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熊飞所创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地位(主体)、教师作用(主导)、探究方法(训练)、教学目的(思维),做了科学表述,为学科教学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做了基础性研究工作。怎样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课堂教学必须破解的难题,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独立性“是指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有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所以,主体地位能否发挥的根本标志,在于学生能否独立地进行观察、思考、运用、评价、反思、调整等。”(见张熊飞著《诱思探究教学导论》,1993年12月第一版,84页,下称《导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民主的教学气氛,是打破学生心智枷锁、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思维独立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把课堂教学气氛有意识地“紧张”起来,创造一种激烈的教学冲突,即要善于制造教学矛盾,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根据已有知识,联系有关历史现象、知识素材,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激烈争论(辩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涉及领域非常宽泛的社会科学,所反映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且不断变化,历史研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
产、生活,也是内容丰富多彩且不断变化的,历史教学所研究和解决的社会生产、生活问题的方案,也应是多种多样和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学习、研究、分析教材,预设教案,而且要积极主动自觉的调查(直接的或间接的)、了解、研究和分析学生,预设学案,认真开展学情研究。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预设问题,给学生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足够大的空间。 如,在美国某学校,一历史教师在讲授“美国黑人起义”时,则积极创造教学情境,给学生预留足够大的情感体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终其一生难忘此境此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上课铃响后,教师走进教室很严肃地告诉学生,现在进行考试,凡考试不合格的,白种人学生缴纳十美元罚金可以加分到合格,因为白种人是优等民族;黑种人学生则不行,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因为黑种人是劣等民族。教师言罢,白种人学生则我骄傲我自豪地欢呼雀跃,趾高气扬。黑种人学生则低首不语,敛声聚气,怒火中烧,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双方由“冷战”到舌战,再到“热战”,教师则在一旁审时度势掌控局面。当双方马上混战到不可收拾地步时,一声哨响,教师厉声制止。然后,告诉学生当年黑人之所以起义,就是因为像今天一样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没有冗长的叙述,没有繁复的剖析,就这样结束了课堂教学。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能动性“是指学生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自觉的、
积极的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不能靠外部强制去实现,而要以学生自身的欲望、需求、意志等为动力。”(见《导论》84页) 历史教学要积极营造让学生独立、积极和创造性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主动和有意识地按照预设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对课本既有结论、教师观点和其他学生的观点提出质疑,既存同又求异。只要言之有理有据,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即便“胡”说,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或许这种“独立性”正包含着我们所期待已久的创造性,千万不要当头棒喝给予否定,而要最大限度地存“异”。
如,在讲授“唐朝衰落的原因”时,预设并适时提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杨贵妃红颜祸水,迷惑唐玄宗而荒废了朝政,导致了唐朝的衰落;(二)随着盛世局面的出现,唐玄宗开始骄傲自满,宠爱杨贵妃,生活腐化,玩偶丧志,不理朝政,导致了唐朝的衰落;(三)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主要因素在于统治者所实行的国策(主要指制度体制)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统治者所实行的国策整体上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统治者又不积极主动地适时调整基本国策,则或早或晚必然会导致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落。让学生见仁见智,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围绕争论的焦点诱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理性反思和深入探究,最终达成问题较客观全面的解决,形成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较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允许不
同观点和看法存在,留待今后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 三、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学生发散思维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学生“获取的过程都是创造性活动。”(见《导论》84页)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就是创新性劳动的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设疑激思,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查阅收集整理文史资料丰富所学知识,还是组织学生参观遗址遗迹佐证或质疑既有结论或观点等,凡学生自己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能独立解决的,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成为“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如,讲授“法西斯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组织学生观看苏联红军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希特勒为什么狂妄叫嚣,德军占领莫斯科后,要挖地“三”尺,把莫斯科变成一个特大型水库,让莫斯科从世界政治地图上永远消失?莫斯科危在旦夕,斯大林为什么举行盛大阅兵式,而且受阅红军驶过红场即开赴抗德前线?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最后基本达成共识:希特勒狂妄叫嚣要把莫斯科变成一个巨型水库,让莫斯科从世界政治地图上永远消失,是一场精神战,意在摧毁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抵抗意志。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也是一场精神战,意在鼓舞苏联人民和红军的抗德意志和决心!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教学内容,诱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日本法西斯为什么
在南京,对我30余万和平居民进行杀人比赛、剖腹示众、集体活埋和枪杀等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同时进一步诱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分析思考: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战必胜的演讲——《论持久战》公开发表出版有什么重大和深远影响?经过认真思考、深刻分析、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大家逐步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一场精神战,意在摧毁中华儿女的抵抗精神和民族意志,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投降派得了“恐日病”、“恐皇病”,干起了投敌叛国的勾当,即是佐证,日本法西斯在一定层面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罪恶目的。而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仁人志士则愈挫愈奋,坚决抵抗,尤其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战必胜的演讲——《论持久战》的公开发表出版对昂扬民族精神、鼓舞抗战决心、激励全民斗志、坚定必胜信念,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是中共在民族危亡时刻打的一场漂亮的扬士气鼓民心丧敌胆的精神战、舆论战、政治战,是站在战略全局鼓舞着坚定着中华民族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决心、恒心、耐心!从而使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较进行简单地列举、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深刻得多、全面的多,教学效果要显著得多!
四、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独立性是学生主体成长的基础,能动性是学生主体成长的动力,
创新性是学生主体成长的关键,发展性是学生主体成长的归宿。教和学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学生主体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现象、主观世界和主观现象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肤浅到深刻、有个性到共性、由片面到全面、由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过程。因此,对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无知、肤浅、片面、甚至错误乃至非常严重的错误等现象,教师都应以发展的眼光、以坦荡的胸怀、以最大的宽容关注着关心着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以尊重,能动性得以发挥,创造性得以张扬,并适时适当做好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和反思,促进学生主体逐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性目标。
如,在讲授“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学生对康熙大帝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和“闭关锁国”政策所造成的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大后果等,有了肤浅的而不是深刻的、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认识。在讲述了“彼得一世的改革”后,组织一节活动课,研讨彼得大帝和康熙大帝的历史功过,通过适时适当诱导学生对二者作横向的比较、分析、研究和讨论,学生会不难发现彼得大帝和康熙大帝是中俄两国
同时代最伟大的君主,他们为实现国家的强大,都采取了惊人的相似的内政和外交等方面的政策,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在比较中学生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彼得大帝敢于勇于在国家还非常落后弱小情况下,实行积极的主动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主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和开明的政治制度,使俄罗斯由弱到强,实现了富国强兵,和他的继承者一起引领俄罗斯逐步走向近代化大国强国行列;康熙大帝虽然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他没有审时度势实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政策,没有及时大胆学习借鉴吸收西方所创造的近代的科技成果、管理理念和开明的政治制度,使中国失去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没有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发展,所实行的目无外物狂妄自大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的日渐落后和衰败。通过横向对比分析研究,学生对康熙大帝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立体的多、全面的多。同时适时适当引入大唐帝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繁荣富强的盛世局面,以及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做纵向的比较研究,也会发现什么时间实行积极的主动的对外开放政策,什么时间社会经济就会有较快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就会更巩固、更强大。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历史事实的对比分析研究,学生对康熙大帝的认识就会更深刻更立体更全面。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只有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得到较好发挥,师生关系才会进一步融洽,教学过程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实效才能进一步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