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谈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及经济的蓬勃发展,重大灾害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各种灾害形势严峻。灾害紧急救援成为军队和平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军队任务谱中的地位有所突出。统一、完善、高效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模式的确立和实施是圆满完成救援任务的前提和保证。总结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经验做法,研究对策措施,对建立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模式有重大意义。
1 我军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现状
1.1 组织指挥体制不够健全
我军现行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模式是师以下部队建制保障和各级机动卫勤力量支援保障相结合,在各军种自成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临时性的有限协调保障.
1.1.1 无常设的三军协调卫勤保障组织指挥系统
我军现行军队总部层次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模式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在于没有常设的统一的灾害救援三军协调卫勤保障组织指挥系统,而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后通过行政命令临时组织,对全军各种卫生资源的临时协调,难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利用。
1.1.2 组织指挥协同机制不够顺畅
参加抗震救灾任务部队缺乏军地间、任务部队间互派联络员的联动机制,缺乏明确权威的军地之间、部队内部指挥协同和职责分工的法律法规与制度规定,存在指挥关系不甚明晰,责任机制不够完善,保障协同不够紧密等问题。
1.1.3 政策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军相应的军队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不是非常健全,尤其是对灾害救援三军协调各军种相应卫勤保障职责任务没有较明确的界定。
1.2 卫勤保障信息化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1.2.1 保障条件、手段有待加强
任务部队缺乏配套的通信装备,缺乏统一的卫勤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系统,仍依靠手机、步话机、传真机等基本手段。
1.2.2 灾害救援卫勤保障信息处理机构亟待建立
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汇总等工作由综合计划部门负责,包括灾时各单位的情况上报和灾后的资料总结,对于灾时总部决策意见的客观及时调整以及灾后保障措施的进一步改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军可借鉴发达国家卫勤保障模式,建立灾害救援卫勤保障信息处理机构.
1.3 整体医疗救治水平有待提高
1.3.1 医疗力量整合尚不合理
汶川地震执行医疗救治任务中,由于信息不灵,指挥层次较多,军地的医疗救援力量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没有得到统一的整合、合理的分配。一是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灾区的医疗力量聚集,救治力量过剩,而另一些受灾点的医疗力量奇缺,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二是没有合理开展分级救治,分队的救治力量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
1.3.2 医疗队抽组训练有待论证
我军救灾医疗队的组建临时性强,相对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的灾害医学训练,在参加救灾时往往难以满足卫勤保障需求。
1.3.3 医疗后送体系有待完善
汶川抗震救灾的医疗后送采取了就近后送、越级后送、军地兼容、跨省后送4种方式。总体看来,在前方医疗队、中间卫生运力、后方基地化医院尚存在能力问题,未形成灵活高效的后送体系。
1.4 尚未形成药材保障整体合力
药品、器材和卫生装备是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本次抗震救灾机动过程中,药材保障存在药品针对性不强、携行量不足、装备过于笨重、物资携带不够齐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质量和速度。另外由于飞机数量不多及协调不完善,造成运力紧张,部分机动分队实行了人装分离、分次运输,造成部分机动分队到达指定地域后,找不到自己的装备,严重影响了分队的开进、展开和早期救治,教训深刻。(五)卫生防疫力量建设有待加强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暴露出卫生防疫队伍专业力量不足,机动能力差及装备落后,防疫分队携带的药材和联勤分部提供的药材不太符合震灾保障需要等问题。一是各级防疫机构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二是防疫队伍技术结构力量欠缺,难以应对灾害救援任务;三是防疫装备难以满足灾害救援的需要。
2 灾害医学救援卫勤保障对策措施
2.1 建立高效顺畅的卫勤保障指挥体系
2.1.1 构建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协调机构
搞好卫勤协同,构建联合救援网络是按照“军地协同、快速机动、便于指挥”的原则,建立精干高效的卫勤指挥机构,及时收集和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准确把握各救治力量间的需求变化.确保圆满完成保障任务。在军队战区领导部门都设立专门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三军协调保障工作,并在各战区建立相应的卫勤保障协调中心和医疗救护网络。
2.1.2 建立卫勤保障决策专家咨询机构和需求评估机构
在专家辅助决策方面,采取吸收专家进入总部层次的领导指挥组的方式,对部队的卫勤保障决策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建立卫勤保障需求的评估机构,各级卫勤管理计划部门参考以前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并参照战时卫勤保障相关标准,能够在保障准备方面及局部保障能力上发挥效用。
2.1.3 加强相应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制度与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法规,一要完备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基础数据统计制度.我军有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制度不健全,医疗队对部队卫勤保障和发病情况的收集不够及时、完整、准确,三军整体数据的汇总资料相应较为缺乏,应在今后的模式完善过程中加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基础数据统计制度建设的力度与深度;二要加强灾害救援军种协调卫勤保障法规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各军种卫勤力量在军种协调时所担负的对应职责与任务,应在今后的模式完善过程中加大制度法规的研究与规范。
2.2 大力加强灾害救援卫勤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汶川抗震救灾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在战役、战略层面,建立上下联系畅通、在复杂电磁环境和气候环境等也能保持通信联络的信息网络,便于信息的采集、分析及决策。一要完善信息网络,依托国家和军队网络主干,加快卫生机构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完全联通;二要抓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灾情信息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动态数据链,为科学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灾情信息。
2.3 整体提升灾害救援医疗救治水平
2.3.1 修订建立完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应急预案
各级卫勤机构应根据保障区域可能发生的灾情及部队卫勤力量状况,制定配套完善的灾害救援卫勤保障顶
案,以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既要有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总体预案,明确所担负的任务、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与处理等;又要针对洪涝、地震、雪灾、火灾、交通故事等不同类型灾害,制定各类救援专项预案,细化应对措施。各卫勤保障组根据自身救援任务的不同,要分别制定卫生防疫预
案、心理救援预案、伤员后送预案、血液应急保障预案等等。
2.3.2 重点强化灾害救援卫勤保障针对性训练
各级卫勤机构要紧贴可能担负的灾害救援任务,科学统筹安排,严密组织卫勤保障针对性训练,卫勤训练应加强联勤保障协同演练,军兵种卫勤力量与联勤卫生力量在部署上要相互衔接;保障任务、保障关系和保障方式要明确;保障时机、保障地点和保障数量要密切协同。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联勤保障机制,明确指挥关系、任务分工和指挥方式。提升机动卫勤力量遂行各类救援任务的保障能力。
2.3.3 加强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医疗队模块化建设
救灾医疗队标准化由三军共同研究逐步完善,参照军队卫勤系统按照卫生战备工作的要求,结合机动卫勤力量的建设,重点加强救灾医疗队的模块化建设,制定各模块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标准,提升一线救治能力与机动能力,形成战时机动卫勤保障力量与救灾卫勤保障力量一体的保障实体。
2.3.4 构建灵活、快速的医疗后送体系
以生命救援为主的灾害救援医疗后送体系更强调灵活、机动和快速,并更加坚持分级救治原则。首先应加强前方医疗队机动能力建设,提高一线救治水平。其次应加强中间卫生专用运力投送能力建设。最后应加强对灾区后方医院救治能力建设,重点对灾区后方医院进行有序的技术力量加强,提高专科救治能力,降低伤死率。
2.4 打牢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物质基础
药材是救灾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为保证救灾药材供应,平时应做好药材的筹措储备工作。救灾药材储备应依据预测的灾情规模计算储备量。因救灾药材需要量大,药材储备应分别由军地共储。部队可结合战备物资储备标准进行储备,并根据当地药材供应情况适当储备部分经费;地方救灾药材储备标准和储备量由地方救灾指挥机构确定,并作为救灾物资的一部分进行储备。
2.5 储备防疫队伍拳头力量
今后军队将不断执行救灾的任务,有必要建立装备先进的专业保障队伍,建立三级疫情监测体系,一是建立专家咨询决策、监测预警体系;二是抽组流学病调查专家作为机动力量,以快速及时应对疫情大面积暴发;三是急需研制现场快速检测和处置设备,以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四是建立战略性区域卫生防疫支援保障中心及区域性防疫药材物资储备库,制定可行的各类防疫分队预案,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统筹规划、合理部署,有效提升灾害救援卫生防疫应急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森彬:《军队卫生勤务保障体系建立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援处理》,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 张仁辉等:《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3]. 程天民:《军事预防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版.
[4] 缪其宏译.灾害卫勤保障问题.解放军医学情报.1991,5(1):5-7.
[5] 吴志成.抗震救灾实践对完成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研究思考[J ].东南国防医药2008,8(4):1-4.
[6] 安徽省军区司令部。组织民兵预备役抢险救灾的几点思考[J ].东南军事学术,2008,(2):34-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