义类(为什么类、依据类)

【说明】意义类(为什么类、依据类)其设问一般是:“试说明……的意义”,“为什么要……”;“谈谈……必要性/重要性”;“谈谈……的依据”;“试说明……的依据”等等。

【解题思路】先找准设问的本质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或找相关联的知识点、知识范围;然后依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答案模式是理论(理论一般包括原理及方法论)加论述。在答案的后半部分一般要加上这样做有利于/会推动或就是因为/就是基于等表述。

例题:(2010年江苏卷35题第1问)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会全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

据。

上题要求依据材料,阐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唯物论依据。本题可先列知识点,再与村料对比来解答。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原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论述)。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理)。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论述)。

题型三:措施类(如何做类、怎么办类、启示类)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说明】其设问一般是:运用××,谈谈应如何做到……/应如何解决……/谈谈解决……的建议、思路、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哲学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思路】怎么办类是要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一般采取:应采取/要坚持/该努力等。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例1:(2010年北京卷38题第4问)

材料一: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关系到我国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的桥头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

材料二:当前,物联网发展在研发水平、行业标准、人才队伍、相关政策、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的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上题考查考生创新作用知识(三点作用)的掌握,及调动和动用哲学原理的能力。

【答案】相关主体应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根据物联网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部分和环节;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不断发现和建立新的联系并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题型四:辨析题

【说明】辨析题也即分析说明类题,要求我们依据一定理论,对所给观点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其设问一般是:运用××,分析上述现象/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等。

【解题思路】标准答案模式一般是:①是什么(理论)+②为什么(分析)+③怎么样或怎么办,分析部分一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思路;有时可简化成理论加论述(一分为二)。

(例: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39题第1问)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菜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上题要求既指出其合理性,又要指出其严谨性。由推断可知,本题考查知识为哲学中联系的客观性及规律的相关知识,在作答时要求结合材料一。

【答案】(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理论即联系的客观性),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合理的一面】。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理论即规律的含义)。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不合理的一面】。

题型五: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样)坚持XXX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或“为什么”以及“体现什么”,而是考察“怎么做”。因此,答题时要注意:

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如何做”;

2、回答时不许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3、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例题: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洁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500余公里。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大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处理物质运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根据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知道,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应该尊重规律,另外,人们在规律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服务。此外,按客观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材料中从洪灾损失的减少和洪灾的爆发原因等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人们必须尊重规律;从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可以看出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参考答案: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肯客观规律的结

果。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例十五: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1)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本题以我国重视文化发展为命题素材,考查了哲学常识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本题考查的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和意义,而是要求考生能结合材料说明“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设问中考生要提出三个信息点即“我国”而不是别国,“如何”而不是“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其他的方法论。将其落实到教材的相关的理论,就不难找出问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要立足国情,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②放眼世界,认识到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③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题型六:认识类材料题

1、设问方式: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你对XX的认识。从哲学角度分析XX社会现象(或如何认识XX现象、看待XX现象)

2、答题技巧:

(1)可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

(2)回答时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3)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

3、经典例题:(2006年广东高考政治卷) 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丛飞,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义演数百场,从事义工服务时间达到数千小时,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300多万元,无私帮助失学儿童、孤儿、残疾人近200人,而他和家人却过着简朴的生

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决定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把光明留给了人间。在丛飞病逝以后,某网站上的网民对他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捐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也有人认为,丛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是应大力颂扬的,因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1)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位的。 “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去帮助他人并不值得颂扬”的说法,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2)丛飞在奉献于社会的同时,实现了自己服务他人的理想,个人也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行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值得大力颂扬。

(3)两种看法体现了不同的荣辱观,这是由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要确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例题

1.西部某贫困山区,人多地少,700平方公里的荒山上长满了1亿多棵野生酸枣树。其中有一个村靠酸枣嫁接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县政府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并派农技人员下乡考察,在借鉴该村嫁接技术的基础上,培育出经济价值更高的新品种——酸中带甜的大枣,在全县推广。县政府还制定了荒山使用权60年不变的政策,嫁接活动全面展开。县政府当好后勤,组织购买嫁接穗,开办技术培训班,后来,又利用丰富的大枣资源,瞄准市场,办起大枣系列产品加工厂,实现加工增

值。经过几年奋斗,该地区逐渐实现了脱贫致富。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奔小康的?(12分)

2、 材料一: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的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各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等诸多因素,导致蓝藻大面积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的水源。 材料二:在这场看似天灾的背后,也有挥之不去的人祸的因素。无锡“水危机”引发一场“环保风暴”;当地一些企业因违法向太湖排污而遭到严肃查处或遭勒令停产整顿,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人也因“监管失责”被问责查处。为做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统计分析和预防应对工作,无锡市将从10月份起实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报制度,对全市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进行监控。

从哲学角度说明,无锡水污染事件给予我们哪些启示?(8分)

3、(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做好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认清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材料二: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为此,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个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8分)

5.材料一 有人认为,“90后”是“温室长大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有人认为,“90后”是“有爱心的一代”“有担当的一代”“可敬的一代”,一代牛过一代;还有人认为,对“90后”的认识不能标签化……苏格接底有句名言:未经反思的

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要正确审视自己。

请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应怎样正确认识自我。(9分)

6.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哲学例题

1.西部某贫困山区,人多地少,700平方公里的荒山上长满了1亿多棵野生酸枣树。其中有一个村靠酸枣嫁接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县政府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并派农技人员下乡考察,在借鉴该村嫁接技术的基础上,培育出经济价值更高的新品种——酸中带甜的大枣,在全县推广。县政府还制定了荒山使用权60年不变的政策,嫁接活动全面展

开。县政府当好后勤,组织购买嫁接穗,开办技术培训班,后来,又利用丰富的大枣资源,瞄准市场,办起大枣系列产品加工厂,实现加工增值。经过几年奋斗,该地区逐渐实现了脱贫致富。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奔小康的?(12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根据本地人多地少的实际,在酸枣上做文章,推广酸枣嫁接技术,做到从实际出发;(2分)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2分)县政府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出新的品种,在全县推广体现了这一点。(2分)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坚持联系的观点。(2分)农村中的各产业是相互联系的,兴办大枣系列产品加工厂解决了大枣的销路问题,实现加工增值,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分)(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也可以,其它原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 材料一: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的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各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等诸多因素,导致蓝藻大面积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的水源。 材料二:在这场看似天灾的背后,也有挥之不去的人祸的因素。无锡“水危机”引发一场“环保风暴”;当地一些企业因违法向太湖排污而遭到严肃查处或遭勒令停产整顿,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人也因“监管失责”被问责查处。为做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统计分析和预防应对工作,无锡市将从10月份起实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报制度,对全市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进行监控。

从哲学角度说明,无锡水污染事件给予我们哪些启示?(8分)①太湖水水质变坏,启示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 无锡市引发的“水危机”,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从长远利益出发,落实可持续发展。

③ 当地一些企业的做法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启示我们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要有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④ 太湖水污染问题,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注重经济发

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环境。

(如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去答也可酌情给分。)

注意:“启示”重在回答方法论,即“怎么办”3、(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做好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认清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体现了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我们要善于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解决次要矛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体现了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4分)

(2)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立足整体,同时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部分对整体有重要影响。(4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4分)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材料二: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三农”问题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为此,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个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8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及国家着手解决9亿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拨出专款扶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5.材料一 有人认为,“90后”是“温室长大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有人认为,“90后”是“有爱心的一代”“有担当的一代”“可敬的一代”,一代牛过一代;还有人认为,对“90后”的认识不能标签化……苏格接底有句名言: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要正确审视自己。

请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应怎样正确认识自我。(9分)①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对自己一分为二,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3分)

②认识自我要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胜不骄,败不馁。(3分)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着重抓主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分)

6.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

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