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

2020-10-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第一讲 《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呈现 见七上教材第11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课内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在基础部分的选择题中,2019年新增文学常识题。该类题目涉及到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大部分来自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例1】(2019·河北,3)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论语〉十二章》一课,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有: (1)作品概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可以视作先秦语录体散文。共20篇。《论语》的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没有特别含义。《论语》在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重要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是古代人们对男子的尊称。孔子弟子众多,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其中有十位最突出的弟子,他们被称为“孔门十哲”,课文中提到的颜回、子夏就在其中。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

(3)古代对年龄的表述

课文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则名言包含了一些现今对年龄的说法,一般认为,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知天命指50岁,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指60岁。还有一些,古稀之年指70岁,耄耋之年指七八十岁和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指90岁,期颐之年指100岁。 【例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指的是朗朗青天,表明了作者忠于国家的思想感情。

B.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表述,像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D.“四书”“五经”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论语》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五经”之一。

1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默写题处在卷面的第一题位置上,有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古诗默写和古文默写几乎各占一半。近两年来理解性和开放性默写的题目比例增加。它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根据句中关键词的提示来确定答案。

★易错字

不亦说乎、愠、罔、殆、一箪食、在陋巷、曲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三军可夺帅也 【例3】按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 ,不亦君子乎?

(2)在《〈论语〉十二章》中,讲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 。

(3)古文中有许多含义深远、激发斗志的名句。例如《〈论语〉十二章》中就用“ , ”来激励仁人志士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坚定志向。 3.积累重点词、句 重点词包括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重点句子主要指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这些内容会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虽然河北中考语文的文言文全部为课外篇目,但重点实、虚词的范围仍旧在课内。在复习课内古文时,一定要仔细梳理、记忆典型、常用的实词、虚词。在翻译古文句子时,要对应直译、逐字落实,并且要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原文中省略的部分,要酌情补充出来。

(1)实词 见书下注释

虚词:而、以、者、于、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曲肱而枕之 博学而笃志 表修饰 表并列 于我如浮云 必有我师焉 对于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其中 表顺承 表转折 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 凭借 ……的人 (2)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3)词类活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古今异义

可以:古文中有时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天“可以”成为一个词,表示可能性。 水:古义指冷水,含义指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

三:古文中有时是虚指,文中“三人”指多人(几个人)。今义“三”只表示基数。 (5)特殊句式

“贤哉,回也!”(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本课涉及到主谓倒装句,这个句式大多起加强语气,强调的的作用。 4.理解领会内容 虽然中考卷面上不把课内篇目当作古文阅读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将理解课文的思路迁移到课外篇目之中。本课课文属于说理议论类篇目,这类文章要求我们读完之后能正确地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复杂的说理类文章还要了解它的论点和论证思路。

《〈论语〉十二章》课文具体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与帮助。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习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本课成语积累: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 【例4】(2019·邯郸模拟)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

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

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唐太宗,李世民。②受赇(qiú):受贿。③司门:官名,掌国门的启闭,检查经过物品,征税并没收违禁品。令史:官名,汉县令属吏的总称。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⑤光:司马光,⑥佞:巧言谄媚。⑦表:测日影的标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上患吏多受赇 患:( 担心 ) (2)罪诚当死 诚:( 确实,实在 ) (3)陛下使人遗之而受 遗:( 送,赠送 )

2.下列选项中的“之”,与“非其性之有变也”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是 知 君 者 表 也 臣 者 影 也 表 动 则 影 随 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译文:假如每件事都这样做,还用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吗? 5.司马光认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司马光认为原因在于君主,隋朝皇帝讨厌听到自己的过失,因而裴矩只能对君王巧言谄媚;唐朝皇帝乐于听直言进谏,所以裴矩在唐朝敢于说真话,成为一名忠臣。

4

【文言文1-课后练习】 1.原文背诵、默写

(1)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 。” (4)贤哉,回也! ,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5)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 。 (6)三军可夺帅也, 。

(7)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8)学习知识要不断巩固,这样才能从旧知识中领悟出新知识,《论语》之中用:“ , ”教导学子们。

(9)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导弟子们注意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是这样说的:“ , 。” (10)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中用“ , ”这句名言印证了这句话。

(11)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论语》中有一则名言正对应这句话的意思:

(12)《论语》中“ , 。”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2.请写出3个文中出现的成语:( )( )( ) 3.文学、文化常识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它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20篇。从体例上来说,它属于 体先秦诸子散文。宋代学者将《论语》与《 》《 》《 》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 ”。 (3)孔子弟子众多,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其中有十位最突出的弟子,他们被称为“ ”,课文中提到的颜回、子夏就在其中。

(4)课文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则名言包含了一些现今对年龄的说法,一般认为,而立之年指 ,不惑之年指 ,知天命指 ,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指 。还有一些,古稀之年指 ,耄耋之年指七八十岁和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指 ,期颐之年指 。 4.重点词语复习

5

6

【任务5】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态度、学

【阅读练习】《试题探究》P46,一(2019,百色);P55-P56,例1(2019,河北) 7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第十讲 《三峡》《答谢中书书》

一、原文呈现 见八上教材第9课、第10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品概要

★《三峡》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为《水经》作注解的作品,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2)文化常识

★三峡,是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

★谢中书,指的是谢征,“中书”是谢征的官职。古人自称,则称名,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称呼他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对友人、尊长一般称其字、号或官职、封号、排行等。例如:上一例中,曹操称呼刘备“使君”,因为当时刘备是徐州牧(当时人习惯州牧为使君);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子云”称呼的是扬雄的字;钟惺在《浣花溪记》中,“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少陵”称呼的是杜甫的号(少陵野老);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二十八”指的是刘禹锡(“二十八”是刘禹锡在家族中的排行)。 【例1】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成语“蟾宫折桂”中的“蟾宫”是月亮的别称,在苏轼词中“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也指月亮。 B.古人认为老人头发偏黄是长寿的象征,在孩子未成年时头发还未束起,从头顶自然垂下,所以老人和小孩称为“黄发”“垂髫”。

C.杜甫诗《望岳》中的“岳”“岱宗”指的是泰山,它与黄山、恒山、嵩山和华山并称“五岳”。 D.李白诗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中“宣父”指孔子。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人们尊称其“宣父”,而孔庙也称文宣王庙。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8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易错字练习: 略无quē( )处

重岩dié zhàng ( )

不见xī( )月

yán sù( )阻绝 乘奔yù( )风

绝yǎn( )

清荣jùn( )茂 夕日欲tuí( )

沉lín( )jìng( )跃

【例2】请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

(1)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 , , 。 (2)文中用“ , ”侧面烘托出三峡群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特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积累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虚词

★实词:自非、襄、沿溯、或、疾、湍、荣、良、肃、属引、响、书、歇、欲、颓、与 ★虚词:自、其、虽、则、之、其、者 自三峡七百里中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实是欲界之仙都 助词,的 其间千二百里 代词,这 代词,它的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虽乘奔御风 即使 代词,……的人 则素湍绿潭 连词,那么,就 (2)通假字:阙,通“缺”,空隙、缺口。 (3)一词多义

绝巘多生怪柏 极(高) 故 故渔者歌曰 因此,所以 绝 沿溯阻绝 断,断绝 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哀转久绝 停止,消失 属 属引凄异 连续 9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词类活用

通“嘱”,嘱托 类 乘奔御风:动词活用为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即快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文中指清澈的水波。 (5)特殊句式

“清荣峻茂”(省略句)

古汉语常常在句子中承前省略主语或宾语,在“清荣峻茂”中,省略了四个主语,原句可以补充为:“(水)清,(树)荣,(山)峻,(草木)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省略句)

在“古来共谈”前省略了主语“文人雅士”。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可以使句子更简洁,优美,便于音韵和谐。 4.理解领会内容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三峡?分别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三峡的水四季各有特色:春冬时水退潭清,表现出清幽之美;夏天水势迅猛,表现出奔放美;秋天水枯气寒,表现出凄清美。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幻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要点】先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就每层的内容进行归纳。在题目中要观察分值,如果是3分及以上,就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了。

(3)《三峡》多处运用侧面描写,请举例分析。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出了三峡山体高耸入云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写出夏天水流的湍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侧面烘托出秋天三峡萧瑟、凄凉的特点。

10

【要点】侧面描写即不从描写对象本身出发,而是通过描绘其他事物来衬托描写对象的某一特点。在回答这类简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是否要结合原文内容。

【例3】(2019湖南岳阳改编)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10分)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A. 濯去泥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及郡下(《桃花源记》) ..D. 久而益可喜也 香远益清(《爱莲说》) ..

2. 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以石盆养之

A.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D.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3. 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译文:虽然不是十分茂盛,但枝节瘦劲挺拔,根须互相交错,在桌子上长得郁郁葱葱,时间久了更加令人喜爱。

5. 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3分)

11

答: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淡泊;不待泥土而生。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12

【文言文10-课后习题】 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 , 。 (2)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 (3)春冬之时, , 。

(4)悬泉瀑布, , ,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 。

(6)《三峡》中描写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 。

(7)《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来形容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 。 (8)《三峡》中总括春冬季节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9)《答谢中书书》中描绘山高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谢中书书》中写黄昏时山水间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非亭午夜分 ....(2)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或王命急宣 .(5)虽乘奔御风 .(7)清荣峻茂 .(9)空谷传响 .(11)夕日欲颓 .(13)自康乐以来 .

自非:______________ 曦:________________ 沿: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御:______________ 荣:________________ 响:________________ 颓:______________ 自:____________

(6)不以疾也 .(8)良多趣味 .

疾:________________ 良:________________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亭午:______________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溯:________________

(10)四时俱备 俱:____________ .(12)沉鳞竞跃 竞:____________ .

3.(2019浙江金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D 】

13

A. 梅、鹤 B. 竹、兰 C. 兰、鹿 D. 竹、梅

4.(2019湖北荆门)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 】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5.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2019河北)

(一)昆明池者,汉武帝所置,安乐公主请之。帝曰:“前代以来不以与人,此则不可。”主不悦,因役人徒①别凿,号曰定昆池。既成,中宗往观,令公卿赋诗。李黄门日知②诗曰:“但愿暂思居者逸,无使时传作者劳。”及睿宗即位,谓之曰:“当时朕亦不敢言,非卿忠正,何能若是!”寻迁③侍中。 .

(二)李郢有诗名,初赴举闻邻女有容求娶之。遇有争娶者,女家无以为辞,乃曰:“备钱百万,先至者许之。”两家具钱,同日皆至。女家无以为辞,复曰:“请各赋一诗,以为优劣。”郢乃得之。 .

(三)肃宗为太子,尝侍膳。尚食④置熟俎⑤,有羊臂臑⑥。上⑦顾太子,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⑧。肃宗徐举饼啖⑨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⑩当如是爱惜。”(节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人徒:服徭役的人。②李黄门日知:黄门侍郎李日知。古人常在姓氏后面加官名再加字,即:姓+官职+字。③迁:升迁。④尚食:官名,掌管帝王膳食。⑤熟俎:切熟肉的砧板。⑥臑(nào):指牲畜的前肢。⑦上:皇上,肃宗的父亲唐玄宗。⑧怿:高兴。⑨啖:吃。⑩福:原指祭神的酒肉,这里泛指食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3分) ①寻迁侍中 寻:不久 .②先至者许之 许:答应,允许 .③肃宗既割 既:已经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初 赴 举 / 闻 邻 女 有 容 / 求 娶 之。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14

A. 昆明池者,汉武帝所置 .B. 前代以来不以与人 .C. 女家无以为辞,乃曰 .D. 以饼洁之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 .乃破琴绝弦(《伯牙善鼓琴》)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当时朕亦不敢言,非卿忠正,何能若是!

译文:当时我也不敢说(那样的话),如果不是你忠诚刚正,怎么能像这样呢! ②两家具钱,同日皆至。

译文:两家就去准备钱,(然后)同一天都到了女方家。

(5)《唐语林》中的故事按主题分类,上面三篇短文归属于“德行”“言语”“文学”几个目录下。请任选一篇说说其应归属的目录及理由。(3分)

答:示例一:第一篇应归目录“言语”,因为选文展现了李日知在说出自己的看法时,言语鲜明、有力。(或:第一篇应归目录“德行”,因为选文展现了李日知面对权贵,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忠诚刚正的表现。)

示例二:第二篇应归目录“文学”,因为选文讲的是李郢因作诗好而在求亲中胜出,这是文学美谈。 示例三:第三篇应归目录“德行”,因为选文中的肃宗“啖饼惜福”,皇上(玄宗)赞许他的行为,展现了帝王之家也倡导爱惜食物,以节俭为美德。(或:因为它讲的是要爱惜食物,这是一种美好品德。)

15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第十一讲 《桃花源记》

一、原文呈现 见八下教材第9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文学家。因他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所以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也有用“彭泽令(或彭令)”指称陶渊明的。例如:孟浩然曾有“教逢彭泽令,归赏故园间”的诗句。他是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文化常识

★桃花源,从课文衍生出一个成语——世外桃源,现在多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从课文中衍生的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例1】(2019四川南充)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大多是由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榜眼、探花的说法来源于科举时代,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易错字练习:

16

晋太元中,武____人捕鱼为业。____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____然开朗。土地平_____,屋舍____然,有良田、美池、____竹之属。____ ____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____如外人。黄发____ ____,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____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____ ___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____。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____下,____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____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____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____者。

【例2】请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

(1)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虚词

★实词:缘、异(意动用法)、才、属、悉、具、咸、延、语、既、诣、问津 ★虚词:为、之、其、乃、与、何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当作) 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之 渔人甚异之(指示代词,这…) 乃 具答之(代词,他们 ) (2)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3)一词多义

17

欲穷其林(指示代词,这、那) 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屋舍俨然 (房屋 ) 舍 不舍昼夜 (停止 ) 便舍船 (放弃,指离开) 寻病终 (不久,随即)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 遂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4)古今异义词:

志 具 未尝识书具 (用具,工具) 故人具鸡黍 (准备 ) 百废具兴 各具情态 (通“俱”,全、都) (有,具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详细地 ) 处处志之 (作标记 ) 必先苦其心志 (思想,志向) ①鲜美:今特指食品新鲜味美;在文中意思是 。 (指植物)长势新鲜美好

②交通:今指各种运输与邮电通信的总称;在文中意思是 。

(道路)交错相通 ③妻子:今单指男子的配偶;在古文中它的范围比今义要大,指的是 妻子和儿女 。 与世隔绝的地方

④绝境: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在文中意思是 。

隔绝,不通音讯 ⑤间隔:今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在文中意思是 不要说,更不必说 。 ⑥无论:今指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在文中意思是 。 4.理解领会内容 (1)文章第2段描绘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绘了一幅祥和安宁、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用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疾苦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结合写作背景来探求】

(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详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略写渔人进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的事。因为作者要通过桃花源的生活图景委婉地表现自己的理想,也反映了当时百姓向往和平安定,厌恶连年战争的共同心愿,这也是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所以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要详写。

【详略安排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和突出的主题有关】

18

【例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

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

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始治官舍

治理 满

B.是岁之春

通“嘱”,劝酒

C.既而弥月不雨 D.以属客而告之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译文:(我)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译文: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3.作者为什么将此亭命名为“喜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因为建此亭时,恰逢久早下雨,官民们因此而欢欣喜悦,一起来感谢上天的恩赐,所以用“喜雨”来命名。这也表达了作者重农爱民的可贵思想和喜悦之情。

19

【文言文11-课后习题】 1.按要求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初极狭,才通人。 , 。 (2)土地平旷, , 。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 (4) , ,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草美花繁的句子是: , 。

(6)《桃花源记》中,通过视觉、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平和的句子是: , 。 (7)《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 , 。 2.字词解释

(1)缘溪行

缘:__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__ 才:______________ 属:___________ 悉:___________

(2)欲穷其林 (4)仿佛若有光 (6)屋舍俨然

穷:______________ 仿佛:____________ 俨然:____________

(3)林尽水源 (5)才通人

(7)桑竹之属 (9)悉如外人

(8)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 (10)咸来问讯 咸:______________

语:______________

(11)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_________ (13)不足为外人道也 (15)便扶向路 (16)及郡下

(12)此中人语云

不足:_________ (14)既出,得其船 既: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 (17)诣太守

诣:______________

扶: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按内容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B. 《马说》《陋室铭》《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 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江河的南面叫阴。如“河阴”便是黄河南岸。

20

D. 生活中,我们常用到一些尊称和谦称。如:谦称自己“鄙人”、“不才”等;而“令尊”、“令堂”则是对自己父母的尊称。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等。

D.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请人指点用“赐教”是敬辞;用“寒舍”称自己的家是谦辞。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唐宋八大家”是指包括韩愈、苏轼、欧阳修、曾巩在内的八位著名文学家。

B. 我国古典名著中很多文学形象除名字外还有别称,如:贾宝玉——怡红公子;宋江——及时雨;诸葛亮——卧龙;孙悟空——弼马温。

C. 《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其中山东呼保义指宋江,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 D. 春节、雨水、惊蛰、清明、冬至都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6.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柳 陌 [明]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

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

③④⑤

依,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

藻交横,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豳(bīn)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②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③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 ④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⑤主人:作者自称。⑥荇藻交横: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 A )

21

A.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拨棹临流( B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2)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参照注释②,完成注释⑥。

注释⑥ 荇藻交横: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3)结合语境,说文解字,赏析语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①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 B )

A.“飔”为形声字,形旁为“风”,其意为“风”。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打,花瓣纷纷飘落,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B.“飔”为形声字,音同“思”。“飔”读音轻柔,传达出柔和细腻之感。此句生动表现微风吹拂,红花如雨一般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②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A )

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叫如乐音清脆,悦耳动听,惹人喜爱。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声音嘈杂,让人听了心生厌烦。 (4)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在作者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绿树绿荫还可以让渔夫停舟小憩,这种景象,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恬谈的人生志趣。

22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第十二讲 《马说》

一、原文呈现 见八下教材第23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本文是韩愈《杂说》系列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上的。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2)文化常识

★“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来描绘事物、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稍稍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石”是古代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伯乐相马的故事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有一人名叫孙阳,以善相马著称,人们就习惯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例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韩愈,自谓郡望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迁”在古代指官职调动,一般指升职,如:升迁,有时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对其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D.“谦称”是对自己谦逊的称呼。古人谦称自己身分低微用“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为“卑”,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叫“孤”。

23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易错字练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____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死于____ ____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____一____。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____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____,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____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例2】请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句子

(1)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积累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虚词

★实词:或、安、材、执、策、临 ★虚词:之、以、而、且、于、其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 其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引出原因和条件) 以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 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其真无马邪(表加强反诘语气)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 24

年且九十(接近,将近 ) (2)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衹(只)”,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③才美不外见 (3)一词多义

一箪食,一瓢饮 (食物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饲养) 食 主人日再食 (供养,给…吃) 虽有佳肴,弗食 (吃 ) 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安 策 执策而临之 (鞭子 ) 策勋十二转 (记录、记下) (4)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它属于倒装句的一种。文中“马之千里者”按正常语序讲就是“千里马”,意思是“能日行千里的马”。 4.理解领会内容 (1)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文中的“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人才的人。也就是人才常有,但是很少有人能发现并重用他们。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到埋没的感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并对当权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例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 )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 临 执策而临之 (面对 ) 临溪而渔 (到,靠近)

见:通“现”,表现。

25

【甲】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节选自《岳飞治军》)

【乙】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猨:同“猿”。②陈:阵。③射阔狭:射中窄的行列为胜,射中宽的行列为负。④乏绝:指断粮缺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故所向克捷( 所以 )

(2)撼岳家军难( 撼动 ) (4)广之将兵(带领、率领 )

(3)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译文:(朝廷)颁发的犒赏,(岳飞)都平均地分给官兵,一丝一毫都不占有。 (2)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译文:即使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比得上他。 3.请简要分析岳飞和李广带兵成功的原因。

答:因为岳飞和李广都亲近士卒、爱护士卒,治军严格,执法宽严有度,所以他们带兵成功。

26

【课后习题】

1.按要求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1)《马说》中描写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结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马说》中表现了统治者愚昧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马说》中写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而发出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词解释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 【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

(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 (4)是马也 是: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

(6)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

材:______________

(9)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__

(7)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______________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都有作者被贬谪的身影。 B.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其著作《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对人的称谓也有敬称和谦称。比如“孤、寡人、愚、余、予”是对自己的谦称。 D.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诗歌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4.下列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27

A.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古代“书”“铭”“说”“记”“序”“表”“传”等多种文体,它们体现了古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

B. 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习惯称谓,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金钗”“及笄”“弱冠”“半老徐娘”等,现在的初中生是“豆蔻年华”,真正的妙龄人生。

C. 中国的科举考试历史久长,等级分明。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孔乙己应参加过“院试”,而范进中举参加的应是“乡试”。

D. 中国的毛笔书法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门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中王羲之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兰亭集序》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题 【甲】《马说》(文章略)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通“衹”,仅,只)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②恩犹父子( 好像,如同 ) ④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不以千里称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称异功若丘山 诸将欲分其功 然非君之明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然后有千里马

(3)下列句子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一食或尽粟一石/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28

B.不以千里称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其真无马耶/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②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译文: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

(5)【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答: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冯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6)【甲】【乙】两文写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答:甲文是埋没、摧残人才;乙文则是信任、保护人才。

29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呈现 见八上教材第21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 ,字 ,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 ”。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 (2)文化常识

★舜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推动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成为首领,“尧舜”成为后世贤明君王的代称,“尧舜”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杜甫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管夷吾,即管仲,他与鲍叔牙的友谊被历史称颂,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后世誉为“法家先驱”。

★百里奚,原是虞国大夫,虞国被晋国灭掉后,百里奚被当作奴隶卖到秦国,他逃秦入楚,后被秦穆公发现,以五张羊皮的价格换走,穆公敬重他,后人称他为“五羖大夫”。 【例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B )

A. 《春》《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他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写出细腻的内心感受。 B.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带帽,后人就经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C.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

称为“亚圣”。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30

____发于____亩之中,傅____举于____ ____之间,____ ____举于鱼盐之中,____ ____ ____举于士,孙叔____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____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____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____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zēng)益其所不能。

人____过,然后能改;困于心,____于虑,而后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____。入则无法家____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____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例2】请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句子

(1)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3.积累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虚词

★实词:举、故、作、征、色、喻、法家拂士、敌 ★虚词:于、之、其、而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 其 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 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顺承 ) 而 困于心,衡于虑( 在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 ) 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助词 ) 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2)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②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③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举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任用,选拔) 敌 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 31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推举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匹敌,相当 )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盖以诱敌( 敌人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 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故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中往来种作( 劳动,劳作 ) 故渔者歌曰(所以,因此) 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 创作,写作 )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起 ) 拂 参差披拂( 飘拂 ) 泠泠作响( 发出 )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指使被修饰的内容或被支配的内容具有某特征或动作。

①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 ②劳其筋骨 (使……劳累 ) ③饿其体肤 (使……经受饥饿之苦 ) ④空乏其身 (使……身处贫困 )

⑤动心忍性

(使……受到震撼;使……坚忍起来)

名词作动词 ⑥人恒过

(犯错 ) 4.理解领会内容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答: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考验。

(2)文章开篇为何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

32

答:这些人经历了困苦后成就了事业,属于举例论证,充分具体地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3)本文多用排比、对偶的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使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工之侨斫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桐木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②斫(zhuó):砍削。③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④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⑤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⑥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1.请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期年出之 ( 满一年 )

②莫不然 ( 这样 )

2.下列加画线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 C ) A. 弦而鼓之 / 岂他人之过哉

B.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 撰长书以为贽。

D. 莫不然矣 / 烨然若神人

C. 贵人过而见之 / 假诸人而后见也

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译文:工之侨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 (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整个世风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

4.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33

答:当时的人只看重“古琴”,工之侨便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雕刻古代文字,把琴埋在泥土中,使琴看起来古老,所以众人误以为是“古琴”,便将之视若珍宝。揭示的现象:揭示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人、事的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

34

【课后习题】

一、重点实词记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①必先苦其心志 原意为:痛苦,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劳其筋骨 ③饿其体肤 ④空乏其身

原意为:劳累,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原意为:饥饿,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原意为:财资缺乏,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⑤所以动心忍性 动:原意为:震撼,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忍:原意为:坚忍,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原意为:错误,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3)百里奚举于市

畎亩:____________ 市:____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曾益其所不能

举:______________ 曾益:____________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____________任:____________ (6)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___ (7)困于心,衡于虑

虑:______________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征:_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

法家:____________ 拂士:____________

敌:______________

(11)国恒亡

亡:____________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故朝廷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以败俗,其何故哉?岂不以居万乘④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日:“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35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①受图定鼎:建立王朝,统治天下。②万乘:乘,车乘。周制,天子出兵时车万乘,故以万乘称天子。③遐荒:边远之地。④中主:平庸的君主。⑤域外:国外。 1.下列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 所言信矣

信:确实

B. 市珍奇于域外

市:市场

C. 见轻于戎狄 轻:轻视 D. 出言而莫己逆 逆:违背

2.下列各组加线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必先淳朴而抑浮华 B. 今则求骏马于万里 C. 汉文辞千里之马 D. 岂不以居万乘之尊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休祲降于天

如鸣佩环,心乐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下面的语言材料,与上文中意思不相关的一项是( D )

A. 《诗经》中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说地位越高,责任越大,就越要谨慎。

B. 身居高位者更应牢记《中庸》里讲到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时刻提醒自己修身处事应谨慎小心。

C.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称霸天下,担心从此没有臣下敢于指出他的缺点,于是发布“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的命令。

D. 《左传》中写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告诫执政者要言行一致。

(二)诸葛亮说孙权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日:“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①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②,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③者也。故兵法忌之,日‘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36

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刘豫州:刘备;②芟(shān)夷大难:削平大乱。③鲁缟: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以古时鲁国所产为最薄最细,故称鲁缟。

1.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B.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胄:后代 众:众多 诚:如果 诣:拜访

C.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D.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译:如果凭吴国、越国的民众与中原国家来抗衡,不如早早和他们绝交。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译:不是说刘豫州抵挡不了曹操,但是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劫难呢? 3.仔细阅读以上文段,概括出诸葛亮劝说孙权的三层意思。

答:①分析三方形式,激孙权起兵抗曹;②刘拥有人和之利,不会屈从与曹操;③曹操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刘吴联合抗曹可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37

第二部分 文言文复习学案

《湖心亭看雪》

一、原文呈现 见九上教材第12课 二、考查内容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时代)史学家、文学家。 (2)文化常识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或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况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尚。 【例1】

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C )

A.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B. 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它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也像诗一样分行与押韵,还像诗一样通过物象寄托情感,蕴含哲思,如《金色花》《荷叶·母亲》。

C.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风俗;“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故常在此日开展敬老活动。

D. 古人在表达时常用一些敬辞和谦辞,例如“令”“惠”“高”“贤”“奉”为敬辞,“家”“舍”“敝”“愚”“垂”为谦辞。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B )

A. 《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泛指各种乐器,其中“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

38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一共有二十篇,每篇从它第一章中摘取两个字作为篇名,如“学而”“为政”“述而”等。

C. 《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创作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其《言语》篇和《方正》篇。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是敬辞;“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是谦辞。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这些是敬辞;自己想法为“拙见”,请人修改为“斧正”,这些是谦辞。 2.背诵并默写课文语句

本课课文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正确地书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____(ná)一小舟,拥____(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____ ____(hàng)____(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____长____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____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____。见余大喜曰:“湖中____ ____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____ ____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例2】请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余大喜曰:“________________!”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虚词

★实词:俱、绝、拥、沆砀、焉得、强、及、莫 ★虚词:与、而、其、者 ①天与云与山与水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和 ) ( 表顺承 )

39

③问其姓氏

( 代词,他的) ( ……的人 )

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2)一词多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 ) 湖中人鸟声俱绝 (停止,消失 ) 绝 沿溯阻绝 ( 阻断 ) 往来而不绝者 ( 断,断绝 ) 强 佛印绝类弥勒 ( 极,非常 ) 4.理解领会内容 及 及鲁肃过寻阳 ( 到,等到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比得上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和,与 ) 赏赐百千强 ( 有余 ) 强饮三大白而别 ( 尽力 ) (1)本文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

答:奇景“奇”在雪景开阔纯净,清雅幽深;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自去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致异于常人。

(2)请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表达效果。

答:从听觉角度入手,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致。

【例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龙井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

40

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信 ) (3)谒辨才于朝音堂 ( 拜访 )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余/自吴兴来杭 B. 皆寂不闻/人声 C. 流水激激/悲鸣 D. 谒辨才于/朝音堂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译文: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4.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答: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2)濯足于惠因涧 ( 洗、洗涤 )

41

【课后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节选) 【乙】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

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

③④

绘,为绝技,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

【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黾(mǐn)勉:勉励;尽力。 ③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④克肖:酷似。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①常 著 文 章 ∕ 自 娱

②其 先 ∕ 山 东 平 度 州 人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造饮辄尽 ③数试而困 ④更善貌人

( 地方,处所 ) ( 就 ) ( 多次,屡次 ) ( 描摹,描绘 )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因以为号焉 B.亦不其姓字 C.多谢不见 D.皆逃避不顾 为文崛奥 慕其人 长跪而谢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2

译文:(他∕五柳先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②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

译文:(他∕崔子忠)不喜欢喝酒,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谈文论字(用文字交流∕用文章和朋友交往),谈上一整天都(也)不肯离开。

(5)五柳先生与崔子忠家庭状况有何相似之处?面对此种状况,他们都如何面对?这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五柳先生和崔子忠的家庭状况都很贫困(房屋简陋,缺衣少食);他们面对贫困都能安然自若,淡然处之(晏如也);反映了他们积极乐观、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意对即可)

2.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①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A )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 B )地者也。

②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 C )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1)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京师最胜地也 ②偕王生章甫 ③茗饮以为酒 ④了不相属

( 优美的 ) ( 一起 ) ( 把……当作) ( 类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译文: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3)用标点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时 柳 梢 新 翠,山 色 微 岚,水 与 堤 平,丝 管 夹 岸。

(4)请将“之”“其”“而”三个虚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方框内。 A.( 而 )

B.( 其 ) C.( 之 )

43

(5)通读全文,作者游览高粱桥与常人不同,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6)根据示例,从文段①中再找两种高粱桥周围的风物,并高度概括其特点。 ①游人云集

②_______

③_______

示例:垂柳夹堤;鱼儿欢畅;楼塔林立;流水清澈 3.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皆数百年物也 ③始能支拄

( 都 ) ( 才 )

②藤今犹在 ( 还 ) ④其蔓旁引 ( 延伸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次 / 则 / 余 家 之 青 桐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译文:藤花盛开时,犹如紫色的云彩垂落于地面,花的香气冲到了衣服上。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译文: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3)《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答:喜爱花木优美的居住环境;喜爱朋友相聚。

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