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2022-06-15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蔡惠芳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本文回溯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生成模式的理念与目标、研究领域与相关内容;从课程实施现状的角度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和课程

评价方法: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若干误区和相应策略。

展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改革的深化,随着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国际竞争对新型人才素质的渴求。大一统的分科课

程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同时在这种新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下,我国既有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相应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考察

我国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因应和深化。随着国家发

课程与教学弊端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而出现了学生身心健康受损、问题意识淡薄、创造能力不足、智能结构和人格发展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和缺陷。

从1981年颁行的小学课程计划中安排了课外活动,到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安排了“活动”课,它是前者的发展和升

6.“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记点数(盖章或发卡1而给奖,奖品可以是一颗五星、一张卡片、一个本子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

(二1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课外读诗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

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校从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中精选出7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

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学

生诵读的兴趣才会持久。

7.提供机会多念多背。由教师来教读古诗文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教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因此,可以在全校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也可

以在班级进行“名诗鉴赏”。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读,也可

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不过,最好是每天早读课利用

次诵读要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

对学生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

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2.“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家长和教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

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

几分钟,一天读一首,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功课压力。反而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读古诗文之乐。特别是现在的家庭作业。大体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对于部分学

生,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浪费掉了。鉴于此,我们也可

以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让这些孩子以“背古诗文”代替写作业,这样就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诵读机会。我想.

现在的孩子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

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他们也颇为

受益。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教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教师而喜欢读古诗文。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的诵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胸

读以强化.可以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诵读兴趣。

4.“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

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5.“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128

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沽。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

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

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参考文献:

[1]俞平伯.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2]文史知识.

[3]JL童读经之基本理论.[4]陈越光.激活传统继往开来.

华。及至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的必修课,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与前面的活动课相比,虽同属于课程的范畴.但活动课仍是一个教学层面的概念,缺少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涉及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等层面的问题。其次在知识、情感和能力的课程目标上.活动课更强调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比较关注学生学

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向于社会要求和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最后.综合实践活动是兼有国

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1】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2]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

从课程编制原理的角度看.国内研究者普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为一种课程生成模式。并以此作为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20世纪哲学思考的一种主要转向是

回归生活世界。基于对现代知识教育离开了对现实生活意义追寻的反思和对建立在绝对主义整理观和工具之上

的分科主义课程的反思.以及对分科主义教学割裂知识的批判,当代世界课程改革开始致力于把课程设计转向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情景。倡导在真实问题情景的解决中进行知识的综合学习和综合运用。[3]有学者从学习观的角度。认为以杜威的“经验”说、

维果茨基的“活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了“学习”乃是“学习者同客观事物的对话;同教师和同

学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这种“学习观”倡导“活动型学

习”。“合作型学习”和“反思型学习”。[4]

因此。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包括:(1)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教育观。首先,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在本质上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的,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其次,教育具有生活意义。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是

教育直接、现实的目的,而教育的本体价值即构建可能生活。所以.教育要作用于儿童的现实性生活。而基础教育

更要作用于儿童的可能生活。(2)基于整体论的课程观。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围绕认识和探究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自然事物,了解、认识、理解和探究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社会事物方面展开整合;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也强调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不同方式的整合,克服那种单一的、痛苦的、

死板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3)教学观的转向。教学转向

的根本是教学观的转向,当前影响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教学

实践的核心教学观理念有: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

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活动;把教学看

作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把教

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教学活动方式主要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参与实践性学习、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等类型。[53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

动目标在指向总体目标的同时,凸显目标的实践性,使目

标本身成为组织教育活动的线索。具体有:(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

识和初步能力;(2)考察周同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

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3)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4)激发好

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

问题的初步能力。㈣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领域与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立足于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按照“主题、经验、表达”的非线性单元结构,偏重“生活逻辑”。是一种跨学科的“统整课程”。【71活动领域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

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

以及其它非指定领域。有学者指出,其中,研究性学习是

核心、基础。与其它三个领域之间表现了手段与对象的

关系.指定领域活动表现出自主性一探究性、综合性一整合性、体验性一实践性、开放性一生成性的特点。非指定领域活动继承了传统课外活动课的思想.与指定领域活动在活动目标、内容、场所、形式上具有关联性,形成

互补的关系。【8]

具体来说.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个重要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其内容范围大致涉足: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域和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包括了走进社会、服务社区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则有劳动实践、技

术实践和信息实践等。

从生活中选择~个恰当的主题来研究和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某小学开展选题研究的成果表明:对学生而言。选题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而不只是为研

究做准备。真实问题、交流与表达、天然小组的形成构成了选题研究的三大要素。[91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

主体性、反思性、体验性和交往性的实践。通过综合性的

实践活动。学生改变了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

而呈现为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等。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上看,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体验式学习。设计与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基于这些学习方式而衍生、交叉或融合的具体活动方法包括: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诸多具体学习活动。【mJ

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反x.-l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而是依据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的评价理念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会实践、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劳动态度与习惯。设计与操作技能。…1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中.有些研究者

129

让兴趣伴随儿童成长

王诗讯

(徐州市泉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小学生识字困难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培养

其兴趣,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让汉

字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中去。

关键词:儿童识字兴趣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记录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汉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也就是说,识字是学习文化,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识字不过关,一切都惘然。因此,小学低年

级学生必须过好生字关。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分析。

大一线教师。学生识字困难。遗忘快。易读错,常写错。教师头痛。家长揪心。为此,一些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先后总结出了一些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归类识字、字族文识字、随文识字等。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识字慢.耗时多的现状.小学生识字量偏低仍然是一大难题。

那么.小学生识字究竟难在哪儿呢?

在教学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

课下让学生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机械重复地写。读得学生两耳轰鸣,口干舌燥。写得学生手脚发麻。头晕脑胀。学生完全彻底地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有的学生由于接受新知慢,书写慢,家庭作业常常做到深夜。如此恶性循环。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难事。

毛泽东同志曾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

长期以来。识字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一直困扰着广

已经走出了“象牙塔”。亲身到一线了解学生评价的需求.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依据评价方案实施学生评价,并且能够将评价过程信息化,利用软件实施评价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存在着:(1)评

价内容忽视综合素质;(2)评价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虽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存在若干误区.

但它必然会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14]曹艳荣.理想与现实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评价主体没有形成多元化、交互作用的主体;(4)忽视

过程评价,过于重视结果评价。为此,应推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并注意

观察评价、自我评价和师生相互商{,-j-评价的开展。

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若干误区和相应策略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其在理论与

[2儿5]E6]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2]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

[4]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6).

[7]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8]熊梅著.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张华,唐晓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

[10]郭元祥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郭元祥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实践层面凸显的问题也渐入研究者的视野。一般涉及课

程实践和教师发展方面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实践中存在:研究内容之生活性指向的弱化、研究方式的模式化和对

意义探究的缺失、教师对待综合活动课程的心态与对待

学科课程不一致等问题。为此.只有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教师把儿童认知的兴趣导向对真实意义的思考.以及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实践中.才能避免上述问题,发挥综合课程的潜力。【12]也有研究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本身提出了问题:片面推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贬低科学课程、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包含的四个领

域内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尚待澄清。[13】学校教育工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用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对小学综合实践

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课程编制者与教师、研究者与管理者两方面提出了建议。期望教师从“传统灌输者”转换为“反思研究者”。从“学习中的权威”转换成“平等中的首席”,从“相对独行者”到“绝

对合作者”,以努力实现课程角色的转换。[州

130

[13]黄伟.课程创新与历险:喧闹之后再沉思——我

国“综合实践活动”与日本“综合学习时间”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