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胃癌和胃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2023-05-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胃癌和胃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Hp)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200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取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作为标本,比较两者Hp感染率,分析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联。结果(1)胃癌组织内检出Hp感染率为96.50%,癌旁组织为66.50%,胃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Ⅲ~Ⅳ期、浸润深度T3与T4胃癌、重度炎症病患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2)非贲门部Hp感染量高于贲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回归性分析得知,胃癌Hp感染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炎症程度为正相关。结论胃癌进展过程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对胃癌进展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

标签:幽门螺旋杆菌;胃癌;胃炎;相关性

胃癌的发生与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存在关联,近年来,人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现象频发,导致我国胃癌患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胃癌患者所占比例约为70%,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胃癌患者症状表现包括胃反酸、恶心、疼痛等,关于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p)经粪一口传播后,可于胃黏膜内寄生,从而引起胃部炎症、溃疡等疾病,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形成癌前病变(异常增生),最终导致胃癌。该研究提示胃癌与HP间存在关联,不过临床与之相关报道并不多。基于此,本院选取200例胃癌病患纳入研究,分析其与HP间的关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胃癌患者200例,纳入标准:符合《胃癌诊疗规范》中的诊断标准,结合病理检查证实;无精神病史,意识正常;住院期间有家属陪同,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精神性疾病;临床资料不全;肾、脾、肺等重要脏器病变;近期有胃部大出血、穿孔等病史;不愿参与研究。在200例胃癌病例中,女84例,男116例,年龄31~69岁,平均(49.4±7.5)岁,临床分期:Ⅰ~Ⅱ期78例、Ⅲ~Ⅳ期122例,组织学分型:低分化腺癌69例、中分化腺癌89例、高分化腺癌42例,浸润深度:T1 32例、T2 31例、T3 86例、T4 51例。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152例未转移。

1.2检测方法

于胃镜下取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获取组织标本后,经幽门螺旋杆菌试纸予以测定,在1min内,若组织边缘由黄变红,则为强阳性,3min内变红表明呈弱阳性,颜色无改变视为阴性。针对阴性标本,需延长培养时间,可于4d后观察结果,若变成粉红色,表明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记录胃癌组织、癌旁组织的Hp感染情况,并观察胃癌患者Hp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等)。

1.4统计学处理

经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回归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胃癌组织、癌旁组织Hp感染率分析

胃癌组织中检出193例Hp感染,感染率为96.50%(193/200),癌旁组织中检出133例Hp感染,比例为66.50%(133/200),胃癌组织Hp感染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浸润深度T3与T4、重度炎症患者的胃癌组织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_P<0.05)。见表1。

2.2胃癌患者不同部位Hp相对感染量分析

从胃癌患者贲门部、非贲门部Hp相对感染量上看,非贲门部感染量明显高于贲门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Logistic回归性分析

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Hp感染率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炎症程度为正相关。

3讨论

胃癌具有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总体患病趋势与年龄增长关系密切,危害性大,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影响较大。关于其具体发病机制,虽然临床并无确切描述,但认为高危群体主要为酗酒、癌前病变、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家族遗传史等人群,其中Hp感染最为常见。随着胃癌患者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越严重,Hp感染更明显。本次研究显示,非贲门部Hp相对感染量较贲门部更高,提示胃癌Hp感染的发生可能与非贲门部癌存在一定关联。另外,胃癌组织内的Hp感染率较高,癌旁组织感染率相对较低,Hp感染主要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炎症程度相关,这表明胃癌与Hp感染存在密切关联,它参与了肿瘤进展过程。胃癌患者机体存在炎症反应,而Hp感染可导致多种炎症因子浸润,扰乱胃上皮细胞

环境,致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除此之外,在炎症作用下,正常干细胞也可能变成肿瘤干细胞。

幽门螺旋杆菌能于胃黏膜上定植,是多种胃部疾病(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病因,与肿瘤进展相关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包括致病岛基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均属于毒力因子,能激活上皮细胞炎症因子,激活致瘤、浸润途径,对宿主细胞分化、增殖有明显影响,可转换致瘤途径。研究显示,Up持续感染易促使胃黏膜处于炎症状态,损害组织内DNA,随着炎症加重,可致使超氧化物、自由基大量产生,削弱細胞耐损能力,继而造成过氧化损害,因此,随着胃癌患者病情加重,Hp感染程度也更高。

李彦等认为,Hp在多种胃部疾病中均呈阳性,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这表明Hp可能对三叶因子分泌有破坏作用,间接导致胃黏膜无法得到保护,从而受到损伤。还有研究认为,Hp能促进毒素因子(如ieeA、黏附素等)分泌,对胃黏膜损害具有介导作用,为胃癌的发生、进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上述研究均证实,Hp感染能促进胃部病变。当出现Hp感染后,可致使细胞增生过度,甚至凋亡,增加了胃癌发生风险。

还有研究表明,这类患者普遍存在IL-1β过表达现象,可引起自发性胃炎症,而后逐渐变成异常增生,最终进展为胃癌。本院研究结果也表明,Hp感染与炎症程度相关,炎症越重提示Hp感染越严重。IL-1β过表达还能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使胃黏膜损害更严重。现阶段,临床尚未彻底明确IL-1β过表达机制,不过已证实它能破坏细胞微环境稳定性,且对癌症进展有促进作用,上述作用能使干细胞特性产生变化,有利于癌症恶化。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干细胞间存在密切关联,在慢性感染过程中,Hp感染能对胃干细胞产生间接、直接作用,机制在于它能使局部胃黏膜产生炎症,促进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等聚集,使机体处于炎症状态,导致正常细胞分化、增殖环境被破坏。另外,Hp感染还可将环氧合酶-2、磷脂酰肌醇3激酶等致瘤途径激活,影响干细胞调控,甚至出现癌症干细胞转变。Up感染能影响组织因子、活性氧稳定性,对细胞微环境具有扰乱作用。

研究表明,Hp感染可将P13K通路激活,致幽门螺杆菌出现基因突变,无法将蛋白激酶AKI激活,这表明P13K途径在胃癌进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胃干细胞机制影响较大。研究人员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发现,在Hp感染小鼠中存在胃黏膜噬菌体聚集,这有利于TNF-α释放,提示炎症因子对致瘤途径有激活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对胃上皮细胞内环境有不良影响,无法确保胃干细胞处于稳定状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诱发慢性炎症时,也可出现炎症因子过表达、上皮细胞浸润等情况,从而激活致瘤通路。随着炎症因子聚集,胃干细胞分化丧失自我管制能力,致使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值得注意的是,胃干细胞数量并不多,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很难确定某一特定因素对胃癌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可以肯定的是,Hp感染能促进胃癌进展,两者间存在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Hp阳性率非常高,它与临床分期、浸润情况呈正相关。

通过尽早检测Hp感染情况,有利于预测浸润深度与临床分期,便于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改善预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