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散火汤临床应用初探
2020-03-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2月第45卷第2期 升阳散火汤临床应用初探 毛水泉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绍兴312000 关键词 升阳散火汤 脾胃虚弱 阴火上升 临床应用 升阳散火汤由防风、升麻、葛根、独活、白芍、羌活、 人参、柴胡、生甘草组成,创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 该方以“火郁发之”为立法宗旨,适用于“血虚”及“胃虚 火郁”而致的“热”证。该段所论述的关键是“火”,笔者 从“火”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予以探讨。 1 病因 则气叠于下焦,当发不发则气遏于血中,形成一种阴分 气盛、阳分气虚的反常局面。气属阳,具有升散的能 力,遏郁过久则变化成为壮火。 2.3脾胃气虚,血虚生热:东垣谓“此病多因血虚而得 之”,《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日:“夫脾胃不足,皆为血 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泉,脾胃气虚,健运失司,不 能化生营血,导致血虚。另一方面,脾胃虚弱而产生的 热为火之始,火为热之极,属阳。六淫之火、情志 之火、脏腑之火及阴虚阳亢之火,皆从其类也,均可寒 凉以直折。然《素问・刺志论》有“气虚身热”之说,其 热亦属阳乎?东垣在长期临证过程中,独具匠心,创立 脾胃学说,对某些火热病证的治疗提出了著名的“甘温 “阴火”对阴血不断“煎熬”又直接损伤阴血,加重血虚。 血虚生热即有两个机理:一是血虚无以制阳,阳失制约 而表现为热;二是气血虚衰之体,气血运行迟滞,郁而 化热,亦表现为热象。但必须强调,血虚的本源仍是脾 胃气虚所致。 3 辨证治疗 除热”法,这与上面所指之火热证的发病机理、治疗原 则、采用的方药等截然不同。东垣为启迪后世,故将火 冠之以阴阳,创立阴火论,升阳散火汤中所论及之火, 正是阴火,由脾胃虚陷而致。致于阴火之“阴”,只是指 事物的阴阳归属分类,并非另有“不热之火”、“无火之 热”。如燥邪有阳燥(温燥)、阴燥(凉燥),中暑有高热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日:“然则奈 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 火则愈矣。”《内经》谓:“劳者温之,损者温(益)之。”李 氏日:“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火郁则 发之”,所以对“火”的治疗可以归纳为六个字“升阳、散 火、补中”。 型(属阳)和虚脱型(属阴)一样。这种分类归属是符合 中医理论的,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 2病机 3.1升阳:从病机分析可知,脾胃升降失常是“阴火” 产生的十分重要的病理机制,它既是脾胃虚弱所致的 结果,又是导致“阴火”的原因之一。脾胃升降是相辅 相成的,清升则浊降,则全身气机为之通畅,清气不复 下陷为郁火,谷气不复下流成湿火,则“阴火”不生。所 以,李东垣认为“升阳气”就是“降阴火”。李氏喜用质 空、气轻味薄之风药,如防风、葛根、升麻、独活、羌活、 柴胡等。升阳之品还能辅助甘温补中,使其补益更为 2.1 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 饮食不化精微,反生湿浊,湿性趋下,流于下焦,阴被湿 侵,下焦之气不化,郁闭日久化而为火,便成“阴火”,火 性炎上,中焦之湿与上冲之火合而为邪,东垣称之为 “湿热”。这一点东垣阐述较为明确,日:“是热也,非表 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 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热。” 2.2脾胃气虚,气郁化火:《内经》曰:“壮火食气”,李 东垣日:“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可见脾胃气 有力。同时风药胜湿,即“升阳除湿”,使清升而浊降, 浊降则湿气亦随之宣化。 3.2散火:“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在临床上 补中、升阳的作用常较缓慢,散火的作用就显得比较突 出,并且散火能挫败火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扶助了元 气。李氏日:“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 虚导致阴火,而阴火又能伤气。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 和,升清降浊是脾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当饮食、劳倦等 因素损伤脾胃,脾虚则清气不升而在下,胃虚则浊气不 降而在上,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并使肝肾之气的 升发和百脉经营之气的外发也都为之受累。当升不升 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 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2月第45卷第2期 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风药具升散的特性, 能发越脾土之郁遏,发越肌表之阴火,与人参、甘草等 甘温益气之药相配,起到升阳散火的作用。散火时多 用生甘草泻火缓急,并配芍药以防升阳太过,且芍药又 能敛阴使火下行,并且酸甘化阴敛阳,寓收于散,这就 是升阳散火汤的一个具体遣药方法。 3.3 补中:为甘温除大热法中主要的基本作用。因 《伤寒论》阳明病证 方药服用法 羊馥华 浙江省富阳市中医医院 浙江富阳311400 “阴火”发生的原因是脾胃之气虚弱,见于疾病全过程,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 补中则为治本之法。所以选药大都为甘温,气厚味醇, 这是脾喜甘,甘补脾之说。李氏日:“大抵饮食劳倦所 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以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 是其本法也。”在升阳散火汤中用人参、甘草,此外还可 选用黄芪、自术、大枣、黄精、饴糖等。由此可见,升阳 解除了元气下陷,散火解除了“阴火”伤阴耗气,补中解 除了脾胃虚弱。升阳、散火、补中合用之,则脾胃强健, 阴火消,诸症除。 4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50岁。工人。半年来,经常感觉牙龈 痛,伴头晕耳鸣,西药消炎止痛,中药清热泻火等治疗 不愈,来院门诊,望其牙龈微红肿,但上腭色嫩红,精神 萎惫,纳差,口淡无味,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脉缓 弱。此谓脾胃虚弱、阴火上升之征,治以升阳散火之 剂。处方:黄芪、党参、人中黄各15g,柴胡、羌活、玉竹、 地骨皮、茯苓各lOg,防风、川连各5g,怀山药20g。5 剂。药后复诊,诉诸症均减,再用原方加减服5剂而 全愈。 按:病人虽患牙龈疼痛,但望其上腭色嫩,无明显 的热痛等实火征象,且伴有一派脾胃虚弱之症状,属阴 火上忧之故。该病人先用苦寒清热之药,不但于病无 益,反伤脾胃阳气,以致阴火愈炽,故治而不愈。后用 升阳散火汤加减治之,以黄芪、党参、怀山药甘温补中, 玉竹滋阴润燥养胃,茯苓健脾利湿,羌活、防风、柴胡升 阳散火,酌加川连、地骨皮、人中黄以泻胃火。因药症 相符,故获得较好的疗效。 5体会 从上述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辨证治疗的实例中可 知,凡因脾胃虚弱而出现的热证或火证者均可以本法 治之。而“阴火”作为一种病理现象存在,其临床表现 也多种多样。不仅可壅塞胸中,也可上至巅顶头面及 四肢躯干而产生各种相应的症状。但不管临床症状如 何多变,只要我们对病人深入了解,掌握关键,审证求 因,在临床上就能措施得当,方药适度,药到病除。升 阳散火汤临床运用得当,确属一只有效的方剂。 收稿日期 2009~08—26 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1阳明病证方药服用 1.1 药物煎煮: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仲 景十分重视在煎煮前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阳明 病证方药中用到的石膏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 气分弥漫之热;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泄 热、走而不守之功。煎煮用水考究,有泔澜水、麻沸汤、 潦水、清酒、清浆水之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述“以 潦水一斗”。潦水,即地面积存的雨水,取其味薄而不 助湿之意。药物煎煮讲求顺序,如调胃承气汤大黄、甘 草先煎,后下芒硝,共奏缓下热结之功;大承气汤先煎 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可充分发挥导腑通便、清解燥热 之功。 1.2服药:《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二次服、三次 服、六次服以及少少温服等。白虎汤要求日服三次,意 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调胃承气汤见两种服法,对阳 明燥实内结之证宜“温顿服之”,即煎药后一次服完,使 药力集中,以获速效,达到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目的; 而本虚标实之证则宜“少少温服之”,即少量频服,以和 胃气,与温顿服之形成鲜明对照。 1.3药后调理:阳明病证药后观察有无矢气,腑气通 否是关键。服药后,腹中若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 此时可再进汤药加强。若腹中未转矢气,尚无燥屎内 阻,则要中止服药,以免泻下伤津。要及时观察大便排 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等症状有否缓解或消除。对热 结旁流之证,应速用小承气汤攻下结实,亦可配合灌肠 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应先准备米汤、面汤等,以防 亡阴亡阳危象出现。此外,还要通过观察发汗、脉象情 况,判断疾病转归。药后脉象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 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2体会 《伤寒论》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 据,其蕴含的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 床疗效,更有助于医护人员开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收稿日期 2009—11—3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