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地理_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1-03-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第四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为案例,来阐释本条“标准”的要求。黄土高原煤炭、油气等资源丰富,为区域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时,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通过相对真实的生活体验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的第五节内容,从教材设置上来看,学生通过前文章节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具体区域分析典型问题,明确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地表形态等自然地理环境特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需要结合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黄土高原的地形分布图来归纳总结,在本节课中设置了2人小组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落实该部分知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演示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图更进一步地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黄土地貌。 第二部分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这些习俗深受黄土高原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家方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学生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在治理前后的变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将两部分的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上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源于政府、人民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付出的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理念。本节课中通过提供给学生补充的文字、图片等材料,带领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今昔对比,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情分析 1、经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了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的学习,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总体来说,初二的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中地理现象相联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地理素养需要加强。 4、本章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区域的有关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对比联系、归纳总结等探究方法。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治理、发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政府、人民为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照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地貌特征,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3、了解黄土高原的治理成效,了解政策扶持对黄土高原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发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4、结合课本和补充图片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定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主要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引入时间 极性。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揭在地示: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请大家对照课本,图上识读(播放黄土高原风光视频) 新课,调导入 师:高亢嘹亮的信天游,独具特色的地表形态,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的哪动学生积一个地形单元?(——黄土高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 2min 6min 识图 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核对答案。 黄土高原有没有无法达成一致的题目?(没有)那现在,同桌两人一组,指图记的位置,图,记住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列出的地理事物,完成后我们找几组同学体现地理上台展示一下你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哪一对同桌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学科特们的学习成果? 点。 生:(上台指图认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师:不知大家刚刚在看视频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句歌词“咱们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体现了黄土高原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生:沟壑纵横 师:那么这句歌词是如何体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的?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是说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彼此相距二、三百米,互相能看得见,但是要想面对面亲密地聊天,你得跨过一道道沟坎。 师:这种地表特征形成的原因是? 生:水土流失。 师:只是简单的水土流失吗? 生:是长期的、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的。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三组对照试验探究一下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实验装置的设计就是用水冲刷土壤,3组对照实验每组只有一个变量,分别是土质、水流强度和植被覆盖率。让我们先来预测一下,3组实验中,水土流失更严重的分别是哪一个装置? 生:ACE。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 (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 师:实验证明,大家的预测是非常正确的,通过实验演示我们可以知道: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通常土质较为(疏松),降水强度比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那么请大家根据实验结论,结合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2分钟的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完成学案探究一的第2题。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回答。) 生: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师:我们可以发现,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这两点是自然原因,而植被覆盖率低通常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生: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开矿…… 黄土高原的地貌: 师:(承转)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不同的黄土地貌——塬、墚、峁。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准确认识三种黄土地貌的特点,能够据图识别不同的黄土地貌。 (学生读书,识图。) 师:三种黄土地貌哪一种适合发展农业? 生:黄土塬 师:理由是? 探究一 结合课本、视频等补充材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 位,倡导 自主学 习、合作 学习。小 组合作探 究黄土高 原水土流15min 失严重的原因、治理措施。了解黄土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改善,感受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成效。 生:地势坦荡。 师:通过观察景观图,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在塬、墚、峁这三种地貌类型中,哪一种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生:峁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治理成果: 师: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国家和当地政府推行了很多举措来治理,当地群众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对此,你能给出几点治理水土流失的建议吗?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回答。) 生:植树种草、打坝淤地、坡耕地改梯田…… 师:在我们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中,哪些属于生物措施,哪些属于工程措施? 生: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坡耕地改梯田。 师:植树节前夕,NASA发布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们找一位同学用高亢激昂的语调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则消息吧! 生:(读新闻稿) 师: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黄土高原的面貌有了极大的变化。大家观察这两幅图,在黄土高原上的同一地区,经过十几年的治理,我们可以发现——绿化面积大大地增加了。 黄土高原的居民生活变化: 师:(承转)由于长时期的植树造林、种草,黄土高原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让我们听一位在黄土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爷爷来讲黄土高原过去的故事。老爷爷从饮食、住房、出行、休闲娱乐四个方面讲述了过去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场景。(ppt展示。) 其实,“一穷二白”的黄土高原现在更多的存在于历史课本和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如果你来到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的同龄人会怎么向你介绍当下的衣食住娱乐呢。请大家阅读课本,勾画出相应的段落,完成后我们找同学来分享下他的答案。 (学生阅读课本。) 生:食:食物多样…住:新窑洞和楼房…行:铁路公路…娱:电脑网络…(ppt展示。) 师:在短期内,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改善取得了非常大的效益,人居环境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课本上提到:黄土高原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开发区、新区的设立加快了黄土高原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同时,推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让黄土高原更发达、也更美好。 师:(承转)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虽然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但他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仍旧带着自然环境的深刻烙印。我们来看学案上探究二,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完成第1题: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民适宜的居住选择?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回答。) 生: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不占用良田也不占用耕地;…… (对学生难以总结出的答案进行启发: 探究二 结合课本、图片等补充材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15min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习惯的形成原因,感悟自然环境改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师:同学们提到的这些都是窑洞的优点。而窑洞能够成为黄土高原的传统特色民居,有哪些条件有利于窑洞的修建? 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可就地取材; 师:且黄土具有直立性,因此建成的窑洞坚固耐用。 师:再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探究问题2:山西人喜食醋这种生活习俗与当地的环境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回答。) 生:山西人喜食面食,醋有利于调味和消化;水呈碱性,食醋有利于酸碱平衡。 (对学生难以总结出的答案进行启发: 师:同学们的回答主要是从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当地人喜食醋,那么从供应的角度来看,山西有利于生产食醋的条件有哪些?今天黄土高原上的主食有杂交高粱等,而这正是酿造醋的原料。) 政府政策支持下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师:以上就是本节课我们所学的全部内容,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大家完成学案上【反馈矫正】的题目,看看谁能又快又好地掌握本节课反馈的内容。接下来,1分钟的时间,小组核对答案,解答疑难,并将仍然反馈 矫正,落存疑的问题标出,我们在全班范围内解决。 实提高。 (对容易出现问题的题目进行点拨: 第4题:可持续发展,应该侧重于保护性的开发,而非大力发展。) 5min 落实 师:谁能分享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 2min 结课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以及它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了解了环境的有效治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配合板书)。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归纳习,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理念,只有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才能更总结,达加美好、富足,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如习总书记在北京成情感目世园会开幕式上所提到的: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维持地球标。 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够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2min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5、经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了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的学习,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总体来说,初二的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生活中地理现象相联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地理素养需要加强。

8、本章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区域的有关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对比联系、归纳总结等探究方法。通过了解黄土高原的治理、发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政府、人民为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树立人地协调观。

效果分析

从最终教学效果上来看,在地图上落实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的展示环节,两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对照地图正确指出重要地理事物;通过对学生小组讨论过程的参与和询问,发现学生基本能够根据所给材料的引导得出正确结论;从课堂反馈的练习题目来看,正确率较高,且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因此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本达成。而改善环境能够促进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理念贯穿课堂始终,最后的结课引用了最新的**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够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言辞有力、且内容新颖地对情感目标完成了升华。就课堂气氛而言,活动要求清晰、导向明确,讨论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且有迹可循,因此小组讨论比较热烈、充分,回答问题积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的第五节内容,从教材设置上来看,学生通过前文章节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具体区域分析典型问题,明确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地表形态等自然地理环境特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需要结合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黄土高原的地形分布图来归纳总结,在本节课中设置了2人小组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落实该部分知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演示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图更进一步地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黄土地貌。

第二部分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这些习俗深受黄土高原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家方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学生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在治理前后的变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将两部分的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上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源于政府、人民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付出的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理念。本节课中通过提供给学生补充的文字、图片等材料,带领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今昔对比,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主备人: 审核人:王蕾

【学习目标】

1、 能够对照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 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 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自主学习】

请填出图示地理事物

省份:A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G_________ 河流/支流: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界限:西至①________,东至②________,北至③_________,南至④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陕北民歌唱到:“咱们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1、这句歌词反映了黄土高原_____________的地表特征,这种地表特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

材料二:为了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我们做了如下三组对照实验: 每一组设置等量的黄土,并用水冲刷,每一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①A:黄土 B:棕壤

②C:水流强度大 D:水流强度小 ③E:裸土 F:长草的黄土

预测一下:每一组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分别是哪一个装置?

2、结合实验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思考:如何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探究二: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你了解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吗?

1、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一说,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

2、山西人喜食醋的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想一想:山西人喜食醋这种生活习俗与当地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反馈矫正】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读黄土高原图,完成下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秦岭——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B.①——太行山——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C.③——贺兰山——黄土高原西部边界

D.④——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主要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B.滥垦乱伐,过渡放牧 C.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D.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

3.关于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独特的地貌类型有塬、墚、峁等 B.黄土高原是流水沉积形成的 C.水稻和小麦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 D.信天游、锅庄舞是当地的传统文化

4.黄土高原所属的地貌类型中,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 修建梯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 打坝淤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C.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D. 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生产

教学反思

经历即收获,在这次录制优课的过程中我收获满满,然而回顾整个授课过程,其中不乏教学设计的亮点,却也有很多需要细细打磨可以更加完善和出彩的地方。 第一,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活动设计目的明确,并根据活动目标选择了合适的组织形式。如第一个在地图上落实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的活动,采取了同桌互相提问的形式,以此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效率。而对一些重难点问题的探究,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等,采取了小组四人合作讨论的形式,能够充分地交换意见,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教学组织形式多样且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该部分还有待加强的地方有,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多观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可以勇于尝试更多形式上的创新。

第二,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上来看,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听爷爷讲黄土高原过去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其课堂参与度。此外教学手段多样且新颖,如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材料、引入自己录制的微课等。本节课的导入视频是以信天游为背景音乐的黄土高原风光展示,迅速攫住了学生注意力,也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为后续的学习开展做了有效铺垫。本节课的活动一,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在解释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时,插入了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其内容是利用简易工具来模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在教学技巧上,语言表现力方面有待加强,课堂氛围可以更热烈,教态可以更

亲切自如。

第三,从最终教学效果上来看,在地图上落实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的展示环节,两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对照地图正确指出重要地理事物;通过对学生小组讨论过程的参与和询问,发现学生基本能够根据所给材料的引导得出正确结论;从课堂反馈的练习题目来看,正确率较高,且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因此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本达成。而改善环境能够促进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理念贯穿课堂始终,最后的结课引用了最新的**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够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言辞有力、且内容新颖地对情感目标完成了升华。就课堂气氛而言,活动要求清晰、导向明确,讨论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且有迹可循,因此小组讨论比较热烈、充分,回答问题积极。希望通过经验的积累,课堂环节的衔接和过渡能够更加连贯紧凑,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够更加自信和有张力。

一节好课诞生的过程痛并快乐着,痛在绞尽脑汁、反复琢磨的过程实在“熬人”,快乐在看见课在一点点变完美的时候,有种成就感。还有宝贵的经验可以用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希望能有更多痛并快乐着的经历!

课标分析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为案例,来阐释本条“标准”的要求。黄土高原煤炭、油气等资源丰富,为区域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时,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通过相对真实的生活体验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