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_邓铁涛

2024-06-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DOI:10.13193/j.archtcm.2002.04.9.dengtt.003

#394#

ChineseArchiv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August2002,Vol.20,No.4

终身教授论著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

邓 铁 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广州//男,1916年生,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关 键 词:辨证论治; 中医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76(2002)04-0394-02

邓铁涛,男,生于1916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著名中医学家。

邓铁涛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会名誉理事。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

院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

邓铁涛从医60多年,擅治内科杂病,两次被政府授予/省名老中医0称号,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指导老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首批500名国家级专家在全国拜师大会上发言。为首批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

邓铁涛从教40余载,担任过中基、医史、各家学说、诊断学、温病等课程的教学。1993年获/南粤杰出教师0特等奖。邓铁涛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在66年的中医药医教研实践中,融古贯今,学验俱丰,提出一系列对现代中医药发展有影响的理论学说。临床擅治心血管疾病、重症肌无力、萎缩性胃炎、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红斑狼疮等疑难杂病,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进行辨证论治?有一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认为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辨证论治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千万别把其应有的地位降低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孕育于5内经6,发挥于5伤寒杂病论6,5伤寒论6提倡/六经辨证0,5金匮要略6提倡/脏腑经络辨证0,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无论/外感0与/杂病0的病证,都不能凝固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疾病。疾病的全过程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一主导精神与5易经6一脉相承)))/易0者变易也。这一观点

又与中医另一个精髓论点/整体观0相结合,外感病之变化概括于/六经0整体之中,/杂病0之变化概括于/脏腑经络0之中。/传变0之论,中医学并不禁锢于仲景时代,到了清代温病学说的长成,发明了/三焦辨证0、/卫气营血辨证0等论,从而有了对发热性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与治疗,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前半叶达到世界的最高峰。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西医治发热性疾病与中医之疗效相去甚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掌握好辨证论治之精髓,谁的疗效就好。疾病谱正在日新月异,有深厚的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学者,可以通过辨证论治的途径去研究新的疾病,进而治愈之。

有人说,无证可辨怎么辨证?这是要贬低辨证论治者最喜欢说的理由。其实所谓无证可辨,引用最多的就是人无症状,小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或白细胞之类。这类病西医能检查出来,但目前似乎仍无办法治愈。我不会进行检查,病人拿来化验单只作参考。我运用辨证之法,却治好一些顽固之蛋白尿患者及尿有红白细胞之患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症、脉、舌等四诊合参加以辨证。

从未听说有人问无病可辨的病人怎么治?我几十年来也治疗过一些这类病人,即生化检查一切正常、体征正常的病者。例如,在七十年代,某人民医院请我会诊中山大学一教授,经过多种检查,不能确诊是什么病,乃名之曰/厌食症0。病人一切检查正常,就是不想吃,吃不下饭与其他食品,乃日渐消瘦,卧床不起,声音低微。经过辨证,认为脾胃虚衰,宜大补脾胃,用大剂健脾益气养胃之剂治之。半月许已能行走,不到一月出院矣。回家后嘱家人放鞭炮,以庆生还。又如我院一女职工,症见头晕,时止时作,发作晕甚,经各种检查不能确诊,我以甘麦大枣汤加减治愈。

西医诊断不明的病多矣,为什么不曰无病可辨如何辨?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因为这个问题,早在高校二版教材)))5中医诊断学6中已阐述清楚。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不排斥辨病,但比辨病高一筹。试阅第五版5中医诊断学6教材,142页/辨证要点0提出:¹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辨证的基础;º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辨证;»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¼个别的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½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0中详细论述了/病0与/证0的关系,并指出:辨证既包括/四诊0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那么与辨病之不同点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

2002年8月第20卷第4期 中医药学刊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把各种类似的疾病的特征都加以考虑。因而对病人的证候进行一一查对,在查对的过程中便进一步指导辨证,看看有没有这种或那种疾病的特征,再把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掉,而得出最后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的演变心中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之目的。

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大学生读的教材对辨证与辨病已论述很清楚,现在要改名辨病论治以取代辨证论治,有什么意义呢?辨证)辨病)辨证这一诊断过程足以说明,辨证论治可以概括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不能概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论者,可能是想引进西医之说以改进中医,因为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至为重要。不知如此一来把中医精华丢掉了。

我曾经在某专区人民医院带教,适遇一胎死腹中之患者,妇产科曾以非手术治疗十多日不效,再行手术又怕过不了感染关,邀我会诊:经辨证属实证实脉,乃按常法予平胃散加玄明粉、枳实,1剂,是夜完整排出死胎,医院以为偶中。数日后又入院一患者,再邀会诊:经辨证属体虚病实之证,初用养津活血、行气润下之法未效,改用脱花煎亦不效,再予平胃散加芒硝2剂,亦不见效。考虑辨证无误,乃用药不力,后用王清任的加味开骨散1剂、重用黄芪120g,当归30g,川芎15g,血余炭9g,龟板24g(缺药),1剂,下午3时服药,6时开始宫缩,于晚8时加艾灸足三里、针刺中极,是夜11时产下一脐带缠颈之死胎。上述2例经西医诊断同为过期流产,诊断无误,但中医之辨证论治则一攻一补,天壤之别也。

又如:曾会诊一车祸青年,颅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经西(上接第389页)后来经过熟人关系来找我治疗,我一看孩子发育正常,不象先天性的疾病问题,是属于现发病。经过我的望问闻切的诊断,根据症状体征来判断,是属于受寒冷感冒引起的,肺部先受风寒而后化热,拖延了时间,致肺气闭塞肺叶不张,气血不通,嘴唇外一大圈变成紫黑色,手足指甲都变成紫黑色,病属现在俗称的肺炎。我采用古方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化痰,佐以琥珀粉冲服,通经化瘀活血,服3剂后病情明显减轻,第二次诊治,再服3剂,病情在大好转(6天),能平安睡觉了,咳嗽气喘基本平复,痰也少了,经过20多天的治疗,就带药方回龙口老家了。不多天就上学了,年终考试成绩很好。今年2月份来京复诊:我看孩子长高了一点,精神面貌很好,由于路远不能经常诊治,只能写信了解一些病情,不能直接诊治,大大影响了效果。至今尚未彻底恢复,跑快了尚有一些气喘,指甲嘴唇尚有一些紫色,只要很好地调养,完全可以恢复健康的。

由于我的日常事务和来往人多,精力不能集中在研究方面,年纪大了已经无力去阅读研究5黄帝内经6等经典文献的系统理论,已经无力去研究它、精通它、发展它,这是我的最大遗憾,希望有志者、后辈们努力学习研究中医学的系统理论,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进一步发展中医学,为中华民族争光。(2002-03-16收稿;2002-04-28修回)

#395#

医处理,昏迷不醒已2天。我按中医辨证为血瘀内闭。患者不能口服中药,以上病下取之法用桃仁承气汤加味灌肠。得泻下,翌日开始苏醒。共灌肠4天,第5天改为口服,仍以桃仁承气汤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后痊愈出院,未见后遗症。又如我院一位科主任亦遇车祸,未见昏迷,但头晕呕吐,闭目不愿开眼。乃邀会诊,辨证为痰瘀内阻,治以除痰益气活血,用温胆汤加黄芪、桃仁、红花之属,后大为好转。上述2例经CT与MR之诊断均属脑挫伤脑出血,只是有轻重及部位不同,按辨病则2例所用西药相同,但根据辨证用药则大不相同也。

我是内科医生,对妇产科及骨伤科可谓外行,既然被邀只得按中医之辨证论治提出治法与方药,所治得效功在辨证论治之学习也。或曰这些个别病例,说明不了问题。且看看国家/七五0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成果,南京周仲英组治疗1127例,其结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P<0.01),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友生研究组治疗413例,其结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为10.7%(P<0.01),中医药疗效优于对照组。由于时、地、人等有关条件不同,西医辨病为同一种病,但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截然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治湿祛毒法为主。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的西医组的效果明显为优。

周氏、万氏的研究足以说明,时至今日,中医之辨证论治并非封闭式的。他们把西医之辨病容纳于中医之辨证论治之中,便产生超世界水平的成果。反之,如果以/辨病0取代中医之辨证学说,则中医药学将会倒退。不可等闲视之也。

(2002-03-11收稿;2002-05-16修回)

中华中医药学会

近现代著名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

征文启事

近现代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造诣精深、经验宏富的著名医家,如北京的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他们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经验对中医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继承研究近现代著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促进中医学术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于2002年11月在北京举办近现代著名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围绕著名医家的以下几个方面:(1)生平事迹研究;(2)文化背景、学术渊源、学术观点、学术价值研究;(3)医案医话整理研究;(4)专著文献的整理研究;(5)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研究;(6)临床经验及运用体会;(7)自创经验方及用药经验介绍;(8)治学方法与治学特点。

同时征集著名医家的医案手迹、手稿、题词、书画作品等。二、征文要求:(1)主题突出、文字简练,具有科学性、实用性;(2)名词术语规范,运用法定计量单位,引文、数据要准确;(3)以400字稿纸打印清楚,有条件者附寄软盘。全文不超过3000字,附200字摘要。

三、其他事项:

(1)论文经专家审核,确定录用后向作者寄发会议通知;(2)与会代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论文证书,并计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优秀论文向中华中医药学会所属期刊推荐;(3)请自留底稿,未录用文章不退稿;(4)征文截止日期:2002年9月20日;(5)寄交论文时请在信封右上角注明/名医0字样;(6)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中华中医药学会,邮编:100029。

联系人:周国萍 朱桂 电话:(010)64218316 传真:(010)642979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