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湖泊
【思维导图】
1.湖泊概念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水流缓慢的储水地。 2.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1)水位:
①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周期性的变化又分为年变化和日变化。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
1
②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③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的,水位变化大;湖水深,地形坡度大的,水位变化小。
(2)盐度:气候(降水量/融冰量/融雪量、蒸发量)、河流(流入、流出)、生产、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3)含沙量: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附近当地风沙情况。
(4)结冰状况:直接因素是气温,间接因素:纬度、地形、盐度、水深、离陆地远近、流动性、温泉(地热)。
(5)生物:气温、饵料、水域面积、封闭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地形。 3.盐湖的形成条件 (1)淡水补给量少:
降水→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补给量少; 冰川融水→(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 径流汇入→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 人为→工农业、人口用水量、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2)蒸发量大:
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蒸发量增大。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3)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4)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盐分不断累积,最终形成盐湖。
备注:(可能有)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抬升,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可能有)地势低于海平面,与海洋水连接,海水渗入。 4.四类湖泊的成因实例分析 (1)成因与特征: 举例 成因 特征 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水较深,湖岸陡峭 贝加尔湖、青海构造湖 湖 五大连池、镜泊堰塞由滑坡、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形成,物体阻湖 长白山天池 湖 塞河道,堰塞体往往不稳定,易垮坝 火口火山口积水而成,多为近圆形,湖岸陡,湖湖 水深 冰川侵蚀形成洼地,积水而成 北美五大湖、欧冰川洲高山湖泊 湖 (2)以贝加尔湖为例分析常见考查角度:
2
①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环境; ●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 ②鱼类丰富的原因——分析“丰富”。 ●湖泊面积大,提供广阔的空间;
●湖水纯净,阳光透射率高,藻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 ●入湖河流多,沿湖湿地多,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 ③天然空调机的原因——分析“调节气候”。
●冬温高:冬季湖泊降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湖水结冰释放热量。 ●夏凉爽:纬度高,地势高,湖泊升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④多风浪的原因——分析“湖陆风”。
●湖泊面积大,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差异大,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湖面狭长,两岸地势高,狭管作用强。(注意冬季结冰,基本无风浪,主要考虑夏季) 5.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咸水湖:
自然原因:①降水少,蒸发旺盛;②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原因:①过度地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②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治理措施:①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2)淡水湖: 自原因 治理对策 然泥沙淤积,湖面禁止天然林的过度砍伐,植树造林,保持减小 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原因 人为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原因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 危害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典题精研】
四川西部玛嘉沟景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沟口(山门)海拔3090m,沟尾(月亮湖)海拔3900m,沟内分布着数座5000m以上的雪峰,沟尾有现代冰川发育,极地地貌特征明显。读玛嘉沟部分地段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
1.图中湖泊最可能为( ) A.断裂湖
B.火山湖
C.冰碛湖
D.堰塞湖
2.图中乱石堆的成因是( ) A.冰川堆积 【答案】1.C 2.A 【解析】1.结合图片可知,图中的湖泊处在3900米的沟尾处,沟内分布着数座5000米以上的雪峰,沟尾有现代冰川发育,具有极地地貌特征,所以图中的湖泊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碛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结合图片可知,乱石堆位于沟尾处;结合材料可知,沟尾有现代冰川发育,因此可知乱石堆应是冰川堆积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拉昂错与玛旁雍错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的两个孪生姊妹湖(下图)。两湖曾经连在一起,第四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分化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内陆湖泊,仅北侧有一条季节性河道相通。玛旁雍错是淡水湖,拉昂错则为咸水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流水搬运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4
3.玛旁雍错湖水的补给来源不包括( ) A.冰雪融水
B.拉昂错湖水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4.导致玛旁雍错和拉昂错由合到分的原因有( )
①蒸发量大,湖泊面积缩小①湖盆区构造沉降①冰碛物质在湖泊中部堆积①水源补给量减少 A.①①①
【答案】3.B 4.C 【解析】3.玛旁雍错周围高山上冰雪融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或者地下径流对玛旁雍错进行补给,AD不合题意;来自于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会产生地形雨,对玛旁雍错进行补给,C不合题意;由题干可知玛旁雍错为淡水湖,季节性河流是由玛旁雍错流向拉昂错,故玛旁雍错湖水的补给水源不可能来自拉昂错湖水,B符合题意。故选B。 4.由题干可知两湖曾经连在一起,现随全球气候变暖,才分化成两个独立的内陆湖泊。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后,携带的碎屑物在原来大湖中部堆积,将湖床中部海拔提高,且全球变暖后,温度上升,蒸发加剧,冰川逐渐萎缩,补给水量减少,湖泊萎缩,水位下降,湖泊受湖床形态影响分成两个湖泊。①①①正确。图中信息显示拉昂错与玛旁雍错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深陷断裂河谷地带,是封闭的内陆湖泊,因而导致玛旁雍错和拉昂错由合到分与湖盆区构造沉降无关,①错误。故选C。 巴丹吉林沙漠中有很多被当地俗称“海子”的湖泊,太阳升起以后,海子周边常刮起“太阳风”。下图为海子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5
5.推断海子周边“太阳风”风速最大的时段可能为( ) A.6:00
B.9:00
C.15:00
D.20:00
6.影响“太阳风”风速的因素包括( ) ①沙粒粒径①海子位置①沙山植被多少①海子大小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7.受“太阳风”影响,沙粒运动会使得( ) A.“海子”面积逐渐缩小 C.“海子”水深不断变浅 【答案】5.C 6.C 7.D
【解析】5.海子为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题干中提及在太阳升起之后,常会形成太阳风。由于湖泊地处于沙漠之中,沙漠与湖泊形成完全不同的下垫面,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其增温变化有所不同,沙漠增温速度快,湖泊增温速度慢,一天中最高温大约出现在14:00左右,此时沙漠温度达到最高,与湖泊之间的温差接近最大,故接近14时的时候,A、B、C、D四个选项对应的时间,C项15时最接近14时,太阳风风速有可能达到最大。故选C。 6.海子周边的太阳风是由于湖泊与沙山温差不同而形成的湖陆风,沙山温度越高,与湖泊之间的温差越大,二者之间的风力越明显,风速越大。沙粒的粒径,无法决定“太阳风”风速,①错误;海子(湖泊)的位置,可以影响“太阳风”的风风向,但无法影响“太阳风”的风速,①错误;沙山植被的多少,影响着地面对风的摩擦力,海子(湖泊)的大小决定了湖泊和周边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风速,故①①正确。本题应选C。
B.“海子”面积持续扩大 D.“海子”不被流沙掩埋
6
7.海子周边的太阳风,其风向主要由湖泊吹向沙山,故湖泊周边的沙砾难以在湖泊周围产生堆积,使海子不易被流沙掩埋,D选项正确;海子的面积和水深主要受地下水补给及蒸发影响,受沙粒运动影响较小,A、B、C选项错误。故选D。
帕米尔高原地处我国的最西端,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地质结构复杂,但在波斯语中意为“平顶屋”。高原上山脉之间多宽阔的河谷,宽谷中常见的景色有湖泊、河曲、草原、牛羊……下图为“帕米尔高原地质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帕米尔宽谷中湖泊众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曲发育,积水成湖水 C.冰川侵蚀,汇水成湖 9.慕士塔格山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层断裂—垂直抬升—水平褶皱—板块挤压 B.地壳下沉—形成断层—板块碰撞—地壳抬升
C.板块挤压—水平褶皱—地层断裂—垂直抬升 D.地壳抬升—形成断层—板块碰撞—水平收缩
【答案】8.A 9.C
【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帕米尔高原上山脉之间多宽阔的河谷,河谷宽阔处,往往发育较为弯曲的河流,曲流处,泥沙沉积较为明显,河流改道频繁,容易积水成湖,A正确。湖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洼地积水,蒸发微弱并非形成湖泊的主要原因,B错误。帕米尔宽谷的地势较低,冰川分布较少,其宽谷中湖泊的形成与冰川侵蚀关系不大,C错误;地下水出露并非形成当地湖泊的主要原因,D错误。综上所述,排除BCD,故选A。
B.海拔高,蒸发微弱 D.地下水位高,出露成湖
7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慕士塔格山下部岩层发生明显弯曲,受板块挤压形成水平褶皱。左侧存在公格尔断裂,由此可知,由于板块挤压,地层断裂,慕士塔格山所在区域相对垂直抬升,形成山地。所以该山的形成过程是板块挤压—水平褶皱—地层断裂—垂直抬升。综上所述,排除ABD,故选C。
叶鲁苏湖(下图)位于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属长江北源楚玛尔河上的外流咸水湖,湖水季节性流出到楚玛尔河。湖水深度呈现东北部深、西南部浅的特点。近年来该湖泊面积萎缩明显,周围部分区域形成新的新月形沙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叶鲁苏湖的补给水源主要来源于( )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11.叶鲁苏湖湖水流出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推测新的新月形沙丘最可能位于叶鲁苏湖的( )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答案】10.C 11.B 12.D
【解析】10.由资料可知,叶鲁苏湖位于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这里降水少,海拔高,雪山和冰川广布,补给水源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11.由上题可知,叶鲁苏湖补给水源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夏季气温最高,冰川融水最多,叶鲁苏湖湖水流出量最大。其他季节、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水最较少,叶鲁苏湖湖水流出量较少。故选B。
8
12.由资料可知,西南部有河流注入,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入湖口沉积形成湖口三角洲,西南部湖底沉积的泥沙多;近年来该湖泊面积萎缩明显,周围部分区域会露出水面,由于湖水深度呈现东北部深、西南部浅,西南部出露的面积较大,西南部裸露出来的湖底泥沙多,在盛行风的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新月形沙丘,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丘与湖泊共存是沙漠中的独特景观。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改变影响着沙丘和湖泊的演化。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我国巴丹吉林沙漠中某湖泊经历了月牙湖到双湖的演化过程:在阶段Ⅰ形成月牙湖,在阶段Ⅱ该湖所在地区气候曾一度极端干旱,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月牙湖演化为双湖。左图示意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右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某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
(1)简析风蚀方向由a到b的原因。 (2)分析阶段①月牙湖形成的过程。
(3)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阶段①月牙湖变成双湖的原因。
【答案】(1)a地风速小,气压高,b地风速大,气压低;a、b间的气压差导致风从a流向b,风沿ab方向侵蚀。
9
(2)阶段①,在东北风作用下,沙粒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在沙丘背风坡,沿着风蚀方向发生风蚀作用,形成月牙形湖盆;持续的风蚀作用后,地下水出露,形成月牙湖。 (3)阶段①,因湖泊所在区域气候一度极端干旱,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湖盆出露;盛行风向的改变,在西北风作用下,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于湖盆中部,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双湖。 【分析】本题以沙丘与湖泊共存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新月形沙丘的风向、风蚀方向变化、月牙湖形成的过程及沙漠湖泊地貌的形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详解】(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导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即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从图中等风速线可知:a地风速小,处于盛行风正背风坡,气流下沉,气压较大,a为高压;b地风速大,位于盛行风侧翼迎风处,气压较小,b为低压;a、b两地之间呈现明显的气压差,导致风从a地流向b地,风速快,风沿a到b方向侵蚀。 (2)读图2中阶段1可知,在盛行东北风作用下,风携带的大量沙粒由于风速降低,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结合图1可知,在沙丘背风坡,由于风速不同,沿着风蚀方向发生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月牙形湖盆;长期的风蚀作用下,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后出露于地表,形成月牙湖。 (3)由图2阶段①结合材料信息“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改变影响着沙丘和湖泊的演化”和“在阶段①该湖所在地区气候曾一度极端干旱,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来月牙湖演化为双湖”可知,该区域气候一度极端干旱,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水面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湖盆出露于地表;后由于盛行风向发生改变,东北风改为西北风,受西北风的侵蚀作用,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于湖盆中部;地下水位上升,洼地积水,形成双湖形状。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里木湖(下图)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流域年降水量约257.4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0毫米(我国西北其他地区水面年蒸发量大多在1200毫米以上),结冰期长达6个月;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湖水盐度随之变化,湖岸多处坍塌,东岸尤为严重。研究表明,该流域降水量变化对湖泊的影响超过气温变化。
10
(1)分析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的原因。
(2)说明近60年来流域气候变化对赛里木湖盐度的影响。 (3)推测近60年来赛里木湖东岸坍塌严重的原因。
【答案】(1)湖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形封闭,流域内湖面所占比重高,空气湿度较大;受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湖面结冰期长,蒸发历时较短。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2)赛里木湖无径流排盐,为咸水湖,盐度高。(气候暖湿化)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多,汇入的淡水量增加,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盐度降低。 (3)湖岸为粉沙岩,湖岸岩性抗侵蚀能力弱;东岸为迎风岸,易受风浪、湖冰的冲击;湖岸相对陡峭,易重力崩塌;气候暖湿化,湖泊水位上涨,岩体浸泡崩塌。 【分析】本大题以赛里木湖相关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赛里木湖湖面年蒸发量较低的原因、近60年来流域气候变化对赛里木湖盐度的影响及东岸坍塌严重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海拔约2073米,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周围高山环绕,地处内陆盆地,地形封闭,赛里木湖湖面面积在整个流域内占比大,受其影响,空气湿度较大,湖水不易蒸发;读图可知,赛里木湖受西侧的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水温较低,蒸发弱;该湖结冰期长达6个月,结冰期长,蒸发时间较短。 (2)赛里木湖为内流湖,湖中盐分无法排出,为咸水湖。由材料可知,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降水增多,补给赛里木湖的淡水量增加,入湖的淡水对湖水起到稀释作用,盐度降低。 (3)由材料可知,赛里木湖流域全年盛行偏西风,东岸为迎风岸,受风浪和湖冰的冲击侵
11
蚀程度大;由材料可知,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西侧湖岸河流携带泥沙的沉积,湖岸较缓,湖岸相对陡峭;气候暖湿化,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多,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涨,对湖岸的侵蚀作用增强。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位于天山南麓,有发源于天山的开都河汇入。开都河流域曾经有大片灌溉农业分布。随着流域治理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博斯腾湖水位的上升。
(1)说出博斯腾湖水位的季节变化特点。
(2)结合湖泊水位线,推断博斯腾湖湖盆的地势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 (3)根据材料分析近年来博斯腾湖水位上升的可能原因。 【答案】(1)变化特点: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高,冬季水位低。 (2)特点:湖盆西部北部缓,东部南部陡。 依据:湖泊最高和最低水位线东部南部密集,西部北部稀疏。 (3)流域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湖区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改善,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流域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或发展节水农业,河流入湖水量增多。 【分析】本题以博斯腾湖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到湖泊水文特征、湖盆地势特征、水位变化的原因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博斯腾湖主要靠发源于天山的开都河汇入补给,开都河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因此,博斯腾湖的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注入河流流量大,水位升高;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河流汇入流量小,冬季水位较低。 (2)湖泊水位线其实就是等高线,据所学可知,等高线密集地势较陡峭,等高线稀疏地势 12
较平缓,读图可知,博斯腾湖东部、南部两条等水位线比较密集,地势较陡峭;北部、西部两条等水位线较稀疏,地势较平缓。
(3)近年来,博斯腾湖水位上升,说明入湖水量增多,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可能有:湖泊流域内降水量增多,注入湖泊的流量增加;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河流流量增大,湖泊水位上升。材料显示,开都河流域曾经有大片灌溉农业分布,随着流域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说明水位上升,也有人为原因,具体原因可能有: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灌溉用水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增加,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还可能改进了农业灌溉技术或者发展了节水农业,使用河流灌溉水量减少,河流入湖水量增加,从而湖泊水位上升。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串珠湖是指冰川谷纵向起伏不平,冰坎(即冰川谷地中的陡坎)与冰盆相间,冰盆积水,湖盆之间以瀑布或河流相连,形似串珠的湖。此类湖泊大多位于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区。海洋性冰川具有水汽来源丰富,冰温接近0℃,易融化,流动性强等特点。巴姆七湖位于横断山区,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湖泊部分或全部消失。下图示意巴姆七湖纵剖面(图a)和景观照片(图b)。
(1)分析串珠湖的形成过程。
(2)简述串珠湖的形成与海洋性冰川的关系。
(3)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巴姆七湖部分或全部消失的原因。 【答案】(1)①冰川侵蚀形成冰川谷(U形谷);
①同时由于谷底岩性差异,冰川谷出现冰坎与冰盆相间的冰川侵蚀地貌;
13
①侵蚀形成的冰盆洼地积水成湖;
①湖与湖之间存在的落差,利于瀑布与河流发育,湖泊连成串珠状。 (2)①水汽来源丰富,海洋性冰川不断形成;
①冰温接近0①,易融化,流动性强,易侵蚀成沟谷、洼地、冰坎;; ①冰川融化带来大量水源,串珠湖的补给充足,不容易干涸。
(3)①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短期内湖泊补给水源增加,湖水溢出湖泊,会加大对湖岸的侵蚀力度,部分湖泊可能会消失;
①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消失,湖泊补给水源减少,加之蒸发加剧,湖水损失量大,湖泊可能全部消失。
【分析】题目通过冰川地貌的分布、特征,考查冰川地貌成因及发展变化特征的原理分析能力。
【详解】(1)从题中“串珠湖是指冰川谷纵向起伏不平,冰坎与冰盆相间,冰盆积水成湖,湖盆之间以瀑布或河流相连,形似串珠的湖”可知,“冰川谷”、“冰坎与冰盆”、“积水”、“瀑布和河流相连”等地形特征是地质过程的关键。结合冰川地貌的发育过程分析,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同时由于谷底岩性差异,产生差异侵蚀,冰川谷中岩性硬的地方出现冰坎,岩性软的地方形成冰盆,岩性软硬相间分布,所以出现冰坎与冰盆相间的冰川侵蚀地貌,已经侵蚀形成的冰盆洼地积水成湖,湖与湖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有利于瀑布与河流发育,从而把已经形成的湖泊串起来。
(2)串珠湖的形成主要是冰川侵蚀成低地而积水形成。海洋性冰川的水汽丰富,冰川体积大,雪线低,流动性强导致冰川侵蚀作用强;冰川易融化为侵蚀的低地提供水源。海洋性冰川水汽补给丰富,使海洋性冰川不断形成积累,由于冰川温度接近0①,冰川融化速度快,流动性强,侵蚀作用强,易形成沟谷洼地,而且冰川不断融化,带来大量的水资源,湖泊的补给水源充足,不容易干涸。
(3)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发展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分析。短期: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短期内湖泊补给水源增加,湖水溢出湖泊,流量增大,会加大对湖岸的侵蚀力度,溯源侵蚀导致陡坎消失,部分湖泊湖水排泄可能会消失。长期: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加快,一旦冰川消失,湖泊补给水源减少,加之蒸发加剧,湖水损失量大,湖泊因干涸可能全部消失。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色林错流域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众多河流和湖泊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近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对色林错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色林错湖泊流域内,入湖径流和湖面降雨在暖季(5月一10月)和全年(月尺度)对湖泊蓄水量变化均有较大影响,湖面蒸发则在冷季(11月一次年4月)与湖泊蓄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入湖径流是影响色林错湖泊蓄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湖面降雨和蒸发,三者对湖泊蓄水量变化的贡献达到90%。图为色林错流域示意图。
(1)说出色林错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分析其原因。 (2)推测色林错湖泊水位最高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色林错湖泊是内陆湖,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河流水、雨水。原因: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雨水较多,雨水是色林错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色林错湖泊有众多河流汇入,河流水成为其重要的补给水源。
(2)秋季。理由:每年的10月和11月份,是湖泊水量由收入大于支出,转为收入小于支出,湖泊水位最高的时段,10月一11月为秋季,故色林错湖泊水位最高的季节是秋季。 (3)由图可知,河流由湖泊的四周汇入湖泊,但无河流流出,故而色林错湖泊是内陆湖。 【分析】本题以色林错流域为资料,涉及了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水文特征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
【详解】(1)结合图片可知,色林错湖泊周边河流众多,因此河流水是色林错湖泊的重要补给水源;其次当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季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大气
15
降水也会成为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
(2)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色林错湖泊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和河流水补给,因此每年的10月和11月份雨季结束,是湖泊水量由收入大于支出转为收入小于支出,因此此时为湖泊水位最高的时段,10月一11月为秋季,故色林错湖泊水位最高的季节是秋季。
(3)结合图片可知,色林错湖周围有河流流进,但并没有河流流出,因此应为内陆湖。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