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二○一四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基础1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二、建设目标3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三、项目建设方案5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5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项目二:应用型人才培养8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项目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12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 项目四:应用型科学研究14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 项目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17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 项目六、体制机制创新19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 四、建设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 五、预期成果与示范推广24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 六、保障措施24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 七、经费预算26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 附件一:重点建设的六个专业实施方案27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7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32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9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 (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4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 (五)财务管理专业51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飙。 (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55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諑。 附件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61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 (一)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61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 (二)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2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 (三)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64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蛴。 (四)盐化工产业研究院66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瀝。 (五)装备制造研究院67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侬。 (六)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68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一、项目建设基础
升本以来,学校审时度势、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实现了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型。2013年,学校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基础。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聰。 (一)推动转型发展,落实“应用型”办学定位
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走转型发展之路。先后开展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滁州学院”等4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办学定位。2008年,明确提出“应用型”办学定位。2009年,提出“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阶段性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意见》。2011年,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摇。 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与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46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化学化工类、装备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6个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共有26个专业,在校生占全校学生数61.8%,特色优势专业的集中度初步显现。学校认定“双能型”教师215人,占教师总数的30%;152名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认证。加大实践教学学时与学分比例,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类学分平均比例为27.1%,理工类专业实践类学分平均比例为29.5%。现有国家、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鸶。 (二)主动融入滁州,彰显“地方性”服务面向
坚持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輛。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了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6个应用型专业群。近五年,学校培养输送了近18000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面向与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吻合度较高,在安徽省内就业的占55.4%,在滁州就业的占21.2%;在家电信息、装备制造、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滁州支柱产业领域内供职较多。氬嚕躑竄贸恳彈瀘颔澩。氬嚕躑竄贸恳彈瀘颔澩纷。 学校注重加强和地方的联系与合作。加入了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的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共建滁州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等科技平台,三方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近五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项目186项,产学研到账经费1382万元。滁菊研究获得“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立项。与安徽金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乙基麦芽酚工艺改进技术”项目,为企业年均创经济效益2351.8万元;与巢湖香枫塑胶助剂有限公司合作的“PVC超分子插层无毒热稳定剂”项目,为企业创经济效益3600万元以上。取得国家专利授权110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成果得到了转化,5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釷鹆資贏車贖孙滅獅赘。釷鹆資贏車贖孙滅獅赘慶。 学校注重发掘和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开展“欧阳修研究”、“吴敬梓研究”、“明文化研究”,推进“凤阳花鼓”、“凤画”等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学生花鼓艺术团入选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团队;联合光明日报、安徽省文化厅、滁州市政府举办了欧阳修学术研讨会、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等活动;连续四年组织师生共1.2万余人次参加了四届中国农民歌会的演出与服务,每年都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厅,滁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怂阐譜鯪迳導嘯畫長凉。怂阐譜鯪迳導嘯畫長凉馴。 (三)加强内涵建设,夯实“高水平”发展基础
2009年,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丰富内涵、重点建设、培育特色”的工作思路。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为主题,明确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013年,开展了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为主题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201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内涵的意见》,着力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谚辞調担鈧谄动禪泻類。谚辞調担鈧谄动禪泻類谨。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不断改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5亿,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形成了以工、管为主,文、理、工、经、管、教、农、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近三年,学生20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11个、省级奖项394个,5800人次获得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现有教授44人,副教授18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1%,博士102人,占教师总数14%,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趋于合理,“双能”素质得到加强,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建有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8项,签订科技开发、咨询、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合作项目186项,科研到账经费总额为2502万元;油画《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嘰觐詿缧铴嗫偽純铪锩。嘰觐詿缧铴嗫偽純铪锩癱。 二、建设目标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紧紧抓住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问题,按照“动态管理、竞争择优、统筹兼顾、开放合作”的要求和“整体设计、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培育特色”的思路,通过五年建设,建成一批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立一套产教高度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产出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建成一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一个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的数字化校园,形成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使学校成为在全省同层次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熒绐譏钲鏌觶鷹緇機库。熒绐譏钲鏌觶鷹緇機库圆。 (一)应用型专业建设
专业定位更加准确,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更加紧密,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逐步提高。通过五年建设,工科专业达专业总数50%以上,力争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10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比例不低于50%,争取2个专业成为安徽省同类院校品牌专业。鶼渍螻偉阅劍鲰腎邏蘞。鶼渍螻偉阅劍鲰腎邏蘞阕。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得到强化,产学研合作育人深度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明显加强。各专业建成2-3门特色课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30%以上,签订校企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达到85%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3项,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积极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纣忧蔣氳頑莶驅藥悯骛。纣忧蔣氳頑莶驅藥悯骛覲。 (三)应用型师资队伍
教师“双能”素质明显提升,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有效集聚,团队建设成效明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到2018年,“双能型”教师50%以上,具有“双证”教师60%以上;引进和培养省级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8名以上,特聘行业企业骨干人才50名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员30名以上。颖刍莖蛺饽亿顿裊赔泷。颖刍莖蛺饽亿顿裊赔泷涨。 (四)应用型科学研究
应用型学科特色更加鲜明,科研激励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培育2-3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区域产学研团队。力争获得2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每年获得30项以上国家专利授权。科研到账经费每年递增30%,2018年到账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占50%以上。濫驂膽閉驟羥闈詔寢賻。濫驂膽閉驟羥闈詔寢賻減。 (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
校园功能更加完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至2018年,校园面积达1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
备总值达3.5亿元。建成20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4个模拟实训工厂。纸质、电子图书总量达150万册和120万种。建成高水平数字化校园。銚銻縵哜鳗鸿锓謎諏涼。銚銻縵哜鳗鸿锓謎諏涼鏗。 (六)体制机制创新
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学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目标管理体系全面构建,绩效考评机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落实,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激励教师转型提高,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服务地方,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制度保证。挤貼綬电麥结鈺贖哓类。挤貼綬电麥结鈺贖哓类芈。 三、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一:应用型专业建设
(一)现状分析
升本以来,学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城市功能定位和文化发展需求,通过增设、改造和停办等手段,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关联度较高的专业(群)。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6个,其中工学类专业18个,管理学类6个,文学类5个,理学类5个,经济学类2个,教育学类4个,农学类1个,艺术类5个,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化学化工类、装备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6个专业群已初具规模。赔荊紳谘侖驟辽輩袜錈。赔荊紳谘侖驟辽輩袜錈極。 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和支撑度有待提高;应用型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专业优势特色不够明显,品牌专业数量不足,显示度需要提升。塤礙籟馐决穩賽釙冊庫。塤礙籟馐决穩賽釙冊庫麩。 (二)建设内容
围绕滁州市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按照“贴近行业产业,加强重点建设,促进集群发展,实现整体提升”的思路,做好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完善专业动态调整
机制,大力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加快传统专业的应用性改造和提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专业的应用性品质,建立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专业体系,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裊樣祕廬廂颤谚鍘羋蔺。裊樣祕廬廂颤谚鍘羋蔺递。 (三)建设措施 1.加强应用型专业群建设
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布局以及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实现专业集群内部优质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强化专业群建设,大力提升专业群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支撑度。仓嫗盤紲嘱珑詁鍬齊驁。仓嫗盤紲嘱珑詁鍬齊驁絛。 做强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专业群。围绕滁州市家电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千亿发展目标和智慧城市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发挥原有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优势,重点建设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类专业,进一步提升该专业群的办学实力,并发挥其引领作用,提升相关专业的信息化水平。围绕滁州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进一步提升生物与食品类专业群的办学实力。绽萬璉轆娛閬蛏鬮绾瀧。绽萬璉轆娛閬蛏鬮绾瀧恒。 做优化学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主动适应滁州市盐化工、硅玻璃等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化学工程与工艺、财务管理等专业为重点,加快化学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等专业改造,增设物流工程等专业。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千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等专业,增设车辆工程等专业。骁顾燁鶚巯瀆蕪領鲡赙。骁顾燁鶚巯瀆蕪領鲡赙骠。 做特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和产品技术研发的集群优势,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内涵建设,加快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广告学、音乐学等专业改造,实现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为学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有力支撑,引领地方文化、创意、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瑣钋濺暧惲锟缟馭篩凉。瑣钋濺暧惲锟缟馭篩凉貿。 围绕美好安徽、幸福滁州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对相关应用技术型、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加大政策与经费扶持力度,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申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根据学科属性和专业生长点、增长点的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类、经济类等相关专业的布局,发挥专业集群优势。
鎦诗涇艳损楼紲鯗餳類。鎦诗涇艳损楼紲鯗餳類碍。 2.提升专业应用性品质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工作实际,贴近相关行业企业以及职业岗位群需求,实施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专业综合改革,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升专业的应用性品质。栉缏歐锄棗鈕种鵑瑶锬。栉缏歐锄棗鈕种鵑瑶锬奧。 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完善培养规格标准。调研专业的社会需求,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机制,调查毕业生从事主要行业企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工作规范,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内容包括:一年内的就业率调查、三年内的就业质量调查以及五年内的毕业生发展调查等,据此分析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培养规格标准。辔烨棟剛殓攬瑤丽阄应。辔烨棟剛殓攬瑤丽阄应頁。 引入核心技术标准,完善专业建设标准。调研毕业生服务面向的行业、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及规模以上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与规范,深入分析毕业生面向的职业特点以及所需的关键能力,联合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并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峴扬斕滾澗辐滠兴渙藺。峴扬斕滾澗辐滠兴渙藺诈。 开展专业质量评估,促进专业内涵提升。依据国家与行业相关标准,借鉴同类院校专业评估工作经验,采用专业自评、接受校外专家或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分期分批开展专业建设质量评估。选择部分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试点,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詩叁撻訥烬忧毀厉鋨骜。詩叁撻訥烬忧毀厉鋨骜靈。 3.打造品牌专业
从社会需求、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现状、专业发展目标与路径等方面,每年遴选5-6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其中部分重点建设专业力争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专业,成为学校品牌专业,发挥这些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目标管理和年度绩效考核情况,建立重点建设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则鯤愜韋瘓賈晖园栋泷。则鯤愜韋瘓賈晖园栋泷华。 2014年首批遴选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等6个专业重点建设。其中,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重点围绕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服务安徽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要保持与领域技术及应用发展的同步,服务智慧家电、现代精细农业及公共安全与健康等地方主导性产业的应用需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重点探索基于准工厂化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地方盐化工等产业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服务地方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地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财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地方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会计人才(重点专业建设方案详见附件)。胀鏝彈奥秘孫戶孪钇賻。胀鏝彈奥秘孫戶孪钇賻锵。 项目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现状分析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班”等“校地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不断优化修订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鳃躋峽祷紉诵帮废掃減。鳃躋峽祷紉诵帮废掃減萵。 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不够,机制和平台还有待完善;课程建设还显薄弱,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吸引力,有效性不足;实践育人的层次与水平不高,“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尚需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稟虛嬪赈维哜妝扩踴粜。稟虛嬪赈维哜妝扩踴粜椤。 (二)建设内容
树立“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按照“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应用能力、强化实践育人、持续改进质量”的思路,不断深化合作育人,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
培养质量。陽簍埡鲑罷規呜旧岿錟。陽簍埡鲑罷規呜旧岿錟麗。 (三)建设措施 1.深化合作育人
深化校企、校地与校校合作,拓宽合作育人渠道,加强合作育人平台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沩氣嘮戇苌鑿鑿槠谔應。沩氣嘮戇苌鑿鑿槠谔應釵。 拓宽合作育人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省内外高校的联系,发挥学校人才与智力优势,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赢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校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推动相关专业(群),对接地方相关行业、企业,组建战略合作联盟,不断拓宽合作育人渠道。钡嵐縣緱虜荣产涛團蔺。钡嵐縣緱虜荣产涛團蔺缔。 搭建合作育人平台。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搭建校内外合作育人平台。通过政策倾斜、经费扶持、提供场地和设备等手段,推动相关企业在学校内设立研发、设计、生产、检测等机构;争取合作企业支持,在部分二级学院建设基于真实场景模拟的准工厂、准企业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中心;遴选若干二级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与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行业学院”、“工作坊”、“产学一体化工作室”等。懨俠劑鈍触乐鹇烬觶騮。懨俠劑鈍触乐鹇烬觶騮揚。 改革合作育人模式。参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标准,全面推动合作育人模式改革。其中,工学类专业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要求,推行以“工学结合”、CDIO等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改革,重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人文社科类专业按照卓越文科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旨在强化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和提升实践应用水平的课程体系,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新机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深入推进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的培养培训。謾饱兗争詣繚鮐癞别瀘。謾饱兗争詣繚鮐癞别瀘鯽。 2.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
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品质;深化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吸引力。呙铉們欤谦鸪饺竞荡赚。呙铉們欤谦鸪饺竞荡赚趱。 完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综合素质教育模块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深入分析毕业生面向的职业特点以及所需的关键能力,倒推毕业
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据此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莹谐龌蕲賞组靄绉嚴减。莹谐龌蕲賞组靄绉嚴减籩。 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深入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以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组合与衔接。以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为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为重点,积极引入行业、职业技术标准,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加强“模块化”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并在部分专业内进行试点。麸肃鹏镟轿騍镣缚縟糶。麸肃鹏镟轿騍镣缚縟糶尔。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现阶段学生认知方式和学习需求,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果,采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与评价办法,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基于真实场景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双师同堂、深度互动”等形式多样的双师教学新模式。納畴鳗吶鄖禎銣腻鰲锬。納畴鳗吶鄖禎銣腻鰲锬颤。 3.强化实践育人
强化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完善“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强化实践育人特色。風撵鲔貓铁频钙蓟纠庙。風撵鲔貓铁频钙蓟纠庙誑。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由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以及综合实践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各层内部的模块构成及其相关关系;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与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灭嗳骇諗鋅猎輛觏馊藹。灭嗳骇諗鋅猎輛觏馊藹狰。 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力度;推行毕业实习与毕业综合训练(设计、论文等)一体化,提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体,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依托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这一平台,继续做好由我校牵头的跨校跨专业的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进一步拓展参与学校、学生的层次和规模,增强小学期活动的实效性和开放度。铹鸝饷飾镡閌赀诨癱骝。铹鸝饷飾镡閌赀诨癱骝吶。 打造“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特色。紧紧围绕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含创新创业能力)这一主线,深入分析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获取这些能力所需的课程与实践环节,根据这些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设计“三个课堂一体”的综合实践项目或课题,明确这些实践项目或课题在三个课堂中的具体目标与要求;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团队,配备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并采用学分认定、工作量认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开放、经费支持、评奖评优等激励措施,保障该类综合实践项目或课题的实施,努力做到教师指导、教学与实践内容、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等由第一课堂(专业实践教学)向第二课堂(专项实践活动)、第三课堂(专题社会实践)延伸,此外,加强教务、学生、团委、科技等部门以及相关院部的沟通协调,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责任,实施项目的管理与效益评估。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打造三个实践平台(德育实践平台、文化实践平台、虚拟实践平台),建立“学校统筹、院部主导、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学校在经费投入、人员培训、条件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攙閿频嵘陣澇諗谴隴泸。攙閿频嵘陣澇諗谴隴泸鐙。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实现“评教分离”,强化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力度,完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趕輾雏纨颗锊讨跃满賺。趕輾雏纨颗锊讨跃满賺蚬。 实现“评教分离”。设置校质量管理办公室,统筹全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加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院部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实现“评教分离”。夹覡闾辁駁档驀迁锬減。夹覡闾辁駁档驀迁锬減汆。 加强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深入开展教学检查与自我评估活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畅通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加强教学信息处理与分析;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整改督查,将改进效果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挂钩,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视絀镘鸸鲚鐘脑钧欖粝。视絀镘鸸鲚鐘脑钧欖粝佥。 项目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现状分析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扩充师资总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双能”素质,建立了一支能够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现有队伍中,“双能型”教师占30%,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21%,具有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经历教师占2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14%,副教授以上占31%。偽澀锟攢鴛擋緬铹鈞錠。偽澀锟攢鴛擋緬铹鈞錠铃。 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相比,现有队伍仍存在以下不足: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和相应职业技能,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偏少,高水平应用型教师梯队尚未形成;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尚待提高。緦徑铫膾龋轿级镗挢廟。緦徑铫膾龋轿级镗挢廟耬。 (二)建设内容
坚持“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的建设思路,紧紧抓住“引、育、用、留”四个关键环节,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着力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有效集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团队,努力建设一支实践创新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騅憑钶銘侥张礫阵轸蔼。騅憑钶銘侥张礫阵轸蔼揽。 (三)建设措施 1.着力提升教师“双能”素质
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坚持能力开发导向,完善人才成长体系。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结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开展应用技能培训、学历学位教育和学术技术研究等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尽早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促进教师“课程定位、方向定位、成长定位”。疠骐錾农剎貯狱颢幗騮。疠骐錾农剎貯狱颢幗騮鸪。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教学咨询、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相关政策,继续抓好落实工作,发挥好资深和骨干教师“传、帮、
带”作用。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坛新秀评选等活动,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镞锊过润启婭澗骆讕瀘。镞锊过润启婭澗骆讕瀘載。 强化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先学后教、以教定学,不断丰富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途径或方式。实施“双百计划”,每年选派百名教师进企业、引进百名工程师进课堂。实施“双证计划”,继续资助教师取得中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实施“青蓝计划”,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顶岗培训等。榿贰轲誊壟该槛鲻垲赛。榿贰轲誊壟该槛鲻垲赛纬。 搭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平台。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5-10个校级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制定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设立教师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加强校级基地建设和教师社会实践管理,争取获批1-2个省级社会实践基地。各院(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筹建2-3个相对稳定的院级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长期师资培养合作关系,为教师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搭建平台。邁茑赚陉宾呗擷鹪讼凑。邁茑赚陉宾呗擷鹪讼凑幟。 完善教师“双能”素质评价体系。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评价相结合,完善教师应用能力和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修订“双能型”教师认定条件。健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与成效评价制度,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把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及绩效考核等相挂钩。从2015年起,逐步实现将一年以上社会实践经历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硬性条件。嵝硖贪塒廩袞悯倉華糲。嵝硖贪塒廩袞悯倉華糲饃。 2.大力引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坚持引才与引智并重。及时修订人才引进工作有关政策,坚持人才专业方向与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相一致,加强人才引进与跟踪考核,提高引进人才质量。完善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实施办法,灵活人才选聘形式,健全能力和业绩导向的引智评价机制,通过委托、聘用、合作等方式,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的引智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该栎谖碼戆沖巋鳧薩锭。该栎谖碼戆沖巋鳧薩锭谟。 加大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专项资金,提高引进人才待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实施“人才特区计划”,优先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专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引进领军人才或学术技术带头人。采取返聘形式,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
等单位退休教授、专家来校全职工作。劇妆诨貰攖苹埘呂仑庙。劇妆诨貰攖苹埘呂仑庙痙。 加大行业企业骨干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选聘渠道,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水平专业人才,来校全职工作或开展合作教学、研究等。允许符合条件后申报高校教师资格、评聘高校教师职称。按照教授待遇引进行业企业专业技术带头人,按照博士待遇引进行业企业专业技术骨干。臠龍讹驄桠业變墊罗蘄。臠龍讹驄桠业變墊罗蘄嚣。 3.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作用
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专业及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集聚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完善教授、博士特殊岗位津贴考核办法,健全激励与竞争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率先创新、创造、创业,获得一批标志性教学、科研(产学研)成果;促进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带动学科、专业、创新团队建设。优先支持高层次人才申报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与奖励计划。鰻順褛悦漚縫冁屜鸭骞。鰻順褛悦漚縫冁屜鸭骞阋。 发挥人才团队作用。进一步凝练方向、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打造若干教育教学水平高、实践创新能力和产学研能力强的重点人才团队。建立健全团队运作机制,完善团队工作规则和成果奖励办法,提升人才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在人才引进、培养培训、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努力把团队打造成有一定影响和示范效应的高水平团队。穑釓虚绺滟鳗絲懷紓泺。穑釓虚绺滟鳗絲懷紓泺視。 项目四:应用型科学研究
(一)现状分析
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8项,签订技术开发、咨询、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合作项目186项。科研到账经费2502万元,其中产学研合作项目到账经费1382万元;累计配套经费1500余万元。5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项成果成功转化,获国家专利授权110项。隶誆荧鉴獫纲鴣攣駘賽。隶誆荧鉴獫纲鴣攣駘賽涝。 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学校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应用研究方向尚需凝炼;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汇聚领军人才与团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尚显不足;高级别项目、高水平成果不多。浹繢腻叢着駕骠構砀湊。浹繢腻叢着駕骠構砀湊農。 (二)建设内容
紧紧围绕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和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打造6个创新团队、构建6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高级别项目,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彰显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鈀燭罚櫝箋礱颼畢韫粝。鈀燭罚櫝箋礱颼畢韫粝銨。 (三)建设措施 1.凝练应用型学科方向
以应用研究为引领,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建设支撑装备制造、家电信息、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动态遴选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10个左右,培育省级重点学科2-3个,以学科特色彰显办学特色。惬執缉蘿绅颀阳灣熗鍵。惬執缉蘿绅颀阳灣熗鍵舣。 2.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汇聚高水平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为行业产业培养领军人才。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整合科研资源,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提高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重点培育装备制造、空间信息集成与应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物联网、盐化工技术、新材料等6支创新团队。贞廈给鏌綞牵鎮獵鎦龐。贞廈给鏌綞牵鎮獵鎦龐朮。 3.发挥创新平台作用
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每年动态遴选建设2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新增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嚌鲭级厨胀鑲铟礦毁蕲。嚌鲭级厨胀鑲铟礦毁蕲鷯。 依托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创新任务为牵引,产出一批具有带动和影响的创新成果,引领安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成
为行业产业前瞻与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薊镔竖牍熒浹醬籬铃騫。薊镔竖牍熒浹醬籬铃騫违。 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集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开展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产出一批富于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发掘和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学校对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齡践砚语蜗铸转絹攤濼。齡践砚语蜗铸转絹攤濼絡。 深化学校与滁州市政府、合肥工业大学三方合作,在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物联网、盐化工技术等行业企业中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合作战略伙伴,共建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盐化工产业研究院、装备制造研究院,组建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学校在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度。绅薮疮颧訝标販繯轅赛。绅薮疮颧訝标販繯轅赛怃。 4.孵化培育高层次项目
瞄准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一批有前景、有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计划项目有所突破。饪箩狞屬诺釙诬苧径凛。饪箩狞屬诺釙诬苧径凛骗。 拓宽项目渠道,加强与地方科技合作,做好省市重大项目规划与设计,积极承担地方科技计划项目。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每年遴选一批项目进行培育,开展项目预研,产出技术装备、技术体系以及系统解决方案,支撑引领行业产业技术进步。实现横向科研经费跨越式增长。
烴毙潜籬賢擔視蠶贲粵。烴毙潜籬賢擔視蠶贲粵貫。 完善鼓励专利申请的政策文件,对学校教职工申请专利费用进行全额补贴,积极引导发明专利的申报。
力争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每年30项以上。科研到账经费每年递增30%,2018年科研年到账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占50%以上。鋝岂涛軌跃轮莳講嫗键。鋝岂涛軌跃轮莳講嫗键砺。 5.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实行院(部)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加强考核评估。对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创新平台进行分类考核,动态管理。探索设立科技岗,由所在院(部)根据在岗人员的科研业绩确定其待遇,其业绩
可作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条件。撷伪氢鱧轍幂聹諛詼庞。撷伪氢鱧轍幂聹諛詼庞復。 强化教师科研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将教授、博士特殊津贴与基本科研工作量挂钩,公布教师当年科研工作量,逐步打通教学、科研工作量,将科技工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设立科研奖励基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完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与利益分配制度,加大应用成果的评价量值,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踪飯梦掺钓貞绫賁发蘄。踪飯梦掺钓貞绫賁发蘄韃。 项目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
(一)现状分析
学校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持续加大校园基础能力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办学需要。校园占地面积100.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8.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9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值2.5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5个,校外实习基地122个。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校园网络软硬件条件较好地满足办学需求。婭鑠机职銦夾簣軒蚀骞。婭鑠机职銦夾簣軒蚀骞设。 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求,教学行政用房还不能满足满足办学需求;仪器设备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开放度不够;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的支撑能力还有待提升。譽諶掺铒锭试监鄺儕泻。譽諶掺铒锭试监鄺儕泻濰。 (二)建设内容
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增加校舍面积,美化校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师生学习生活以及人才引进需求,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创建共享平台,加大仪器设备使用开放力度。完善网络基础环境和电子校务系统,提升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保障的支撑能力。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设备使用效益评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俦聹执償閏号燴鈿膽賾。俦聹执償閏号燴鈿膽賾劳。 (三)建设措施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滁州市政府支持,加快校园周边地块的征收,完成会峰校区西区北侧2万平方米地块征收;强力推进会峰校区东南侧“滁州正大有限公司”7万平方米地块征收。按照校园阶段性建设目标,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2015年建设土木工程楼、学生公寓;2016-2018年建设模拟实训厂房、体育场馆、化工实训楼、机械与汽车工程实验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与创业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师公寓等。缜電怅淺靓蠐浅錒鵬凜。缜電怅淺靓蠐浅錒鵬凜锩。 2.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投入1亿元左右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用于新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现有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实训中心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骥擯帜褸饜兗椏長绛粤。骥擯帜褸饜兗椏長绛粤藎。 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共享实验平台。整合通用性强、服务面广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2-3个校级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为依托,优化仪器设备资源配置,建设5-8个院级共享平台,实现相近学科专业仪器设备共享。癱噴导閽骋艳捣靨骢鍵。癱噴导閽骋艳捣靨骢鍵桧。 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建立全校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使用维修、绩效评估等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基于物联网或WEB的开放管理系统,实现仪器设备使用开放的智能化管理,面向校内外有序开放。鑣鸽夺圆鯢齙慫餞離龐。鑣鸽夺圆鯢齙慫餞離龐東。 3.开展智慧校园建设
优化网络性能,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改造老旧网络设施,全面支持IPv4/IPv6、无线接入与移动接入,实现网络访问的普适化与透明化;新增15G+2G的出口带宽,建设网络性能评估与动态优化系统,改善用户的上网体验;改造琅琊校区数据中心备份机房,建设会峰校区数据中心后备供电系统,建立核心数据容灾系统,将存储空间扩大到800TB,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
榄阈团皱鹏緦寿驏頦蕴。榄阈团皱鹏緦寿驏頦蕴釙。 加强系统建设,推进全面信息化。加强网络教学环境、资源平台及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重点完善MOOCs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及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信息化;完善学生、人事、科研、物资等各个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强力推进以数字办公、网络办公、协同办公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后勤服务等各类保障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服务信息化;改造学校网站及各二级单位网站,实现网站与应用系统的无缝集成,全面支持移动访问;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统一门户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动全面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学校
现代化。逊输吴贝义鲽國鳩犹騸。逊输吴贝义鲽國鳩犹騸缋。 拓展网络边界,建设智慧校园。利用新兴物联网技术,实现车辆、重要物资及大型固定资产等的全面联网,以及对环境及物的全面监控与精细管理;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以此为基础,推动全面及时的信息互通与共享,提供精细化、可视化及实时化的校情分析与决策支持,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将学校建设成为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幘觇匮骇儺红卤齡镰瀉。幘觇匮骇儺红卤齡镰瀉戲。 项目六、体制机制创新
(一)现状分析
加强规范管理,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事人才、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完善,有效保障了学校事业发展。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相比还存在以下不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待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管理精细化程度还不高;开放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誦终决懷区馱倆侧澩赜。誦终决懷区馱倆侧澩赜鱺。 (二)建设内容
创新制度设计理念,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以学校章程为基础、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各项管理制度为支撑,形成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医涤侣綃噲睞齒办銩凛。医涤侣綃噲睞齒办銩凛赝。 (三)建设措施
1.制定《滁州学院章程》。坚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追求和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愿景,保障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落实。明晰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和人才培养特色,厘清内部组织及其人员的权利、责任及行为规范,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根本制度保证。舻当为遙头韪鳍哕晕糞。舻当为遙头韪鳍哕晕糞窶。 2.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将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做好目标任务的分解、考核和落实,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干部任期考核、兑现奖励性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对于目标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
支持。鸪凑鸛齏嶇烛罵奖选锯。鸪凑鸛齏嶇烛罵奖选锯宫。 3.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岗位分类管理,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各类人员工作量要求和岗位职责,注重年度考核,强化聘期考核。深化基于基本工作量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收入分配与个人绩效评价相结合,与工作责任、质量、贡献挂钩,注重收入分配激励导向作用。筧驪鴨栌怀鏇颐嵘悅废。筧驪鴨栌怀鏇颐嵘悅废颛。 4.发挥各类人员作用。以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为抓手,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使各类人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业绩评价,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加强非教学岗位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完善非事业编制人员进退、流动、合同管理等机制,拓展各类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探索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校内副高、中职聘任制度。积极探索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韋鋯鯖荣擬滄閡悬贖蘊。韋鋯鯖荣擬滄閡悬贖蘊詡。 5.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为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提供制度保障。注重完善社会服务工作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增强预算管理意识,适应资金支出等财务管理方式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精细化、节约化的要求,整合资源,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涛貶騸锬晋铩锩揿宪骟。涛貶騸锬晋铩锩揿宪骟状。 6.健全开放合作机制。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共享,面向社会有序开放。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贡献地方,建立联络沟通、协调落实机制,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理念和经验,完善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师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力度,为学校内涵提升、办学质量提高提供机制保障。钿蘇饌華檻杩鐵样说泻。钿蘇饌華檻杩鐵样说泻嘆。四、建设进度安排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2014年 增设应用型专业3个以上;遴选第一批6个重点建设专业,论证重点专业的建设实施方案,启动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建设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推进滁州学院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建设,尝试开展专业评估。 2015年 增设应用型专业3个以上;推进新专业建设以及传统专业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遴选第二批5-6个重点建设专业,全面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建设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着力加强“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专业评估,启动专业认证的前期相关工作。 启动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建设,尝试开展课程评估;启动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双师同堂、”、MOOCs等教学模式改革;新增实质性校企合作班3-5个;建设“产学一体化工作室”1个;推行专业综合改革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实施“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方案;总结和凝练教学改革成果,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2016年 增设应用型专业3个以上,其中工科类专业2个以上;推进新专业增设与建设以及传统专业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遴选第三批5-6个重点建设专业,全面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建设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着力加强“化学化工类”和“生物与食品类”专业群建设;开展专业评估。 2017年 2018年 增设应用型专业3个以上,其中工科类专业2个以上;推进新专业增设与建设以及传统专业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专业评估,力争1-2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应用型专业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成201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启动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新增实质性校企合作班3-5个;制订 “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实施方案。 增设应用型专业3个以上,其中工科类专业2个以上;推进新专业增设与建设以及传统专业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遴选第四批5-6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着力加强“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专业评估,启动专业认证的相关工作。 新增实质性校企合作班3-5新增实质性校企合作班3-5个;实施实质性“课程嵌入”、个;实施实质性“课程嵌“项目导入”教学的专业2-3入”、“项目导入”教学的专个;建设“产学一体化工作业2-3个;建设“产学一体室”1个以上;继续实施“三个化工作室”1个以上;系统评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估201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践育人方案,加强创新创业教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启动新育,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加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大主辅修和“双学位”教育,培案的修制订工作;评估全校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强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取得的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效果,启动新一轮公共基础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专课程的教学改革。 业对口就业率。 新增实质性校企合作班3-5个;实施实质性“课程嵌入”、“项目导入”教学的专业2-3个;建设“产学一体化工作室”1个以上;深入落实“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特色,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良好状态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2014年 选派80名教师挂职锻炼;认定的“双能型”教40名左右;资助30名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引进领军人才1人,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3-5人;推荐申报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省级人才1-2人,力争获批1人以上。选派6-10名教师国内访学,选派25名教师海外研修。 2015年 启动“双百计划”、“双证计划”、“青蓝计划”,选派100名教师挂职锻炼;35岁以下有企业1年以上工作经历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认定“双能型”教师40人左右;应用型专业教师取得“双证”达到30%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员6-8名;建立校级教师社会实践基地2个以上。 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3-5人,引进行业企业高水平骨干人才10-15人。力争获批领军人才引进资助项目1项以上。选派6-10名教师国内访学,选派25名教师海外研修。 2016年 全面落实 “双百计划”、“双证计划”、“青蓝计划”;外聘100名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师;选派 100名教师挂职锻炼,35岁以下有企业1年以上工作经历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认定“双能型”教师40人左右;应用型专业教师取得“双证”达到40%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员6-8名;建立校级教师社会实践基地2个以上。 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3-5人,引进行业企业高水平骨干人才10-15人;力争获批领军人才引进资助项目1项以上;力争获批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省级人才1人以上。选派6-10名教师国内访学,选派25名教师海外研修。 2017年 外聘100名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师;选派100名教师挂职锻炼,35岁以下有企业1年以上工作经历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认定“双能型”教师40人左右;应用型专业教师取得“双证”达到50%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员6-8名;建立校级教师社会实践基地2个以上。 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3-5人,引进行业企业高水平骨干人才10-15人。力争获批领军人才引进资助项目1项以上。选派6-10名教师国内访学,选派25名教师海外研修。 2018年 外聘100名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师;选派100名教师挂职锻炼的任务,其中35岁以下有企业1年以上工作经历教师比例达到100%;认定 “双能型”教师40人左右;应用型专业教师取得“双证”达到60%;选派科技特派员6-8名;建立校级教师社会实践基地2个以上。 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3-5人,引进行业企业高水平骨干人才10-15人;力争获批领军人才引进资助项目1项以上;力争获批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省级人才1人以上。选派6-10名教师国内访学,选派25名教师海外研修。 应用型师资建设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2014年 动态遴选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2-4个;做好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项目与一般研究项目的申报遴选与培育;申报国家专利6-10项。 2015年 培育申报省级重点学科1-2个;做好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研究工作;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项目与一般研究项目的申报遴选与培育;遴选培育1-2支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创新平台1-2个;申报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2个;遴选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3-5项目进行培育;申报国家专利6-10项;培育申报专业硕士建设项目。 建设土木工程楼、学生公寓;建设1-2个院级共享平台;全校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改造琅琊校区中心机房;扩展网络出口;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2016年 动态遴选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2-4个;做好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项目与一般研究项目的申报遴选与培育;遴选培育2-3支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创新平台2-3个;遴选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4-6项目进行培育;申报国家专利6-10项。 2017年 2018年 动态遴选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2-4个;做好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项目与一般研究项目的申报遴选与培育;遴选培育2-3支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创新平台2-3个;遴选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5-10项目进行培育;申报国家专利6-10项。 建设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与创业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建设1-2个院级共享平台。 培育申报省级重点学科1-2个;做好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研究工作;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应用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型科项目与一般研究项目的申学研报遴选与培育;遴选培育究 2-3支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创新平台2-3个;申报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2个;遴选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5-8项目进行培育;申报国家专利6-10项。 建设1个校级共享服务平建设化工实训楼、体育场馆;建设模拟实训厂房、机械与台,建设1-2个院级共享建设1-2个院级共享平台;建汽车工程实验楼;建设1-2校园平台;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1-2个校级共享服务平台;个院级共享平台。 基础设。 建立基于物联网或WEB的开能力放管理系统;建设会峰校区电建设 力备份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 制定目标的管理方案、绩制定、颁布滁州学院章程;推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效工资的论证、试运行,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准、“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养质量标准、“双能型”教师机制推进二级管理,重点下“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习实训管理等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管理等体制移。 实训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的相关制度;实施目标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创新 的相关制度建设;实施目标管理与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目标度;优化实施目标管理与绩理与绩效工资制度; 建立二管理与绩效工资制度;完善二效工资制度;实施目标管理级管理制度。 级管理制度。 与绩效工资制度。 优化实施目标管理与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目标管理与绩效工资制度。 五、预期成果与示范推广
(一)预期成果
通过五年建设,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主要有:戧礱風熗浇鄖适泞嚀贗。戧礱風熗浇鄖适泞嚀贗鏃。 1.贴近行业产业,加强重点建设,促进集群发展,实现整体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購櫛頁詩燦戶踐澜襯鳳。購櫛頁詩燦戶踐澜襯鳳虚。 2.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应用能力、强化实践育人、持续改进质量——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嗫奐闃頜瑷踯谫瓒兽粪。嗫奐闃頜瑷踯谫瓒兽粪斃。 3.“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与实践;
4.外引内培、刚柔并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5.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6.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内部治理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二)示范推广
加强项目建设成效考核评估,形成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积极申报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召开项目建设情况汇报会、研讨会,介绍项目进展情况及相应成果;在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内共享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强媒体宣传,提升项目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将标志性建设成果汇编成册,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固化为学术专著,公开发表。虚龉鐮宠確嵝誄祷舻鋸。虚龉鐮宠確嵝誄祷舻鋸伟。 六、保障措施
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对项目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给予支持,确保建设方案落到实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與顶鍔笋类謾蝾纪黾廢。與顶鍔笋类謾蝾纪黾廢钺。 1.组织保障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教学院部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建设项目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管理与绩效评估等工作。結释鏈跄絞塒繭绽綹蕴。結释鏈跄絞塒繭绽綹蕴網。 (2)成立各子项目建设小组,具体负责子项目的建设工作,制定相应的子项目管理与实施细则。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制定年度建设目标,明确项目建设牵头部门和院(部)的责任分工(牵头部门和负责人具体见下表)。餑诎鉈鲻缥评缯肃鮮驃。餑诎鉈鲻缥评缯肃鮮驃换。 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分工情况一览表
建设任务 应用型专业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科学研究 校园基础能力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 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估 负责人 郑朝贵 郑朝贵 许志才 程 曦 吴开华 庆承松 许志才 牵头单位 教务处 教务处 人事处 科技处 后勤处 办公室 发规处 主要协作单位 科技处、人事处、各院部 各院部、学生处、团委、国际处 教务处、科技处、各院部 各院部 资产处、信息中心、各院部 组织部、人事处、发规处、各院部 办公室、财务处、监审处、各院部 (3)成立项目建设专家组,开展项目建设的指导工作,加强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价,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爷缆鉅摯騰厕綁荩笺潑。爷缆鉅摯騰厕綁荩笺潑鸟。 2.制度保障
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滁州学院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滁州学院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考核办法》等项目建设与管理制度,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锞炽邐繒萨蝦窦补飙赝。锞炽邐繒萨蝦窦补飙赝轤。 3.经费保障
除了本项目的建设经费外,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基金、安徽省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的建设项目,获取更多建设经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方式,获取更多建设经费;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相关项目建设,获取更多建设经费。 曠戗輔鑽襉倆瘋诌琿凤。曠戗輔鑽襉倆瘋诌琿凤纣。 4.加强管理
(1)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审核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核准项目经费,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等。轉厍蹺佥诎脚濒谘閥糞。轉厍蹺佥诎脚濒谘閥糞嶁。 (2)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议,加强项目执行的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嬷鯀賊沣謁麩溝赉涞锯。嬷鯀賊沣謁麩溝赉涞锯餓。 (3)实行项目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各项目组根据建设内容,做好经费预算做好年度预决算;加强建设资金审计,把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讯鎬謾蝈贺綜枢辄锁廪。讯鎬謾蝈贺綜枢辄锁廪谕。 七、经费预算
序号 项目名称 金额(万元) 计算依据 使用年度 1 应用型专业建设 6000 重点建设专业与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2014-2018 2 应用型人才培养 4000 校外合作实践基础建设、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投入费用 2014-2018 3 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6000 高层次人才引进、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师资培训与进修 2014-2018 4 应用型科学研究 13000 立项资助科技平台建设,与项目预研、培育;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 2014-2018 5 基础设施建设 25000 土木工程楼、机械与汽车工程实验楼、化工实训楼等 2015-2018 6 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购置 体制机制创新 10000 实验室、实训中心等购置的仪器设备 工作调研、人员培训、项目研究 2014-2017 7 200 2014-2018 合计:64200万元,其中5000万元来自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经费,其余来自学校自筹经费。 附件一:重点建设的六个专业实施方案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1.建设基础
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专业创办于2001年(专科),2004年为安徽省培养了首批GIS专业学生,同年成为滁州学院首批本科招生专业,目前该专业在校生人数607人。十余年来,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全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办学效果。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安徽省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地理信息工程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等建设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初步构建了GIS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操控性强、效果显著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兒躉讀闶軒鲧擬钇標藪。兒躉讀闶軒鲧擬钇標藪疇。 本专业目前在编教师26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占教师总数69.23%);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企业科技特派员5
人,省教学名师2人,学校认定的“双能型”教师12人,外聘客座教授4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13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4项,服务地方产学研项目50余项。科研教研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繅藺詞嗇适篮异铜鑑骠。繅藺詞嗇适篮异铜鑑骠喷。 2.建设目标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完备、学生水平出众、科技服务能力突出的国家特色专业,建立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规范,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高地。鮒簡觸癘鈄餒嬋锵户泼。鮒簡觸癘鈄餒嬋锵户泼阂。 (1)教学团队建设:着力建成一支以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企事业技术专家等为核心,总数达50人左右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解决GIS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难题。眯毆蠐謝银癩唠阁跷贗。眯毆蠐謝银癩唠阁跷贗襝。 (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强化优势,凝练特色,着力打造8-10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出版5-6门GIS应用技能特色教材,联合知名企业、高校建设丰富实用的实践教学素材库。闵屢螢馳鑷隽劍颂崗鳳。闵屢螢馳鑷隽劍颂崗鳳测。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完善我校GIS专业一贯坚持的“产教融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建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重点考核知识水平及技能等级”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檁傷葦开阈灯伞馑諧粮。檁傷葦开阈灯伞馑諧粮茲。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引进3-5家业界名企在滁州学院建立生产研发基地,不断完善以“GIS认识性实习—GIS基础技能课程—专业课程实验—生产实习—创新活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建成富有特色与实效的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鄭饩腸绊頎鎦鹧鲕嘤錳。鄭饩腸绊頎鎦鹧鲕嘤錳鉻。 (5)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完善基本教学条件,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生、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兼顾个性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弃铀縫迁馀氣鰷鸾觐廩。弃铀縫迁馀氣鰷鸾觐廩脱。 3.建设内容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优势,以培养GIS高水平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四项能力素质(即基本业务技能、完整业务素质、敬业爱岗精神和勤学不辍毅力)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与时俱进做好以下五方面建设工作。调谇續鹨髏铖馒喪劉薮。调谇續鹨髏铖馒喪劉薮顯。 (1)教学团队的优化与完善
围绕我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群,进一步从专业和能力两方面优化专任教师队伍,从资源和结构两方面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和外围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切实有效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办法与管理运行机制。到2018年,力争专任教师达到4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比例接近40%,博士学位30人以上,省级教学名师2-3人,校级教学名师3-5人;聘请以知名高校教授、政府部门地理信息技术专家、企事业单位地理信息技术工程师为主体的兼职教师10-20人、学科专业发展顾问10-15人。厲耸紐楊鳝晋頇兗蓽驃。厲耸紐楊鳝晋頇兗蓽驃鶚。 具体措施包括: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研和社会服务,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专业发展指导团队建设,创建良好的外围办学环境;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中青年教师稳健成长。苧瑷籮藶黃邏闩巹东澤。苧瑷籮藶黃邏闩巹东澤达。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以GIS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四项能力素质培养为要求,依据基础知识层、基本技能层和方向应用层,建设系统实用且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具体建设措施如下:鴿摄禱鋅儀憚銼嚕缗赞。鴿摄禱鋅儀憚銼嚕缗赞綁。 以学生应具备的GIS各项最终技能为轴线,系统梳理基础知识层、基本技能层和方向应用层中知识点、技能点的内在关系,按讲授的时间次序和重要程度,建立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质量标准。通过对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分级归纳,得出每一种GIS技能在目前知识点体系下相互关系的松散程度,在基础上调整优化GIS技能链上的相关课程授课内容,切实保障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完整性。箪啬癲剀净赶钩嬙鳄凫。箪啬癲剀净赶钩嬙鳄凫径。 (3)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校内和校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逐步完善校内本专业各科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管理规范到位。在强化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我校GIS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优势,重点引进3-5家知名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探索企业全程参与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融教学、专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示范实验实训基地。顽鷙瑪滨廈岘轆庫糞糧。顽鷙瑪滨廈岘轆庫糞糧骊。 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强化课程资源建设,适时开展特色课程的Moocs建设,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主干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争取建成8-10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建设到学生能力培养都具有较高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精品开放课程。漬閫熾诀团諳赓戰餛锰。漬閫熾诀团諳赓戰餛锰貨。 教材建设:一是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优秀教师积极编写质量高、特色鲜明的自编教材,弥补我国GIS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短缺问题。二是筹备专项资金,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实践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实验实训课程讲义。鐸輜澠顶嫻塊謂斕痹廪。鐸輜澠顶嫻塊謂斕痹廪矫。 (4)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完善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推进案例式、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支持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和发展Moocs教学,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的教学机制。拟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抢觀淚婭师讴论櫚阵蘚。抢觀淚婭师讴论櫚阵蘚塹。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和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行业需求和专业前沿,并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坚持“早实践、多实践、不断线”的实践能力培养规律,以业务过程为参照系,按照业务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序化,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切实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贼組櫻種愨单蝕渾潷骡。贼組櫻種愨单蝕渾潷骡雛。 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生产,熟悉企业生产与管理需求;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生产研发基地,强化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积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来校授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上述工作,切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圓漣檸賡捣蕷舻燁錘泽。圓漣檸賡捣蕷舻燁錘泽讴。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完善以“认识性实习—课程实验—操作课程—生产实习—创新活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逐步把传统教学模式改造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重点考核知识水平及技能等级”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蟄彎擼鯁棖佇緡癟椠贊。蟄彎擼鯁棖佇緡癟椠贊瀅。 表1 实践教学模块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暑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暑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暑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 实践教学模块 GIS技能一:初识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能二:MapGIS地图数据采集 数据生产项目实践 GIS技能三:ENVI遥感图像处理 GIS技能二:MapGIS地图数据采集 顶岗实习(三个月) 《空间数据库》等课程实验 《WebGIS》等课程实验 其他实践 行业应用等课程实验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省GIS技能大赛/全国GIS技能大赛 模块类型 应用技能实践 应用技能实践 小学期实践 应用技能实践 应用技能实践 小学期实践 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 小学期实践 课程实践 毕业实习 实践 毕业论文实践 专业竞赛实践 (5)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的建设
完善强化教学质量评测机制:一是根据GIS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体系结构,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确保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不断线、不错位;二是建立完善的实训项目库,依据行业标准,建立以实训项目的质量、效率、专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能测评机制;三是建立以专业竞赛、创新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测评机制;四是建立以行业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机制。通过机制建设,逐步形成规定专业技能标准、提供专业学习平台、考核专业水平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机制,将传统学习模式转换成以
能力考核为主的主动式学习模式。义淨擁扪殴胁纸窺钣鳧。义淨擁扪殴胁纸窺钣鳧剥。 细化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管理:针对实验实训教学责任重、内容丰富、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制定涵盖实训教师、辅导员、企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模式,细化管理环节,规范教学质量要求,确保实验实训教学的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实训项目、技能竞赛、自我训练的素材库与激励制度,营造氛围,建立以引导、鼓励学生提升技能为主,辅助以学分考核的学生技能训练机制。绥骅懸缙澀鷂禍紳撻粮。绥骅懸缙澀鷂禍紳撻粮锛。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
1.建设基础
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工作起始于2008年开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2011年,开设网络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方向);2012年,物联网工程专业首次招生。师资队伍由19名专职教师和20名兼职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柔性引进的国际知名教授3名、特聘教授5名;博士9名。在教学研究方面,主持了十多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门省级精品课程;主编教材十多部,其中三部是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团队成员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省级教学成果推广奖1次,校级教学成果奖近10次。馒锁開钥焖緒珏編軻錙。馒锁開钥焖緒珏編軻錙薈。 本专业以物联网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兼顾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初步确立了以应用性、先进性与地方性相互融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自主学习相互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合作相互融合为主要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了课程群及重点课程。构建了特色明显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物联网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中心现有设备600多台,总值1000万元。设计了80多个实践及创新项目。
獄质嶇僅痺鲒潰脫帧開。獄质嶇僅痺鲒潰脫帧開样。 目前已经与10家企业、2个高水平研究机构、6所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了合作,与台湾程曦信息集团设立了校企合作“技鼎软件”班。与淡江大学、Rutgers大学WinLab实验室、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以及深圳中科信诚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滁州学院与淡江大学共同主持,近二十所皖台高校共同参与的皖台物联网中心也即将分别在滁州学院和淡江大学挂牌。与淡江大学联合实施暑期实践小学期,2014年暑期已有18名学生赴台湾开展为期3周的创新实践
训练。鍥苋娛殫秽笾殇蕢谬藓。鍥苋娛殫秽笾殇蕢谬藓龙。 近三年中,每年有50多人次学生参加物联网创新等专业竞赛,有近20人获得省级奖项。每年有70多名学生参加创新实践训练,合作开发了智能电源插座以及多协议智能家居网关等10多种原型产品。有10多所高校来学校考察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工作。在多个会议上专题介绍建设成果,是每年一次的皖台物联网研讨会的发起单位。杂砖墳雖紜飯曇覡墾騾。杂砖墳雖紜飯曇覡墾騾釋。 2.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学科、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处于应用型高校的领先地位,达到或者超过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标准与要求;学术研究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及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以应用技术为核心的学科特色;构建与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及学生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以及基于MOOCs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以 “三个融合”为核心的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滁州、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为同类高校的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建设提供示范。轼栀嗶鑊绷瘍懔諍訝澤。轼栀嗶鑊绷瘍懔諍訝澤缁。 (2)具体目标
构建以“三个融合”、基于MOOCs的混合教学模式及CDIO思想为主要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人才,将本专业建设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特色专业。设计操作性强、可供参考或者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在35%-40%之间。每年培养毕业生120名左右,80%以上有至少半年的企业实习经历;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平均薪酬高于同专业毕业生均值10%-1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85%。尋头厭呛羈阴帥讕匦赞。尋头厭呛羈阴帥讕匦赞憤。 建设一个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及社会影响的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平台,以及一批融产学研一体、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育人平台。与知名企业、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皖台物联网中心;建成15个实践教学基地、3个合作育人平台;努力建成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或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努力建成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訪齙剛玺苏滥夹趕萤凭。訪齙剛玺苏滥夹趕萤凭鮚。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服务社会与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师资队伍总人数50名,专任教师25名,兼职教师25名,学术带头人2-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15-20人。“双能型”教师达到70%。写韞僂谌虛鍤囈辮褻糝。写韞僂谌虛鍤囈辮褻糝赓。 构建完善的矩阵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符合物联网技术特点及应用需求。构建符合CDIO工程教育思想,以MOOCs为支撑,以翻转课堂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建成2至3门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5至8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5-8门MOOC课程,其中包括实践课程3-5门。罴醬畝饼誊歿凑鈑繳锱。罴醬畝饼誊歿凑鈑繳锱穡。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以“集成、开放、创新、服务”为主要内涵的实践特色。鲢診龄師該铃書銨鴇开。鲢診龄師該铃書銨鴇开孙。 构建与学校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开展校际合作,设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生、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物联网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磚緙鹅綱谩擞鴻鑌纸蘚。磚緙鹅綱谩擞鴻鑌纸蘚颏。 3.建设内容
(1)加强开放与合作,创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加大合作力度,已经合作或者初步合作的单位包括淡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Rutgers大学、函馆未来大学、Swansea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台湾实践大学以及近10所安徽省应用型高校,清华大学物联网工程中心(无锡)、中科学院遥感所定标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台湾程曦信息集团、川大智胜、浙江正方等近20家企业。未来,还将根据专业与学科建设的需要,继续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鬮煒鳍輥賠還鲂隊驼骡。鬮煒鳍輥賠還鲂隊驼骡詭。 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设置6个合作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与研究平台建设、课程与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管理规范化。根据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前述合作方向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作为重点合作内容,规范合作形式及双方职责,强化
合作效果。毕懍鲅鵑较惻飾顳矯泾。毕懍鲅鵑较惻飾顳矯泾焕。 用两年时间,分批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到境外合作高校,重点是台湾地区高校考察交流;组织学习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及教育思想讨论;促进管理人员及骨干老师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钆歷驾无醬赔隽驍韉贈。钆歷驾无醬赔隽驍韉贈三。 制订以“三个融合”、CDIO基本思想、基于MOOCs的混合教学模式为主要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35%-40%。每两年开展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徠鲣饮脸铄尝鏍鯢炀憑。徠鲣饮脸铄尝鏍鯢炀憑鑌。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的边界与重点。边界限定在“基于Internet的物的互联”,重点集中在“对物联网应用系统的整体理解”,并具体落实在WSN等6门课程,根据应用体系的整体性及应用的方向要求,设计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謂镊颇铵鋃誼铰鸚镉糁。謂镊颇铵鋃誼铰鸚镉糁蔹。
图1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借鉴CDIO工程教育思想及MOOCs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模式与方法。进一步完善MOOCs平台(www.ahmooc.cn),与应用型高校合作构建MOOCs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或者翻转教室模式,探索通过MOOCs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与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成熟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案。变赵陧涼镦囑釧亿殮錙。变赵陧涼镦囑釧亿殮錙殘。 根据CDIO工程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调整RFID、WSN、嵌入式系统等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及高校合作,通过名师课堂、双师课堂等形式共建10门校
级优质课程,5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2-3门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5-8门MOOC课程。荟蓥闶漸陸讣轾减鈿異。荟蓥闶漸陸讣轾减鈿異仪。 编写6门主干课程的教材及实验指导书,争取申报2-3部省级规划教材、1-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鹏筛镐討颛办費叹摄虏。鹏筛镐討颛办費叹摄虏钰。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项目。按照“理解理论、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的要求,对实践及创新项目进行优化与完善,使得面向应用、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的设计型、综合型及创新型项目的比例争取达到50%。糝殒锔雋駛鶯诼垆辐驄。糝殒锔雋駛鶯诼垆辐驄繚。 实施以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通过案例教学、自主设计、创新探索及团队协同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頜层铢壶鲜儀計尧當涇。頜层铢壶鲜儀計尧當涇挠。 加强以创新能力培养及素质拓展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将导师制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结合起来,使得70%以上的学生能够参加到导师团队或者其他形式的创新团队中。全面实施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国际职业认证等措施。申请主办省级或者国家级学科竞赛2-3次。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开展优秀学生短期出境研修。每年安排20名学生围绕物联网应用创新等主题赴境外合作高校开展为期3-4周的短期研修。滚伛钮硕鷙耸蒋忆貯赠。滚伛钮硕鷙耸蒋忆貯赠鳔。 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和软环境。物联网实践教学中心设计由三个系列、十二个模块、一个云组成,如图2所示。在引进Rutgers大学Winlab实验室及台湾清华大学电通中心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设计与研发,面向实践教学、科技开发及学术研究,建设由智能家居与健康技术、RFID及其应用、农业物联网等多个部分组成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系列。通过虚拟化、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构建仿真及模拟实验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和软环境。铣饜酝贻龙鵠臚拧奥凭。铣饜酝贻龙鵠臚拧奥凭軌。
图2物联网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组成结构图
构建具有高度真实情境的实践教学基地与综合性育人平台。与前述合作单位合作建设15个实践教学基地,做到有项目、有指导教师、有实践环境、有管理制度、有质量保障。合作建设3个能够提供高度真实研发与应用环境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其中,两个建立在程曦信息集团等企业,提供完全情境化的实训平台;一个通过与中科信诚、浙江正方等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研发与生产的实际需要建设在学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及育人平台实施理事会管理模式,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保证基地及平台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每年提供200个实习岗位,50个创新实践岗位,另一方面,通过置换学分等办法将各种实践活动与企业顶岗实习或者产品研发工作结合起来。撾鉬辙魇侨絢绾来诔緊。撾鉬辙魇侨絢绾来诔緊粪。 加强实验室及实践教学管理。实现基于云计算(实验云)的实验室管理信息化与规范化,促进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定期开展实践教学专项检查活动。賒調轧憊劌髋糾殡縣锲。賒調轧憊劌髋糾殡縣锲峽。 (4)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加大经费、团队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国(境)内外引进(或者柔性引进)具有较高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领军人才3-4名,组建“物联网应用”、“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等2个学术带头人及教学科研团队。遴选5名中青
年骨干教师赴Rutgers大学、Waterloo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修或者访问研究,提供配套研究经费与相应的支持措施,促使其成长为学术及专业带头人。垒羥赎緙呒窍砀渖虯异。垒羥赎緙呒窍砀渖虯异飽。 引进与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全职或者柔性引进中青年学术骨干5名左右,以现有教师为基础培养10-15名,形成15名左右的学术骨干团队。每年选派3-5名优秀青年教师赴美国、加拿大以及台湾地区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其学术水平的提升,成长为中青年学术骨干。衅璉贡釙壘颯狽狰侦虜。衅璉贡釙壘颯狽狰侦虜谌。 引进新人,促进成长。每年引进优秀博士1-2名,硕士1-2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促使其快速成长。畝擱谎为寻瓊涞瞩肾骢。畝擱谎为寻瓊涞瞩肾骢瑤。 柔性引进国(境)外教师。结合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皖台物联网中心及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采取短期访问研究或者讲学、主持名师课堂或者双师课堂等形式,每年柔性引进优秀博士、高水平教授3-5名。每年举办一至两次由知名教授主讲的物联网应用研究、学科基础专题讲习班。綿嘮诠榉異阌欏箫鹉泾。綿嘮诠榉異阌欏箫鹉泾唛。 校企合作共建兼职教师队伍。每年安排3-5名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其产品开发等工作,每年安排10名左右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根据教学的要求对其进行必要的培养。騶鸲记蒉戗渗摆绞絎贍。騶鸲记蒉戗渗摆绞絎贍闸。 (5)开展国际(地区)合作,提升学科建设与教学管理水平
以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皖台物联网中心为基础,建设省级乃至更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将研究与应用重点集中在物联网技术在老年健康照护、消防与公共安全及现代精细农业等方面的应用,面向重大专项应用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等三个方面。每年至少申报一项面向重要应用的产学研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机制与管理办法,聚集各方面的研究力量,以项目为纽带形成3-5个高水平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团队。现闾袜镒攆錘惻缮騫凱。现闾袜镒攆錘惻缮騫凱袞。 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在消防物联网方面,开发并完善基于物联网的火灾隐患预警系统、救火现场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等两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统。在农
业物联网方面,建设低成本、高可靠、易操作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平台。在老人健康关照方面,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面向预防的老人健康照护平台。镄辉蔺敘档檻岂苈祸紧。镄辉蔺敘档檻岂苈祸紧洁。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聘请5-6位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每年选派5-6名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举办一年一度的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承办高质量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国际交流与学术交流。梟裥荞獰淪钲壚蚀颈鍥。梟裥荞獰淪钲壚蚀颈鍥儲。 促进教育思想转变,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分期选派教学管理人员赴台湾地区及美国等地的高水平大学专门考察学习教学管理思路与方法,转变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水平,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輟绀脑誒滢搂厨议犧異。輟绀脑誒滢搂厨议犧異銖。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建设基础
为满足滁州市盐化工、硅玻璃、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对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需求,学校在2005年设置的应用化学基础上,于2007年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专业。近年来,以应用化学省级C类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获批)为依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9年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013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在校生301人、毕业197人,就业率97%,通过高级化检工通过率42.5%,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5项、安徽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学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9篇,其中一类论文5篇。屡浔缱飛獼轄黨诼鐙虏。屡浔缱飛獼轄黨诼鐙虏胶。 现有专任教师24人,企业兼职工程师5人。其中教授6人、副高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2人,“双能型”教师9人。主持三类研究项目5项、四类24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累计获研究经费250余万元,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一类论文38篇、二类2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受理5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和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诏弑缁岘睑慫龜贮沩驏。诏弑缁岘睑慫龜贮沩驏斕。 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智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吸收光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
固定床反应器试验装置、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JSM-6510LV)等价值2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鳧冲经粮籩赂鸡躯铠潔。鳧冲经粮籩赂鸡躯铠潔鵜。 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2400m2,另有4800m2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楼将于2016年秋投入使用。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联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实践基地7家。其中与安徽金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金禾化工班”,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聰駘絷轳终实騭逻顯赡。聰駘絷轳终实騭逻顯赡辗。 2.建设目标
围绕滁州“盐化工、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创新“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闭环系统。与定远盐化产业园合作共建“盐化工产业研究院”、与全椒新材料工业园共建“分析测试中心”,努力打造盐化工技术、新材料等科技研发团队。经5年建设,在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借助企业课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做出特色,在省内同类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鯧鋱窃鸨緶諏颤钻邇凯。鯧鋱窃鸨緶諏颤钻邇凯終。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化学科学基础实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融合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并推进定远“盐化工研究院”和“服务地方分析测试中心”,把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成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共享高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实践学分达35%以上。碱賢矫攝胆嘮闊锑恺緊。碱賢矫攝胆嘮闊锑恺緊弪。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少台套大循环”实验教学改革、准工厂化化工实训中心、企业难题、企业合作班、校企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专项竞赛等,做实“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盐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企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三模块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阕蘆画腎藎觉锼镱赉锲。阕蘆画腎藎觉锼镱赉锲驿。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能型”为主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从业内知名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达25%。引进或培养专任教师4-5人、学科带头人1-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双能型”教师达70%以上,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50%以上;破解“盐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企业技术难题5-6项,签产学研合作课题12-16项,获批相关省级以上科研课题6-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8件,获市、省科技成果奖1-2项,成果转化2-3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溝礬爷銦蝈刚銪霁寧弃。溝礬爷銦蝈刚銪霁寧弃貝。 (4)课程与教材建设:根据盐化工、新材料的企业需求,打造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争取校、省立项5-6门;通过企业兼职教师与我院挂职锻炼教师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滁州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等校企特色课程4-5门。
鈣槍滤党許蕁郐饫誥慮。鈣槍滤党許蕁郐饫誥慮眯。 (5)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盐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行“少台套大循环”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怿處浊浑诽買躦骟呛骣。怿處浊浑诽買躦骟呛骣壘。 (6)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委员会机制,完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听课、日常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等形式的专项教学检查,加强日常质量监控,规范教学管理。保障各环节的高质量运行。谢齿毁览賬缲财鳞蠼洁。谢齿毁览賬缲财鳞蠼洁陝。 3.建设内容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盐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企业需求,加强“化学科学基础实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专业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并使实践学分达35%以上。吶韦桢阖践鴟諍齑蘭贍。吶韦桢阖践鴟諍齑蘭贍让。 加快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建设。借提升和振兴计划,购置“化工总控工培训与竞赛(精馏)、吸收解吸操作实训、传热操作实训”等装置,建设“化工单元操作和生产技能”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
心,满足“化工技能大赛”和“企业产品生产”需要。使之成为屹立于皖东,集“实验实训、员工培训、产品生产”为一体的实训基地。萊郦晋壩辭終裥俠輿擊。萊郦晋壩辭終裥俠輿擊潰。 推进定远盐化工研究院、服务地方分析测试中心及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筑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加强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 “盐化工研究院”、“服务地方分析测试中心”及其面向企业员工培训等项目的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构筑“双能型教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探索高校与政府或企业共建研究院或工程中心的“管理和生产育人”模式。力争5年内把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设成市、省或国家级示范实训实习基地。鷲诅捡瞇钗骘蓀剝黃絷。鷲诅捡瞇钗骘蓀剝黃絷别。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纫绾懔賬鍘禅耧啞绵鍇。纫绾懔賬鍘禅耧啞绵鍇锒。 根据地方“盐化工、新材料”等主要技术需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滁州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氯碱工艺”等特色生产技术课程。颟灿忏騅锰顆繡奪鲔棄。颟灿忏騅锰顆繡奪鲔棄蔦。 借助“准工厂化的化工实训中心、盐化工研究院、服务地方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让学生在“PVC无毒热稳定助剂、管材腐蚀、麦芽酚清洁生产、高性能冰箱绝热芯材研发、工业催化脱硫、有机磷污水处理”等企业课题的解决过程中,了解企业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潛愦巅怼閑貓简巒競虑。潛愦巅怼閑貓简巒競虑栈。 以校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金禾化工班”基础上,借助“定远盐化工研究院”建设“定远盐化工班”,为“安徽三大化工基地的盐化工”培养高素质的盐化人才。跟踪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并据评价结果,进一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鏟却审绪鞑闻癬惱颯驏。鏟却审绪鞑闻癬惱颯驏龄。 (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动协作模式,形成校外专家、企业家到本专业兼职授课的长效机制。推进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攻关提升专业技能,逐步形成具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掳鱘壳郏餳涡烂摻玺灑。掳鱘壳郏餳涡烂摻玺灑鄆。 提升专任教师工程背景。以“盐化工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和实践基地为平台,按每位新进青年教师须参加1年以上生产实践、其他教师须挂职锻炼1-2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工作的要求,使“双能型”教师达70%以上。赝鐨喾龉骐銻潑櫟闻赢。赝鐨喾龉骐銻潑櫟闻赢绷。 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分批分期从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聘请兼职教师6-8人,并以其为核心与挂职和实习带队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团队,负责“滁州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及校企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殼贈叹橈鯛槳栌滄滸击。殼贈叹橈鯛槳栌滄滸击懼。 改善教师职称、学历和专业结构,大力引进有工程背景的专任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通过培养和引进,使本专业教师队伍在年龄上实现老中青结合、职称上实现高中初匹配。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专职教师的比例分别达50%以上;对有工程背景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过程控制和化工机械,特别是“盐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急需的优秀博士和企业家,在学校相关待遇基础上,将从专业建设费中分别给予一定的特殊奖励。拟引进专任教师4-5人、学科带头人1-2人。襉藍动蔭鹗钣掙濰鋱縶。襉藍动蔭鹗钣掙濰鋱縶魯。 (4)课程与教材建设
大力加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化学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等核心课程建设,增加“盐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实际案例,使传统课程为地方化工产业服务。将与“盐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相关的课程建设为校、省资源共享课或视频公开课,为企业技术人员的远程培训提供便利。伞箋内鍶乐捞忆瓊柠锴。伞箋内鍶乐捞忆瓊柠锴赇。 加强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企业需求开设“典型化工过程案例分析、化学化工实习实训指导、化工安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与自动化、氯碱工艺”等特色课程,力争出版特色教材4-5部。缅殲伤却兗輔宮礡酽弃。缅殲伤却兗輔宮礡酽弃稈。 (5)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地方产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参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各课程内容及其与区域经济、“生活·自然·人生”、“学科前沿·尖端科技·高新产业”间的关联,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骊嘗丛烟协彈噜約戲虛。骊嘗丛烟协彈噜約戲虛娴。 针对仪器设备台套数和实验室面积等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行“少台套大循环”实验教学改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针对“填鸭式”、“黑板+粉笔”和“PPT”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利用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和平台,引进和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及“情景与案例”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与理念。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畫價鸚诠喲贳區綢躉骤。畫價鸚诠喲贳區綢躉骤预。 (6)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专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评价和监控机制;完善实习组织和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对实习实行全程监控,实现“生产育人”目标;通过听课、日常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等,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运行秩序进行检查。针对主要教学环节,适时开展实验教学、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档案等专项检查;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鏜飘鳶颗奁娱侨聹屿洒。鏜飘鳶颗奁娱侨聹屿洒詰。 (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1.建设基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9年首次招生,设置机械制造、模具设计及模具制造三个专业方向,在校生604人,专任教师23人。近年来按照紧缺专业优先引进机械类专业博士、硕士12人,同时通过支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推动赴企业挂职锻炼、聘用行业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与管理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23名专任教师队伍中通过校级双能型教师认定的11人,省级科技特派员2人。承担基础理论研究、纵向课题(工程应用)研究多项,其中包括滁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栖钸鰹尋嵐詡黪滎谌贏。栖钸鰹尋嵐詡黪滎谌贏烟。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针对地方工业特点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现有校外实习基地9个,校内实训中心1个,建有CAD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室、公差与测量实验室、液压与气压传动等12个教学实验室。
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50余万元。辩诿驂籌怃詠鰈蠷嚳擊。辩诿驂籌怃詠鰈蠷嚳擊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以来,本着“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强化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踏实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利用“迪蒙德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在校生中有74人通过了UG CAD专业技能资格认证,217人通过了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CAXC)认证、32人次在全国模拟设计网络大赛中获奖。2013届、2014届毕业生多人就业于扬子空调、康佳电器、迪蒙德模具等地方知名企业。
崢罚饋蹤擁袭驻詐覬絷。崢罚饋蹤擁袭驻詐覬絷鎘。 2.建设目标
以滁州装备制造产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高素质应用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突显家用电器模具及成套装备设计制造、模具设计制造、先进加工专业应用方向,培育并力争在先进制造领域形成专业特色,探索并总结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区域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和工程应用,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毕业生能力素质与行业需求相吻合。通过5年建设使之成为校级品牌专业,力争省级特色专业,为我省同类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借鉴作用。誕珏顳鰭晕净頗諤凯鏘。誕珏顳鰭晕净頗諤凯鏘蒋。 (1)人才培养:以“能力本位、市场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进一步确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定位,形成一套与滁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总体定位、专业内在要求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省内高校合作,推荐品学兼优学生攻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打通应用型人才上升通道,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后劲。刽掺韉挣櫧煢闺賅茧弒。刽掺韉挣櫧煢闺賅茧弒櫓。 (2)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理论、突出工程实践、反映技术最新动态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家用电器成套模具设计及装备设计制造、先进制造类课程群建设,与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编撰基于工程项目、适合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强化实践教学,实践学分占总学分35%左右,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胶哜閶罚测丟錕轎與虚。胶哜閶罚测丟錕轎與虚产。 (3)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包括行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内的集教学、科研、产业应用于一体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实现人才培养、地方需求、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更为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达到30%,博士学位达10%,“双能型”教师达达70%以上,有企业挂职经历的教师达70%。鳏鸕鐓铃爐缢钺鑑緩驟。鳏鸕鐓铃爐缢钺鑑緩驟钨。 (4)实习实训: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形成与专业方向、学生规模、实习年级及课程相对应的多层次、立体化校内外实习基地群。新增专业实习基地4-5个。通过5年建设,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实验室能够满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工程技术实训中心成为结构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全面,形成“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的综合工程技术训练平台,构建多功能的数字化“教学工厂”。祕閨鍵儕瓯鱧遠鋮鯛灑。祕閨鍵儕瓯鱧遠鋮鯛灑繽。 (5)教学质量评价: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改革学业评价与课程考核办法,突出与强化学生应用能力考核,完善、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新体制。陘輔銨澩礙紛赶錙类赢。陘輔銨澩礙紛赶錙类赢拦。 (6)产学研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针对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企业联合,加强模具、家电装备等相关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家用电器装备设备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成制造装备研究院。泻襠鐵補粤骄謗闥饽凿。泻襠鐵補粤骄謗闥饽凿鳅。 3.建设内容
(1)改革培养模式、融入地方经济
认真探索“校企合作、项目驱动、能力为重”的人才培育模式。深入开展与长丰扬子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校企合作,突显与滁州市地方产业紧密联系的家电装备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主要专业方向,真正实现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在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中不断吸纳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服务岗位群调研的基础上,突出地方性模具人才培养要求。钨紡釤閭綆硗诌顧癢糾。钨紡釤閭綆硗诌顧癢糾躡。 (2)形成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育方案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打破原有课程设置,整合传统的专业课程,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岗位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模块。调整实验课教学方式与内容,推动项目化实践教学,实行开放实验,强化课程设计,完善“点”、“线”、“面”、“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使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达到90%以上。慳瀏遲嘘缨預蝸饞闕锵。慳瀏遲嘘缨預蝸饞闕锵篮。 (3)课程建设
构建满足“校企合作、项目驱动、能力为重”培养模式需求的课程体系,探索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立足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构建以“任务载体”为中心,以项目课题为主体,以实训车间为实施地点,以工艺、生产管理工作流程为主线的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重点开展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理论、实训教材,从根本上保障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落实。譜廩軾痪輿猶苏鮐湿弑。譜廩軾痪輿猶苏鮐湿弑嶇。 表2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规划表
序号 1 2 3 4 5 课程名称 特种加工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家电成套模具设计及装备制造 传统加工项目工程训练 先进加工项目工程训练 (4)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强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一线的结合,建立包含基础实验、单元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专业技能实训等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造提升实验环境,探索“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自行选取(加工)元器件,自行设计和搭建,自主完成测试操作”的实验模式,使学生的实验操作与工业生产一线操作直接对接,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哒寫趙谪蒉闪纓鴯锟虛。哒寫趙谪蒉闪纓鴯锟虛飩。 课程性质 理论 理论 理论 实践 实践 进度 (完成时间) 2017 2016 2018 2017 2016 负责人 支新涛 庞军 邓景泉 黄恭伟 支新涛 建设目标 校级优质课程 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质课程 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质课程 实验室建设:整合现有机械实验室,组成与专业方向相对应实验室,如图3。其中,机械实验室,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公差与测量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材料及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成型实验室等,并将原有的机械设计陈列室和机械创新实验室整合为开放式实验室。数控原理和数控机床实验室,主要包括数控铣床综合实验室、数控机床操控组装实验、数控系统原理实验室等。故障诊断实验室,主要包括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实验、自动检测实验、齿轮轴承故障诊断实验、转子平衡实验等。萨驼貰驺襤浈绊丝檢骥。萨驼貰驺襤浈绊丝檢骥谂。 鼍铸讜強诒鏈窮傩鐘洼。鼍铸讜強诒鏈窮傩鐘洼現。 图3 校内机械工程实验室基地建设示意图 实验室 现有部分 序号 1 2 3 表3 实验室建设计划表 建设任务 具体内容 待充实建部分 负责人 完成时间 吴卫明 2015 故障诊断实验室 吴卫明 王波 2016 2017 整合 整合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实验室 部分 数控原理及数控机床实验室 设备选型、安装、调试 机械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机机公液材金成机机数数数机自室齿转械械差压料相型械械控控控械动轮子原4 设与实验环境提升与改造传及实实 设创环境建设 邓景泉 铣机系设检动轴2017理计测动热验验计新床床统备测承平量处室室陈实实实实综操原故实故衡验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整合校内实训中心,筹建数控仿真实训中心和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如验实验理列验合控理障验障实室验实室室室室实组实诊验诊验室验装验断图4。室断室实室实实开放式实验验验验室 工程实习中心:主要包括车工、铣工、钳工、铣镗冷加工,增加热加工工艺过程焊接、铸造、故障诊断实验室 设备选型、安装、调试 粉末冶金等,打造服务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用于全校工科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使用,按照标准工厂环境要求,升级、完善配套原有规章制度,建成安徽省示范工程实训中心。紓负誨絨諤棟畴卧拨贛。紓负誨絨諤棟畴卧拨贛哒。 量仪以及工具显微镜等,用于机械类学生开展数控类实训,强化先进制造技能,结合企业需求,完善配套中小型企业的制造技术,全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省级示范性的实训平台。飛节評違贽钐瀟嗳轭鑿。飛节評違贽钐瀟嗳轭鑿闯。 先进加工中心:主要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成型机、三坐标测
数控仿真实训中心:将筹建一套体系完善的数控仿真实训中心,能同时容纳50名学生进行实训实验,配套数控技术类特色课程,结合实训实践内容,形成一套由模具设计—工艺分析—型腔制造—模具装配的实训基地。炜瞒覬麥轉拦氩婶幃纠。炜瞒覬麥轉拦氩婶幃纠蟬。 模具制造实训中心:主要包括夹具组装室、冲压成型加工室、注塑成型加工室以及模具拆装实验室,充分考察地方性人才紧缺,培养定向式技能型人才,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具有产品造型设计和模具制造技能,具有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写和实施能力,具有操作各种先进模具制造设备的能力,具有模具拆装和测绘的能力。锂枢蠱枨递轤條广謹鏘。锂枢蠱枨递轤條广謹鏘泪。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 “工学结合”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增建4—5个实习实训校外基地,定期开展校务实习基地建设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促进教学实施重心由以课堂到实践基地的转变。搖壮蒔茏鈀廡抟戆坟張。搖壮蒔茏鈀廡抟戆坟張儉。 踐鼉艷错铹贤庫敌讲虬。踐鼉艷错铹贤庫敌讲虬鋮。 机械工程实训实践中心 待建部分 图4 校内实训中心建设示意图 表4 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具体内容、完成时间 工程实习序号 先进加工技术具体内容 数控仿负责人模具制造 完成时间 中心 真实训实训中心 中心 中心 王波 1 数控仿真实训中心 设备选型、安装、调试 2017 待建部分 2 模具制造实训中心 设备选型、安装、调试 庞军 2018 名称 3 焊铸车钳工程实训中心 粉数数加工线设备选型、安装、调试 电三工火坐具标数控黄恭伟 夹冲压具成注塑2016 模铣刨磨以教学改革项目、科研项目为突破口,通过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培训和进修,成心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综合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优先安排专业骨干教型仪验工工室室室室室师到国外访问、研修,培养其国际意识和专业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师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镜 团队。妇靜聶務鎳奋娆椭勞驥。妇靜聶務鎳奋娆椭勞驥肿。 培养专业骨干:选派8-10名教师,通过下企业工作进修或到国内对口高校专业进修的方式提高
(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末控控切具成型加型加拆装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在现有教师中选拔或引进3名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花工接造冶金车铣中割测量显微真实组装仿 教师的实践能力、学历水平,打造一支具有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双能型”骨干力量。觏郟縷瀾阋誠噦浍蕕窪。觏郟縷瀾阋誠噦浍蕕窪擷。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8-1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机电控制工程师)、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方面促使专业实践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带动本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完成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偵証繡診頌嗎刹烛亚赣。偵証繡診頌嗎刹烛亚赣鸞。 (6)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一是以完善教学基本文件为目标,按照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原则性文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再推敲,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基本的规范。二是建立应用型专业教学管理日常规范,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縷綹綱顧馅蝇儀痫缮凿。縷綹綱顧馅蝇儀痫缮凿辎。 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完善修订、制定系列文件,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保证课堂教学和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稳定有序地进行。二是针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评办法,尤其是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和相关教学质量的考评。騫滅篩婵髕兹鶚窍鸢紆。騫滅篩婵髕兹鶚窍鸢紆線。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聘请2~3位责任心强,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对教风、学风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采用送出去培养,请进来培训的办法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协调沟通能力。痨憚礙穷鳢薌鲟绁納锶。痨憚礙穷鳢薌鲟绁納锶庞。 (7)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我校先进制造设备及智力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内实训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及时成立装备制造研究院,以家电模具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工程材料成型设备为研究重点,逐步扩展到工业自动化设备、重大机电装备为研究开发方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发
展。镪盧癉赝黷龉饋缒駙张。镪盧癉赝黷龉饋缒駙张驶。 (五)财务管理专业
1.建设基础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源于1985年创建的专企业管理专业。在不断探索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成功申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5年来招生数量和质量持续上升,录取规模和录取分数线均居全校第一,目前在校学生812人。已成为我省东部地区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櫺鲚獵鲨眾缒韪脑睐虯。櫺鲚獵鲨眾缒韪脑睐虯譖。 本专业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助教10人,博士3人,硕士35人,硕士生导师2人;已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双能型教师达到60%,多位教师拥有注册会计师证、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并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有4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省级优秀党员和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坛新秀,3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1人为安徽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专任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二类18篇,三类59篇、编著教材6部,承担省厅级科研项目17项。遲锾災掄凉鰒鐲萨靓骥。遲锾災掄凉鰒鐲萨靓骥皑。 专业成立以来累计投入人民币750多万元用于购置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设备。多次利用假期为滁州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已建设了安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等11个实习基地,其为学生进行认知实习、毕业设计、模拟实验、经营审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税务筹划、民间审计、验资等实习实训活动提供了平台。帏赛澗縑縣約锁觇燈洼。帏赛澗縑縣約锁觇燈洼壇。 近两届毕业生大多就业于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及代理记账公司等财会中介组织等。初次就业率都95%以上,其中专业对口就业率分别达到82.35%和83.83%。2009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大学生ERP沙盘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专业竞赛,斩获颇丰。共获得1次国家级银奖,2次国家级三等奖,1次华东片区1等奖,多次安徽省一等奖。诮蒇沒鈄囱驴鈑诠鏤趙。诮蒇沒鈄囱驴鈑诠鏤趙陽。 2.建设目标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将本专业建设成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完备、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质量优秀、学生水平出众、服务地方能力强的省级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在安徽省同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中居领先地位。勞笃欖优嬸瞩辐谬殁芻。勞笃欖优嬸瞩辐谬殁芻誊。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财务管理、投资理财、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等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水平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膃檩樅氇帐頁賚赡钺纡。膃檩樅氇帐頁賚赡钺纡瀆。 (2)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的教学内容确保先进、及时把财务管理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传承安徽传统徽商文化的目标,建立财务管理的核心课程体系。着力培育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部专业应用特色教材。雞寿擺蛊憫燴谌辙擱鍶。雞寿擺蛊憫燴谌辙擱鍶凯。 (3)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根据高水平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打造一支由省级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行业专家为核心,“双能型”教师为主体的,35人左右的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团队。建设期满后,“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以兼职教师身份聘请省内外知名的行业专家7-8人。窦从掄门掳镦諱钟輞張。窦从掄门掳镦諱钟輞張锆。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落实以“实验、实践、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着力建设以会计实务操作、财务分析、ERP应用、公司理财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增加4个专业实验室,同时拓宽现有实验室的功能,扩大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在现有的11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建9个实习基地。霭颮慟嗶梟泶虏铲弯虽。霭颮慟嗶梟泶虏铲弯虽莧。 (5)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推动合作育人。积极与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共建财务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财政税收支农政策宣讲及咨询服务基地、中小企业融资与投资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经营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等咨询服务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合作研究,服务地方咨询决策,并把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澮鉗廬瑤毂錚膃镐贩驤。澮鉗廬瑤毂錚膃镐贩驤枨。 3.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工商企业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调研,明确财务管理、投资理财、会计核算等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初次就业岗位及后续岗位的迁移情况,掌握其对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其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专家、财政、税务和人民银行等行业主管机关领导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又注重系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还注重数字概念、财务意识、语言表达、文字处理、人际沟通和信息获取及分析等专业素质的养成,形成满足行业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鈽讀屜諤淥樞缏阖奩浹。鈽讀屜諤淥樞缏阖奩浹黾。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为解决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雷同的问题,形成包括财务管理概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成本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与实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初级财务会计、税法等课程在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于滁州市“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发展理念和皖东地区家电和机械制造业的集群优势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传承徽商文化的目标,我们还将增设机电设备原理与构造、徽商文化两门选修课程。遴选4-5 门课程,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集中优势,建成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资助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按照项目化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编写新教材并开发配套教学课件,出版3-6部教材并争取成功申报2-3部省级规划教材。懑纘嫗餿爱酾紕颚詔赵。懑纘嫗餿爱酾紕颚詔赵鄺。 以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载体推动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是在课程建设中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案并予以实施,以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向其他核心课程推广,并编写具有项目化教学特色的教材,以促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为经管类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参照。账瑋場帼癟扫碜驽厣刍。账瑋場帼癟扫碜驽厣刍续。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双能”素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教学主导型、实务操作主导型、科研主导型等各类教师,通过教学和科研双向考核,促使每位教师在主讲一到两门专业课程基础上,积极申报横向、纵向课题,在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培养1-2名在省内和国内财务管理专业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实施“教授培育工程”、“博士培育工程”、“出国留学培育工程”,“高级访问学者培育工程”对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进行培育和提升。嗇擄嗚纽稳躥獺鲰藓紆。嗇擄嗚纽稳躥獺鲰藓紆惻。 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证券分析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等相关证书,使四十五岁以下专任教师成长为“双能型”教师。采取柔性引进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教授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聘用行业专家特别是安康电子、全柴机械等本地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开办讲座或指导学生实习及毕业设计,共同完成横向课题等;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藹嗶衛辔紗帥渑鹜體锷。藹嗶衛辔紗帥渑鹜體锷髏。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3个校内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增加会计手工与电算化一体化模拟实训室、银行业务综合实训室、证券业务综合实训室、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室;拓宽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功能,在已有的ERP模拟实验室加入ERP财务管理实训模块。在现有的11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9个高水平实习基地;特别是要加强与安康电子、全柴机械等知名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地方名企、银行或证券公司实习基地;既能让学生成规模顶岗实习,又使之成为与我校合作密切的产学研基地。齲鸨鳧鹎绻谭櫞畝肅弥。齲鸨鳧鹎绻谭櫞畝肅弥贾。 探索通过筑巢引凤方式建立“校中企”实训基地。即由学校优惠提供经营场地,吸引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等企业在校内建立分支机构;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到企业参观、实习;实现校企双赢。绌闶儔曉翹堕斓淨鵝雖。绌闶儔曉翹堕斓淨鵝雖檷。 (5)产学研合作育人建设
除通过人才培养和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方式服务地方外,根据滁州市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我们将和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建立财务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投、
融资研究中心等咨询服务机构。饲辁書艦茏診慣敘绑骧。饲辁書艦茏診慣敘绑骧妫。 利用专业优势建立滁州市会计人员服务基地和“财税支农”的财经服务基地,承办滁州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为滁州市及所属各县级财政提供财经类政策咨询服务,举办各类财务税收政策解读讲座,为提高滁州市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做贡献。燼袅黾鏗蝦廚嵘塢骚浃。燼袅黾鏗蝦廚嵘塢骚浃须。 建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投、融资研究中心”。根据滁州市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财务状况,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运用各种分析和预测工具模型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诊断,通过设置各种分析任务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评估报告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企业投资价值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企业信用分析以及企业资产评估等理论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提供筹资、投资建议;为中小企业与相应金融机构牵线搭桥,解决其资金瓶颈问题。鋦纶鸹击讣蚂殼將礡趙。鋦纶鸹击讣蚂殼將礡趙詘。 (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建设基础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是滁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包括嘉吉动物蛋白有限公司在内的200多家食品企业在滁州落户,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尤以食品加工、产品研发、食品检验、以及食品企业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为服务地方食品产业发展,学校在2006年举办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专科)、2009年举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础上,2012年申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并顺利获批,自2013年9月至今共招生119人。虽然建设时间较短,但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发展较快,现拥有科技服务平台“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已入选省级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斋浊鲸溃諢偬吗彥預劉。斋浊鲸溃諢偬吗彥預劉炜。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12人。专任教师中,1人为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安徽省蜂产业科技示范专家大院首席专家;5人为“双能型”教师;2人为省级科技特派员,3人为滁州市科技特派员。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5项、教研课题22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研究经费达480万元;产学
研合作项目23项,到账经费5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66篇,其中SCI收录18篇、二类29篇;教研论文13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建立企业标准4项;1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4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人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人获安徽省科技厅新技术成果推广奖,1人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躜应髋讳谬臘決攏爱红。躜应髋讳谬臘決攏爱红衛。 硬件设施上,拥有实验实训基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专业实验室面积达到760多平方米。另建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4个,仪器设备总值达1300万元,校内饮料生产线、低温肉制品生产线为学生提供仿真企业生产环境。嬰冁驶靓賴黪举殺镦鍔。嬰冁驶靓賴黪举殺镦鍔鍛。 校企合作育人方面,与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联合创建“嘉吉班”,具有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毕业论文写在车间等特点。2014年3月,与雅客公司、东鹏饮料签订了卓越食品工程师培养协议,已从2013级食品专业选拔20名同学进入首届卓越食品工程师班。訌駙饥奩辆缁鸶殞灃彌。訌駙饥奩辆缁鸶殞灃彌萝。 2.建设目标
构建与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构建一支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相匹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食品科技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及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以应用技术为核心的学科特色,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工程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学交替、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特色育人模式;培养符合滁州、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食品工程技术人才。偻鐋顿礡釃鯖髕瀆鐺虽。偻鐋顿礡釃鯖髕瀆鐺虽櫸。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析食品生产过程,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特色鲜明、符合食品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控制在35%-40%之间。在校企联合举办“嘉吉班”基础上,构建工学交替、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品化科研、工程化育人目标。学生有至少半年的企业工程实习经历;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缥譫阵資铈類饩獨时驤。缥譫阵資铈類饩獨时驤习。 (2)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基于食品生产过程的核心课程8门、特色课程3门;建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食品产品化、工程化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教材2-4部,课程讲义3-5部。魉艫问鮒鋦馈陝睞远淺。魉艫问鮒鋦馈陝睞远淺钟。 (3)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较高学术科研水平和较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引进、培养1-2名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70%以上教师有企业或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经历;“双能型”教师达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12人。皸睜镄慑镪皱镒篋懇赶。皸睜镄慑镪皱镒篋懇赶縟。 (4)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将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层次、专业实验教学层次、创新实践教学层次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层次,涉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95%以上。构建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包含各类食品工厂设计、加工工艺、影响产品品质的关健工序与设备的实践教学内容。采用工程化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問榪锉缌陳霧鎩絢資刘。問榪锉缌陳霧鎩絢資刘抡。 (5)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建设。建成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建成滁州学院-安徽尚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市级“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积极打造成为一个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及社会影响力的省级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横堝铗钕颞煬钇繆嬷紅。横堝铗钕颞煬钇繆嬷紅鲳。 3.建设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调研、企业座谈、毕业生回访等形式,形成食品人才需求报告;以地方食品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岗位素质要求,按照“重视基础知识,强化食品装备和工程实践能力,精通食品专业技能”三结合的应用型食品人才标准,从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能力要素、方向建设、特色凝练等方面加以完善,使食品工程、食品工艺特色更加鲜明,并根据食品产业的发展,每2年进行1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微调,以顺应安徽省食品工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邬黩钦鄉駙镓軼蘆诬锷。邬黩钦鄉駙镓軼蘆诬锷蹺。 拓展校企合作路径:在继续举办“嘉吉班”和实施卓越食品工程师计划基础上,与雅客食品、东鹏特饮、德青源食品、盼盼食品等相关企业探索合作办班、共建行业学院、共建实习基地、共办专业技能竞赛、共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途径,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强化实践育人,切实提高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應雾邻櫓鲠汇贲虯嚦弥。應雾邻櫓鲠汇贲虯嚦弥简。 推行工学交替: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累计开展1年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工厂实训、轮岗实习、毕业实习。积极尝试实行“三先三后”,即先上专业课,后上文化课;先上技能课,后上理论课;先上企业文化课,后上学校文化课。誹邮辐驀鴰銅誦讓蟈蝦。誹邮辐驀鴰銅誦讓蟈蝦層。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举办开放课题、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创业招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开放课题:学生在实验课程以外,根据课程学习及研究需要,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选择开放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每年支持开放课题10项。专业技能竞赛:以参加省级大赛为目标,在连续开展三届食品专业技能竞赛基础上,继续与企业合作,将专业技能竞赛向市场化、专业化推进;通过学分认定与奖励相结合,使食品专业在校学生参与率达60%以上。创新创业训练:在学校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础上,提高项目支持数量、提升经费资助额度,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创业招标:利用肉制品生产线、饮料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践基地向学生发布招标课题,学生自发组团申报,校院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团队全程负责管理;每年招标2-4项。卧讽蹑鏞龟暉觐諸儿髅。卧讽蹑鏞龟暉觐諸儿髅颼。 (2)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群建设:与嘉吉公司、养元饮品等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基于食品生产过程的核心课程8门、特色课程3门;建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专业平台、食品工程平台、食品工艺平台、专业拓展平台、专业素质拓展平台课程的建设。芦绵赅吨侪邬營貪腻浅。芦绵赅吨侪邬營貪腻浅诹。 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根据食品生产环节和岗位特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整合和重组理论课程内容,在保证前后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形成专业课程模块。对实验课程内容,增加工程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
教材2-4部,课程讲义3-5部。鸵澜谲猃剮愦肿躕鹾趕。鸵澜谲猃剮愦肿躕鹾趕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合作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双师课堂”4-5门;引入小班化教学、团队式研发的教学模式,强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推动微课、MOOCs等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制订学生工作和学习的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形成性评价,提高可信度和有效性。籌惩谄课呕蹌綬選綽劉。籌惩谄课呕蹌綬選綽劉员。 (3)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较强应用背景教师5名以上,同时注意加强学科交叉,使师资队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施校企人才互聘,每年3-5人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外聘学科带头人、客座教授、骨干教师、技术领军人才、技术骨干5-10名兼职教师定期到校指导、任教。頂华诗饬墊嶧粝鈽鮑纣。頂华诗饬墊嶧粝鈽鮑纣镳。 校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指派本专业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对新入校青年教师进行为期1-3年的一对一指导,包括教学、科研和教研等内容,并进行量化考核,保证青年教师培养质量。每年选派1-2名优秀教师出国访问或进修,选派2-3名青年教师到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访问学习,选派4-5人次以上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选派2-3名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并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等进行深造。润鮭讦崢寿谝睪鋒窥鍤。润鮭讦崢寿谝睪鋒窥鍤蛺。 提升应用型师资队伍内涵:采取选派教师挂职锻炼、建立学术报告制度、制定申报项目奖励办法、设立预研基金、出台服务企业政策等措施,提高教师产学研合作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力争70%以上教师有企业或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经历、双能型教师达70%以上、培养1-2名学术带头人、2-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一支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铆鍬蠼纖張坞牍鑊颦弳。铆鍬蠼纖張坞牍鑊颦弳沣。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师资队伍实战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氛围;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育人意识、乐于奉献的教学科研团队。揚賴蓝軾戬許渾雛瑪虾。揚賴蓝軾戬許渾雛瑪虾僑。 (4)教学条件建设
校内外实践场所与设施建设:根据应用型食品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拟新增3000m2教学实训楼,新建食品准工厂化实践基地和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同时,增加仪器设备值900万。力争使仪器设备使用数量和使用质量能够满足专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继续扩大与食品企业的合作共建,争取每年增加1-2个实践教学基地。貴縈茑鴛攛臥桩餳閌髏。貴縈茑鴛攛臥桩餳閌髏鉈。 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建设:以滁州学院、滁州市、合肥工业大学三方战略联盟建立的“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做好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结合滁州学院-安徽尚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将其建成既能进行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检测、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标准化的专业技能实训与鉴定,又能进行食品生产、应用技术研发、新技术培训推广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园竇胧撵桥蔺攙騖浍淺。园竇胧撵桥蔺攙騖浍淺聍。 (5)实践教学建设
实验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建设: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以食品工程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专业技能,使之熟练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操作、品质控制分析、新产品开发以及生产流程设计、改造、设备选型等技能。将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层次、专业实验教学层次、创新实践教学层次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层次,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突出职业技能针对性,使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在35%以上,涉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95%以上。构建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包含各类食品工厂设计、加工工艺、影响产品品质的关健工序与设备的实践教学内容。蚂櫫缨胪滬侣恋鱉铸趋。蚂櫫缨胪滬侣恋鱉铸趋攝。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搬到实验室或合作企业进行教学和演练。开展“自愿参加、自由组队、自己设计、自行实验、自我总结”的研究型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采用工程化教育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产业同步,培养学生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嚴寢绸铩滥朧屜黿棖则。嚴寢绸铩滥朧屜黿棖则鴝。 附件二: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一)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1.建设基础
安徽省地理信息协同创新中心筹建于2009年,2013年获准立项为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获准立项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地理信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为滁州学院,汇聚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国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星应用工程中心等共7家企事业单位。该中心现有全职固定研究人员32人,围绕3大创新研究任务组建了11支创新团队。现有兼职与双聘人员21人,访问与流动人员22人。自200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3391万元用于与本协同创新中心有关的人才引进及安徽省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卫星应用工程中心、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中心、地理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GIS应用系统研发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测绘工程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的建设。截止目前,已承接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级科研项目和30多项产学研项目。中心建设依托专业滁州学院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与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絕親织內貓鹨坛伫鄖紂。絕親织內貓鹨坛伫鄖紂辄。 2.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为“依据安徽特色需求,攻克关键技术,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落实到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攻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挖掘与综合应用服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研发面向安徽资源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应用产品。 饋颤类潿瞒绯壓剀懑锸。饋颤类潿瞒绯壓剀懑锸納。 (2)开展重点区域、市、县示范应用,探索长效共赢协作机制,建设安徽省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安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狈钯积觴箏鮫傥咏赵弪。狈钯积觴箏鮫傥咏赵弪帼。 (3)打造国内一流的地理信息创新应用学术团队,使中心跻身于国内一流的地理信息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和学术交流中心。锩请眯階绊簽龉复屆蝦。锩请眯階绊簽龉复屆蝦马。 3.建设内容
(1)攻克系列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无人机、基于影像及视频序列的地理信息快速采集与建库技术,基于高分遥感、点云数据、物联网数据、多源DEM等要素的地理信息深度挖掘与集成技术,在该领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15项,开发专业模块15-18个。暉缱琐垩緩饱鱖峄誶髋。暉缱琐垩緩饱鱖峄誶髋謚。 (2)研发实用应用产品:选取1个典型区域(江淮丘陵区)、1个重点城市(滁州市)、2-3个重点县,分别在国土资源、应急保障、环境保护,以及移动服务、互联网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研发专题产品15-20个,获批软件著作权10-15个,实现专题产品应用与产业化示范推广。軸献烩矶胧痒骏恸啭浆。軸献烩矶胧痒骏恸啭浆瘅。 (3)建成产业发展高地:培养行业领域高水平地理信息应用型人才,打造国内一流的地理信息创新应用学术团队;以地理信息集成应用核心技术为依托,建设1个区域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1个区域地理信息应用综合服务系统、3个地理信息专题应用系统,为行业产业发展制定系列技术规程与标准,推动安徽省地理信息产业达到10亿以上规模。审捡溆贮葒隴顏据视趨。审捡溆贮葒隴顏据视趨國。 (4)创建长效协作机制:集聚国内从事地理信息研究的优势创新资源,提升安徽在地理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安徽独特的地理条件、国家试点项目多、市场广阔等优势,建设长效共赢协作机制。许响洁骞蝎瀠阌栊凜則。许响洁骞蝎瀠阌栊凜則闃。 (5)建设一流学科,培养高水平人才:培养20-30人规模的拔尖创新人才,将中心建成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的新技术研发基地、专题产品制作基地、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和新产品孵化基地,力争使其跻身于国内一流的地理信息科研机构和学术交流中心。茲鳶歼愷訟锾鏘沣蘢纣。茲鳶歼愷訟锾鏘沣蘢纣觌。 (二)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1.建设基础
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5月,2012年11月获准立项为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与滁州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办公室合作共建,整合校内研究机
构,集聚全校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汇聚地方和省内外知名研究专家,现已成为资源集聚、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在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繳閑栌綿诿殓铋滩龔鍤。繳閑栌綿诿殓铋滩龔鍤滌。 中心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9人,教授9人、副教授7人,博士8人;兼职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1人。建立了江淮分水岭研究特色图书资料室,配备资料员1人。研究队伍在三个研究方向上分布合理,每个研究方向由6-10人组成。研究人员年龄结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鱭軾斩醬販鈰鄺珑缍彎。鱭軾斩醬販鈰鄺珑缍彎净。 近三年来中心研究人员围绕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主持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4项,市厅级研究项目16项,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中心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出版专著9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服务地方社会咨询规划类成果4项,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服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瞩補挠万跸齋踬碍鲲虿。瞩補挠万跸齋踬碍鲲虿铼。 2.建设目标
通过构建开放式的研究平台,凝聚人才,推动科研,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安徽省和滁州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形成具有协同创新能力、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团队,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将基地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文化研究、区域发展研究的高地,成为江淮分水岭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决策的重要咨询中心。闼紗惮梦邊违譴红籬髖。闼紗惮梦邊违譴红籬髖藝。 3.建设内容 (1)科学研究
重点推进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创意文化产业研究。积极组织申报和承担一批国家和省重点社科研究项目,承担市厅级研究项目30-50项,产出一批有较高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五年内拟出版学术著作3-5部,发表学术论文50-80篇,出版江淮分水岭研究文集和系列丛书。殞淺归莶钛悫话维饒漿。殞淺归莶钛悫话维饒漿杨。 (2)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通过凝练学术方向,汇聚
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以中青年为骨干的学术队伍。力争在5年时间里培养5名左右学科带头人。釃慶峥镀鋌賺襪聂疡趋。釃慶峥镀鋌賺襪聂疡趋鹳。 (3)学术交流
举办全省和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议,聘请各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在追踪本中心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改进、充实研究中心的专用网站,介绍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经常公布最新研究动向和资料,设立网上理论学术论坛,促进争论与探讨,吸引国内学者对江淮分水岭区域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强興嬷廁锴層荣荡阔则。强興嬷廁锴層荣荡阔则適。 (4)咨询服务
每年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交关于江淮分水岭研究的基本情况的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创办内部刊物,反映和交流相关信息。就本领域的研究成果,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活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谌驴埘煥閔谎罰蝉瀋纖。谌驴埘煥閔谎罰蝉瀋纖绢。 (三)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
1.建设基础
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是由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滁州学院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组建的从事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该研究院拥有畜产品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天然产物加工与质量控制实验室、饮料生产与质量控制实训中心和大型仪器室等研究场所,各种仪器设备约2500余万元。现有成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教授6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廚铯唤諢韧囱络诃錯锹。廚铯唤諢韧囱络诃錯锹懟。 近三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以国家公益行业项目为代表的省部级项目20项,市厅级项目1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项,科研进校经费500万元,其中横向经费100万元。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鉴定省级科技成果2项;申请专利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制定企业标准4项;发表较高水平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煢谱参顙飪訌籠谐桧弯。煢谱参顙飪訌籠谐桧弯騫。 2.建设目标
将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打造成实体科技服务机构,具备食品检测资质。初步建设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且具有业绩支持的省级创新团队。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成为省内外食品专家与滁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交流平台。建设周期内开发新产品6-8个,申请发明专利10项,转化科技成果3项,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0项,签订横向项目20项。鵒舆剐尴骓勁瘅赁钙蠆。鵒舆剐尴骓勁瘅赁钙蠆贶。 3.建设内容
(1)滁菊资源高效利用及精深加工技术
已合作开展了利用滁菊生产滁菊饮料等方面的研究。在前期科研积累和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上,成立院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在建设期内加大该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取得省级检测资质。今后拟开展滁菊叶精油提取工艺的优化、滁菊热泵干制工艺研究、基于ICP技术的滁菊元素分析、滁菊有效成分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滁菊新产品开发等研究。籴盗党箫鰈萧燉轻揀髋。籴盗党箫鰈萧燉轻揀髋磽。 (2)芡实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
已合作开展了以芡实为原料生产低度芡实酒的研究。在市级“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将其打造成为省级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今后拟在芡实种子中多酚物质的生物转化及其产物分析、传统芡实糕工艺调查及其产业化加工技术、芡实食疗八宝粥系列产品研发、低度芡实酒的制备方法等研究工作。颅权价躜鹞优泞酽軌浇。颅权价躜鹞优泞酽軌浇奂。 (3)特色水产和畜禽深加工技术
已合作开展了乌骨鸡色素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拟组建“畜禽产品深加工研究工程中心”,并拓展中试及成果转化功能。今后拟开展乌鸡乌发瘦肉粥的营养保健功能研究、高压技术在传统小包装卤牛肉制品保鲜中应用的研究、可得然胶对小包装卤牛肉品质的影响、原料肉的不同前处理方式对小包装卤牛肉产品杀菌前后微生物的影响等研究工作。溫垭龍鳜乡聹梔铑巯趲。溫垭龍鳜乡聹梔铑巯趲韫。 (四)盐化工产业研究院
1.建设基础
盐化工是滁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定远盐化工业园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以盐化工为特色的省级工业园。为满足定远县盐化工快速发展与产业链延伸的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滁州学院和定远盐化工园区管委共建“盐化工产业研究院”。现有化工方面的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高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2人。近年来,研究人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2项,主持三类项目7项,“产学研”课题22项。成果转让2项,为企业年均创经济效益5951.8万元。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和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各1项。现有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鐺麩鶉據關鹈挛锭谣剛。鐺麩鶉據關鹈挛锭谣剛評。 2.建设目标
以盐化工及其产业链延伸领域的化工产品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我校技术、智力等资源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的生产条件,整合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取长补短、协调有力的技术研发优势,将盐化工研究院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服务滁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建设周期内开发新产品5-7个,获发明专利授权5-6件,转化科技成果2-3项,获批纵向科研项目5项,签订横向合作课题10项。获研发经费600万元,为企业创经济效益1.5亿元。拦難鱖聳卖绞歸闸壇纤。拦難鱖聳卖绞歸闸壇纤灏。 3.建设内容
(1)科学研究与研发:以企业为科技孵化器,组织力量不断强化科研能力,对园区内企业的环评及安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查。完善氯碱、聚氯乙烯、纯碱项目等工艺及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扩大基础原料和能源的生产能力,为后续深加工项目跟进创造条件。结合盐化工园区的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准确把握氯碱工业及其下游产品发展方向,实现盐化工产业链的拓宽延伸,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提供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克服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不振、行业内竞争激烈的问题。赃遙鮞鈹嗩魚孪顺訓鍬。赃遙鮞鈹嗩魚孪顺訓鍬區。 (2)分析测试中心:构建盐化工分析测试中心,积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分析测试团队,为安徽华塑、泉盛等企业的烧碱、聚氯乙烯、纯碱、合成氨、三聚氰胺、联碱等项目提供快速、经济和精确的测试,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同时,积极申请安徽质量检测中心颁发的质量检测资质,出据具有权威性的检测报告。壢許駢债奋窺嘍馅劢彎。壢許駢债奋窺嘍馅劢彎錙。 (3)成果转化与推广:以盐化工研究院为依托,积极开展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有重点、有选择地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推广新成果。以安徽华塑生产的聚氯乙烯和我校研究的PVC超分子插层无毒热稳定剂为原料,为滁州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提供一站式原料服务。蠅綽餃洁巋飙劲鲈莳蚀。蠅綽餃洁巋飙劲鲈莳蚀莱。 (五)装备制造研究院
1.建设基础
2012年滁州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产学研合作联盟框架协议,三方决定共建装备制造研究院,在滁州市汽车及家电装备技术研究院基础上由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滁州市模具行业协会、滁州市迪蒙德模具制造有限公司、长丰扬子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成立的。目前装备制造研究院拥有卧式、立式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慢走丝)等各类加工设备100余台套,设备值1800多万,相关专业教师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博士后2人,95%以上的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承担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发表论文80余篇。买瀲頷裢怅瓯體鸳買髕。买瀲頷裢怅瓯體鸳買髕槨。 2.建设目标
装备制造研究院依据滁州装备制造业需求,攻克关键技术,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打造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任教师等共同组成的研发队伍;建设滁州市模具及装备制造服务平台,成为滁州市现代制造业中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的基地;争取获批省级、市级科技进步奖。续憫靂阈撥闡鹺業繆澆。续憫靂阈撥闡鹺業繆澆个。 3.建设内容
(1)模具制造技术服务平台
利用现有设备,如加工中心、三坐标、慢走丝、电火花等现代加工设备,形成服务地方模具设计制造、装备制造技术的综合服务平台,针对金属材料制品性能提升与行业节能降耗的趋势,重点开展大应变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大型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的研究。面向模具及装备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的工程需求,重点解决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关注重大设备的疲劳安全性,服务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建立模具表面质量的直观检测方法,解决模具应用无损伤检测的关键技术,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驳匭閣圍暂潰鲲償鱧趱。驳匭閣圍暂潰鲲償鱧趱钓。 (2)智能制造研发平台
重点开展现代制造业中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方向上的并联机构与并联机床应用技术、数控技术与应用以及高效加工、CAD/CAM/CAPP、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相对优势。通过数字化制造技术的研究、转化与辐射,推动当地制造企业的技术升级,增强滁州市制造业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獻鲋鏞癩櫻锭驢單纯刚。獻鲋鏞癩櫻锭驢單纯刚縋。 (3)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平台
将装备制造、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液压技术相结合, 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智能化控制技术,辅之运用虚拟新产品开发技术、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测试分析及性能试验等先进数控装备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从而实现机械装备、模具流水线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鍾锵錮譎济樯颁噴驳纖。鍾锵錮譎济樯颁噴驳纖扪。 (六)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
1.建设基础
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依托于滁州学院的校级科研机构,正式成立于2014年8月。中心的前身是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物联网应用等两个研究型实验室,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消防安全、居家养老等领域已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开发基础,逐渐形成了以“应用性、先进性与地方性相互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合作相互融合”为核心的建设思路与特色。枞赐銘罵熗鈽閎媧盤锺。枞赐銘罵熗鈽閎媧盤锺鲧。 中心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基础条件。已初步建成了一个高水平的物联网应用研究开发平台,由消防安全、健康关照与智慧家庭、大数据可视化与空间信息应用、现代精细农业及感知识别技术等5部分组成,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建设了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团队,其中包括柔性引进的3位国际级教授、5位国内知名教授。另外,中心的研究场所与经费得到了充分保障,内部管理制度及程序也已经相当完备。与企业和国(境)内外高校合作,开展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消防安全研究与应用、老人健康关照与智慧家居研究平台、大数据可视化与空间信息应用研究开发平台、物联网家电标准制定等工作,实现了基于开放合作的多方共建。辅莺鈸忆画擺锕幬靂弹。辅莺鈸忆画擺锕幬靂弹趙。 近3年来,中心获得了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各类项目的支持。在火灾隐患分析与预警、火灾现场辅助指挥、老人健康关照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软件著作权三项、专利(登记中)两项,发表了3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堯窑釔绝鹼辚鉦懾濑蝕。堯窑釔绝鹼辚鉦懾濑蝕笕。 2.建设目标
在物联网应用及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及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将中心建设成为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成为省级乃至更高级别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者协同创新中心。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詐槠邁逊粮怜迁攛锼髌。詐槠邁逊粮怜迁攛锼髌導。 ⑴在面向大规模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与融合、异构网络与数据集成、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实时性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并以此形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净宪轤鼋繡贐贗櫝檁浇。净宪轤鼋繡贐贗櫝檁浇顙。 ⑵在消防安全、现代精细农业、居家养老及遥感仿真等领域开发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应用系统,并以此促进中心社会影响与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聂亘賽棧缪宮谜澆缽趲。聂亘賽棧缪宮谜澆缽趲诱。 ⑶建设一支包括多位国际级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在内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并以此形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⑷形成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要内涵的中心特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者协同创
新中心,为信息类专业及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培养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鲩顢貧蓽艙课評熾掺創。鲩顢貧蓽艙课評熾掺創狹。 3.建设内容
⑴开发典型应用,积极推广与示范。围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火灾隐患分析和预警,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多项技术集成的火灾现场决策支持,智慧家居设施及面向独居老人的室内健康照护系统,低成本、高可靠、易操作的农业物联网系统,遥感仿真与遥感数据应用等主要应用方向,开发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系统或产品。以系统及产品为支撑申报软件著作权与发明专利。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的推广。硤鈁讒錘蒌啬蛰痙辇纥。硤鈁讒錘蒌啬蛰痙辇纥听。 ⑵ 攻克关键技术,培育核心优势。围绕主要应用方向,针对前述尚没有理想解决方案的几项关键技术,在合作攻关的基础上,尝试借鉴数学、物理学及社会学等不同领域以及机器学习等不同研究方向中的思路与方法,探索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形成既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与算法,并以此促进应用,形成核心竞争力。閽誑詡匦規覦蓯穩棄鍾。閽誑詡匦規覦蓯穩棄鍾镧。 ⑶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建设学术团队。学术团队的总规模达到50人左右。通过培养现职人员,面向海外全职或者柔性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专家等方式,使高水平学术带头人达到5-6名,具有较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30名左右。设置短期客座研发、专项研发等动态岗位,短期聘请高水平人员从事客座研究或者开发工作。氩纈論灿诔剎缡紐敗彈。氩纈論灿诔剎缡紐敗彈蟻。 ⑷ 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研究开发平台。分别引进美国及台湾地区高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定位与识别等先进技术,结合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设计开发具有国际级水平,兼具研究探索、开发验证与测试、创新实践及实验实训等功能的科研平台。钏獼襤诓讒荭練綞够蚀。钏獼襤诓讒荭練綞够蚀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