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童话流变研究——从“人类童话”、“童年童话”到“成年童话”

2023-08-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AthesissubmittedtoZhengzhouUniversityForthedegreeofMasterStudyonPhylogenyofFairyTale-From“HumanFairyTale",“Children’SFairyTale'’to‘‘Adults’FairyTale’’ByHuizheZhangSupervisor:Prof.WeiminLvComparativeLiteratureandWorldLiterature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May,2012rllllJIrJIrlllllllUIY2102922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靴敝储:勰兹日期:纱,砗岁月甥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燃日期:砂J眸乡月甜日摘要童话在人类思想与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童话形式,这构成了童话的流变,也反映出社会背景、思想潮流的变更,甚至体现了人类深层文化心理的变化。近年来,童话的流变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笔者认为,以往的一些研究并未涉及到童话流变的核心,仅仅关注了童话的描述方式、创作主体、流传载体等变化。故本论文中,笔者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切入,以各时代的典型童话为例,探讨童话的流变,并引申出童话流变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意义。其核心要义是,童话的流变体现在不同时代里童话的功用与其所得到的评价,这不仅涉及童话表面形式上的变化,还有童话作为一个侧面所反映的时代状况。笔者发现,童话流变中的两次重要分节点分别是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中期,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从心理学角度研究,19世纪50年代“儿童"这个概念得以发现,而20世纪60年代是“彼得潘综合症”出现的时间,这两个心理学发现代表着对年龄能否成为人生分段的标示的认识的两次转变。其次,从文艺批评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以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中期为分界,童话的内核在不同发展时期得到了人们不同的评价。笔者认为,童话最原初的内核是不拘泥于现象真实,用内在的真实达到包容宇宙万物的宽度,用放弃表面真实来获得光彩照人的吸引力。在19世纪之前,在理性主义还未统领人类思维时,童话的表现形式被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接受,广泛流传于宫廷和乡间;19世纪起,充满离奇幻想的童话被嘲笑为荒谬和不符合理性;直至20世纪中叶,人们才重新发现童话中荒谬的合理性,认为这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原初经验。以上述两个分节点为依据,本论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儿童”发现前的“人类童话’’,认为“人类童话"具有认知功能,被人们视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载体,并论述了“人类童话”没落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述“儿童"发现之后“童年童话”的诞生与发展,从本阶段童话中大量出现的二元对立式情节入手,论证“童年童话"最主要的功用在于教育儿童,灌输给他们合乎时代的道德观念,此外分析了“童年童话”的没落。第三部分分析原始童话形式在大众文本中的再生——论文赋予其“成年童话"的概念,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成年童话”的整一性、圆满性可以给予人们心灵慰藉,成为大批“彼得潘综合症"患者的期待文本。童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变化,比如从民间童话向文人童话的转变、后现代主义作家对经典童话文本的解构等等。而目前的童话概念包含了以上所有童话类型,若论文中沿用这个童话概念,就会造成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对象无法统一。因此,本论文借用普罗普的结构主义方法对所要研究的童话加以限定,分析原始的童话形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讨论童话的变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微妙联系,试对当前文化发展的动向有所查悟。关键词:童话的流变,“人类童话”,“童年童话”,“成年童话"Fairytaleoccupiesallimportantanduniquepositioninideologicalandculturalhistoryofhumanbeing.Everyerahasitsownfairytaleform,whichconstitutesthephylogenyoffairytale,andreflectsthedevelopmentofsocialbackgroundsandtrendofthoughtevenincarnateschangingofhumandeepmentalstructure.Althoughthephylogenyof蹦巧talehasgotmoreandmoreresearchers’attentionrecently,accordingtotheauthor,tosomeextent,theyhavenotreachthecrucialpoint.Takingtypicaltextsofeveryageforinstance,thisthesistriestodiscussthephylogenyoffairytalefrompsychologicalandsociologicalperspective,andthenprobesintomeaningofitinhistoryofhumanthought.Thedifferentfunctionsandvariousevaluationsoffairytaleindifferenterasarethecoreoftheessenceofthethesis,whichnotonlyembodiedinthechangesoffairytale’Sexteriorforms,butalsothechangesreflectingthesituationofthoseperiods.Thethesisfindstwobreakingpointsinfairytale’Sphylogeny,whichareinthemiddleofthe19幽centuryandinthemiddleofthe20tllcentury.Therealetworeasons.Thefirstoneispsychologicalreason,forthat‘'children'’asahistoricalconceptwasfoundin1850’S,andin1960’S,peoplestartedtouseanewtermcalled“PeterPanSyndrome”.Couldagesbetheparagraphoflife?Thesetwopsychologicaldiscoveriesmarktheshiftsofit.Secondly,fromtheangleofsociologyandliteraryandartcriticism,peoplegivedifferenttotheinnercoreoffah7taleifwetakethesetwopointsastimethesisthinksthattheprimevalinnercoreoffairytaleisgivingphenomenontruthtocontaineveryexistenceinessentialtruth.Beforethecentury,whenrationalismhadnotbeenthedominatorofhumantalehadbeenuniversallyaccepted.Butfromthe19协centuryup,havebeguntosneeratfantasticrepresentationoffairytaleforitsthetwentiethcentury,therediscoveryofrationalityofinfairytale.Theresearchersconsiderthefantasticmode,inheritedOurfirstancestor,istheprimevalexperiencesinrecognizingthetruthofvaluationsboundaries.Theupnineteenthmind,fairypeople“irrationality'’tillabsurdfrom“discoveryofchildren”,foritscognitivefunction,whichisregardedasthevehicleofinformationandknowledgeinthosedays.Thesecondpartcomesto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EaSyTale”andthedeclineofit.Becauseindoctrination,诚mtheargumentinthisthesis,isthemainfeatureofthefairyareataleinthisperiod,theremassofplotsindualistics仃u(慨inthefairytalesofthisperiod,whichcouldbethemethodofmoralindoctrinizationforchildreninthattime.Therebirth,inmasstextoff菌rytaleiStheorpopculture,ofprimitiveformmajorcontentofpartthree.Thethesisnamestherebirthtale‘‘Adults’FairyTale”,foritsmostsignificantfunctionisspiritualconsolationforadultslivinginpost-modemsociety.ThecompletestnlctllI.candperfectendingmake‘‘Adults’Fairy“PeterTale'’becomeexpectativetextofpeoplewithPanSyndrome”.hasgotahlitslongtermevolution,fairytalelotofchanges,suchastransformationfromfoIkfairytaletoliteraryfairytale,post-modernismadoptedwriters’deconstructionthecurrentconceptoftheresearchonclassical筋rytale,andSOOil.Ifthestudyfairytale,whichcontainstoolargetocauseallthetypesofitinhistory,scopewouldbethestudymeaningless.Thus,VladimirJakovlevicPropp’Sapproachofstructuralismwasusedtolimittheresearchrange.Knowingthechangesoffairytaledeeplyinvestedinthesocialbackground,thethesisanalyzesthesubtlerelationshipbetweenphylogenyoffairytaleanditscontext,、析tlltheattemptofclarifyingcurrentculturaltrends.KeyWords:phylogenyoffairytale,‘‘HumanFairyTale’’,‘‘Children’SFairyTale”,“Adults’FairyTale'’1绪论……..……………………………………11.1研究意义——童话的“真实性”………………………….11.2研究综述……………………………………………31.3界定研究范围………………………………………..51.4划分研究阶段………………………………………..6“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82.1“人类童话"的产生与流传………………………………82.1.1“人类童话”与原始思维…………………………………..82.1.2“人类童话”的流传与整理………………………………..102.2“人类童话"的认知功能:认识残酷,超越死亡……………..142.2.1“人类童话”中的家庭关系………………………………..152.2.2人类同世界的关系……………………………………….172.2.3人类同自身的关系……………………………………….182.3“人类童话"的没落………………………………….20“儿童”发现:“童年童话"………………………213.1“童年童话"的产生………………………………….223.1.1社会背景…………….·……………………………….223.1.2思想背景……………………………………………..243.2“童年童话”的教育功能:二元体系中的道德诠释…………..253.2.1“童年童话”中的二元对立体系…………………………….253.2.2白雪公主的平衡游戏……………………………………..263.3“童年童话”的没落………………………………….323.3.1浪漫主义与童话的终结…………………………………..323.3.2“童年童话”的内部解体…………………………………332337………….37……………38……………39...............40………….41...........43参考文献……..………………………………….46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9致谢…………………………………………..501绪论1绪论1.1研究意义——童话的“真实性”提起童话,人们通常会将它搭配以“梦幻"、“美好"、“轻松谐趣”等词语,认为它只是严肃生活的调味剂。我国早期儿童文学专家定义到:“童话——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然而,若是固守于这个观点,将童话仅仅列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对童话的研究就会变得乏味而浅薄。事实上,目前童话研究者的共识是,童话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脱胎于远古神话,以口授相传的形式在民间传播,汲取了民间文化的丰富养料,与神话一样综合了早前人类思维、文化、生活和历史,是“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韵文、散文、戏剧、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诗歌等等文体都经历了如昙花一现般兴盛与衰亡,童话却能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换其面貌,同时保留自身的结构与品格,在不同的社会中始终占据着人们阅读范围中的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这是令人惊奇的童话现象,而每一“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背后的意义。童话背后的首先应该探讨的是“真实性"这个问题。自从现象学大师们对人的理意义就是它是否真实,是否代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否体现了人类的深层思维模式。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因其再现了真实的生活而能够长期屹立在世界文坛、备受读者喜爱,那么,童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孩子的初级教育和成年人的心灵慰藉,它是否具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同样的真实性、反映出世事变迁,而能够成为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对人类发展进行研究的材料来源?值得我们去探讨。性认知提出了怀疑,我们所见、所闻、所被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常识就脱离了所谓的“真实"概念。他们试图“直接地认识’’世界本质,从而对真实的定义发起改革。根据胡塞尔的判断,视觉、听觉、感觉、记忆、常识等等应该属于现实而非真实,是“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只是人的主观感受和长期以来积累下的经验。他用“悬置"对这两种方法加以限制和超越,用“面向事物本身"的态度达到“现象学还原",即只有在回到了认识的始源,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实在性";同时,他用意向。洪汛涛.奄话学(讲稿)NI.含肥:安徽少儿H{版社,1986.13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G】.第七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31绪论性这一概念说明,人们通常认为的“真实’’实际上被理性构建和限制,只是事物的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常识性认知的“真实性"无从可言。童话中的描述远离现实世界,其中的人、事、物都充满幻觉的味道。根据“理性"判断,它一定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理性判断既然已经被现象学家否认,虽然这并不是推导过程的必然条件,但至少能够作为我们认为童话真实的一个可能突破点。那么,我们就需要认识到现代理性思维的不完整、不合理之处。在理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语言使人类拥有了规定和表达的权利,同时剥夺了其他物种的平等地位。德里达将“语言中心主义"称为西方传统思维的基础,而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保有语言之本性的阶段和失去语言之本性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世界与世界的本源在意识中是统一的,存在与思想也是统一的,这表明了自然与语言的统——语言最古老的本质是将自然的涌现聚集,即陈述,它“只是显现为言谈,它揭示了世界的意义:在第二阶段作为创立,它建立了历史的真理。力①施皮格伯格对此评论道,“思想就失去了它作为一种自发性活动的性质,思想只是接受和聆听存在的声音。"圆显然,产生于语言第一阶段的童话,其作用就是将各种不在场转化为在场,真实地反映当时人类的生活、历史和观念。就像童话学家普遍认为的那样,童话是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从现象学的角度考察童话,可以发现童话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更加接近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相对现代理性思维,原始思维更加直观和整一。因此,童话不拒绝矛盾,它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加包容、开放和平等,它的世界不会简单否定某种事物的存言”是人类特有的特殊能力,这项能力的赋予使这些被人们在现实中忽视、心主义的立场,呈现出世界的真相。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存在的“显现",2在,而是去感受和表现其存在的意义。比如那些会说话的动植物一“语排挤在生活边缘的事物获得了与人类平等对话的可能,从而剥去了人类中它的作用就是呈现被遮蔽了的存在本身,比起现实世界中的直观感受,它与真实更加接近。因此,童话不是历史的、直观的真实,而是隐喻的、象征的真实。它所有的幻想和由想象生出的各种细节,都是原始思维对世界真实认知的反映。那么,对童话的深入研究必然涉及到人类的原始思维、深层心理和集体无意识,有利于对人类生存状态提供较为清晰的认识。o彭富春.无之无化[M].上海:上海三联fl{版社,2000.107o张贤根.逻辑与逻各斯和思想——海德格尔逻辑思想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5,17(2):41绪论此外,理性思维的其中一个特征是排斥异己。朴素的原始思维方式将宇宙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东西都视为有机的整体,而现代理性思维却一味地厌恶矛盾、喜爱平衡,它就是在否认原始思维的过程中逐渐主导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一过程中,与原始思维一脉相承的童话却很少遭到理性思维的排挤,在仅有的几次低谷之后,童话总会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再次获得生机。在不同的时代,这些普罗普式的结构无限重复的故事生发出不同的功用,这些功用反映出时代的特征、时下的观念和思潮、以及人类的心理、情感和态度。从童话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功用中思考真实的人类精神发展进程,是本文的研究重点。1.2研究综述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同神话、传说一样是历史的一种铭刻方式。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传播领域还是在研究领域,童话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童话的研究出现大的突破是在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人类学派为童话研究带来新的视角,结构主义学派又对童话的叙事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些学派的介入都为后来的童话研究奠定了内容和形式上基础。其中包括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童话《小红帽》,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理论也与民间故事的研究密不可分,弗莱则建立起“文学人类学",发现了民间故事中所包含的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主义学者普罗普对俄罗斯民间故事分析后提出了民间故事在结构上特有的深刻一致后来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这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和推进,纵向研究包括童话史的研究、不同时期的童话转向研究、某则童话的(马力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2月第l版)、01,国童话史》(韦苇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等。这两部童话3性。这些研究可以分为纵向的、横向的与综合的三种。流变研究等三种。我国外国童话史的研究不多,最主要的有《世界童话史》史专著都概述了欧洲童话的发展,但内容较少涉及理论研究。不同时期的童话比较有暨南大学杨法坤2005年的硕士论文《从媒介角度看童话的流变》,从口传时代、文字(印刷)时代和电力技术传播时代对童话的发展进行了分期,但这样的分期只涉及到童话的传播形式,却忽略了童话的内1绪论涵,导致后两个阶段的童话在内容方面有不少交叉;河北大学王福贵2010年的硕士论文《欧洲童话研究——从民间童话到文人童话》讨论了欧洲童话从民间书写向文人书写的转变,但文中民间童话和文人童话的界限并不清晰,对所研究的童话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一则童话的流变研究主要缘起于美国学者凯瑟琳·奥兰丝汀的《百变小红帽——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主要从性别角度对不同时代的小红帽形象进行了分析,而后我国文学评论界出现了多种关于某则童话流变的论文,其中有南开大学李玉平的《伦理话语与社会的变迁——论<小红帽>的改写》、上海师范大学戚晓磊2010年的硕士论文《<睡美人>和她的“说书人"》等,都对童话在不同时代的转变作出了不同的分析,但大多还是集中在口头、文字、影像三段分法,且多是女性主义研究。横向研究包括对某一时期童话特征的研究、某个童话作家作品的研究。此方面的论文较多,但大多围绕的是安徒生、王尔德等文人童话进行的,对格林童话做了深入研究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彭懿2008年的博士论文《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后由外语教研出版社出版成书,名为《走近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作者为论述格林童话从第1版到最终第7版的演变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作出详尽的对比,是格林童话研究中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专著。此外,还有许多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某个童话或某个时期童话进行研究的作品,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吴鞯2006年的硕士论文《天使与妖妇二分法一女性主义理论解读经典童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山东大学王颖的2009年的硕士论文《批评话语视角下经典童话的性别研究》等。综合性研究主要指童话与心理学、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较为著名的是美国精神分析学派的贝特尔海姆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儿童文学理论名著《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对传统民间文学和童话故事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在为数不多的关于童话流变的研究中,评4进行了重新认识和重新阐释,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阐释为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内心经历;瑞士心理学家卡斯特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童话进行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成功:解读童话》、《童话心理学》以及《相信自己的命运》:日本学者松村武雄的专著《童话与儿童的研究》;我国亦有许多学者从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此领域的探究,这大多是教育学探讨的领域,此处不作赘述。论者们并没有对童话的发展作出合理分期。此外,对童话的讨论大多集中l绪论在经典童话,而真正的现代童话——出现于当下而具有早期童话特征的文本——却很少有人涉及,这主要是由于童话的界定不明确,致使找不到可供研究的现代童话文本。因此,本论文试图对童话史进行一个新的分段研究,找出童话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形态和它对人类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它在不同阶段产生和消亡的原因,从中探寻人类心理的深层活动。1.3界定研究范围童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变化,逐渐失去早期广泛性、大众性、模式化等特征。若对所有类型的童话一概而论,就会造成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对象无法统一而失去研究意义。一些结构主义学者对早期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大大缩小“童话”一词所指的范围。同时,他们的研究对象是早期的神话、民间故事等,发现这些作品中存在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源自于人类原始思维,表达的是人类深层心理结构,包含着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正如普罗普所说:“故事的大部分成分起源于这种或那种古老的日常生活、文化、宗教或其他方面的现实,应该引用这些现实进行比较。在单个成分的研究之后应该进行所有神奇故事立足于其上的主干的起源学研究。接下去则必然要研究变形的标准和形式。只有在此以后或许才能进入诸如单个情节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们是什么等问题的研究。"①这就是说,通过分析故事的结构形式,有助于认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所以,本文就运用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对文中所要探讨的童话加以限定,以选取合适的文本。普罗普研究了近百则俄国民间故事,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了民间故事的7种功能性角色、31种功能,并得出几个重要结论。首先,他认为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不变的因素,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其次,民间故事中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再次,功能出现的次序总是一致的等。普罗普的结论说明了早期最为原始和朴素的文学构成,这种文学中没有包含太多创作者的个人技巧,听众并不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人物塑造而是关注情节发展。以这样的原始材料为研究对象,因而普罗普的结论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原初性。按照这样的结论进行界定,可以发现许多原被。弗拉迪米尔·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12~11351绪论人们称之为“童话"的作品并不在其中,比如安徒生的《小美人鱼》《坚定的锡兵》,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玫瑰与夜莺》,安东尼·德·圣一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等等。以安徒生为转折点,这些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以“童话中有自我"的精神告别了朴素的早期童话,这样一个转折使童话这一文学形式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它们不再是原始思维的反映,因此并不符合本文的研究方向。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普罗普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文人创作。普罗普对此不客气地回应道:“列维·斯特劳斯教授引用我的话说,我所得出的结论不适用于诺瓦利斯或歌德的故事以及一般来说不适用于作家创作的艺术故事,他引用这些话来反对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结论是错误的。但这些结论绝对没有错,它们只是不曾具备我那可尊敬的批评者所想赋予它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意义。’’∞的确,故事形态学不能包罗万象,但它能够把丰富多彩的故事分门别类,使之呈现出奇妙的一致性。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范围界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这样的童话文本:具有有限的角色和情节功能,并顺应一定的情节发展模式,通常以不可思议的想象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这些作品并不是只出现于人类早期,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以新的形态出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普罗普的结论可以使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各个时期具有一致性结构的文本上。这种一致性反映了此类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人类深层心理结构,包含着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特有的v形结构、简单的人物功能使这些作品呈现出的可知性、圆满性和整体性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但由于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不断改变,这样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功用,带来不同的审美效果。1.4划分研究阶段童话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它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因此,6在研究童话的时候,一项必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分段,并在阶段中再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目前,童话的分段研究仍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大多数研究者都以“文人的介入"作为其中重要的分割点,将童话分为“古典童话"(或称“传统童话’’)和“文人童话”。这种划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是,童话作为口传文学的后继之一,文人最初介入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弗拉迪米尔·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82l绪论内,基本只是收集者和整理者,并没有文人创作的一般特征,比如个人体验、情感体悟等。因此,这种方式无法找到明确的划分时间。也有学者将传播媒介的改变作为划分童话的一种方式,将依靠口头传播的童话称为“儿童文学的史前期’’,将依靠文字、纸张等印刷方式传播的童话称为“儿童文学的萌芽期"。这样的划分虽然时间点明确,但却并不涉及到童话创作的本质,因此亦有弊端。除去这些希望为童话发展进行明确分段的研究之外,还有的学者试图细读各个时期童话中的叙述方式,由此谈到童话的本质性交化。他们普遍认为,童话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较早前民间流传时期的残暴、血腥,是童话一大变化,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这只能是童话在发展衍变过程中的一个表面现象,甚至,童话从来没有将狰狞可怕的景象放在描述的核心。读者能够看到王子们被挂在刺玫瑰篱笆中死去,却看不到腐烂的尸体;看到鲁姆勃尔施莱尔茨辛把自己撕成两半,看到清晰的撕裂的轮廓和两半同样大小的身子,却看不到血淋淋的躯体;看到七只乌鸦的妹妹砍断小指,却听不到她痛苦的内心。所以,那些民间流传上百年的故事——而非诗人心血来潮的创作——其中最原初的内核是用内在的真实达到包容宇宙万物的宽度,用放弃表面真实获得光彩照人的吸引力。童话的主人公是日月星辰的朋友,他们可以日行千里,可以获得有魔法的马匹,可以用魔法线球将自己变化成野玫瑰或者教堂里的钟躲避追杀。童话喜欢干净、整齐、纯粹、醒目的形象和色彩,它不管阴暗森林里的小木屋是不是破旧不堪,不管青蛙和公主的婚姻多么荒诞不经,充满幻想的描绘显然不是现实生活的表象。在不同的时期,这个内核得到了不一样的评价,这才是童话流变的核心。麦克斯·吕蒂注意到,1698年,佩罗让灰姑娘穿上玻璃鞋成为王子最美丽的新娘,他不会想到玻璃制品是不是易碎、坚硬的质地是不是夹脚。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版中灰姑娘穿的是银鞋,之后是金鞋。这些都保留了童话形象闪闪发光、晶莹透亮的特征。然而之后,根据现实合理性,格林兄弟让灰姑娘换上了“用银子和丝绸绣成的鞋子"。19世纪,现实主义风行,巴尔扎克、保尔.艾米儿·利特雷以及一代又一代民俗学家嘲笑了穿玻璃鞋的荒谬,他们认为那应该是一双皮鞋或者毛皮里子鞋。直到1968年,法国学者马尔克·索里亚诺指出了童话中荒谬的理由——这是童话特有的风格形式,不同于理性主义或者现实主义,仅仅是用主观的理解直指7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内心的真实——人们再一次认同童话的立场。以上两次转折恰恰证实了人类心理学家对有关童年心理的研究——分别是19世纪上半叶“童年的发现"和20世纪中叶对“彼得潘综合症”的论述。本文试图以这两项研究的出现为临界点,从童话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和受众入手,将童话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研究的是具有认知世界功能的“人类童话”,以《小母牛》、《西米格达里先生或日麦糁先生》等文本讨论了“人类童话"中人与家庭、自然以及自我的关系,本时期童话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并不是自觉地将创作对象设定为儿童,因而称为“人类童话";之后第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发现之后,专为儿童改编、创作的“童年童话’’,将两版《白雪公主》加以对比,说明“童年童话"的二元对立模式和教育功能;其后“成年童话”主要指的是当今具有童话结构的影视作品,因与前两个阶段的文本形式不同,本论文中不再详细阐述,而仅仅是讨论“成年童话”产生的社会背景。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在人们笃信于那个穿着玻璃鞋或者水晶鞋姑娘的年代,人们从没把自己看成凌驾于那些还没长大的矮个子小人儿的教育者和统治者,没有人觉得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人们对世界进行统一的、整体性的思考,民间流传的童话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反映,它为了全体人类而创作,因而本文将其称为“人类童话’’。2.1“人类童话"的产生与流传2.1.1“人类童话”与原始思维童话产生的根源问题是童话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学者们相继提出过“神话渣滓说”、“神话分支说"、“包容说"等各种观点,并将童话同那个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诗性光辉的远古时代联系起来。在我国,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民俗学者曾探讨童话的本质和起源,剖析了童话与神话、传说的区别,指出童话的本质乃是“原人之文学"①。当代童话大家泰格特霍夫认为,“童话的出生日期没有流传下来,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语言的产生,随着。周作人.童话略论【G】.见: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6638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自我意识的发现,人开始用故事来表达更高层次的感受和神的知识,制造比喻,用语言引发创造性的过程。’’①本文的研究重点格林兄弟也认为,充满奇特幻想的故事、现实色彩浓厚的传说和叙事诗都同神话存在着渊源关系。他们考证并说明,随着光阴流逝、物换星移,神话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而这些神话的余辉却依然闪耀在记忆深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中被继承下来;虽然,由于基督教的入侵,许多神话被冠之以真神的对立面继而被认为是末流的迷信或者邪教的言辞,但古来神话中的人物依然折射在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巫婆、鬼怪等形象中得以保留。结构主义学者收集大量民间故事并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不同民族,比如斯拉夫民族、日耳曼民族、甚至印度的传说、故事、民歌等等原始文学中,存在着惊人一致的重要形象、关键情节,普罗普称之为“功能",列维一施特莱斯称之为“素",格林兄弟称之为“人民神话观念的残骸’’。格林兄弟对神话的研究同他们对语言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德语史》序言这样写:“语言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性,那就是不知疲乏的性质。按照奥·施莱格尔的比喻,它就和铁的器具一样,即使打破了也不至于消失,用碎片还可以重新锻造。黟格林兄弟是想通过对“碎片”的重新锻造,说明人类起源于共同的始祖、是同一个民族——印欧民族或者所谓的雅利安民族——流转到世界的各个角。虽然这样的猜想有点武断,但他们的研究过程较为客观地告诉我们,神话与语言具有共同的特性,其碎片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的可靠资料,通过将它们再次合成,可以从中复原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对世界、自然和生命的认知。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互渗的、整体的,将整个宇宙中所有事物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正因如此,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呈现出吸引普罗普的一致性。由于这种整一性,在远古时代,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几乎没有差别,他们以相同的纯真眼光看待自然以及生命,并用神秘整一的思维方式选择童话这种文体形式“表现特殊生命的东西”(格林兄弟语),在其中呈现出麦克斯·吕蒂所说的“缩小的宇宙"。因此,原始思维既是童话产生的根源,也是童话热衷于表现的内容。童话承载起语言的本质,保有着语言的本性,它“乃是作为显示的道说";它的作用是“指示,显现,让看和让听。”@童话不仅仅是人们的部族生活、。福·泰格特霍夫.童话:通向另一种现实的大f1[J].高年生译.外国文学,1993,(1):34oMartinHeidegger.OntheWayto厶日,z目!馏I弦[M].TranslatedbyPeterD.Hertz.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82.123,12292。儿童”发现前:鼍人类童话”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皇室宫廷的传闻,同样反映出原始人类整体性的生命体验,其中有他们懵懂的对死亡的恐惧、对永生的追求、对世界的认知,是他们最为深刻而真实的内心映像。所以,童话的实质是为人类而作,体现着人类的原始思维,理当为“人类童话"。2.1.2“人类童话"的流传与整理日本童话学家卢谷重常认为:“童话是与人说话的本能相应的,人从能言语的时候起就有了童话,也就是说,在文字产生之前,童话就有了。”①因此,童话作为早期人类社会的文化产物,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均属于散体叙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话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最终以自身的独特品格将自己与其他散体叙事区分开来。最早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进行分别研究的是格林兄弟,他们曾撰写过《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德意志传说》(1816—1818)和《德意志神话》(1835),全面探讨了原始叙事的三个种类。而在他们的定义中,这三个种类是无法被完全割裂的,它们有相通的起源,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民间故事有很好的理由与传说区分开,虽然它们相互介入。更宽泛些说,民间故事比传说更少限制,它没有那种阻碍着传说的地方性,而是使之更家庭化。民间故事是飞着,传说是走着来叩响你的门的,其中一个是能自由地从诗歌宝库中跳出来,另一个则几乎是历史的见证。民间故事与传说相关联,传说与历史相关联,而且历史与真实生活相关。……远古神话无论如何是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特质有某种相合处……"圆后来的民俗学家和民间文学家逐渐明确了三者的区分,或者说“共谋败坏了”(威廉·巴斯科姆语)格林兄弟的定义。詹姆斯·G·弗雷泽在1921年依然从三者的功用角度对三者进行划分,但他的定义已有更为清晰的界限。他认为,神话是对无论人类生活的还是外在自然现象的错误的阐释;传说是传统,是真实人物的命运;而民间故事是不可考的,人们创造出并在最初的代代口传的叙事形式,纯粹是想象物。但同时,他下结论承的形式:散体叙事[G].见: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5~3610。卢貉重常.世界童话研究[M].黄源译.上海:华通书局,1930,3雪雅备布·格林.得意之神话,第三卷.伦敦:1882-1883.16~17.转引自:威廉·巴斯科姆.口头传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说这三类叙事形式都被民众作为同样真实或至少同样有可能性而接受。顺着弗雷泽的思路,珍妮特·鲁斯·培根(JenetRuthBacon)对前者的定义提出修订,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格林兄弟直到弗雷泽对三者真实性的认同。“神话具有一种阐释性功能。它解释一些起因不明的自然现象,或一些来源业已遗忘的仪式的功用。……传说,从另一个方面说,是建立在真实人物的命运或真实地点、真实活动基础上的真实历史……而民间故事则不要求被相信,它完全是想象的产物。"①从这里开始,神话、传说被认定为真实的,而民间故事则被归置在虚构范围中,“它变成了童话或育儿故事。’’这样的转变恰恰反证了传说的历史性、事实性真实和童话的想象性真实。格林兄弟的那句“民间故事比传说更少限制,它没有那种阻碍着传说的地方性"值得特别注意,传说在一个地区或者民族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而当它传播到另一个地区或民族,可能不再被人们相信而以民间故事的形式继续流传下来;而民间故事则更具有广泛性和共通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众接受民间故事中描述的对世界的普遍感受。早期童话虽然在内容上取材于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它在接受的广度方面更接近于民间故事。在世界的不同区域里,研究者总会发现同一母题的童话故事在这一地区流传。因此,童话可以不受制于地域局限性,反映某个时代全人类的生存状况、思想状态,具有更深刻的真实性。经过世世代代的口传,文字的出现使童话的流传范围更广、形式更稳定。形成文字的童话又分为两种:宫廷和上流社会中流传的印刷精美、有镀金扉页的故事书:如佩罗的《鹅妈妈故事集》;以及在民间流行的廉价“市本(chapbook)"。显而易见,“人类童话’’的读者群非常广泛,不仅有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还有市井田间的老幼妇孺。经过文字这个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物的洗礼,原本依靠口授相传的民间中流传的童话中体现出来。文字传播较之口头传播更具稳定性、知识性,VoyageoftheArgonaots).伦敦,1925.3~5.转引自:威廉·巴斯科姆.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G].见;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2.1.2.1上流社会对“人类童话"的改造故事必定会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更多地是在上流社会所以,在上流社会,围绕着同种类型的文学,产生了一批较为固定的上层。珍妮特·鲁斯·培根.取金羊毛之旅(The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5~36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精英文化圈,他们或者在童话中加入自己的阶级趣味、训导,或者通过讲述童话体现自己的幽默、智慧和社交能力。17世纪,法国作家们将“童话(contesdef6es)"一词赋予民间故事,尤其是其中有魔法的一类。但当时,此“童话”并非真正的“儿童故事",而是贵族、宫女的消遣,与上流社会的宫闱秘史紧密相连,与贵族沙龙的审美趣味息息相关。“睡美人"的原型大量流传在各个地区童话故事的异文中,不同的传播者为她赋予了不同时代的特征。那不勒斯诗人詹巴蒂斯塔·巴西莱在十七世纪初搜集整理的童话集《五日谈》中,第五个故事《太阳、月亮和塔丽娅》是睡美人故事的异文,作者根据巴洛克风格对故事进行了整理。这则故事明显体现出巴洛克时代人的趣味,它富含诙谐——国王听到女儿死去的消息后“泪如雨下,痛哭一场”;追求豪华——父亲将死去的塔丽娅“安放在天鹅绒沙发椅上,身上盖着织锦宝座华盖’’;变化突然——国王“永远忘掉这件事",并且在若干年后的狩猎途中,回到了那座宫殿,看到睡着的公主,“感到脸上一阵阵地发热",“他把公主抱到床上,摘下了爱情的果实"。1697年,曾做过皇家建筑总监的诗人夏尔·佩罗出版了他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即《林问睡美人》,作者加入了当时的沙龙情境,并对其进行饶有趣味的描述和嘲讽。王子看到公主,他“惊喜万分,战战兢兢地走近公主,跪倒在她的面前",而公主则“柔情脉脉地看着王子,就像见到久别的恋人那样”,她问:“你就是我的王子?你让我等了这么久!’’王子听了这话“欣喜若狂,……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和对她的爱慕。……尽管他显得那么笨嘴拙舌,说话都有点颠三倒四,但却充满了爱。"佩罗对此的评论是:“此时的公主倒比王子要镇静些,这并不奇怪,因为她对如何向他表白早已考虑过很久。"这些故事的风格明显不同于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故事《玫瑰公主》——它显得那么清新、单纯、不做作——它们反映出当时宫廷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情感生活,用生动、风趣的语气告诉人们一个时代的真实状况。2.1.2.2民间对“人类童话"的继承相对于上流社会的童话,流传于市民中的“市本"则是一些之前民间故事的收录和节选,更不啻为传统民间故事的传承,保留了口头传统中孕育的人类原初文明。这些“市本"中的内容在法兰西的村落里再一次以口12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传的形式盛行起来,并成为浪漫主义学者收集民间故事的重要来源。18世纪,德国还是一个由众多独立小邦组成的松散联邦,到了1789年,这些小邦经过不断的分裂、重组,数量增加到令人瞠目结舌又充满巧合的1789个,其中有的联邦是普鲁士、奥地利这样的强国,也有众多是拥有主权的皇室庄园、修道院。在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里,人们的民族意识终于被一场战争彻底激发起来。1792年,法国对普鲁士和奥地利宣战。1805年,拿破仑击败奥地利;1806年,法国军队占领普鲁士的卡塞尔;就此终结了存在八百五十多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在这场战争中间,大批知识分子开始投入到对德国民族文化的修复和弘扬工作中,他们希望“从民间文艺中探寻德意志民族文化的渊源和根,重构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日耳曼民族精神。"①当时很多作家或者史学家在收集民间故事再结集出版时,或者将这些故事当做小说素材一样进行改造,或者加入大量人物内心独自和心理描写,或者翻改故事的本意和文体,最后,他们的出版物长度通常是原典的五倍甚至十倍。我国学者彭懿经考证,列举出以下作家及其作品:包括讽刺小说作家、童话故事作家穆索斯(JohannKarlAugustMusgus)1782年出版的《德国人的民间奄话》(VolksmarchenderDeutschen);历史小说作家本纳迪克特·诺伯特(BenedikteNaubert)于1789年至1792年出版的《新·德国人的民间童话》(NeueVolksmarchenderDeutschen);海德堡浪漫派的中心人物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1805年出版的《男孩的神奇号角》(DesKnabenWunderhorn);还有中学教师A·L·格林(AlbertLudwigGrimm)1808年的{JL童的童话集》(Kindermarchen,1808)。虽然这些修缮整理的出版物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但他们的工作为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代著名格林童话研究学者、德国乌帕塔尔(Wuppertal)大学的民族学教授汉茨·罗雷克(HeinzRSlleke)就指出了这些故事集的重要性:不论是内容的丰富性也好,还是编者卓越的叙述故事的才能也好,都格外地引人瞩目。而且,最重要的是,因为强烈意识到了口头传说的传承性,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圆。伍红玉.童话传播的文化政治——论格林童话的德国生产与中国再生[J].中西文化研究,2007.6(1)自:彭懿.走近魔法森林一格林童话及其版本演变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6。汉茨·罗雷克.格林兄弟的民间童话[M].日文版,小泽俊夫译.东京:岩波书店,1990:27.转引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二十一岁的雅各布·格林和二十岁的威廉·格林就是在这场规模巨大的故事修编过程中,开始协助布伦塔诺收集民间故事,并且发现了自己对民间故事的兴趣。与其他收集者不尽相同的是,格林兄弟把忠于原典和真实再现作为原则,在最初的整理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来故事的原貌,即使原本的故事残缺不全,格林兄弟或者按照原来民间故事的朴实的口头叙述方式再叙出来,或者干脆弃之不用。正是这样。他们努力拯救的正是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许多瑰宝因此免遭了泯灭的厄运。他们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如不抓紧,在行将到来的新时代这些诗的珍品将被人遗忘。以后的事实果然表明,他们的功勋比当年的文治武功更能流芳百世。④正因为他们对原作的尊重,其最初的作品集是一个彻底的民间童话宝库。格林兄弟的工作跨越了童话发展的两个阶段——“人类童话”阶段和“童年童话”阶段——1812年,第l版t;JD童与家庭童话》的第一册由柏林的出版机构埃美尔(Reimer)出版,此时“童年”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格林兄弟也只是将自己的著作视为本国文化的收集成果;而当格林兄弟按照读者的反映将这本故事书修缮完毕最后~次出版的时候,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后的1857年,此时的《格林童话》才成为自觉地以儿童为对象创作的儿童文学。因此,格林兄弟可以说是“人类童话”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童年童话"的开创者。2.2“人类童话’’的认知功能:认识残酷,超越死亡“人类童话”喜欢让它的主人公邀游四方或者周游列国,摆脱家庭和乡村团体的束缚。“人类童话"由此获得震撼人心的广度和独特的魅力,用它有限的篇幅将大量的母题融为一体,在这些母题中反映人类的存在。“人类童话”中有宇宙的日月星辰,有陆地上的森林、海洋,有树木鲜花以及城市宫殿;它描述大自然和家庭、婚姻和生活、国王和平民;它谈到人的内心世界,包含着矛盾与友情、战争与和平、背叛与忠诚,讲述人的成长与疼痛。“人类童话”包罗万象,反映着原始人类的生存状况与对世。赫·格斯特纳.格林兄弟传[M].顾正祥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3214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界的认知。2.2.1“人类童话"中的家庭关系2.2.1.1恶毒的继母:《小母牛》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中都有继母这一角色,并且无一例外地成为童话中邪恶的源泉。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安排具有确凿事实根据。一方面,“18、19世纪很多女人在生产时死去,很多男人会再婚或带回一个继母来照料被留下来,没有母亲的孩子。"①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继承制度下,家庭的财产与地位一般有亲生子女继承,而排斥他生子女。继母与其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后来加入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丧偶男子请来的全职保姆。“虽然并非全部的继母对子女而言都是一种威胁,但她们似乎对建立的自己的家庭和照料自己亲生的孩子更感兴趣。……继母和女巫都不具有救赎的特征。她只想摆脱他们,让他们从此远离自己的生活。"圆因而,早先童话中出现了大量恶毒继母的角色。下面这则十六世纪由马丁·蒙塔努斯在阿尔萨斯记录下来的《小母牛》德语故事显而易见地体现出当时这一时代特征。从前,有个贫穷,善良的男人和他的妻子。在他们的两个女儿还小的时候,妻子就死了。因此,他又娶了一个妻子。第二个妻子对小女儿玛格雷特十分嫉妒,恨不得她死掉,但她又不想亲自杀死她.于是,她设计收买了大女儿安娜.小安娜很快便对她俯首帖耳,并对自己的妹妹恨之入骨。有一次,继母和大女儿坐在—起,商量如何让小玛格雷特离家出走。她们最后决定带小玛格雷特去森林.到了森林里让她独自往前走,这样她就再也不可能回家了.这则童话用十六世纪德国童话真诚坦率的语气叙述出来,开门见山地谈到了家庭这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突然出现道德败坏、嫉妒、谋杀等情节,谈到了生命与死亡、诱骗与阴谋。这些邪恶来源于继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故事都有类似的情节。格林童话初版及终版中的第13个故事收录的。杰克·齐普斯.童话·儿童·文化产业[M].张予樟校译.台北:东方出版社,2006.88o杰克·齐普斯.童话·儿童·文化产业[M].张-了樟校译.台北:东方出版社,2006.8815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是同一篇童话《森林里的三个小矮人》,故事讲的是恶毒的继母叫无辜的小女孩在冬日里穿上纸衣服,去森林里拾草莓。此外,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儿歌集《鹅妈妈童谣》(Contesde71278m6re1oye)。关于这一儿歌集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法国作家CharlesPerrault在1697年的创作,其二是从十四世纪开始流传于民间的儿歌收集。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因为儿歌中有许多十四世纪语言的押韵方式。在《鹅妈妈童谣》中,第一则儿歌源于这样一个扭曲的故事:一个男人在妻子死了之后,续娶一个女人,她带来一个自己的女儿,并对男人前妻的儿子十分厌恶。终于一天,她杀集起来埋在树下。男孩变成了一只鸟儿,唱着:“我的母亲杀了我,我的父亲在吃我,我的兄弟姐妹坐在桌旁,收拾着我的残骸,然后将他们埋葬这些童话总是以残酷开头,以圆满结尾。被继母抛弃的孩子最终会得人类文化史中出现过两种遗产分割方式:其一是长子继承制,其二是中世纪的欧洲对长子继承不动产制度的规定更加明确,即不动产只能所以,“人类童话"中有许多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故事,夏尔·佩罗一个磨粉匠给他的三个儿子留下了自己仅有的财产:一盘石磨、一匹驴子和一只猫。三兄弟既没有请公证人,也没有雇辩护人,就很快地分了这些东西。一一如果雇请这些人,这点可怜的16死了这个孩子并做成肉汤让男人喝了下去。小女儿发现了哥哥的尸骨,收在冰冷的大理石下。"到魔法的帮助,而恶毒的继母总会遭到惩罚。2.2.1.2长子继承制:《穿靴子的猫》子女平分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法律规定子女平分遗产,在分配过程中,长子也许可以利用主持分配工作的权利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方案,但基本上是平均的。而古希伯莱人的法律则明确规定,长子可以继承最大份额的遗产。《圣经·1日约全书》中,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趁哥哥以扫又累又饿的时机,用一碗红豆汤骗取了长子名分,以继承大额度的遗产。这个故事反映了古希伯莱人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由长子继成。这一方面是欧洲承继了古希伯来的文化和制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封建制度下,封地不能分割,否则就会使封地主承担的责任,如向封主交纳贡赋、跟随封主出征作战等,减轻甚至消除。的著名童话《穿靴子的猫》就是其中一则。2“儿童一发现前:“人类童话”遗产还不够付他们的工钱呢。大哥拿了石磨,二哥得了驴子,而小弟弟只分得了那只猫。小弟弟拿到一份这么可怜的财产,心里很悲伤.“大哥二哥要是一起合伙,就能体面地谋生了.竹他说,“可是我呢,即使吃掉了猫肉,再把猫皮做一副袖笼,到头来也只好饿死。”这个故事反映了欧洲中世纪时“长子继承权”的法律文化。父亲死后,由大哥主持遗产分配,三个继承人的遗产继承份额不同,尤其是不动产只能由长子继承。在这个故事里,老大的建议是有当时的法律依据、也会得到法律支持的,只有他才能继承不动产——磨坊,而老二和老三就只能继承动产——毛驴或者猫,或者是一些金钱。在中世纪欧洲这样的制度规定下,我们发现“人类童话"中,外出谋生的统统是d,JL子,因为当家长死后,他们在家中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人类童话”通常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弱者赋予了最大的同情,小儿子往往最聪慧、最善良、最孝顺,在不得已的充满艰辛的旅途中,他们会因祸得福,在困顿中成长,最终获得比原先的生活美好百倍的幸福。穿靴子的猫帮助小儿子结识了国王和最美丽的公主,最后,在国王的提议下,他“领受了国王给他的荣幸。当天晚上,他就和公主结婚了。”2.2.2人类同世界的关系从广袤宇宙中诞生出的渺小人类面对着苍凉的世界、严酷的环境,不免产生一种悲壮的宿命感。这种宿命感通常记录在各民族的神话中,唯有神话庞大宏伟的结构才能容纳人对生命与死亡、命运与抗争、神祗与崇拜的思考。而童话则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鉴证了人与世界的亲密关系,从世俗角度表达人类对世界的期望和理想。“人类童话"中的主人公常常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让人意想不到的馈赠,他们也总是对大自然中的动物充满崇敬。人与大自然的亲近程度后世再无企及。“人类童话"明确地描述人类对大自然的祈祷,同时毫不吝惜于设置大自然对主人公的帮助。这种关系通常是通过赠品表达出来。希腊童话中有一则关于制造玩偶的童话,叫做《西米格达里先生或日麦糁先生》,这则童话的出现时间未得考证,但制造玩偶确是希腊和意大利童话以及传说中一个古老的主题,在这里我们会提到此主题的不同时间、不同面貌的两17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则异文。<西米格达里先生或日麦糁先生》讲的是一位公主对所有的求婚者都不喜欢,她用杏仁、白糖和麦糁掺在一起捏了一个玩偶放在圣像前。之后她向上帝祈祷四十天,以使它获得真的生命。之后,公主的祈祷应验了,麦糁先生仪表堂堂,获得响亮的名声。远方一个女王听说此事后抢走了麦糁先生,公主跋山涉水、踏破三双铁鞋,终于寻到自己的丈夫。令现代人惊奇的是,在公主寻找丈夫的过程中,她轻而易举地走出了地球,求助于月亮和月亮的母亲、太阳和太阳的母亲以及繁星和繁星们的母亲。从他们那里,公主分别得到一颗杏仁、一颗核桃和一颗榛子,并最终从女王那儿带回了麦糁先生。这则童话中,上帝明显不是基督教特指的那个上帝,而是一个泛指的神的形象。他的造物可以不得到公主的青睐,公主可以自己造人,而且还被许可赋予生命:而上帝赋予了生命的男人可以被欺骗、被争夺、被灌下迷药认不出公主。反倒是月亮、太阳、繁星这些宇宙中的自然天体与主人公取得了更加密切而重要的关系。这个童话还有一个异文,女主人公获得{的是三件衣服,“第一件衣服上面是布满星辰的天空,第二件是百花怒放的大地,第三件是金鱼畅游的大海。"除了日月星辰,童话中的英雄或者协助者还常常由动物扮演。在印第安人故事中,“动物不仅是世界的创始者和统治者,而且还是文化的传播者。人不得不从水蛇那里骗取水,从青蛙那里骗得火。甚至连睡眠也不是人自己发明的,他是从嗜睡的蜥蜴那里看会的。一①童话中的主人公可以从‘狼的那里得到一根毛,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搓一下这根毛,狼就会很快跑来。波斯童话中的公主杜兰朵所出的谜题答案是太阳、大海和年岁之树。童话用优美的表达巧妙地将这些宇宙间的庞然大物同人类建立起和谐有益的联系——世界被编织在女主人公的裙子上,而小小的人则用这种方式接受大地、宇宙并与他们融为一体。2.2.3人类同自身的关系童话中早早就出现了各种描绘死亡的故事。古印度的故事书《五卷书》成书于公元6世纪,其中有螃蟹掐死白鹭拯救自己的故事,还有蚁群吃掉毒蛇的故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早在公元8、9世纪之交。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M】.张ffl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3:55~5618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就出现手抄本,其背景即王后与人私通,国王杀死王后及情夫,残暴成性,每日娶一少女第二天即杀害。童话是人类感受的最早承载文学之一,它与死亡有着深刻的渊源。欧洲民间故事中,一则叫做《无所畏惧的小伙子》的故事同格林兄弟收录在童话集中的《傻少年学害怕》一文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是从小无所畏惧的少年,他们不知敬畏神灵的行为让他们虔诚的亲戚朋友们充满了恐惧。终于有一天,故事中的少年对什么叫害怕产生了好奇心,决定出门去寻找答案。寻找的过程复杂艰难,无论是尸体还是鬼魂似乎都没有激发起年轻人天性中应该具有的恐惧感。最后格林版的故事中少年在自己的妻子兜头浇下的一桶活鱼中冻得瑟瑟发抖,终于尝到了什么叫害怕得发抖的滋味。而欧洲民间故事中的小伙子则迷恋上了一个狂热砍头,再重新安装的游戏,只需在伤口上涂抹复活的药膏,死亡就不会前来侵袭。在故事的结尾,小伙子发现自己的头被安装反了,当他“看到他的屁股时,他突然吓疯了似的,恳求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让他摆脱这种痛楚。’’①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体验到生命并tl:JL戏,失去了就不可能再重来。这两则故事的情境如出一辙但结尾大不相同,两者高下立见。格林版的故事刻意回避了血腥的情节,用发抖的概念偷偷替换了害怕的概念,读来不免有点牵强。瑞士学者维蕾娜·卡斯特在她的《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一书中,将欧洲民间故事里小伙子的这一学习历程称作发现人之有限性的过程。受到弗洛伊德和荣格学说的影响,她将童话中出现的问题视为人类的普遍问题,并以心理学的方法来阐释这一问题。这一过程意味着人类从永生的神话中走了出来,认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短暂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小伙子最初的无所畏惧并非源于勇敢,而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麻木和对永生的遐想。然而,童话在直面死亡的同时,之所以能够抚慰人心,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方式去超越死亡,它自由而无稽,能够轻易地将不可能之事变为可能,同时让人自愿地相信这种可能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散体叙事均不可避免地涉及时间与死亡的问题,这是人类感到恐惧的源头。这些不同的文学类型中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也对死亡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民间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或正常时间。维蕾娜-卡斯特.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M】.朱刘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19192“儿童”发现前:。人类童话”之外(参照‘很久以前’)……神话发生于创造时代之前,并延伸至其中……传说发生于创造瞬间之后’’。①因而,神话之前没有时间,传说则没有终结——航行的荷兰人依然在大洋上航行,漂泊的犹太人依旧漂泊,沉睡了308年的修道院长醒后一语不发倒地而死。传说的结尾总是消失在尘埃和灰烬中,神话不断提示我们流逝的时间一去不返,而童话却是唯一一种彻底超越了时间困境的文体,它总在光辉和荣耀中停止叙述。古希腊神话中,曙光女神厄奥斯祈求宙斯使她不能永生的丈夫提托诺斯永生不死,但她忘记了同时求得永葆青春,因而提托诺斯日趋衰老、步履蹒跚,最后厄奥斯只能将其变成一只蝉。童话里永远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睡美人微笑着醒来,她依然像一百年前那样年轻美貌。“童话是用对时间置之不理的方式征服时间的。”它让我们知道存在另一种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它对时间的超越让我们感到振奋和欣喜,在它的世界里没有衰老的过程,而是在一切诞生之前和结束时候,会出现永恒。“人类童话”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使人暂时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创造令人心驰神往的奇迹,令自己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获得不可磨灭的永生。2.3“人类童话"的没落“人类童话"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的本质是: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智慧只能描绘世界以及自己被抛进世界的感受,“人类童话”恰到好处地用简单的愉悦、不可思议的魔法、终有善果的旅程对人类原始思维进行隐晦表达。它就像古堡塔尖的黑雾笼罩人心的恐惧,就像暗夜里的幽灵龇齿一笑一笑的悲戚,就像森林山脉另一头的清泉涌流的瑰丽。“人类童话"用单纯明丽的气质不经意地蔑视了理性思维步履艰辛的认知模式,却最终败于自己的轻快、戏谑和安于混沌。它本源自于理解世界、解放人类的使命,却使同样自顾承担起这一责任的柏拉图们深感不自在。按照他们的哲学,存在某些不言自明的真理,不可动摇、不可摧毁的真理,这一真理可以通过类似于几何或者数学模式的严密逻辑推导出来。根据这种绝对的知识、根据这些真理,人们可以一劳永逸地、恒定不变地,无须更改地组织我们的生活;一切苦难、怀疑、无。威廉·巴斯科姆.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G】.见: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刘魁立主编.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6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知,人类的各种罪恶、愚蠢都将从地球上消失.“………这种信念影响了后柏拉图时代的许多思想家,当然也影响了具有类似信念的文艺复兴思想家,像斯宾诺莎那样的思想家,十八世纪的思想家、甚至十九世纪思想家,他们认为……悲剧、罪恶、愚蠢,这些在过去造成巨大破坏的事物,最终可以通过应用谨慎获得的知识和普遍理性得到避免。∞但是,任何一种想要将人类从不可认知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认知模式,最终会囚禁曾经获得解放的人类,最初的解放者最终成为新的独裁者。就像代表了美好愿望的水晶鞋子,最终因其实用性上的缺陷而最终引起了巴尔扎克缺乏想象力的嘲讽。在理性思维日益强大的统治力量下,“人类童话"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因为古代文化与现代理性大相径庭,人类的意识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曾对一首著名的拉丁六韵诗进行分析,这首诗的结尾“Jovisomniaplena"(朱庇特主神遍及一切),看起来不可理喻——原始人类构思出这种幻想——他们的神灵不仅是一个掌管神祗、凡人、投掷雷电的大胡子巨人,而且充满了整个天空。秉持历史发展观,维柯认为,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神的世界、英雄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他中肯地指出,远古人的观念是一种诗性思维,与我们的观念大大不同。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列维·布留尔论述道:“具有这种趋向的思维(呈现出整体性、一致性的原始思维——笔者注)并不怎么害怕矛盾(这一点使它在我们眼里成为完全荒谬的东西),但它也不尽力去避免矛盾。它往往是以完全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矛盾的,这一情况使我们很难于探索这种思维的过程。”@因为现代人习惯为一切事物制定规则、判断正误,树立各种二元对立的范畴、并且在种种规则中自得其乐,排斥不同于自身的各种事物。我们自然难以理解原始思维的逻辑特征。可是以这种朴素的逻辑反观当今世界多元而混乱、争议进而战争的现状,现代人迷惘、冷漠、焦虑、堕落的生存状况更令人认识到,先民诗意而和谐的一体世界是现代人再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3“儿童"发现:“童年童话"21。以赛哑·柏林著.浪漫主义的根WIG]。亨利·哈代编.吕粱等译.南京:译林jjI版社,2011.10.口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13口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3.1“童年童话”的产生“儿童”的发现有一章恢弘的前奏,即对理性的推崇,和对二元论思想的绝对肯定。十八世纪是理性主义发展到巅峰的时代,有人认为它和平优雅,但也有反对者为了摧毁它的虚伪做作、开创一个更加人性、自由的时代而奋起革命。随之而来的是突如其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它为童话故事带来了一次流光溢彩的短暂复辟。人们突然抛弃了典雅、平和、对称等概念,转而开始崇拜忧郁的天才、狂野不羁的英雄、满腔的热情、为内心殉难的理想。年轻的法国浪漫主义流派“青年法兰西”说,浪漫主义是一场针对一切的革命。尼采补充道,浪漫主义是药方,用来治愈疾病,治愈理性主义统治下的孱弱、病态、目空一切、自我禁锢。浪漫主义是原始的、自然的,是无可穷尽的多样性的合一,它包含着暴力、冲突、混沌,同时安详、和谐、浑融一体。海涅说,浪漫主义是从基督的鲜血中萌发出来的激情之花,是梦游的中世纪诗歌的苏醒。前文提到,浪漫主义为童话的东山再起创造了契机,浪漫主义学者们在流传百年的民间童话中发现了天地无限均可包孕在形式统一的文学样式中,发现了对世界的原始理解情态,他们怀着无比的崇敬和为理想殉道的信念开始了民间童话的收集工作。然而,裹挟在浪漫主义浪潮中登上文学史舞台的格林兄弟却最终背离了浪漫主义的初衷。就在灰姑娘换上丝绸鞋子的同时,也是工业革命爆发、中产阶级家庭数量突增、现实主义登上舞台的时期,童话的面貌也发生了与此对应的变化。人类最终还是无法忍受童话提供的残忍现实的真相,他们受够了浪漫主义带来的痛苦、忧郁、世纪病、死亡和未知,将希望寄托于儿童。终于,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碎片分布到了人类意识中,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人们始终不肯忘却“人类童话"给我们的承诺——善良的人终得善报,普通人与国王、公主可以喜结连理,所有的人都可以快乐无忧。当承诺被最终证实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人们将信任和希望抛给刚刚“被发现的儿童",并用承诺式的笃定语言告诉他们:你只要怎样,就能怎样。从此,人类成功地将童年从人的一生中分离出来,并对童年妄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童话也成为霸权话语的代言,用以灌输给儿童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观。3.1.1社会背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一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英国首先迎来了工业革命,打开了世界进入蒸汽时代的大门。而实际上,直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工业革命才真正地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它所带来的各项社会变革才突然显现。工业革命后,手工工场被近代工厂取代,近代城市兴起,人口迅速增长,大量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产阶级兴起,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人们开始相信“人定胜天"、相信物质带给人的感官快乐,从而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甚至人与自我的关系。人类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童年。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在《童年的消逝》(theDisappearanceofChildhood,1982)里提出,“童年’’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才被人们发现,之前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的儿童在这个时期突然遭遇前所未有的特殊待遇。愈来愈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开始投资儿童的教育,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于是,一个稳定而又广泛的读者群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读物,他们依据成人的思维,设想儿童应该有的幻想和好奇,设计儿童应该学习的规范和知识。终于,他们发现了充满奇特幻想的民间故事,他们觉得这些故事比较符合自己的要求,但是仍需修改。于是,格林童话的第一版在销售一空的同时,格林兄弟接到了大量的读者意见——这些意见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妇女,她们认为格林兄弟的童话集应该更加具有教育意义,从而更适合念给孩子听。根据要求,格林兄弟开始修改自己的著作,以期它符合时代的道德规范,迎合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前提下,格林童话进入中产阶级家庭,成为儿童的专属启蒙书。德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克勒曼(IngeborgWeber—Kellermann1918-1993)说:“格林童话之所以会一版再版,而且版版售謦,就是因为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房间(DieKinderstube)对它张开了热情的怀抱。”∞工业革命一方面几乎彻底消除了口传传统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民间童话终于离开了“暖炉的四周、厨房的灶台、通向阁楼的楼梯、至今还在庆祝的节日、寂静的牧场与森林……’’②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童话设置了一个狭小而充满中产阶级关爱的封闭场所,由母亲们、保姆们轻声细语念给即将入眠的孩子。o彭懿.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p】【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11。格林兄弟.1982年初版格林童话集序言fM】.U文版,吉原素予,吉原商志,译.东京:自水社,1997:9.转引自:彭懿.走近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0.3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作为“童年童话”的始作俑者,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故事集》经过多次修缮,以合适的面貌填补了口头传播缺失的空白,民间故事从此以新的形态出现在家庭这个新舞台。格林童话虽然获得了大成功,但这种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格林兄弟拥有渊博的学识与卓越的艺术才华,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社会变革导致了口传链条的中断(格林童话恰逢时机地填补了这个“空隙钾),特别是小家庭的形成导致了“儿童房间”的发现(这个词,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即是直接指儿童房间,也作为比喻的意思来使用)。∞3.1.2思想背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达恩顿提出,童话是一种“历史文献",它记载的不只是广泛人类经验的基本要素,且是每个时代特殊的详情,也表达人类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想法的真理——即使这些真理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理性思维之前,人类的原始思维赋予了民间故事以认知功能,而在理性思维成为主导之后,童话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出来。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反对中世纪的神学观,把理性看做知识的唯一源泉,人的自我认知膨胀到极点,自我加冕为万物灵长。人为自己和社会设定各种规范,用逻各斯中心主义排斥各种异己。“儿童”作为这一时期被发现的还未真正步入人类社会的候选人,首当其冲成为“教育"的对象。语言进入了它的第二阶段,它为了“建立历史的真实"而存在,功能性转变在这一时期尤为明显。“逻各斯中心主义将人文主义所神秘化的‘主体的人’带入二重化和神秘化的意义世界,并通过意义世界而最终将人本身纳入被宰制的社会制度和道德秩序中”。圆当语言失去了其最为古老的本质,而成为权力的砝码,成为建构时代真理的工具时,在讲故事者意识和潜意识的密谋操纵下,这些看似出现在人们身边的故事都不再是真实的。童话中经典的形象经过一再改编,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看来成为“人的内驱力的化身",童话故事逐渐成为一种工具,用来灌输给人们合乎时代架构的道德观。10.3。汉茨·罗雷克.格林兄弟的民问童话【M】.日文版,小泽俊夫译.东京:岩波书店,1990-36.转引自:彭菇.走近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_{.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0-331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所以,理性时代的童话,其单纯外表掩盖不了为时代的霸权话语代言的真实内涵。“童年童话"常常含有最强烈的社会化叙事手法,在普罗普的叙事结构中融入了比比皆是的“二元对立"思维,除了教给儿童如何阅读、写作之外,还告诉他们如何判断是非对错、如何认识自己和待人处世。3.2“童年童话"的教育功能:二元体系中的道德诠释在工业革命后建立起的现代社会体系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构成社会道德的基本框架。本时期的“童年童话”常常含有强烈的社会化叙事手法为儿童提供简单划一的生存规范。本段最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两版不同的《白雪公主》,分别来自于格林兄弟1810年直接从民间收集整理的厄伦堡手稿与1857年的终版《白雪公主》,也就是现在各国出版的格林童话的翻译来源。本文采用列维.施特劳斯学派的分析方法,对其中人物外在的身份、地位及其内在的精神、性格之间的对立加以对比分析,证明此阶段童话都是将最初的不平衡在结尾处调整到平衡的状态,以此推进情节发展、解决戏剧冲突,并通过这样的解决方法隐含地对读者进行道德劝诫。3.2.1“童年童话’’中的二元对立体系“童年童话’’的读者群锁定在儿童,所以,这个时期的童话依照先前“人类童话"的口传方式,语言简洁易懂,情节顺时单一,但删减掉了“人类童话”的恐怖元素,即使原先的故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死亡、暴力、凶杀等场面,也被简单地一带而过,尽量为儿童创造一个隔离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温馨甜美的“永无乡"。这些充满美妙魔法、奇异生物、王子公主的幻想空间很容易地将儿童引入其中,自我幻化为主人公,以期得到童话中的完美结局。心理分析学家班特海姆在近三十年前发现童话故事深具影响心灵的力量。童话中渗透的观念激起人们代代相传的共鸣,经过童话的洗礼,这些观念在幼年就开始形成,以至于我们将它们化作自己的想法。就像一位学者所说,在童话故事的扉页中,我们发现自己像王子、公主;父母像国王、王后;兄弟姐妹像讨人厌的敌手,终必受到惩罚,大快人心。童话故事的目的,是许诺做个好人必将得到生活的报偿。并且,“童年童话”会用不太尖锐的语气述说社会对男女的期许。这种期许的达成方式是,建构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起明确的二元对立体系,比如男.女、善.恶、美丽.丑陋、高贵.低贱,并且为这些对立的元素找到合适的对应项,将之一一排列,令儿童在其中看到简单划一的生存规范。“童年童话’’的种种期许中,最为突出的是其中隐含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因为在整个社会中,童年的观念是“社会的、建构的"(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AftertheDeathofChildhood));而在男性统治为主的社会中,女人是“造就的"(波伏娃《第二性》)。男性的“一个白日梦就是让事物浸透着他的意志——塑造它们的形式,刺入它们的本质。……女人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物质,对它的加工和处理很快就会完成,因为做这项工作是轻而易举的"。①民俗学家斯通指出,大部分儿童故事的内容都不出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故事集》212则故事的范围,而几乎所有能够持续流传的的童话主人翁都是女性,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睡美人等等,这些女主角都是在平凡男性的陪衬下演出的,这些男配角是父亲、野兽、侏儒、王子,他们全是可以替换的,千篇一律地出现在各种童话故事中。这些童话故事里,女主角所做的决定透漏出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期待,而男性只是象征女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隐喻——行为不检,就会遇见狼;乖巧听话,就会遇见白马王子。3.2。2白雪公主的平衡游戏对“童年童话"的二元体系内涵进行分析,普罗普学派的方法已经无法深入,它们与“人类童话"在深层结构上并没有大的改变。而当我们提取故事中的各种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因素与社会背景、社会道德品评标准、性别、地位等元素一同考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因而,更具开放性的列维一施特劳斯学派的分析方法更加适用。而《白雪公主》在格林童话1810年的厄伦堡手稿中与1857年最终版中差异明显,可以作为--贝jJ非常合适的分析案例。3.2.2.1两版截然不同的《白雪公主》格林兄弟,尤其是弟弟威廉.格林对所有收集到的手稿都会进行修订,再对文辞表达进行千锤百炼,使之更加生动、充满悬念。但同时,他们的修订也会使童话失掉一些原有的特色。厄伦堡手稿中《白雪公主》的主要情节是:王后生下女婴白雪公主,。两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l{版社,1998.2.:1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魔镜告诉王后公主比她要美丽十万倍。于是王后趁国王外出打猎的时候,将白雪公主丢在黑暗的森林里,想让野兽吃掉她。而白雪公主找到了七个小矮人的家,并在那里三次遭到王后的追杀。前两次,她都被小矮人救醒过来,最后一次小矮人们终于没有办法了,只好将她放在玻璃棺材中。有天国王回国了,看到小矮人那里的棺材,为女儿的死而悲伤。国王随从里的医生将白雪公主的遗体从小矮人那儿领回来,念起咒语,自雪公主又活过来,并回到王宫与王子结了婚。而王后则被迫穿上烧得通红的铁鞋,直到死。1857年最终版的《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生下女儿后不久就死去了,国王又另娶了一个王后,白雪公主失去亲生母亲的保护。长到七岁,她的美貌被新王后所嫉妒,王后要求猎人将其带到森林里杀掉,然后带回公主的肺和肝。猎人因为公主的美丽而生出同情,将她放走了;白雪公主来到小矮人的住处,小矮人也为公主的美丽而欢喜,将她留了下来。白雪公主每天在小矮人的家里打扫、做饭,而小矮人则一次次地将她从王后的谋杀中救活过来。最后,同厄伦堡手稿一样,白雪公主被毒苹果卡到,昏死过去,小矮人终于没有办法,将她放在玻璃棺中。终版里特别提到,她在棺里躺了很久,一点都没有腐烂。有一天,一位王子路过这里,看到死去的白雪公主,要求小矮人将公主卖给他,小矮人并没有答应他的交易。直到王子说:“把它送给我吧,因为我看不到白雪公主,就不能活下去。我会把她当成我最心爱的人,珍惜她,尊敬她。’’小矮人们才把棺材送给王子。随从们抬着棺材在树桩上绊了一跤,毒苹果从白雪公主的喉咙里震了出来,她又活过来,与王子举行了婚礼,并邀请继母前来参加。王后被迫穿上烧红的铁鞋,一直跳到倒在地上死去。3.2.2.2初版的回到原点和终版的走向平衡面对这样两则故事,普罗普学派会用特定类型的民间故事所共有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来定义各个情节,并将它们安排在六个功能单元中。白雪公主一天天长大是第一个单元,即准备;第二个纠纷单元讲述了皇后通过临,为归来单元;最后白雪公主过上幸福生活,是最后的接受单元。即使初版和终版相差甚远,但是通过普罗普的理论还是可以看出,任魔镜得知自己不再是最美的女人;接下来皇后将白雪公主转移,第三个单元;皇后三次装扮,试图杀害白雪公主是第四个单元,对抗:而后解救来何一个功能单元一旦出现,顺序始终不变,所有情节一定是这样的一种不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变的有限的叙事功能的变奏。如此分析,“人类童话’’和“童年童话"的差别被掩盖不见了。因为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分析,童话是与世隔绝的。我们必须另寻出路,才能够分析出“童年童话"怎样脱离了“人类童话"的认知功能转而走向对儿童的教育。列维一斯特劳斯学派的分析则抛弃了所有涉及按时间顺序发展的东西,转而对具体要素之间的二元对立进行探讨。我们可以从故事的情节进展中抽出开端和结局,并关注于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终版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进行分析,可用示意图3.1表示。(美丽,善良,身份卑微,命运悲惨)/。猎人父亲)\.一图3.1《白雪公主(终版)》起始人物关系图从示意图一中,可以看到故事的主要冲突,即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品性与社会地位并不对等。白雪公主既然美丽善良,就应该生活幸福、地位高贵;而皇后的恶毒应该对应身份卑微、命运悲惨。这就是说,故事开端,社会对人的品评标准与当事人互不对应。这个矛盾就是故事的核心戏剧冲突,造成了故事的不平衡性。作为一.则“童年童话”,它必然对这个不平衡进行修订,解决矛盾,达成平衡。这个局面可以用示意图3.2表示。(上)I皇后图3.2《白雪公主(终版)》结局人物关系图故事最后,不均衡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社会的品评标准最终和个人的身份地位完成了对应,两组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平衡。“童年童话’’就是通过这个平衡过程达到对儿童读者的“承诺”——社会地位与社会品评标准最后总会形成互应。而“人类童话"则不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分析初版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如示意图3.3。白雪公主(+)国王(亲生父亲)'/)\皇后(亲生母亲)/皇后(亲生母亲)‘图3.3《白雪公主(初版)》人物关系图这个故事的开端与结局都可以用图3.3表示。在图中找不到任何对应关系,社会对人并没有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人物的性格、品性没有任何明确的指称:在最终版里,我们通过白雪公主在小矮人家里的表现可以知道她的勤劳、善良,而在厄伦堡手稿里,这些特性没有任何表现。故事的最后还是国王解救了白雪公主,整个故事的人物关系、社会地位都回到原点。通过这三个示意图的对比,可以看到“童年童话”在对“人类童话"进行改写时,最核心的问题是梳理原本混为一谈的人际关系、社会道德评价,并通过加入新的男性角色(示意图二中的王子)使之达到平衡。重新回到终版《白雪公主》进行详细分析。在故事的开端,如示意图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一所展示,男性的移位(国王的不作为)使故事产生了不平衡的因素。亲生母亲是小公主的保护人,而母亲与国王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婚姻形成的。但血缘关系中断后,白雪公主与家庭或者社会的联系因此断裂。新皇后加入后,读者无法直接从字面判断出国王对白雪公主的态度。因此,男性的缺失是故事不平衡的基本条件。此外,皇后的举动给了我们关于社会环境的线索——她总是问魔镜:“镜子啊,墙上的镜子,谁是全国最美丽的女人?’’这个细节凸显出皇后的关注重点——外貌。魔镜在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个暗示,这是一个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女性需要根据男性的审美趣味标准要求自己。在这个不平衡的状态中,猎人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首先,他社会地位低下;其次,他保持中立,并没有对其中任何一方带来社会地位的改变。因此,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男性以达成新的平衡,而这个男性必须有能力与皇后(与国王)的力量相抗衡,同时,带来新的平衡的方式是婚姻。这个故事明白无误地表明,只有血缘和婚姻才能使一个姑娘进入家庭,从而与社会取得联系,否则,她一定地位卑微,不仅生活无着,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此外,这个故事教给孩子,社会中有天然的公正判断和调整机制,错误必然得到纠正,坏人一定受到惩罚,只有符合社会标准的美德才能让人通过考验,进入家庭和社会,得到身份和地位。3.2.2.3王子与小矮人:性别与地位的决定性作用白雪公主从被皇后迫害到被王子解救,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情景,即七个小矮人的介入。他们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和情节转折,也增加了故事的意识形态信息。小矮人的神秘身份和他们为白雪公主所提供的环境代表了超越社会和平行于社会两种形态。首先,小矮人出没于森林,属于超自然形象,履行了超越了社会的林中精灵的作用。他们清楚地判断了白雪公主与皇后的品性,了解并检验了白雪公主的善良、勤劳,见证了皇后的恶毒,在自雪公主取得永久的社会地位之前,给她一个暂时的保护。他们给白雪公主提供了充分展示其美德的空间,并在白雪公主被毒苹果噎住之后,为她准备了漂亮的水晶棺,使自雪公主得以获得王子的关注。这个阶段里,皇后通过魔镜得知白雪公主的处境,三次前来想要杀掉她。而小矮人给白雪公主的建议是:“我们白30天到矿山挖金,家里就剩你一个人。你可要小心王后,千万不要让任何人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进来。一王后作为白雪公主的继母,被设定为其父亲的妻子,是白雪公主法律上的母亲。而小矮人强调对王后的防范,在白雪公主遭到不测后,他们立刻将矛头指向王后,暗示了“童年童话’’认为女性之间的关系并不可靠。其次,小矮人帮助白雪公主的方式具有更加明显的意识形态内容,即建立起一个平行于社会的环境,让白雪公主在其中接受进入社会的准备课程。小矮人们了解了白雪公主的身世之后,他们觉得白雪公主很可怜。接下来,小矮人准备收留她了,他们说:“如果你愿意照料我们,替我们烧饭、缝衣服、铺床、洗衣服、织补,把房子里的一切收拾得干干净净,你就可以住在这里,我们一点不会亏待你的。"你从这些话语中看出了同情吗?没有。有的仅仅是对一个生命受到威胁、无家可归而需要借宿的可怜女孩的要挟。还有呢,“我们每天傍晚回家,你在我们回家之前把饭菜准备好。”如果白雪公主觉得这样的要求有那么一点过分,不愿回应,那么结果只能是流落森林,被野兽吃掉或者被王后杀害。厄伦堡手稿中又是怎样描述小矮人收留白雪公主的过程呢?“小矮人们同情白雪公主,就劝他住在自己的家里,说我们白天去矿山干活儿,你在家里把饭菜准备好。可是你要小心王后,千万不要让任何人进到家里。”这才是真正的安抚和同情。虽然七个小矮人为故事的不平衡提供了暂时性的调整,使白雪公主在困境中少受伤害,为她的品性得到社会认可提供了条件,但他们没有合法的永久性社会地位,因而不能作为男主角成为故事的终结。“童年童话”为了承诺孩子符合社会标准的美德和行为会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需安排一个恰当的男性为白雪公主提供幸福生活。这时,王子必须出现,虽然他面貌模糊——我们只知道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性格也千篇一律——不畏艰难、痴情衷心,甚至不同童话中的王子都可以相互替换——他们只要能够与女孩结婚,就能使她永远过上幸福的生活,白马王子可以爬上莴苣的塔楼,也可以去亲吻玫瑰公主的双唇。因为他们有“童年童话"最为看重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拥有合法的、永久的、高贵的社会地位,与他们完婚可以为女主人公带来社会地位的永久性改变。王子们只要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其他特征都不在我们的“童年童话”考虑之列。无论七个小矮人作出多大的贡献,他们都无法在女孩子心里占有一席之地,而王子仅仅需要骑着白马款款而来,就能够成为伴随她们一生的理想对象。为此,姑娘们情愿接受小矮人的教导,温顺、善良、勤劳,以及不相信同性。31童话是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尽管它被山村、乡野间的流传打上了朴实的烙印,但童话中依然流露出施莱格尔、诺瓦利斯、叶芝、缪塞等浪漫主义诗人试图寻找的中世纪遗风,饱含着对于梦想、信念、充沛情感的追求。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衰落,童话也不可避免地遭人质疑。一八三三年,曾经追随浪漫主义的海涅突然倒戈,发表了《论浪漫派》一文,宣告了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结束。海涅同浪漫派的主要分歧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他在黑格尔的影响下,认同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作家置身于时代之中,描写现实、针砭时事。《神曲》中并没有凸显流放途中但丁个人的苦难,而是诉说了自由的消亡;《波斯人》也不是埃斯库罗斯自己的痛苦,而是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伟大的作品总是其时代的一面镜子,探索与反映时代问题是创作具有艺术生命的作品的前提。①海涅批判浪漫派作家没有“牢牢地依附着人间的现实’’,而是“漂浮在蓝色太空之中’’圆,海涅为浪漫派文学下的定义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这朵花绝不难看,只是鬼气森森。”因此,海涅认为浪漫派诗人因为脱离了现实、神思恍惚,而软弱无力。同海涅对浪漫派的攻击一样,卡夫卡、加缪曾站在现代主义立场上对浪漫主义中情感恣肆和矫揉造作强烈反击。卡夫卡行文极度严谨、叙事异常冷漠,用以讽刺那些喜欢在作品中过分表达感情的创作者,他曾在日记中将这样的作品描述为“隐藏于充满感情的文笔后面的心灵干枯",直指狄更斯以及浪漫主义作家。加缪的文字看起来空前冷漠疏离,他在《局外人》的开篇这样描述默索尔的情况:“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这样的默索尔尽管杀了人,读者也不觉得他十恶不赦。因为加缪描写了一个充满偶然性的、单一的、循环的世界,加缪要用文字反抗现实里被意识形态渲染的、一维的、不健全的情感世界,而这个情感世界却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是加缪认为的荒谬。“童年童话"正是人们用来渲染世界的方式之一。在童话中,人与人。白劳拉·霍夫里希特.海涅对传统的斗争【G1.载赫·柯普曼编.海涅研究论文集.达姆施塔特:科学图书出版社,1975.99~100曹海涅.论浪浸派【M1.张玉书译.北京:人民文学}J{版社,1979.6,110。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32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之间充满感情,并且爱恨分明。人物要么慷慨、善良、嫉恶如仇,要么邪恶、阴险、无可救药。王子与公主总是一见钟情并且相许终生,继母和巫婆无一例外地狡诈恶毒,十恶不赦。童话的主人公喜欢单枪匹马走天下,他们不受家庭的负累、不管社会的牵绊,总是碰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好运气,不管他们最初有怎样的理想,最后总能建功立业、觅得佳缘,最后珠光宝气幸福美满。“童年童话"线条单一明朗,所有的正面主人公目标一致,所有的反面人物任务相同。它向人们许诺了许许多多不可信的奇迹,告诉人们奇迹必然站在主人公一方。卡夫卡和加缪要反对的正是这种对幻想、情感和奇迹的疯狂崇拜。从他们的立场来看,“童年童话”和浪漫主义文学依照偏执的逻辑和荒谬的情感消弭了现实世界中的必然冲突,抹去人与人的个体差异,将人的情感体验封锁在狭小的空间,使读者陷入美好而不真实的幻想。3.3.2“童年童话’’的内部解体当理性主义遭遇危机,“童年童话"构筑的二元对立体系不再获得认可,人们反而认为是这样的思维定式规定了看待事物的方式、遮蔽人们寻求真实的目光。“童年童话”开始从内部解体,解构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后现代主义作家对经典童话的改写和童话模式的全新运用。3.3.2.1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寓言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是对童话《白雪公主》的反讽性戏仿,两者形成间涉文本。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等人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问涉的问题,这里“互文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文本与其所改写、引用扩展或者在总体结构或内容方面加以改造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二是在一个文本之中,必定存在其他文本的影响,包括先前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文本等,因而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这样的分析和论证不仅呈示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与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揭示了写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涵义与复杂的文化内蕴,并且可以通过相互间涉的文本呈现出来。很多人论证巴塞尔姆《白雪公主》的意义时,都是从第二个方面入手,指出巴塞尔姆解构文本意义是为了揭露现实的虚构与荒诞,对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进行颠覆。认为现代生活的本质是反童话33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的,空虚、庸俗且千篇一律,带给人无可避免的失败和绝望。而巴塞尔姆的小说运用非线性的叙述、嬉戏式的形式将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创造后现代拼贴效果。这样的分析从文本内部指出文本的意义,却没有看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社会进程。因为从本质上讲,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的文本是不完整的、非自足的,它在创作初期就被作者灌注了童话文本的含义,只有在与童话《白雪公主》的互文性分析中,文本意义才能够被彻底激活,否则就只能是片面地看到小说《白雪公主》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失望与批判。而这一互文过程中,显露出童话《白雪公主》的荒谬与霸权话语本质。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一扫格林童话里纯净、美好的故事情节,而是把王子公主的故事移植到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白雪公主厌倦了和七个矮人的无趣生活,讨厌做天天打扫煤气灶和刷洗烤箱的“家庭煮妇"工作,盼望着命中的王子将她解救出去。而她的王子保尔却是个处处不得志的失业青年,拯救白雪公主的使命成了他沉重的义务和负担。首先,在童话中,王子是女主角“善有善报"的美好结局,为女性读者提供遵循道德教诲以获得美好生活与社会地位的想象空间。而在小说中,巴塞尔姆力图证实,英雄男性形象不复存在,女性依靠男性获得救赎的几率根本为零。白雪公主为了引诱一位王子,走出“家庭煮妇"的命运,而将长发垂出窗外。但是,包括王子保尔在内,没有人采取任何行动。尽管保尔被白雪公主的性感吸引,但他的怯懦和担心很快占了上风,他意识到一旦与白雪公主发生牵连就意味着需要履行他尚不确定的责任与义务。他说:“那头发使我异常地紧张。头发十分漂亮,我承认。这种质地,如此纤细的黑色长发可并不多见。头发黑如乌檀!但它弄得我异常紧张……”①保尔逃避义务与责任,虽然他想过“也许我应该走出去,与某个需要我的美人私通,将她救出,横放在我坐骑鞍前,飞驰而去。我认为我有这个权力。"②但这个类似于英雄救美的想象仅仅出现了一瞬,因为救美之后的责任是保尔不愿面对的,他更乐于享受不需要负担的物质享受,他的思绪立刻转向一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享乐:“但是另一方面,我在吃的这块蓝奶酪鸭肉三明治十分迷人,也招人喜爱。"@这些心理活动显而易见的表现保尔并不具备王子应有的人格特点。为了逃避自己作为王子的责任,保尔。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M】.虞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9o同上.20o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后传【l咽.虞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0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躲进过修道院、周游过世界。最后,他终于放弃了逃避。但并不是为了担负起他的任务,而是出于对白雪公主的欲望。他在白雪公主房子外挖了一个洞穴,安装了一套由镜子与狗组成的地下观察装置,用来窥视白雪公主诱人的身体。这样,保尔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他从童话中英勇的王子变成了一个窥淫癖。最终,白雪公主不能依靠保尔离开索然无味的生活,这个孱弱的男人被赋予了过高的期待和使命,反而错喝了简意图毒死白雪公主的“毒苹果’’——杯伏特加吉布森酒,“脸上冒出来那么多绿色的泡沫",①像青蛙一样,倒下了。他已经毫无王子义无反顾解救公主的英雄形象可言。其次,在童话《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的家是男权主义社会的象征。白雪公主在这里成为理想女性的代言人,并接受考验,等待完满的结局。而在小说里,七个矮人变成了七个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荒唐滑稽角色,是白雪公主的性伴侣,而非无私的保护者。他们拥有不同的名字,却没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经常说着相同的话语。白雪公主开始自觉地厌恶这种无聊的生活,而七个矮人不能理解她的渴望。当他们意识到白雪公主厌烦了在这所房子中的生活并且开始寻找新的情人的时候,他们不知所措,唯一的反应就是猜测一番,牢骚一通,最终得出白雪公主“不满足"的结论:“我们把铝制容器装的蛋黄给白雪公主。但她仍然不满足。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她不感到满足。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他们理所当然地将白雪公主看做照顾他们与打扫房子的“家庭煮妇”,随时光顾应招酒吧“女人河",毫无家庭责任感,却将出现的问题归罪在白雪公主身上,而与他们七个毫不相干。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将童话里不着边际的完美结局、男性社会里女性的美好生活、快乐幸福的希望的一一消解,在与童话《白雪公主》的互文过程中,不仅呈现出后现代社会的荒谬不合理、意义的缺失,同时揭露了“童年童话"的霸权性话语和它不合理的道德规范。3.3.2.2卡尔维诺:走向现实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卡尔维诺文集》中,吕同六先生所做序言题为《现实中的童话,童话中的现实》,这个题目形象地揭示了卡尔维诺作品中艺。同上.145o同上.54353“儿童”发现后:。童年童话”术手法与思想主旨之间的关系。卡尔维诺的写作风格轻盈飘逸,他从童话中获得了飞鸟般自由的灵感、丰富的想象、和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然而他奇异巧妙的写作技巧却深深扎根于现实,探究人生与人性,仿佛他笔下的主人公柯西莫一样,站在高处清醒地俯视世界。童话对卡尔维诺有重要的影响。他曾花费两年时间收集、编纂《意大利童话》,他在序言中写道:“在两年的时间里,我生活在着了魔的森林和宫殿里,总是考虑着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才能看清那每天晚上都来躺在骑士身旁的陌生美人的脸,如何使用那件能使人变得不被人看见的斗篷,和帮助人变成动物的蚂蚁腿、鹰的羽毛、狮子的指甲……通过这两年,我周围的世界一点一点地变得适应这种氛围、这种逻辑,每一件事都随时可以被用变形和魔法来解释。”卡尔维诺在童话中发现了专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血脉,他认为,正是为了加强小说中的理性因素,他才走向童话。这种看似悖论的特征出现在卡尔维诺大部分作品里。译林出版社的《伊塔诺·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的大多数短篇,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艰难的田园诗》、《艰难的记忆》、《艰难的爱情》、《艰难的生活》。卡尔维诺的表述方式总是轻逸的,却被分为四种“艰难",因为他的小说里表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和事,凸显人在现实里的力不从心。卡尔维诺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我们的祖先》同样渗透了这样的悖论。《我们的祖先》中,卡尔维诺创造了三个奇诡的艺术形象,“被炮弹劈成两半的梅达尔多子爵,像松鼠一样栖身树枝的科西莫男爵,蜕变为护身盔甲的阿季卢尔福骑士"①。很明显,这样夸张变形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童话思维”的产物,让人联想起充满幻想的童话文本,他们甚至比典型的“童年童话"更让人感到荒诞不经。然而,卡尔维诺正是用这三个人物的子爵》讲述的是梅达尔多在战争中被炮火炸成了两半,分成两个半片人,勾勒出现代社会里被摧残的人,表现出入被异化的三种形态。《分成两半一半邪恶一半善良。后来两个半片的子爵彼此决斗,同时砍破了他们的分开时的伤口,抢救医生把他们重新缝合在一起,从此他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卡尔维诺让梅达尔多子爵代表现代人的自我分裂,揭示他们被异化、被压抑的现实,无疑具有深刻的真实性与形象性。《树上的男爵》中的主人公柯西莫因不满贵族家庭的束缚,拒绝吃蜗牛而与父亲发生争吵而离家出走,从此定居在树上。但他并没有隐遁于世外,反而在树上谈情说爱、。吕间六.现实中的童话,童话中的现实一‘卡尔维诺文集'序【A】.吕同六,张洁.卡尔维诺文集【q.南京:译林出版社,1989.4“成年童话”结交朋友,甚至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宣传启蒙思想,参与时政。他始终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定居在树上是为他洞察世事提供必要的条件,因为与人世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更清醒地接近现实。《不存在的骑士》是查理大帝的军队指挥官,他只有一副空荡荡的铠甲,里面没有灵魂、没有血肉面容,他战绩辉煌却刻板机械,代表着被工业社会异化的零件般的个人。这三个童话中才会出现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深深扎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土壤,是卡尔维诺对现代社会中人类、人生与人性的哲理性思考。卡尔维诺的作品宣告了以鼓励幻想和渲染美满的“童年童话”的没落,他在《意大利童话》的每个故事结尾点出现代人与“童年童话’’的格格不入——这些童话大多有着欢乐的结局,然而卡尔维诺往往会在最后加上一句“所有的人都心满意足、高高兴兴,我却一无所获,只是个局外人"。他用轻快的语调告诉读者,现实可以残酷,梦想可以遥远。但同时,他没有遗忘现代人的期许——分成两半的子爵最后合而为一,是现代人对完整的渴求;只有空壳的骑士时刻不忘对自我的追寻。这些特质不会出现在“童年童话’’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文本中,却很快找到了最适合的载体,大众传媒的出现使现代人心中的童话有了新的书写方式。4“成年童话”4.1“成年童话"的产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里,思想家、艺术家大都一脸忧郁,无论是斯宾格勒、弗莱、海德格尔、本雅明、德里达的的理论革命,还是卡夫卡、波德莱尔、普鲁斯特、贝克特的文艺实践,亦或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法国“五月风暴”这些青年的身体力行,都指明了文明发展的统一方向——世界和人的不断堕落。究竟如何堕落?我们究竟能否得到救赎?人们在现实中失去信念,转而再次发现童话的价值,它可以“表达出对于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于自我实现的期许。”∞童话借着后现代文化的传播载体,从儿童房走向大银幕,开始对着成年人妩媚微笑。大众传媒制作的文本采纳了童话原初的结构形式和叙事方法,保留了童话中最核心的想象因素,这次,曾经嘲笑过水晶鞋子的成年人主动接受了荒谬的幻想,并感到自在舒适、乐在其中。这些文本在制作初期就设定成年人为接受对象,。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嗍.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374“成年童话”故为“成年童话"。4.1.1心理基础:彼得潘综合症1904年,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所创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他是永无乡的领袖,统治着一群走失的儿童,永不长大。当今网络上出现一个流行语汇——“装嫩",指称已经步入成年,心理年龄却停留在青少年阶段的人。心理学家用“彼得潘综合症"来称呼这个群体。维基百科这样定义:“彼得潘综合症是一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外行人,但也用于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普及心理学上的描述。这个词汇是来自丹·凯利1983年出版的《彼得潘综合症:不曾长大的男人》一书。他还写了一本伙伴书《温蒂穷境》(TheWendyDilemma),于1984年出版。"作为一种现象,“彼得潘综合症”普遍存在于家庭、婚姻、社交问题等个案中。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在1966年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困难群体”这一概念。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现在有25%左右的年轻人有非常突出的心理成熟困难问题,其中通常男性的心理波动年限为8年,也就是说,一个24岁的男性在心理成长困难的情况下会表现得像16岁的少年;在同样情况下,女性有可能表现得比实际年龄年轻10到20岁。∞彼得潘综合症的出现一方面源于文明高速发展和社会思潮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与家庭和教育关系密切。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指出,家长们认为儿童理应享有欢乐时光而尽量少地承担责任,他们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却忘记了孩子要走入社会的现实。这样的教育与“童年童话"时期的中产阶级“儿童房”一脉相承,造成了儿童阶段与成年阶段的断裂,致使孩子的心理始终停滞在童年阶段,他们逃避成长、逃避走进社会、逃避现实的压力,希望永远享有幼时被保护的安全感。整个社会焦躁不安,成年人对无忧无虑极其渴望,大众文化的作用和本质就是制造幻想以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愿望。海德格尔说过,“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童话构筑一个和现实不同的世界~一那个世界终年不变,惬意、安适,那一丁点的愤怒或者紧张只是宁静中国维基百科【EB】.2008.h鲤;丝b:型数仑鲴i4:Q挚塑=£监垒星5竖旦立竖旦£鉴酸燮基竖22丝曼互竖旦必塑墨竖巨Z竖窆Z!堡2竖基5燮Q塑塑垒基2竖旦曼竖△璺,2011/8/I9。阿尔们特·霍丈塔特.诗歌,语言,思想【G】.见:蒋孔阳,朱立元主编.朱立元,张德兴等著.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二十世纪美学(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471384“成年童话”的调味剂,它总会归于谐和安宁,它承诺的善有善终定会实现。因而,童话在大众文本中找到了存在空间。普罗普的结构主义叙事方式延续着它的意义——虽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再归属它的管辖范围,虽然混沌、失衡、混杂才是现代生命的常态,但成年人需要童话式的大众文本给予梦想,而它针对大众文本始终有绝对效力。4.1.2文化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化,詹姆逊指出,后现代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更加体现出“情感和历史感的消失,以及内在和外在、本质与现象、隐义与显义、真实性与非真实性、能指与所指等几种深层次模式的消失",因此,“后现代文化表现出缺乏深度的浅薄和没有连续性的断裂”。①詹姆逊深入分析了繁杂多样的商业广告、电视传媒、建筑物等,认为后现代大众文化所要做到的不是与众不同,而是消弭个性、抛弃深刻和意义,以适应社会的高速运转。根据彭吉象先生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概括,我们可以发现童话文本在后现代语境中再次兴起的原因。彭吉象先生将后现代主义概括出五个特征,其中有三个与童话文本一致,分别是主体性丧失、平面感和可“复制”性;有两个与童话文本相对,分别是酒神精神的哲学基础和解构特征。@这三个相同特在心理层面,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存在主义、悲观主义、非理性(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生活是日复一日的等待(贝克特《等(2):2l39征偏向于表面,使后现代文本得以大量、广泛地传播,而两个不同特征则侧重于深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与社会思潮密不可分。主义、解构主义等等。如果说代表现代主义是日神精神,是明知人生是一场空梦,也要在梦中奋力前行的悲壮;那么,后现代主义中所体现的就是酒神精神,是推崇虚无主义,怀疑一切反抗一切的悲剧。它认为世界是支离破碎的,人的存在、社会的发展是偶然的,因此后现代主义艺术解构了所有现实世界的规范和规则,以“不确定性"建构作品中的世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认为作品中的世界揭示了真实的存在方式。这些作品中给人们展示的是生命成为潮湿的牢狱(萨特《禁闭》)、社会是一张打成死结的网待戈多》),它们明确地告诉读者:你就是后现代社会里被异化的、绝望无助的人。对于大多数在社会中感到压抑却又不愿脱离社会、不敢奋起反抗、①陈莉.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2~1344“成年童话”只能默默承受的人来说,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无异于火上浇油,使人的忧郁、焦虑、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不信任更加明显。因此,人们更希望看到一些结构完整、结局圆满、轻松愉悦的作品,期待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安抚、重拾信心。童话式文本再一次适时出现,它不会悲观,没有“碎片性’’引发的无所适从,同时一如既往地情节完整、千篇一律、平面化,磨灭真实和非真实的界限。传播方面,童话式文本的主体性缺失、平面感和可“复制’’性使其能够在后现代主义洪流中游刃有余。首先,童话式文本从来不是创作者的主观体验,而是人们深层心理和本能欲望的普遍性展现,因而它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情感认同。其次,童话式文本体现出“缺乏深度的浅薄”,它追求轻松的享受和肆无忌惮的幻想,不要求读者有高深的文化水平,也不强迫读者去思考关于现实的任何问题。此外,童话式文本具有可复制性,这在它诞生之日起,口传传统就赋予它天生的可复制性。而如今,大众传媒兴起,童话式文本找到更加迅速、有效的复制途径,它披着大众文本的华丽外衣,一跃成为成年人的精神永无乡。4.1.3技术支撑:大众传媒在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中,商业电影和电视剧成为“童年童话”的最佳载体。与童话对人类深层思维的反映一样,“电影不仅反映出大众欲望和大众心态,而且已然成为社会某个世纪历史进程与深层心理的证据。"叫克拉考尔认为:“电影在反映社会时所显示出的与其说是明确的教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它们是一些延伸与意识维度之下的深层集体心理。脚电影第二符号学兴起之后,极大地冲击了巴赞、克拉考尔等经典电影理论家的结论——电影的本性是完整地再现现实。现代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机器天生具有意识形态性。法国电影学者让一路易·博德里认为,“电影事实上是一种运动的幻觉,而人们却把这种幻觉误认为实际的运动;电影所创造的真实印象,其实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印象,电影模拟的现实实际上是自我的现实。矽电影发明的动力是“为了寻找一种可以产生梦一般幻觉效果的能指”,@银幕上充满了人的本能欲望,电影是通过装饰使观众被压抑的欲望得到合理合法的宣泄。。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1.165.国罗们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11。彭古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1.107捏在一起,比如父亲早逝、讨人厌的兄弟、历尽艰辛的旅程、偶然的好运、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的结局等等,然后组成一个新的故事,不但赚取大把眼泪,还换得观众的心满意足。童话母题集中出现在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美国电影学者尤第斯·赫斯在《类型电影的现状》中说:“这类电影之所以产生和在商业上大获成功,是因为它们暂时解除了A.,fa在认识到社会和政治冲突后产生的恐惧心情,它们帮助打消了人们在这种冲突的压迫下可能萌发的行动念头。类型电影引起满足感而不是触发行动要求,唤起恻隐之心和恐惧感,而不是导致反抗;它们……给受压迫的人们以安抚,诱使这些由于缺乏组织而不敢采取行动的人们满心欢喜地接受类型电影中对各种经济和社会冲突提出的荒谬的解决办法。当我们回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时,这些冲突依然存在,于是我们便再到类型电影中去寻求安抚和宽慰一一这就是类型电影受欢迎的原因。”∞4.2“成年童话"的慰藉功能:后现代废墟里的梦幻重构人类的整体发展史呈现出黑格尔曾深刻论述过的“悲剧性的二律背反",即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物质财富的增长,人被逐渐异化,本性逐渐丧失。后现代思想家试图证明,所谓文化或者文明都是人类长期的发展中建构的概念,又反过来压抑和控制人类。在一个有严格的分工与等级制度的社会中,人们只能通过角色意识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角色意识是现代社会强加予人用以制约个体的方式,它将人这个整体分裂,挑出其中适用于社会的部分,将其无限放大,并使人认为此部分是体现个人价值的全部,最终使人失去独立的个体意识而成为单纯的工具。因此,现代社会的角色意识与人的原初生命体验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童话一方面来自于远古时代人与世界完全交融的心境之下,是一种完全浸透了移情作用的艺术作品,能够展现给现代人一个海德格尔所向往的人与神同时行走在天地之间的真实世界,而这个美好的世界在现代社会已然失落。另一方面,在进入。尤第斯·赫斯.类型电影的现状【M】.转引自: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北京:中国电影{fj版社,1984.32414“成年童话”“童年童话’’阶段之后,童话被人为赋予了圆满的结局,这本是成年人为儿童打造的专属梦想世界,然而现在,成年人希望自己也能享用这个梦想。童话不仅像其他艺术一样,能够使人遗忘添加了过度功利欲望的“物我关系",使人与世界之间恢复和谐,同时能够为人生的痛苦寻找解脱之道。在很大程度上,童话选择了一种最为直接、直观、普及范围最广的审美媒介作为它回归成人世界的载体,这就影视。“公众乐于接受清晰无误、情感单纯的图像。简单明了于图像本身的内涵与意义,并且用平面化的图形来传达平面化的思想。’’①戴锦华教授评论说,从某种程度上,主流商业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在社会中的作用是让人们在电影院中沉浸于某种远离现实的白日梦境,或者在影片中遭遇某种现实困境、社会问题,同时在影片中获取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想象性解决",由此释放情感,得到想象性抚慰。因此,“在无尽的爱神和死神之后,主流商业电影永远会将我们带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事实上,在现代工业文明或后工业文明时代,主流商业电影即使与“童年童话"相似地创造了白日梦境,它们的社会功能与接受群体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在为现代社会里疲惫又渺小的成年人提供温情脉脉的抚慰性幻想的同时,通常使用诸多后现代元素,譬如互文、拼贴、戏仿等,赋予其时代气息和现实感,让成年观众更加容易的进入梦境,相信生活最终可以落脚于童话般的美好。因而,本阶段的“成年童话’’具有双重特性,既有“童年童话”倾向的完美结局,也有“人类童话"的现实因素。它的社会功能在于给予慰藉。“成年童话”的双重特征在主流商业影视作品中大量涌现,通常借助于三种情节模式:破碎的家庭重获圆满、濒亡的世界终得拯救和堕落的自我得到救赎。这三种情节相互交织,但分工明确——拯救世界的部分归属于幻想,救赎自我归于现实,家庭部分则由于同时包含了个体与集体的拯救,给现代人最现实也最温暖的安慰。戴锦华教授在分析吕克·贝松的影片《第五元素》时,认为影片中有两个序列,分别就是拯救世界的故事和宙联邦政府"的有序管理之下,它遭到来自宇宙的邪恶势力“邪恶黑星”的袭击,此时突然出现一位英雄科本·达拉斯,在宇宙间代表正义力量的42拯救自我的故事。拯救世界的故事是传统童话中常常会出现的功能序列,在《第五元素》里,2259年的地球本是一个宁静的社会,人们生活在“宇。3:璜生.记忆的图像和思考的图像川.文艺研究,2005(9)-125。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0搏斗,最终恢复了之前的祥和。在这个宏大叙事中,影片加入了人类英雄科本的自我拯救序列,一个关于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童话——正是这个序列点燃了影院中大批观众对完美生活的梦想。自我拯救的起点在“家庭成员的缺失"(这是传统童话中常见的叙事单元),影片里科本起初并不成功,甚至颓丧、失意,他事业中断、妻子离去,仅仅靠开出租为生,向朋友喊着“我需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他在社会中的不适显然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让观众看到熟悉的孤独感和挫败感。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同时收获完美的爱情,完成自我救赎。小人物在饱经挫折之后的成功史是大众商业影视作品中历久弥新的题材,而爱情又是大众文化里永恒的神圣符码,因此,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尽其所能将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发挥到淋漓尽致,虽然其中许多具有公式化情节和结构、定型化的人物形象、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基本主题,几乎完全是童话模式的翻版,但仍然吸引大批观众。如《变形金刚》、《蜘蛛侠》等科幻电影,《曼哈顿灰姑娘》等都市爱情电影,还有《当幸福来敲门》等家庭伦理电影,都具有相似的叙事模式和功能角色。逐渐沉沦在工业社会中的现代人需要梦想,即使看起来遥不可及,但他们可以从大众电影里获取足够的现实背景和想象空间。5结语童话通常运用看似荒谬却实际合理的“原始思维’’来关照世界、表系,结合心理学上有关童年问题的两次发现,将童话的流变分为三个阶段,由于童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变化,逐渐失去早期广泛性、大同功用。本论文首先在绪论部分讨论了童话与神话的同源性,认为童话诞生于43情达意,但在不同时代,这一方式得到不一样的评价。本论文以此为参照分别为“人类童话”阶段、“童年童话”阶段和“成年童话”阶段。同时,众性、模式化等特征。因而本论文借用普罗普结构主义叙事学的31种功能和4条原则对研究对象加以限定,研究了原始童话模式在不同时代的不原始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性认知,虽然童话在不同时期经历了种种变化,却依然可以真实反映时代的思想动向。此外,绪论还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限定,5结语并对论文中的提出的童话流变分段方法作出分析和解释。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是论文的正文部分,分别讨论了不同阶段的三种童话模式。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传统“人类童话"产生与流传的心理基础与社会背景,认为“人类童话"最主要的功能是认知世界,论文中以《小母牛》、《穿靴子的猫》、《西米格达里先生或日麦糁先生》和《无所畏惧的小伙子》等童话为例,分别讨论了“人类童话"中所反映的早期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之后分析了原始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对立,认为这种对立最终导致了“人类童话”的没落及其向“童年童话”的转变。第三部分研究“儿童"发现之后“童年童话"产生的大工业时代社会背景和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并通过比较格林童话初版与终版中的两则《白雪公主》,说明“童年童话”的二元对立模式和教育功能;进而从现代主义起对理性主义的解构入手讨论“童年童话"没落的原因和表现。第四部分分析了“成年童话"产生的文化渊源、心理基础和技术支撑。由于本阶段童话文本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文字转为大众传媒,因而本论文中不再对“成年童话"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讨。但这并不代表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的“成年童话"没有挖掘的价值或者没有生命力,相反,分析童话式文本与大众传媒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了解当前文化的动向,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现实价值的命题。现代社会的工业和科技发展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与世界的自然联系,消磨着人的原始生命力,人们在自己建立起的高度文明里受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用隐蔽但有力的方式定义现实世到来自文明的束缚,T·S-艾略特称之为“荒原"。但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找寻酒神统治的时代里激情荡漾、自由无束的梦想,文学艺术成为寄存梦想的乌托邦。正是因为现代派、先锋派的艺术家们意识到梦想的遥远和难以企及,他们秉承着表现真实的精英意识创作出忧郁苦闷的作品,而大众文化则承担起了在童话式效果中实现梦想的责任。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勃兴,“童话精神”弥漫在这个时代的每个角落,成为时代文化的一大特征。界,指导人们看待、了解事物的方式。当大众传媒成为童话精神的载体,它将童话精神洒向生产一消费中的每一个人、每一种行为方式和每一个环节。若具体到大众传媒之于艺术,由于艺术的市场化程度取决于媒介的传播,因而受制于大众传媒,广大受众与艺术通过大众传媒紧密联系起来。大众对单纯、明丽和梦幻的要求经过中间媒介的渲染进入艺术创作环节,5结语艺术创作又对艺术接受产生反作用。因此,大众传媒赋予现代艺术一种童话般的梦幻气质与千篇一律的面孔,它渗透到艺术活动从创作到欣赏到消费中的每一个环节。覆盖起艺术作品中兴辞层、兴象层和兴格层④的深层含义与独特个性,为了传播,为了商业价值,为了市场化与社会化程度,它将人的视线集中到了艺术中最为表面的一层——兴媒层。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继承者们的观点,世界万物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那么大众传媒之于艺术的作用,就像安迪·沃霍之于上帝的作品。他用丝网版画印制的梦露画像有着童话般鲜艳的梦幻色彩,却明确拒绝表现真实梦露的多侧面个性。沃霍仅仅是选用了梦露的一副电影招贴画,凸显她被大众迷恋的天真的眼睛、性感的嘴唇和金色的头发。这幅画的欣赏者不会刻意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不会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度含义,他们要做的仅仅是不假思索的膜拜在这位性感女神的图像前。大众传媒在艺术品的传播与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几乎相同的作用。人们通常指责当前大众文化失掉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优雅晓畅和现代主义时期的深刻自省。笔者认为,大众文化其实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内涵。有的在社会和政治主导力量的影响下,体现主流价值观;有的在市场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在夹缝中继承了现代主义及其之前艺术家的精英气质,对艺术反映真实、反思人性的追求渗透在眩人眼目的表面形式之下;有的虽然完全是追求商业价值的产物,却依然可以折射出艺术创作背后强大的商品一消费机制和时代的要求,可以看做大众心理的隐喻。然而,人们通常忽略它的潜在意义,认为它是平面的、不值得挖掘的。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艺术传播语境的改变颠覆了人们的艺术观,华丽夺目却千篇一律的大众传播方式掩盖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特个性。“童话精神”在给人们心理抚慰的同时,也给艺术的发展带来难以抵御的负面作用。深入研究童话的流变,或许可以为此找到一条解答之路。。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1~1254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刘半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高乐田.神话之光与神话之境——卡西尔[M].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杨丽娟.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M].上海:生还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4]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5]鲁刚.文化神话学[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苑文艺出版社,2006[8]卡尔维诺.意人利童话[M]王干卿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9]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维蕾娜咔斯特.相信自己的命运[M].朱刘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11]维蕾娜·卡斯特.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M].朱刘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12]维蕾娜·卡斯特.成功:解读童话[M].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维蕾娜·卡斯特.童话的心理分析[M].林敏雅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4]杰克·齐普.作为神话的童话[M].赵霞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15]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M].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16]彭文忠.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二元对立叙事模式[J].邵阳学院学报,2002“):52[1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8]孙尚前.从“小红帽”的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6):36—39[19]舒伟,丁素萍.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1(1):124-126[20]田祥斌.安吉拉·卡特现代童话的魅力[J].外国文学研究,2004(6):18-23[21]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批评建设[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2]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3]思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M].李小兵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2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l[25]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嫒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27]杨宁.儿童是人类之父——从进化心理学看人类个体童年期的本质[J].华南师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个人简历:张慧拮,出生于1986年6月:2005年.2009年,就读于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文学专业;2009年至今,就读于郑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专业方向为西方文学。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张慧艚.福克纳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从《喧哗与骚动》中的四个人物谈起EJ].山东文学.2010,(8).802、张慧嚣.狂欢式的暴力美学,极端化的存在困境——解析电影《大逃杀》[J].电影文学.2012,(2):1313、张慧掂.文化推动下的中原古镇重建——以朱仙镇文化旅游设计方案为例[J].时代报告.2011,(9):33249致谢致谢经过几个月的坚持与努力,终于完成了人生的又一阶段。考博有了结果,硕士毕业论文也在反复修改之下定稿。虽然我的学术科研功底不够扎实,知识结构有待丰富,论文也显得单薄、不周详,但近半年的曲折和辛苦让我成长,论文写作也真正引发了我对童话现象的思考,更引起我对当下文化发展趋势的关注。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从选题、初稿到定稿,感谢我的导师吕伟民先生,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心力与时间,同时给予我最大的宽容,让我自由安排时问去规划论文与考博,并跟随兴趣进行选题和写作。吕伟民老师不仅给了我学业上的教导,他非凡的人格品质和悠逸从容的学者风范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受益匪浅。感谢梅启波老师给我的指导和支持,让我有信心坚持这个困难重重的选题。感谢赵艳花老师、牛水莲老师三年来的精彩课程,让我从一个基础浅薄的跨专业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还要感谢张月老师、王天保老师、王进进老师、胡书庆老师、贺玉高老师,你们开放的课堂让我有机会聆听文艺学专业的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此外,感谢徐正英老师在我考博一路上的帮扶,感谢曹干彬老师、甘剑锋老师等师长三年来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我的成长中渗透着老师们丰博的学识、耿介的人格,学生将谨记在心,不胜感激。同窗之情亦让我倍感温暖。我们之间有过学术上的争执、工作上的团结、生活上的帮助,生命因此精彩纷呈。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我的莫大支持,有你们的无私付出,我才能一路走来继续学业。我将谨怀感恩!张慧拮2012年5月于郑州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