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物专题片的采访创作体会配音解说词

2023-02-01 来源:好走旅游网


人物专题片的采访创作体会配音解说词

现代电视理论强调电视工作者要有更新的创新意识,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编排内容都要有新颖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跟随电视媒体的发展,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的需求。特别是在人物专题的创作里,结构上要巧妙设计,内容上用心编辑,情节上要高潮,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 眼球,提高人物专题片配音的收视率。

在实际创作中,我首先注重生活,收集素材,把细致的采访放在节目制作的首位。人物专题片配音《爱心之果》讲的是一位普通女工陈江南14年资助贫困山区孩子求学的故事。在策划准备过程中,通过和主人公交朋友,我们相互建立起了信任感,使我尽可能更多地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她的家里我感受她对老人的孝敬,在办公室我体察她的爱岗敬业,通过多次采访她的丈夫、父母和她的同事,阅读了上百封她和被资助孩子的来往信件,使我从思想情感上渐渐融入了她的生活。这样积累下来的大量素材,为提炼主题、构思结构以及确定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拍摄过程中需要设计的画面、需要拍摄的镜头等等,也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任何作品主题思想是核心,是脉搏,而好的结构,好的表现形式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在展现主人公美好心灵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好的素材还需要好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过程。在《爱心之果》这部片子的采访策划中,我尝试了多种表现手法。如一种结构是,让主人公讲述资助过程,加入背景介绍,穿插对陈江南母亲的采访和被资助孩子英杰的电话采访,虽然全片的结构充满张力,但缺少创意。另一种结构是,按照陈江南从十几年前开始资助到孩子考上大学的时间脉络,解说中加图像加采访,这样的结构有些平铺直叙,似乎体现不出主人公的境界。接下来我尝试倒叙的手法,先介绍被资助的孩子考上大学,然后引出来龙去脉,这样的方法又使某些情节和内容不好表现。最后我采用书信作为载体,14年来陈江南与被资助孩子英杰的来往书信有上百封,我挑选其

中4封信作为引线串起整个故事,选用其中一封洋溢着感激之情的英杰称陈江南为母亲的信做开头,“在我的家庭,遇到困难时,是您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家摆脱困境;当我感到失落无助时,是您在精神上鼓励我,用慈母般的爱温暖我。在这里请允许我,叫您一声母亲!”这是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动情点。另外3封信选的是,英杰家乡发生洪涝灾害,英杰以优秀的成绩回报资助,英杰母亲写来的感谢信,适时展现的3封信起着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我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懈的努力,使人物专题片《爱心之果》的配音结构形式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成功探索。

就像人物专题片配音《爱心之果》的开头选择让我尝到甜头一样,我体会到在人物专题的创作中,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对调动情绪营造气氛起着关键作用。 在另一部人物专题片《真情涌动》配音中,通过反复推敲,我在开头使用了一组情景再现的镜头,呼啸奔驰的火车,紧急刹车,120急促的喇叭声和救护人员抢救的特写,担架、车轮、吊瓶、医护人员快速抢救的身影,叠加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这时屏幕上出现两行字幕,“2007年12月27日,齐鲁石化橡胶厂职工崔明延、刘霞的儿子不幸被火车撞伤,生命垂危……”然后在职工们踊跃捐款的照片上,出现标题字幕,一个“真情涌动爱心奉献”的感人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好的开头,关系到整个片子的艺术效果,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

人物专题片配音的创作首先是作者自己感动,然后才会让观众感动。创作好人物专题片配音离不开立意,即你的作品想通过人物表达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感情。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挖掘隐含在事物表象中的思想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把握好采访方式,采访到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的对话和故事,从而挖掘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物专题片《乐于助人的栾新》配音讲述的是一位残疾人20多年坚持做好事的故事,

当初栾新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都是些相同的故事没什么可说的。通过多次联系,耐心和坚持,我终于坐上栾新的三轮车去看望他照顾的老人,慢慢地他渐渐接受了我的采访。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你谈一谈为什么长年坚持做好事?”又感觉这样问太生硬,不自然。后来设计的问话是:“我觉得你做好事是有原因的,一个残疾人本来需要别人的帮助,怎么想起来去帮助别人的?” 栾新开始慢慢地向我叙说。多年前一次外出,他的三轮车突然坏了,荒郊野外,举目无亲,这时一位陌生的小伙子执意送他回家,两个小时的漫长路程,把他送到家后小伙子连一口水都没喝,栾新甚至都没看清楚小伙子长什么样,小伙子就匆匆离去了。看着汗流浃背的小伙子离去的背影,栾新禁不住泪流满面,他暗下决心今后也要像这个小伙子一样帮助别人。小伙子感动了他,他又感动着我,从他讲述的故事中,我选择了3件事,按照从他被别人帮助再到他帮助别人这么一个线索,结构整个人物专题,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美好心灵。通过这次采访我认为只要多沟通,多了解,提问题自然切入, 使对方舒服,精诚所至,最终就会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一个有品位、有内涵,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的故事。

挖掘人物,提炼生活,学会启发被采访人,提炼更深刻的主题。专题片《史学英的石化视角》介绍的是一位基层的倒班职工,从一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到获得中国石化摄影金奖的过程。史学英利用休息日独自去40里外的燃煤车间,拍摄工人挖煤、卸煤、运煤的图片。我重点采访她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的,于是就有了:冬天,史学英骑着自行车,带着棉帽,戴上手套,捂上口罩,用围巾把脖子围起来,相机用塑料布抱起来的特写画面。夏日,煤粉和汗水顺着她的脖子往下流,满身流着,鞋是黑的、袜子鞋垫也是黑的……有了这些细节,人物专题片配音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最终我确定就以史学英的这些细节为线索,表现她如何刻苦自学,如何用作品诠释她的创作灵感,从拍摄周围的人和事到拍摄最基层的职工风采,让观众了解她内心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和一个石化人的独特视角。

电视行业是一个前沿行业,人物专题片配音是同期声、解说词、音效的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纷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停地总结探索。作为一名电视人,要适应电视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人物专题片配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