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吗?——兼与黄霖先生商榷

2023-12-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琵 } f{, l }l|f C\ f f≮ 《文心雕龙 是中国第一部写作 心理学论著吗? 方科平 复旦大学教授黄霖先生在《河北学刊》2009年1月发表论 文《(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认为《文心雕 龙》是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论文观点新颖,但是笔者不 敢苟同,提出以下意见与黄霖先生商榷。 对《文心雕龙》性质的认识和界定,直接决定着全书研究对 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重大问题。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始终 没有放弃对该问题的探索,几乎每一位“龙学”的研究者对《文 心雕龙》的性质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黄霖先生在论文《(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 著》第一部分,梳理了人们关于《文心雕龙》性质的具体观点,揭 示了这些观点的分歧“源于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文学’认识 的变迁”。这是颇有见地的,但是这部分结束时,说了下面一席 话:“尽管目前对《文心雕龙》有倾向于‘写作学’与倾向于‘文学 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识,但由于刘勰所论的‘文’本身包容着 现代通常所认识的‘纯文学’,这就决定了他在总结当时‘杂文 学’写作法的同时,也包容了从现代意义上所理解的 文学’理 论。从本质上说,这两种提法并不是排斥而是相互通融的。,, 假如从刘勰的原意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心雕龙》是 一部写作学著作:而假如从当前旨在借鉴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或美学理论的立足点出发,也不妨将它看做是中国古代~部最 伟大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此,黄霖先生“通融”了倾向于“写作 学”与倾向于“文学理论”这两种认识,看不出来他到底反对哪 种认识,其实两者都赞成。文章第二部分,主要依据书名的分 析,得出“《文心雕龙》是一部用美文来细致、系统论述写作心理 活动的著作”的结论。这是第三种观点,是新观点,也是本文用 较大篇幅论述的论点。但是倾向于“写作学”与倾向于“文学理 论”这两种认识是“从本质上说”的。 那么,在这三种观点中作者支持哪一种?至少从文章第一 部分对两种倾向的解释、阐明和态度中,是很难下判断的。诚 然,对《文心雕龙》性质而言,完全可以见仁见智、百家争鸣,但 是就一位具体研究者而言,在特定的时空和语境中只能持有一 种主要观点,也就是自己认为最准确、最科学的那一个,这才是 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张少康、汪春泓等在《文心雕龙研究史》 谈到《文心雕龙》性质时说:“但多数研究者其实并不排斥《文心 兼与黄霖先生商榷 雕龙》具有文章学的性质,只是说《文心雕龙》主要还是一部文 学理论批评著作,因为它是以诗赋等为主来进行论述的。”“ 从 张少康、汪春泓等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文心雕龙》性 质而言,尽管一位研究者可能会同时有多种见解,但总有一个 比较而言是自己所主张的“主要”的、最佳的结论。可是黄霖先 生在文中自始至终并未明确表明第三种观点同前两种观点之 间的关系,以及自己钟爱哪一个。 文章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结尾都在阐述“《文心雕龙》 是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这个观点,笔者姑且认为黄霖 先生支持第三种观点。 在文章第二部分,黄霖先生分析了《文心雕龙》书名的含 义。他采用的文献是刘勰在《序志》中的话:“夫‘文心’者,言为 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爽之群言‘雕龙’也?”和大多数 研究者一样,黄霖先生认为“用心”~词,是刘勰继承了陆机《文 赋》序里的说法:“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在对 李善、顾施祯、周绍恒、李庆甲等观点作出否定以后,黄霖先生 提出自己的理解:“……‘用心’,实为动宾结构短语,是‘使用 其心’的意思。”他又说:“用心,可理解为思维活动。” “其实,古人心目中的心,即同今人的脑,统管着人的感觉、 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等一切心理活动。使用心,就是要 使整个心能活动起来。作家写作的过程,包含各种心理活动的 复杂过程。这样,‘为文之用心’一句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 就是作家写作时的整个心理活动,假如将它仅仅限定在‘创作 构思’方面,就未免显得太狭了。”黄霖先生将“用心”一词解释 为“使用其心”,顺着这层意思,把“为文之用心”理解为“作家写 作时的整个心理活动”,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讲,是有一定道 理的,观点也比较新颖。但是,这种理解不符合《文心雕龙》的内 容和结构,也有悖于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动机和意图。 《文心雕龙学综览》把《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为六种说法, 即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比如,所谓 三分法,即把上篇中的“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一分为二,与 下篇“割情析采”。所谓五分法,就是上篇分为:“文之枢纽”和 “论文叙笔”,下篇分为三部分:“割情析采”、“崇替于时序,褒贬 美蚴历程 }!㈡ 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这是就形式 结构的划分,也有许多研究者力图探索《文心雕龙》理论的内 在逻辑结构。…例如,牟世金说:“《文心雕龙》全书,就是以 衔 华佩实’为总论,又以此观点用于‘论文叙笔’,更以‘割情析 采’为纲来建立起创作论和批评论。这就是《文心雕龙》理论体 系的概貌,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王运熙认为:“…… 笔和墨,乃始论文。”这段话表明了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直接 目的。刘勰认为魏晋以来文风继承了楚辞、汉赋的艳丽文风,但 是,它走向了极端,存在很大缺点,即所谓“楚艳汉侈,流弊不 还”(《宗经》)。当时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竞艳争奇,“俪采百字之 偶,争介一句之奇”(《明诗》)。文人“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 研术”(《总术》),当时的文学创作“离本弥远”。但是,“辞约而旨 丰,事近而喻远”(《宗经》)的儒家经典是“立言”的完美之作。后 世作家必须“原道”,“还宗经诰”,因为圣人的道和文都包括在 经书里。必须“征圣”,“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征圣》),必 须“望今制奇,参古定法”(《通变》),必须“秉经以制式,酌雅以 从刘勰写作此书的宗旨来看,从全书的结构安排和重点所在来 看,则应当说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做法,而不是文学概论 类书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用“写作心理学”来概括《文心雕龙》的 内容结构,《文心雕龙》有比“写作心理学”更为丰富、深刻的内 富言”(《宗经》),即“正末归本”,以便扭转当时形式主义文风。 涵。黄霖先生在文中说:“作家临文写作时的心理活动,当然包 括原则的遵循、方法的运用、态度的端正、灵感的触动、构思的 经营、想象的驰骋、意象的形成、风貌的呈现、修辞的选择、技 巧的借鉴,乃至关系到与客观时势的盛衰、写作主体的修养、 客观批评的标准等种种问题。” 当然,笔者丝毫不台认《文心雕龙》的确涉及“作家临文写 作时的心理活动”的问题,但是不能以此来界定《文心雕龙》的 性质,不能以偏赅全。而且黄霖先生所谓的“原则的遵循、方法 的运用、态度的端正、灵感的触动、构思的经营、想象的驰骋、 意象的形成、风貌的呈现、修辞的选择、技巧的借鉴,乃至关系 到与客观时势的盛衰、写作主体的修养、客观批评的标准等种 种问题”等写作活动的诸多方面,不仅仅是一个“作家临文写 作时的心理活动”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关于“实践 性”,涂光社解释说:“任何文学理论都来自文学实践,都应该 能够在一定范围、程度指导创作与欣赏的实践。不过,作为一 种理论的特征来说,此所谓实践性就不限于这种普泛意义了, 它指文学实践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特别突出的地位,强 调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升华,又以回馈实践为旨归;其揭示的 规律、总结的原则方法能为为文者所‘用’,在写作、鉴赏、批评 实践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涂光社进一步指出:“强调服 务于实践能够‘为文所用’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传统。由于 刘勰立论有重‘用’的自觉,《文心雕龙》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十 分鲜明:无论从理论体系的建构、讨论的侧重点、‘文术’的讲 究,还是范畴的创设运用、话雨组合和表述风格上都能体现出 来。当代的理论批评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文心雕龙・序志》日:“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 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 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 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 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己也!”刘勰这段话是发自肺腑 的真实思想的流露,充分表明了他撰写《文心雕龙》的动力之 由来。刘勰认为,人有超出万物的智慧和灵性,但是人的形体 像草木一样脆弱,人想要出类拔萃,生命远扬,只有依靠“树 德”、“建言”,即立德、立言,以求不朽。这不是好辩,而是不得 已的做法。 《序志》又日:“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 诡,饰羽尚画,文绣辇悦,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 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 在此,可以看出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追 求,所以才“乃负其书,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梁书・刘勰 传》)。冈此,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写 作心理学”的问题。王开国指出,刘勰提出“为文之用心”,有以 下几层意思:通过写作《文心雕龙》来“敷赞圣旨”,实现“随仲尼 而南行”的“立德”理想,成为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最大企图; 证明自己的“为文”同“注经”一样,能够“敷赞圣旨”、实现“随仲 尼而南行”的目标;通过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实现“名逾金石之 坚”的“立家”;探讨一般文章的“为文之用心”,因为只能从自我 理解出发探求文章写作的…般规律,才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也才能“立家”。 很显然,王开国侧重于从写作宗旨、意图方面 分析“为文之用心”,有一定道理。 关于“用心”的问题,张少康说:“为文之用心可包含两方面 的意思:一是写文章所欲达到之目的。此系从内容上解释,如上 唐大圆所言。二是文章写作中的甘苦,这是从构思、技巧上说 的。北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谓‘用心’是指‘构思、意 图、技巧’,则兼包上述两方面。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谓指‘用心之所在,与心之如何用’,亦同。” 吴林柏解释“用心” 一词说:“刘勰强调创作务必用心,即开动脑筋,修炼文辞,决不 能草率。” 张少康等人的解释是全面、深刻的。刘勰所说的“为 文之用心”,也应当是从两个方面理解:构思和表达。构思阶段 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过程,是为文“用心之所在”, 也即黄霖先生所谓“要使整个心能活动起来”。表达阶段是我们 常说的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是为文“心之如何 用”,也是“要使整个手能活动起来”。当然这两个阶段,只是逻 辑的划分,没有时间的区分,在写作中往往是同步的。“用心”这 个词,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使用,指集中心思做好某件事情。在 这种情形下,它不仅强调心理活动的专注,更加侧重于做某件 事情行为本身以及所应该达到的效果。例如,“请您 用心’学 习”这句话,除强调专心致志之外,往往注重的是学习实践过程 和效果。如果过程没完成,效果没达到,那么可以断定没有“用 心”学习。 通过书名分析,黄霖先生得出“《文心雕龙》是一部用美文来 细致、系统论述写作心理活动活动的著作”的结论。然后,将此 结论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加以印证,这是黄霖先生的写作思 路。 摹 茏 } i r} \0f 黄霖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上篇’中的头五篇是 文之枢 纽’,也就是作文的根本和关键,是开展心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基 本原则”。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他重点分析了《原道》篇,认为“这 篇(指《原道》)的第一段实为全书的纲中之纲,即开宗明义地点 明了文章是由天、地、人‘三才’之中独具 I生灵’的人的心理活 动的结果……”黄霖先生之所以这样认为,他拿出的文献依据 另外,文章标题是:《(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 论著》,可是全文对“中国第一部”问题没有作出任何论证,哪怕 是只言片语也没有。作者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是不言自明的,笔 者以为从写作论证的觉度来看,这是不严密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不是“中国第一部写作心 理学论著”。黄霖先生用“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对《文 是《原道》篇中的两句话:“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 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 之器,其无文欤”。黄霖先生分析说:“为文的过程是沿着天 地一心生一言立一文明的轨迹自然地进行的”,“书面的‘文’乃 是人‘心’的产物,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为文的根本和关键。这也 心雕龙》性质作出界定,夸大了“写作心理学”问题在《文心雕 龙》整部著作中所占有的份额,无助于对“体大虑周”的《文心雕 龙》内容、价值等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就是刘勰作《文心雕龙》的基点”。在此,黄霖先生将“心”解释为 心理活动。涂光社对《文心雕龙》中“心”做过系统研究,说:“《文 心雕龙》全书‘心’出现114次。”“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 然之道也”,此处“心”是指“生命智慧”。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 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一句中,“心”也可以理解为“生命智 慧”。刘勰用“心”亦即“生命智慧”来刻画写作主体的人格精神, 并以此强调为文写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在“论文叙笔”部分,黄霖先生已经找不到直接的文献来证 明“写作心理学”问题,他说:“假如将它们放在整部《文心雕龙》 中,从刘勰的整体构思来看,这二十篇文章无非是想通过不同 文体的溯源释名、流变梳理与代表作家作品的评价,以进一步 论证不同文体的作家写作时的心理活动与创作思维都应该遵 循‘文之枢纽 所定下的总的原则。它们实际上就是 枢纽 以下 的分论而已。”这种说法,只是简单推理,没有直接的论据来支 撑,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接着他对《明诗》、《诠赋》、《颂赞》、《章 表》、《诸子》、《书记》等文章进行简要分析,但是所述都与“写作 心理学”问题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割情析采”部分,黄霖先生说:“下篇中的二十四篇是 打通了各种文体,从 术’的层面上来统论一些心理活动的规则 与方法。”笔者认为,这句话的含义表述不清,那么“割情析采” 部分到底是以论述“术”为圭臬,还是以论述“心理活动的规则 与方法”为宗旨?黄霖先生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全部以“写作心 理学”为论点而展开。例如,他认为《神思》“主要侧重在搦笔临 文时的秉心总术,是‘文心’活动最直接的表现”,《神思》篇“讲 了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和前面分析书名时的情况相同,黄霖先 生还是把“文心”直接等同于“心理活动”。接着,从“写作心理 学”角度依次说明了“割情析采”部分的其他文章,如他认为“作 家写作心理活动的取向、特点,取决于创作的主体,所以刘勰接 着论《体性》”,但是《体性》论述了“写作心理学”的什么内容,黄 霖先生没有具体分析。其实,“割情析采”部分主要侧重说明“文 术”,而不是“写作心理学”,这已成为许多论者的共识。黄侃说: “自此(指《神思》)至《总术》及《物色》篇),析论为文之术,《时 序》及《才略》以下三篇,综论循省前文之方。” 王运熙说:“从 《神思》到《总术》十九篇为第三部分。这部分 一般研究者称为创 作论,我认为更确切地说,应称为写作方法统论,是打通各体文 章,从篇章字句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来讨论写作方法的。” 当 然,笔者认为“割情析采”部分的确论及“写作心理学”问题,但 整体上以“文术”问题为核心。 圜 参考文献: 【1】张少康,汪春泓等.文心雕龙研究吏【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f2】陆侃如,车世金.文心雕龙译注[H】.济南:齐鲁书社,1995. 【3】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增补本)[H].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5. 【 涂光社.《文心雕龙 的实践性特征——刘勰立论重“用”的启示 [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JE.开国.刘勰的“为文之用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3). 【6】张少康.文赋集释[H].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吴林柏. 文心雕龙》义疏[H】.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涂光社.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A】_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主编.文学前沿(13期)【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9】黄侃.文心雕龙札记[H】.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作者简介: 方科平,工作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