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4千字文告诉我们什么

2023-04-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周文王在磻溪这个地方遇到吕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

周文王精通《易经》。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一名辅臣,后来果然在磻溪边遇到姜子牙。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姬昌听后特别满意,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第二位出场的是伊尹,商汤三聘之后,伊尹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勋。拜为丞相,尊号\"阿衡\",伊尹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即《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逝世,终年一百岁,以天子之礼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市) ,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世奉祀为\"商元圣\"。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周公姓姬名旦,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故了,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是年幼,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奄是时间副词,有一下子、突然之间就如何的意思。\"奄(yǎn)宅曲阜\"的意思是说,取得曲阜这样的封地,作为安身之地。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微旦孰营是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封地呢?

1 / 11

接下来的孔子又出生在曲阜,他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一次整理中国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孔子是第二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因为他们的故乡都在曲阜,曲阜也就成为集中国文化大成之地。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绮回汉惠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楚汉相争时,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但四个人都拒绝了。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2 / 11

刘盈生性懦弱,刘邦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非常着急,就找张良出主意。于是,张良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如此刘盈才保住了太子的位置,故称“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说”通“悦”,是指傅悦。傅悦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曾在傅岩山修路。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民间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武丁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注重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

乂(yì):\"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乂是贤才的意思。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

贤才勤奋谨慎,百官各安其位。

晋楚更霸

3 / 11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bì)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赵魏困横

战国初期,韩、赵、魏、楚、燕、齐、秦,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史称“合纵”。“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兼并;张仪主和拆散合纵,使六国一个个服从秦国,称为“连横”。“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连横” 策略实施以后,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政策,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两国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秦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随后,秦国进一步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灭六国,统一了天下。

假途灭虢

“假途灭虢”作为经典战例,被选入了《三十六计》一书。

4 / 11

《吕氏春秋》写道: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着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大意就是,春秋初期,有叫虢国和虞国的两个诸侯国,它们的领土接壤。晋大夫荀息提出了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晋献公听从建议,并以自己最喜欢的四匹骏马和名贵的玉璧为礼物,派荀息送给虞国的君主虞公,并提出借道的要求。虞公看到丰厚的礼物,把虞、虢的同盟关系抛到脑后,也不听取谋士宫之奇的劝谏,最终答应借道给晋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国的路上乘虞国不备,突然发动袭击,消灭了虞国。

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践土会盟

历史上的“践土会盟”,发生在“假途灭虢”之前,为了押韵将二者颠倒。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

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十九年才又重回晋国即位,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

5 / 11

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juàn)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城濮之战”后,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各国诸侯开会,订立盟约。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二位。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一篇中记载:“ 萧相国何者,沛(郡)丰(邑)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yuàn 。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 文无害是善于写文书而无疵病。

萧何是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曾与张良、韩信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谥号“文终侯”。

萧何年轻时到沛县(今江苏沛县)任功曹,就是县里的狱吏。他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因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不善言辞,却长于著书立说。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但他不喜欢儒家仁义治国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其中的“术”是君主的专有工具,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法”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役使百姓的方法。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说难》的专著,主张法律越细越严越好,结果他自己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

6 / 11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起:白起;翦:王翦;颇:廉颇;牧:李牧。

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名声流传在史册之中。为什么会有战争呢?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以马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憎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就是说,天下有道时,马是用来耕田的,天下无道,连快要生产的母马也要奔驰在战场,而挑起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不知足和贪欲太强。

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背景下,一将功成万骨枯。无论战争规模大小,战功如何,最终结果是生灵涂炭。

九州禹迹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推位让国\"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的历史。但这并不是禹的错,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选上来的,不是禹自己定的。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过失。他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听着儿子的哭声也没有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禹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又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的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后世的书呆子有专门学走禹步的,只有得了风湿才能走好禹步。

\"九州禹迹\"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第二层意义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的土地。大禹治水以后确定中国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

7 / 11

百郡秦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分天下为36个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又将天下分为103个郡,取整数,就是百郡。汉朝的百郡是在秦灭六国、并土地的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叫做\"百郡秦并\"。前面\"户封八县\"中提到县,这里提到郡,就是古代两级区域行政管理单位,叫郡县制,大体相当于现在省县制的概念。

秦以前郡小县大,周时天下分为百县,一县下辖四郡。秦以后郡大县小。秦汉以后万户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长,明清时候均为七品芝麻官。

唐朝以郡为第一级单位,下有州道县,宋时加入府一级,明清时期设有府道州县,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又不一样了。

以上两句概括了中国的地理概况和行政区划。总之,中国地域辽阔,地势不同,老百姓的饮食居处也不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按区域特点划分:

东方之地,海滨傍水,海滨之地,老百姓常常食用海鲜。所得之病宜用砭石治疗,所以自古砭石产生于东方。

南方之地,阳气盛,地势低,水土弱,低下则湿,雾露所聚,易病挛痹,九针生于南方。

西方之地,多金玉沙石,多风,百姓依山陵而居,水土强,饮食华厚,人多脂肪而肥,外邪不易伤其形,唯饮食,七情之病生于内。中药产生于西方。

北方之地,地势高,风寒凛冽,阴寒盛,阳气必藏,脏寒生满病,四方之民,阳气陷藏,所以艾灸产生于北方,虚寒胀满之病,宜温补启发元阳。

8 / 11

中央之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万物生长汇聚,民食纷杂,老百姓四体不勤,易生痿痹,手足之气逆,气血不能灌溉于四肢,所以,四肢无力,举动不能,痿弱不用。按摩可以使血气流通,按摩产生于中央之地。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使得移居现象越来越普遍,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不同籍贯的人杂居在一定的区域,使得人口的区域特征趋向模糊。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禅就是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云山在泰山的东南,亭山在泰山的南面,都离泰山很近,山很小。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武则天一帝封禅嵩山。

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名关有北疆雁门,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边地鸡田,奇山有天台赤城。赏池赴昆明滇池,观海临河北碣石,看泽去山东巨野,望湖前往湖南洞庭。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中国的土地辽阔遥远,山川广阔,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9 / 11

农业社会人们大多过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一处住宅,几亩薄田,人的心灵有一个家园。

商业占主导的社会,不注重人的内在精神,注重外在的物质与虚荣,挣钱快,花钱更快。大多数人的心灵缺乏归宿。

中国拥有广袤无垠的土地,多样的地形,充沛的水源,适宜的气候,注定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远古的先民们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植物和动物方面的知识,当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时,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就应运而生。

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和人。周王朝建立以后,一切土地都属国家所有,周王专门设置了主管农事的官员,以指导农业生产,推行“井田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在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很重视农业生产,“无农不稳”,农业生产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如有大旱、大涝,产生大饥荒,朝廷对此若处理不当,往往酿起民变,有灭朝的危险。历史上汉末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大起义等各次大起义,都有大饥荒的因素在内。

由此可见,只有重视了农业生产,才能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也才能使小家其乐融融。重视农业要尊重农民,节约用度,爱护农民,否则只是不断盘剥。

金钱至上的社会,从事农业收益比工业和商业低,还非常辛苦,所以愿意从事农业的人口越来越少,国家对农业用地的征收也使得农用地越来越少。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南亩是指向阳的耕地。黄米叫黍,小米叫稷,“黍稷”代表了五谷。

10 / 11

一年的农活应该开始干起来了,我要在向阳的土地上种上黄米和小米了。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农业,一定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农业生产中的谷物栽种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探索与积累,华夏民族的种植技术在很早就领先于世界。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文。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xié] 著写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前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积累的大量经验。

《三字经》里有:“稻梁菽(shū) ,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五谷与六谷的区别就在于五谷中不包括稻子。因为上古时期的先民们集中生活于黄河流域,北方地区是不种稻子的。据文献记载,稻子是唐朝时从南方占城国引进的品种。虽然五谷是先民们最常种植的农作物,但这里的“五”也还是一种虚指,指众多的意思。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古代历朝都设有专门的农丞官员,他们每到农忙季节,都要巡行乡里,劝课农桑。根据实际考核,按照农户税赋的贡献情况给予农户以奖励或惩戒,根据本地税赋的收缴情况对有关官吏予以罢免或升迁。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税(赋)历来是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税种,也是加在农民身上的最沉重的负担。在古代,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役民”与“赋敛”。如果赋税沉重,老百姓无法承受,就可能导致王朝的覆灭;如果赋税轻松,老百姓就能休养生息,就可能开创一代盛世。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富足,物阜民丰,国家的粮库都堆满了。到汉武帝继位时,国库里的粮食新谷压旧谷。府库里的贯钱也因多年不动,连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个时期被视为是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