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标记理论的语用学阐释

2024-08-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1期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I ̄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V01.24 No.1 F_eb.2006 2006年2月 标记理论的语用学阐释 。肖小敏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标记理论自布拉格学派创立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一项重要理论,并迅速运用 到其它研究领域。本文首先对标记的概念、标记理论的发展历程等做一番简述,然后重点探讨标记理论在 语用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标记理论;语境;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分析;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I-1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2X(2006)01—0118—04 一、引言 言一行受到别人的监视,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由布拉格学 派首创于2O世纪3O年代,是该学派对语言学的 重要贡献之一。根据理查兹的定义,标记理论 认为:“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某些语言成分比 其它的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是为无标记成 分),这些其它的语言成分称为有标记的”。标记 性反映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音位、词法、语法 在干什么或准备干什么纯属个人隐私,旁人是无 权过问的。所以,不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往往疑 惑地反问一句“是啊?”或者不礼貌地“回敬”一句 “关你什么事?!”诸如此类的回应都是不自然的、 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是一种有标记的表述。 下面我们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具体探讨标记理论。 二、标记理论的语用阐释 标记的概念自Trubetzkoy提出以后,历经 和句法等。以音位层面为例,在[t]和[d]这一组 音位中,[t]是无标记成分,因为[t]是清辅音,而 [d]是有标记成分,因为[d]是浊辅音。也就是 说,辅音的浊音特征构成了相关标记。标记现象 在语用层面也是随处可见的,此时语言单位的标 Jakobson,Chomsky,Lyons等语言学家发展和 完善。标记理论在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上,都发 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语言 的特征,正确地使用语言。标记理论以其独特的 记性表现为语用标记。例如,在英语交际中,对 别人给予的称赞,应该说“谢谢”,但如果像中国 人那样为了谦虚而不承认甚至否认别人的称赞 就是一种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是一种有 方法论优势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这突出体现在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外语 教学、认知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中。本文将 从语境、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分析和顺应论等语 用学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阐释。 (一)标记理论与语境 标记的表达。同样,有些外国人在与中国人的交 往中也会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例 如,在汉语交际中,中国人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观 语境(context)是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脱 离语境就谈不上语用研究了。这一点已经成为 人们的共识。许多学者从语境的角度对语用学 下过定义,如“语用学通常被看成是语境学,研究 语言的显性内容(语义)和隐性内容(含义)是如 何通过语境发生关系的”。由此可见,语境对于 语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察,通过询问或推测对方在于什么或准备干什么 来问候对方,如“在看电视啊”、“去买菜啊”等等。 这些表达法都是中国人常用的打招呼用语,听者 完全不必在意,只需视具体情况随便作答,而不 必作很明确的回答。但是,有些西方人却对此大 惑不解,他们会感到浑身不自在,觉得自己的一 [收稿日期]2005—10—23 [作者简介]肖小敏(1976一),男,江西吉安人,深圳大学文学院200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11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语言学家Givon对于语用层次的标记现象 作过比较全面的探讨,其代表观点就是标记性取 决于语境,同一个结构可能在这个语境中是有标 记的,而在另一个语境中是无标记的。换言之, 标记性和非标记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在转化 的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象称 为标记颠倒,即在不同语境下范畴的标记值会发 生颠倒。所以,标记性和非标记性会随着语境的 动态变化而相互转化。例如: a.Ⅵbu】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b.C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C.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d.Close the window. 以上四句话都表达了同样一个命题——请 求受话人把窗户关上,但它们具有不同的交际功 能,适用于不同的语境。以a句为例,如果对好 朋友说这句话显然不合适,不合常规,此时它就 是一种有标记的表述;但如果对上级、长辈或陌 生人等说这句话就非常适中,合乎自然,此时它 又是一种无标记的表述。可见,在语用层次,语 言单位的标记性和语境一样,是一个完全动态的 概念。 (二)标记理论与间接言语行为 Searle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为“通过实施另 ~个行事行为而间接地实施的一个行事行为”。 他认为最简单的表达意义的情形是,说话人说一 句话,他的意思完全就是他所说的字面意义。但 是,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 子意义是不一致的。这是由于间接言语行为同 时体现着两种话外行为,即主要话外行为(pri— mary illocutionary act)和次要话外行为(second— ary illocutionary act)。而且,话语的话外行为不 仅决定于意图,还取决于规约。因此,他以两种 话外行为之间的联系性为依据,将间接言语行为 区分为规约性(conventiona1)间接言语行为和非 规约性(unconventiona1)间接言语行为。在前者 当中,主要和次要话外行为之间联系紧密,具有 约定俗成性、习惯性和程式化的特点。因此,这 属于常规性的表达,为非标记项。例如,在 “Could you pass rile the salt”一句中,听话人无需 重视“询问”(次要话外行为)的字面意义,而是直 接把它理解为“请求”(主要话外行为)的间接用 意,这种对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无需太多 的语用推导,只需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推断即可得 知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这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已成 为交际双方的一种共同规约,因而是一种无标记 的表达。而在以下对话中: A:ⅥrOuld you like to have coffee? B:Coffee would make me awake. B以“陈述”的字面意义来表示“拒绝”的间 接用意,主要话外行为(“拒绝”)和次要话外行为 (“陈述”)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具有非约定俗成 性、非习惯性和非程式化的特点,因此属于非规 约性间接言语行为。Searle认为,理解非规约性 间接言语行为大致需要经过十个逻辑推断步骤, 主要依靠说话当时的语境因素来推断,因而较为 复杂和较不稳定,是一种非常规性的、不自然的、 有标记的表达。 在语用层面上,标记项的判断和确立往往是 相对的。如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对于非规约 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无标记的,但相对于~般言语 行为(如显性施为句)则是有标记的。Austin根 据是否含有施为动词把施为句划分为显性施为 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即含有施为动词的 语句。何自然等人认为,施为动词就像施为句所 表达的言语行为或施为用意的名称或标签,即有 什么样的施为动词就有什么样的言语行为。也 就是说,显性施为句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属于直接 言语行为,如“I order you to pass me the salt”一 句通过“order”这个施为动词明白无误、直截了 当地表达了“指令”这个言语行为。而“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一句由于缺乏具体的施为 动词,说话人真正意欲实施的言语行为或者说施 为用意就变得更为隐蔽、含糊,听话人在理解时 需要多费脑筋,首先必须判断:说话人到底是在 “询问”还是在“请求”?所以,我们认为,和显性 施为句比较,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又是有标记 的。 (三)标记理论与会话分析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而会话 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运用形式,是话语的最基 本、最重要的形式。因此,会话分析是语用学研 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文我们就相邻语对和会 话中的偏好组织这两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标记理 论在会话分析中的情况。 1.标记理论与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 人们在研究会话结构时发现,会话的特点是 轮流说话,一次会话至少由两个话轮(turn)组 成,会话是成双成对的,例如“问题后面常常跟着 回答”。也就是说,问题和回答往往组成一个话 轮对(exchange)。同样地,在一般情况下,在一 个话轮对中,问候后面常常跟着问候,建议后面 常常跟着采纳,道歉后面常常跟着抚慰,等等。 这种两两相对的语句就叫做相邻语对。相邻语 对是会话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它对揭示会话结 构有重要作用。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同的第~ 部分需要不同的第二部分(或第二部分系列),如 ~l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提议跟采纳或拒绝匹配,问候跟问候匹配。 姜望琪认为,相邻语对是日常会话中的一种 普遍现象。“有问有答”、“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是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共同遵守的一条普遍规律。 笔者以为,相邻语对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会话现 象,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的、合乎常规的表达,因 此属于无标记的表述。例如: (1)A:明天天气如何?(问) B:晴天。(答) (2)A:王先生,您早!(问候) B:您早,周先生!(问候) (3)A: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建议) B:好主意。(采纳) (4)A:把你的脚踩疼了吧,真对不起。(道歉) B:没关系。(抚慰) 在以上四个会话中,从A到B的话轮转换 过渡自然,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几乎不留空隙。 B的回应结构简单,满足A的要求,符合交际中 人们普遍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和礼貌原则(politene ̄principle)。但是,假如B 对于A的发话不作出那样的回应,情况就大不 相同了: (1)A:明天天气如何?(问) B :你要出差吗?(反问) (2)A:王先生,您早!(问候) B :还早啊?都差点儿迟到了。(反问+ 陈述) (3)A: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建 议) B :你还有时间看电影,真够悠闲的。 (陈述) (4)A:把你的脚踩疼了吧,真对不起。(道 歉) B :唉呦!疼死我了。(陈述,不明确表 态) 我们认为,像这样的回应在日常会话中也是 有的,但和上文提到的相邻语对相比,显然不那 么自然、合乎常规,因此属于有标记的表述。 2.标记理论与会话中的偏好组织(prefer— ence organization)。 在研究相邻语对时,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关于 第二部分的系列或范围。Levinson在探讨偏好 组织时,认为一个相邻语对的第一部分会出现偏 好程度不一的第二部分系列与之匹配。例如,在 以下这个会话中,对于第一部分的“问题”,出现 了包括“回答”在内的各种反应,它们一起组成了 第二部分系列: A:What does Tom do for a living? B:(a)He runs a factory. ・-・——120・-・—— (b)Do you need to know? (c)I’ve no idea.You may ask David. (d)What’S that got to do with it? (e)He doesn’t. 在上例中,B的五种不同反应组成了话轮对 第二部分的一个系列。胡壮麟等人认为,在这个 系列中,各种应答语并不具有同等的地位,有的 是“偏好的”或“期待的”(preferred),有些是“非 偏好的”或“非期待的”(dispreferred)。比较起 来,“偏好的第二部分”由于听话人满足了发话人 的期待,因而更合乎惯例、更正常,是一种无标记 的表达,而“非偏好的第二部分”由于不是发话人 所期待的部分,因此是一种有标记的表达。例 如: (1)A:Could you put on the light for my rccrn? B:Yeah. (2)A:If you’d like to corne and visit a little while this morning,I’II give you a cup of coffee. B:Hehh.Well,that’S very kind of you.I don’t think I Can make it this morning.一 uhm I’m running an ad in the paper and—and uh I have to stay near the phone. 例(1)中B这样的第二部分叫做“偏好的第 二部分”,例(2)中的第二部分叫做“非偏好的第 二部分”。Levinson认为,“偏好”与“非偏好”跟 “标记性”有密切的关系,“偏好的第二部分”是无 标记的,“非偏好的第二部分”是有标记的,它们 在结构方面差别很大。“偏好的第二部分”结构 很简单,有时只需一个“yeah”就足够了。这符合 人类交际行为的“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即在 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佳的 交际效果。在例(1)中,B对A的请求几乎没有 什么迟延就表示同意,发话与应答之间结构紧 凑,交际效果为双方所满意。相比之下,“非偏好 的第二部分”则结构复杂。在例(2)中,它既有 “hehh”这样的故意拖延,又有“well”这样的“非 偏好标志词”(dispreferred marker)和“that’S very kind of you”这样的致谢,拒绝的形式也不 是最简单的,没有直接用“No”,而是采用“I don’ t think I can make it this morning”这样的婉言谢 绝,最后还有一长串的解释。根据Grice的合作 原则,这种结构复杂的“非偏好的第二部分”也违 反了数量准则,即受话人提供了多于交际实际需 要的信息。这就为听话人的接收和理解增加了 负担,给听话人一种意外。这种不合常规的用法 因而也就产生了标记性。 (四)标记理论与顺应论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灵 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笔者以为,话语双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使用有标记的表达或无标记的表达,其实就是对 语言的一种选择。按照Verschueren的说法,作 出这种语言的选择,是由于语言具有一系列的特 征,即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变异性 (variability);这种选择不是机械固定的,而是在 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如合作与礼貌原则)和语 用策略(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必须规避语言的 外显性,采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说话人和 他的朋友之间有了这样的互动和协商,就会选择 最符合语境要求的第(4)句,从而顺应对方的要 求。和前三句相比,第(4)句不仅使用了尾韵的 修辞手段,从而增加了话语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 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协商 性(negotiability);语言使用者作出某种选择是为 了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性(adaptabili— 值,而且采用了一种偏离常规的表达方式,也就 是有标记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了陌生化(defa— ty)。例如,当某人试图劝告一个夸夸其谈、鲁莽 冲动的朋友时,他其实面临着诸如以下这样一些 表达方式的选择: (1)You shouldn’t shoot your mouth off. (2)You’d better hold your tongue!Don’t be rash. miliarization)的效果,容易使听者猛醒,并心悦诚 服地接受和采纳。 三、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标记理论在语用学的几个 具体研究领域,如语境、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分 析、顺应论等领域的研究情况。当然,许多问题 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标记理论在语用学范畴的研 究也远不只这些。所以,人们对这一重要理论的 (3)I advise you to lok before you leap. (4)Speaking without thinking is shooting without aiming. 由于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变异性,他在选择时 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他的选择又必须 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Coulthard,M.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2nd ed London:Longman.1985:69. [7]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21—238. [2]Levinson,S.C.Pragrn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83:303--304. [8]理查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76. [3]Searle,J.R.Indirect Speech Acts[M].In P.Cole and J.L Morgan(eds),1975:46. [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6.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s[M].Edwacrd Arnold Ltd.1999:58—_61. [10]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74. [1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132. [5]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2:61. [6]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8:280. [12]张凤.标记理论的再评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6):2. 责任编辑:陈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n Markedness Theory 永 XIAo Xiao-min (College of Art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Abstract:Since it originated with the Prague School,markedness theory has been an important theory in different sub—disciplines of liguinstics,and has been applid to oteher research fields.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brief analysis of this theorys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nd focuses upaon its theoretic and utility value in pragmatlsc. Key words:markedness theory;context;indirect speech act;Conversation analysis;adaptation theory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