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

2021-08-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

作者:叶斌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00-02 “为迁移而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共同的呼唤,美国心理学家M. L.比格指出“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同时,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那么,在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优化地理学习方式,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呢?由于学习迁移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教授学习迁移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应用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一、地理学习迁移的内涵

地理学习迁移是指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过去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迁移是无处不在的,既有地理学科内部的学习迁移,不同学科之间也有学习迁移,地理学习迁移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智力、学习动机等个性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课堂中应用学习迁移方法促进地理教学,有利于地理课堂内外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生地理学习迁移现状分析

在福清华侨中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针对性地收集了有关当前高中生学习迁移方面的信息,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以及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发现当前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迁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1.认识不足。现行的高中地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侧重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升学模式紧紧禁锢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知识的迁移还仅仅是纸上谈兵。在授课和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地理教学并没考虑所学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有所帮助,致使知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地理迁移能力的意识淡薄,当介绍某一章节或全书的大体结构时,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毫无了解,当指导学生复习时,绝大部分教师都只强调重点内容。同时,在目前的许多考试中,教师不是预先给范围就是帮助学生押题目,在升学考试中尤其严重。这一做法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很难建立起有利于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事实证明,对地理学习迁移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尤其是潜力开发上明显不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变通性差。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罗万象,客观上要求全面思考问题,有逻辑性。在批改作业与考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那些概念性的问题往往完成得不错,而当基本理论需要迁移应用时,就不得要领。如课堂上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的区位,考试中出现德干高原种植棉花的区位,就很少有学生答对。从学生作业和试卷中反映出其迁移能力薄弱,思维不全面,深度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知识的迁移变通性较差。

3.方法缺乏。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而需要充分利用原理与规则的迁移,促进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事实上,通过随机对班级十位学生的访谈,当问及学生日常是怎样学习地理这一问题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书就可以,有的还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就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遇到题目却不会做,甚至因此厌倦学习地理,这都是地理学习方法应用不当的表现。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迁移应用的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知,没有正确使用地理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如果能教会学生运用学习迁移方法,将学科外、学科内的知识互相迁移,找出学科内外互通的规律,那学习地理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1.挖掘共同要素,创造迁移条件。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时,才有可能进行迁移,并且两种情境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只有充分挖掘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为迁移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地理学习正迁移产生。①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上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按总论和分区的形式安排教材内容。这种编排特点在客观上存在许多共同要素:即总论中所叙述的地理一般原理,以及中外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等知识,必然要涉及甚至包含分区的相关知识。这样通过对教材的内容特点分析,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共同要素。②有效理清基本思路。每种地理知识类型在认识思路上有共同性,学生可以根据基础知识的这一特点,理清基本思路,挖掘共同要素。例如,凡是研究一个地方气候特征的知识,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气温、降水两大要素的数据作冷热、干湿的性质判断。③合理参照应用情境。要合理参照知识点应用的不同问题情境,通过挖掘共同要素,解决问题。例如,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就要遵循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个地方的气候,都要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去分析。 2.加强基础知识,奠定迁移基础。地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最基本的概括化知识,也是地理知识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地理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它们。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后,学习迁移就容易产生,因此,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生往往都是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例如,在天气系统的学习中,高气压和低气压作为天气系统的基础理论,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要教授的气旋以及反气旋的活动过程和天气特征。地理基础知识具有很高的迁移价值,是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强化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以奠定迁移的基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巧用“负迁移”,引导迁移方向。负迁移对于地理学习虽然会起到阻碍作用,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负迁移总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巧妙地运用负迁移,在杜绝负迁移带来麻烦的同时,对它善加利用,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时,在提问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能讲述出“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但是很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凡是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都不会大于200 毫米。对此,笔者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追问:“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降水量都小于200毫米呢?”通过仔细观察,部分学生就会发现在新疆西北部还有一部分地区有年降水量大于200 毫米,部分地区甚至超过800毫米,这样就有助于深刻理解问题,使学生回到正迁移的轨道上来。 4.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迁移领域。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当地理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激活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生活实际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无论是在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气候天气、资源灾害,还是在人文地理中的工农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和参照。例如,地球运动这一章节中有关不同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日落的方位问题,这是一个难点问题。对此,笔者考虑到时值夏季,于是就让学生观察早读时是教室北面的同学还是南边的同学先被阳光照到,如此持续多日。通过观察,学生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总之,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是无处不在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情况与教材特点,运用迁移策略展开教学,通过练习、沟通与反馈,使学生基本能将新学习的原理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中来,形成有效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地理能力。 (编辑:朱泽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