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转换(旧称辅食添加)的目的:随着生长发育,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单纯乳类喂养不能完全满足6月龄后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婴儿需要由纯乳类的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逐渐转换。
食物转换的时机:建议开始引入非乳类泥糊状食物的月龄为6月龄,不早于4月龄。此时婴儿每次摄入奶量稳定,约180毫升/次,生长发育良好,提示婴儿已具备接受其它食物的消化能力。婴儿期若断离母乳,仍需维持婴儿总奶量800 毫升/日左右。
儿童营养需求:包括营养素、营养行为和营养环境三个方面,婴幼儿喂养过程的液体食物喂养阶段、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和固体食物进食阶段中,不仅要考虑营养素摄入,也应考虑喂养或进食行为,以及饮食环境,使婴幼儿在获得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摄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物转换的原则:婴儿食物转换期是对其它食物逐渐习惯的过程,引入的食物应由少到多,由1~2勺到数勺,直至一餐;引入食物应由一种到多种,婴儿接受一种新食物一般需尝试8~10次,约3~5日,至婴儿习惯该种口味后再换另一种,以刺激味觉的发育。单一食物逐次引入的方法可帮助及时了解婴儿是否出现食物过敏及确定过敏源。
第一阶段(6月龄):奶量800~1000 毫升/日,逐渐减少夜间哺乳。添加泥状食物,应首先选择能满足生长需要、易于吸收、不易产生过敏的谷类食物,最好为强化铁的米粉,开始少量(1勺)尝试,逐渐增加到每天1餐。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茎类蔬菜、水果,开始尝试蔬菜泥(瓜类、根茎类、豆荚类)1~2勺,然后尝试水果泥1~2勺,每日2 次。主要目的是训练婴儿的味觉。食物应用勺喂养,帮助训练吞咽功能。
第二阶段(7-9月龄):奶量800 毫升/日左右。添加末状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引入的食物应以当地食物为基础,注意食物的质地、营养密度、卫生和制作方法的多样性。添加强化铁的米粉、稠粥或面条,每日约
30~50克。每日碎菜25~50克,水果20~30克。开始添加肉泥、肝泥、动物血等动物性食品。开始添加蛋黄,每日自1/4个逐渐增加至1个。可坐在一高椅子上与成人共进餐,开始学习用手自我喂食。可让婴儿手拿“条状”或“指状”食物,学习咀嚼。
第三阶段(10-12月龄);奶量600~800 毫升/日。添加碎状、丁块状、指状食物,软饭或面食,每日约50~75克。每日碎菜50~100克,水果50克。添加动物肝脏、动物血、
鱼虾、鸡鸭肉、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每日25~50克。每日1个鸡蛋。学习自己用勺进食;用杯子喝奶;每日和成人同桌进餐1~2次。
进食行为:应定时、定点、定量进餐,每次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进食过程中应避免边吃边玩、边看电视,不要追逐喂养,不使用奶瓶喝奶。家长的饮食行为对幼儿有较大影响,避免强迫喂养和过度喂养,预防儿童拒食、偏食和过
食。
饮食环境:家人围坐就餐是儿童学习自主进食的最佳方式,应为儿童提供轻松、愉悦的良好进餐环境和气氛,避免嘈杂的进餐环境。避免进餐时恐吓、训斥和打骂儿童。
注意事项:
1.可在进食后再饮奶,自然形成一餐代替一顿奶,引入的食物不应影响总奶量;食物清淡,无盐,少糖、油;不食用蜂蜜水或糖水,尽量不喝果汁。 2.食物选择
避免提供容易引起窒息和伤害的食物,如小圆形糖果和水果、坚果、果冻、爆米花、口香糖,以及带骨刺的鱼和肉等。
3.饮食卫生 婴幼儿食物的制备与保存过程需保证食物、食具、水的清洁和卫生。在准备食物和喂食前儿童和看护人均应洗手,给儿童提供新鲜的食物,避免食物被污染。禽畜肉类、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应保证煮熟,以杀灭有害细菌。剩余食物再食时宜加热避免污染,加热固体食物应彻底、液体食物应煮沸。
4.食物储存
食物制作后应立即食用,避免食物放置的时间过长,尤其是在室温下。剩余食物应放入冰箱保存,加盖封藏,以减缓细菌的繁殖速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