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装饰应用

2020-12-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装饰应用

作者:刘洁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

摘 要:所谓纤维艺术,指的是利用天然动物、植物纤维与人工合成纤维这些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创作手段,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的一种艺术形式。纤维艺术从属于空间环境而存在,艺术家们通过努力,从纤维材料出发,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使其与公共环境在物质和精神的层面高度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纤维艺术以其独特的生命力,绿色环保的材料满足着现代公共环境人文、环保、低碳的需要。 关键词:纤维;建筑空间;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41-01 一、纤维艺术的历史回顾 (一)纤维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现代艺术的观念以及现代的纺织科技,不管从纤维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都有着共同的渊源,也可称之为现代艺术中的“软雕塑”。 (二)纤维艺术的发展概况

有史以来,纤维艺术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利用天然的材料,如藤蔓、枝条等编制成遮盖身体的衣服,编制成生活中的凉席,利用麻类植物揉成麻绳。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古人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审美情趣,普通的编织也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 二、纤维艺术材料特性

纤维材料主要是以各种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或人工合成纤维为材料,用编织、环节、缠绕、包裹、捆绑、粘贴、缝缀等多种形式创作平面作品、立体或空间装置的一种艺术形式。 所谓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三、纤维艺术与建筑空间的应用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筑空间的分割主要在于纤维艺术在进行空间的调和之中。纤维的艺术形式与整个建筑空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建筑空间的设计有的朴实大方,有的豪华高调,有的环境情调化,建筑空间的氛围在纤维艺术的运用下能营造出适合人们喜好的环境来。纤维艺术品在空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涉及的面积较大,使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在努力改善,使整个空间的美感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完整性、规格性。建筑空间具有流动性、可变性,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采用纤维艺术品是很必要的。建筑空间内的装饰物是不可以改变的,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破坏空间的整体效果,反而营造了新的空间环境。

在我国,纤维艺术最初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后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主要以雕塑和壁画的形态出现。对于其他的艺术来说,纤维艺术进入空间这个领域,就显得缓慢的很多,就当前的社会状况来说,它们的发展前景十分的乐观,十分的宽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诞生了现代建筑,以大片玻璃和庞大的金属框架为主导建筑要素,使现代生活的人们承受着一种心理压力。纤维作为一种象征着温暖、柔和的符号,在与建筑结合时得到了完美体现,当前的纤维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相信未来会有更好地发展。 四、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装饰方式 (一)纤维艺术中传统装饰丰富现代建筑空间

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也要采取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来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集传统艺术和现代精神为一体的室内织物装饰艺术,充分展示艺术语言中的象征意义,并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的内心,以人为本,形成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与室内环境的有机和谐。 (二)建筑空间中纤维的装饰方式

1、墙面壁饰形态:纤维艺术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样,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平面化的元素比较多。壁挂、挂毯的形式都是以平面的状态出现的。

2、空间三维形态:纤维艺术从平面过渡到立面,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不仅要考虑物体的色彩、形体还要考虑到空间。平面的纤维、立面的纤维都有柔软、厚重的感觉。纤维内部的框架就只有制成的作用,这就是纤维中的软雕塑。

3、景观装置形态:景观可以理解为环境中的景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日本纤维艺术家认为景观装置就是用不同的颜色的布把自然景观包裹起来,构成完美结合。 五、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现代纤维艺术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发展,更有丰富的纤维材料,不断创新的表现技法,从平面走向空间陈列,不能单独去欣赏它的质感、色彩,而是要依附于整体建筑环境的氛围,随着社会文明与高科技的发展,纤维艺术已不再是二维,三维的空间形式,而是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维的形式展现风姿,更显示出居家装饰功能,最终体现新时期纤维艺术的艺术价值。纤维这门艺术将与我们的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它将更广泛的呈现在未来的艺术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