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励志的名言或诗句以及背景资料.doc

2020-01-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励志的名言或诗句以及背景资料

名人名言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的大道理,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智慧的结晶,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或流传下来的诗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励志诗,希望你会喜欢!

励志名句精选一:

1、立志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这里的\"修\"我认为就应该解释为:(路)长。从文中来看,\"修远\"应是一个并列词,对应下句的\"求索\"。

《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2、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渔夫》 渔夫

作者:屈原 年代:战国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

1 24

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

2 24

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对渔夫的理解 在文言文里面,夫通甫是读三声,含义是年老的男子,在现在的研究看来,渔夫已经成为一种隐士的代名词,这种人,应该是知识渊博,但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不美,所以选择\"独善其身\"在污浊的世界里,保持生命的纯洁。

3、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东汉诗人曹操的《龟虽寿》 龟虽寿

作者:曹操 年代: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

3 24

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 犹有 \"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螣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

4 24

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4、名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 正气歌

作者:文天祥 年代:南宋

余囚北庭,坐一土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

5 24

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赏析: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

6 24

歌》。他在自序中说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21岁考中状元,主战拒降,屡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36年生于诗书之家,56年21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

7 24

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的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耿直忧国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xx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临危授命临安知府文天祥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

8 24

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杀害,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9 24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5、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年代:宋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背景:

据载:公元10xx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

10 24

疏远了赵明诚。

10xx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而亡。 赏析:

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

11 24

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6、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板荡识诚臣\"。整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诗句出自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赠萧瑀》 赠萧瑀

作者:李世民 年代: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赏析:

这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极富于哲理的启示。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

12 24

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显示出谁是坚定的革命者。

7、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

13 24

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14 24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8、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

15 24

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

16 24

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年代:唐

17 2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18 24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

19 24

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

20 24

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

21 24

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绪悲愤而作狂放,语言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

22 24

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10、李白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23 24

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24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