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比表面积的定义及计算

2023-10-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比表面积的定义及计算 2009-08-27 19:54

一、 比表面积的定义及计算

一克多孔固体所具有的总表面积(包括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定义为比表面,以m2/g表示。粒子的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的表示方法根据计算基准不同可分为体积比表面积SV和重量比表面积SW。

Sw=6/rdvs; Sv=6/dvs

Sw ,Sv分别为重量和体积比表面积, r为粒子真密度 dvs体积面积平均数径。

比表面积是表征粉体中粒子粗细的一种量度,也是表示固体吸附能力的重要参数。可用于计算无孔粒子和高度分散粉末的平均粒径。粒子的比表面积形状系数越接近于6,该粒子越接近于球体或立方体,不对称粒子的比表面积形态系数大于6,常见粒子的比表面积形状系数在6~8范围内。

二、 比表面积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定粉体比表面积的常用方法有:气体吸附法、气体透过法;气体透过法只能测粒子外部比表面积,粒子内部空隙的比表面积不能测,因此不适合用于多孔形粒子的比表面积的测定。还有溶液吸附、浸润热、消光、热传导、阳极氧化原理等方法。

a) BET色谱法

i. BET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在物理吸附中,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而吸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是范德华力。所以当气相中的吸附质分子被吸附在多孔固体表面上之后,它们还可能从气相中吸附同类分子。因此吸附是多层的,但同一层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吸附平衡是吸附和解吸附的动态平衡;第二层及其以后各层分子的吸附热等于气体的液化热,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得到BET方程式如下:

14……(1) 式中:—混合气中氮的分压

PS—吸附平衡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Vm—铺满一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标准态) C —与第一层吸附热及凝聚热有关的常数

Vd—不同分压下所对应的固体样品吸附量(标准状态下) 选择相对压力在0.05~0.35范围内。实验得到与各相对相应的吸附量Vd后,根据BET公式,将对作图,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截距由斜率和截距可以求得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m

14……(2)

根据每一个被吸附分子在吸附表面上所占有的面积,即可计算出每克固体样品所具有的表面积。

因此,固体的比表面积可表示为

W为所测固体的质量。

本实验采用H2气作载气,故只能测量对H2不产生吸附的样品。在液氮温度下,H2和N2的混合气连续流动通过固体样品,固体吸附剂对N2产生物理吸附。 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使BET公式只适用于相对压力在0.05~0.35之间的范围。因为在低压下,固体的不均匀性突出,各个部分的吸附热也不相同,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模型。在高压下,吸附分子之间有作用,脱附时彼此有影响,多孔性吸附剂还可能有毛细管作用,使吸附质气体分子在毛细管内凝结,也不符合多层物理吸附模型。

固液吸附法

测定固体比表面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BET低温吸附法、电子显微镜法和气相色谱法,但它们都需要复杂的仪器装置或较长的实验时间。而溶液吸附法则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本实验用次甲基蓝水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此法虽然误差较大,但比较实用。

活性炭对次甲基蓝的吸附,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是单分子层吸附,符合朗格缪尔(Langmuir)吸附等温式。根据朗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当次甲基蓝与活性炭达到吸附饱和后,吸附与脱附处于动态平衡,这时次甲基蓝分子铺满整个活性炭粒子表面而不留下空位。此时吸附剂活性炭的比表面可按下式计

算: (1)

式中,S0为比表面(m2·kg-1);C0为原始溶液的浓度;C为平衡溶液的浓度;G为溶液的加入量(kg);W为吸附剂试样质量(kg);2.45×106是1kg次甲基蓝可覆盖活性炭样品的面积(m2·kg-1)。

本实验溶液浓度的测量是借助于分光光度计来完成的,根据光吸收定律,当入射光为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时,某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及溶液的厚度成正比,即:

A=KCL。

式中,A为吸光度;K为常数;C为溶液浓度;L为液层厚度。

实验首先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次甲基蓝溶液的吸光度,绘出A—C工作曲线,然后测定次甲基蓝原始溶液及平衡溶液的吸光度,再在A—C曲线上查得对应的浓度值,代入(1)式计算比表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