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奈飘零后,佳处非吾有——况周颐《垂丝钓近·忆杉湖》赏析

2023-04-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无奈飘零后3佳处非吾有 况周颐《垂丝钓近 杉湖》赏析 秦玮鸿 垂丝钓近・忆杉湖 [清]况周颐 湖在桂城西偏,湖上有楼,旧西门城楼也, 俗名榕树楼,楼前榕树,相传李唐时物。湖水空 翠澄鲜,如镜新拭,峰峦臣匝,楼阁参差,方春 万柳垂丝,夏则红香千亩。昔放翁于桂林山水, 有“诗境”之品题,此则词境也。别来三十年, 每忆青篷玉勒,少年情味,不无怅惘久之。 地偏树古,鸥乡昔游回首。镜里绿阴,旧染 诗袖。瑚上柳,更系船能否?纶竿手,问卅年忍 员! 澹妆西子,红衣青盖时候。记曾载酒。 无奈飘零后,佳处非吾有。南雁远,送暮云伫 久。 位于桂林市中心的“榕杉湖”,在中山中路的阳桥两 侧,东面为杉湖,因湖畔旧时有众多挺拔苍翠的杉 树;西面为榕湖,因湖畔有虬枝苍劲的千年古榕。榕 杉湖不仅是纯粹的湖光山色,而带有深厚的文化底 蕴。清代榕杉湖处于桂林城西,沿湖有唐代古南门、 古榕树、北宋黄庭坚系舟处、榕溪阁,湖畔筑起名人 宅居和私家园林,名流士绅多居住于湖边,文人常常 欢游于此。况周颐家在城东花桥西头的水东街中段, 也常常往西越过漓江游览。他十岁时依乡俗,寄名 “榕久”于榕树楼前最古的榕树,并载入《餐樱庑漫 笔》:“乡俗有寄名榕树之说,谓童稚易育。榕阴袤 延,辄数里许,其本合抱,不计如千年也。”蕙风寄 予深情的榕树,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端木土罘在 《齐天乐・题夔笙词卷》称他为“桂海英灵,榕门里 闩”。 况周颐(1861—1926),广西临桂(今桂林市) 人,初名周仪,因避清帝溥仪讳而改名周颐。字夔 笙,一字葵孙,晚号蕙风词隐。他以词作、词评著称 于世,是近代广西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词人、词论 家。况氏十二岁始学词,癖词至六十六岁去世,有词 集9种,合刊为《第一生修梅花馆词》,晚年删定为 《蕙风词》2卷,存词460余首,为“清季四大词人” 之一;其词评集《蕙风词话》5卷,325则,是近代 词坛上有较大影响的重要著作。1960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以之与王国维《人间词话》合刊出版。 况周颐为光绪五年(1879)举人,曾官内阁中 书,候补知府,但久补不上, 滞留江南,郁郁不得志。清王 朝灭亡后移居上海,以晚清旧 臣、遗老自居,甘守困厄,鬻 书卖文,终致穷愁潦倒。人穷 则反本,故乡桂林地偏尘远, 风土清嘉,簪山带水令他魂牵 梦萦。遂于1915年夏秋间作 《垂丝钓近・忆杉湖》,收录入当 年刊印的《餐樱词》,词集得名 于况周颐的酷爱樱花,且取屈 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 之意。 此词所忆的“杉湖”即今 22 况氏受姜夔的启发和影响,其词常用篇幅较长的 题序叙事写景。此篇精心结撰的小序,不仅交代创作 缘起,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序文首先叙述湖 的地理位置、旧城楼及楼前古榕,然后描绘湖山之秀 美,碧绿清新的湖水,周匝环绕的峰峦,高低错落的 楼阁,绿柳垂丝的春景、红荷飘香的夏景。接着以龙 隐岩的陆游楷书石刻“诗境”评价桂林山水,以“词 境”品评榕杉湖。最后结句感叹离别家乡三十余年, 骑马游览、荡舟湖上的少年情趣,今已不可复得,唯 有屡屡以回忆重现,惆怅迷惘久存心中。总之,这篇 序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句式以四、六言为 况周颐手绘扇面 主,兼穿插五、八言句,长短错落,笔触细腻亲切, 铸语生动有致,清新幽美,韵味隽永,具有散文诗般 的意境。这篇将事、景、理、情浑融的小序,使况周 颐的词心更加真切可感,由序文引出的词作所抒发的 情感愈发深厚,增强词的感染力,赋予作品较大的艺 术魅力。 词作上片,起句实写静景,“偏”、“古”二字从 时空角度暗示湖处幽静、历史悠远,入静穆之境。 “大”是指托旨甚大,追求身世之感通于性灵的寄托。 这首词成就于况周颐的丰富阅历、幽微心曲,正如其 《蕙风词话》所言:“填词要天资,要学力。平日之阅 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无词境,即无词心。”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已者 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 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 “鸥乡”~词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 寓意与鸥鸟约盟为友而栖隐的水国云乡,“昔游回首” 笼罩全阒。之后九句极写昔境昔游之美,先写春日 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如何 耳。”“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 稿。” 桂林万里,欲归不得,故园之思盘桓于况周颐生 游。“镜里”二句造语新警,极富表现力,“染”字尤 妙,生动描绘了往昔春日碧水如镜,倒映的绿荫染上 诗人衣袖的情状,且用广西诗派“杉湖十子”的事 典,龙启瑞、彭昱尧、朱琦等曾在杉湖北岸的补杉楼 赋诗唱和,诗韵悠然。“湖上柳”四句,用黄庭坚、 姜太公的事典,黄氏被除名羁管宜州,途经桂林时曾 于江中荡舟游览,在南门外榕溪(今榕湖)北岸古榕 之下系舟登岸,传说吕尚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 “湖上柳”二句化用赵彦端《新荷叶》词:“永怀桥 下,系船溪柳依依。”此四句追忆春日泛舟湖面、系 舟于湖畔垂柳、悠闲垂钓的游历,且分别以一问一叹 作结,勾连今昔:不知经历清朝灭亡、身处民国乱世 的湖边柳树是否健在,尚能如往昔一般系船否?试问 在外漂泊的我啊,怎忍心辜负故乡美景三十余年!感 伤时变,抒发对故国的眷恋、对乡土的思念,句句真 挚,语语沉痛。 换头紧承上片忆旧游的意脉,写夏日游,首句化 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以榕杉湖媲美杭州的西湖,红荷 绿叶,景致绚烂,词人潇洒携酒行。以上极写昔游之 美。接下来“无奈”二句笔锋一转折回现实,今昔对 比强烈:无奈我飘零在外,故乡在数千里之外的南 疆,已不再能拥有享用那里的佳美景致,惟有客居异 乡以待终老,有乡不得还、有家不得归的离愁怨意深 切入骨,内含无限凄怆。此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栖 迟零落的愁苦,情感深婉沉痛。结句“南雁远”二 句,词人目送飞翔的南雁渐行渐远,面对天空流云, 他在暮色中久久伫立不能释怀,愁肠百结,心有千绪 却无处可诉。含蓄蕴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总之,词作起笔以实入虚,描写记忆中的春夏榕 杉湖之美,追忆当年游览垂钓载酒之乐,之后再由虚 入实,抒写如今流寓异乡、飘泊难归的愁苦,通过今 昔对比,将郁积于心的家国乡关之思、身世飘零之 叹、故国沧桑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整首词作散韵 辉映,守律极严,境穆情真,柔厚沉郁,顿挫排宕, 实践了况周颐“重拙大”的词论,他在《蕙风词话》 卷一开宗明义说道:“作词有三要,日重、拙、大。” “重”是厚重沉著的气格,由沉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 想体现出;“拙”则崇尚真情,侧重于自然、真率, 前身后。除了流泻笔端创作《垂丝钓近・忆杉湖》、 《南浦・乙未熟食》等词,他亦以“天柱峰下人家”、 “绿珠红玉是乡亲”等治印相伴。况氏去世葬于浙江 湖州道场山,面临太湖,风光旖丽,似有家乡风味。 1979年,他的后裔绵初、又韩,遵照其怀念家乡的遗 愿,将保存下来的三十余件遗物、遗著、遗稿捐赠给 桂林文博部门。况氏思乡心切,终竟客死他方,葬于 异地,不能叶落归根,如今其手泽之物还乡,可谓魂 牵故里,蕙风归来。 (作者为广西河池学院中文系讲师) “竹报平安”的由来 陈子龙 每逢春节,很多人家门上都会张贴有“竹报平 安”、“花开富贵”的春联。 “竹报平安”中的“竹”原本指的是信(封)。早 在我国汉代,为了解决在信中的安全保密问题,公文 中通信使用的是竹简信封,那时,人们在通信时,用 ~尺长的两块竹简,一头穿上小孔,竹简内写上信 文,竹简外写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然后用绳子把 竹简两头捆扎穿固,穿过小孔打上结,再用很粘很软 的紫泥或红泥封好,然后盖上发信机构或发信人的印 章,待封泥干后,就可以传递了。当收信人收到此竹 简后,将其打开,就可以读到里面的内容了。这便是 “竹报平安”的起源。 又据《辞海》竹报平安条释:“段成式《酉阳杂 俎续集・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 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纲维,主管僧寺 事务的和尚,后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也简称 ‘竹报’。”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