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初探
作者:杨小红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2期
摘 要:基于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弊端、新课改理念的革新以及课堂现状,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离不开注重主体性、情感性、意义生成性的体验教学的参与。体验教学不仅关心人经由教学获得知识、真理,更在于彰显和扩展人的生命意义,这样才能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充满美感和生机,走出困境。
关键词:体验;体验教学;高中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02-02 一、问题的源起
新一轮全面的以人为本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对原有课程观念和课程体系的彻底变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产生剧烈动摇,它体现教育最根本目的所在——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以及本身存在意义和发展。无论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评价方式的选用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构建师生之间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我—你”交往关系。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只囿于理性的、科学的象牙之塔,而应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然而新课程所走的道路并不平坦,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种种困惑和困难。比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有的时候是“热热闹闹”一场,一节课下来,不知道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课程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不知如何去把握好,面对诸多推陈出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谁主谁次?教师如何从中作出抉择等等。鉴于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要想收到实在的成效就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前沿阵地,各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当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寻求一种普适性的完美无缺的教学模式几乎是不可行的,本文尝试探寻一种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可供选择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体验教学。 二、体验
体验与经验是有区别的。“经验常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1]50“经验预设主客体的对立,但是体验则无主客体之分,它是个体生命在时间之流中,由内在(一种本能即知、情、意)与外在(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共同造成的具有统一意义的实在。”[2]804当然体验与经验也存在着联系,体验基于经验的积累,是激活了的注入生命意识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和超越;而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不是在人之外的、形式性的东西,它是对人生、生活、生命的感悟,是个体对当下生命状态的一种悟解、领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照。“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是对体验的一种总的描述。我们可以分析比较得出它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体验的内涵。
首先,体验具有主体性。体验与人的生命共生,与蕴含着个体的认知、情感、领悟等代表生命特质的因素、彰显生命力量和意义的生命经历相关。“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1]54体验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个体性上,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具体的。其次,体验具有情感性。虽然体验当中不缺少认知成分,但渗透着情感,深藏着激情,显形为活生生的生活感受,从而体现出人的内在生命的祈向。然后,体验具有生成意义性。相对于动物来说,人是一个未完成的、非特定化的存在,能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人,只有人—倘使他是人本身的话—能够自己作为生物—超越自己。”[3]34这也是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前提假设。“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4]150。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体验就是以生命为基础,将外部世界融入到主体心灵中,激活、唤醒生命意识,敞开主体的精神,生出新的意义和精神力量,实现对生命的升华和超越,从而使人走向更完善、丰富、自由的人性生成。 三、体验教学
现代教学应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纳入研究领域,关怀人性和人的生存,观照学生的生活,教育活动也应将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放在核心地位。课堂教学不应再将其简单概括为特殊的认知活动,“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层次—生命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5]。因此体验教学也应是课堂教学的本真存在。
体验教学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真理等达到求真之境,更在于彰显和扩展人的生命意义达到求善、求美之境。“真是生命之本,善是生命树上的花朵,美是生命屋脊上的太阳”[6]350。因此,真善美融合才是人间生命的永恒主题,教育要培养和发展人,理应如此。体验教学需要师生整个身心的投入,整个生命的融入,不仅用脑,更要用心,不仅是客观真理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在教学中看到人。从具体教学方法策略这一层面上讲,“体验教学是在一定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3]12。这里的“理解”不只限于分析学上的逻辑层面,更是站在现代阐释学的角度,作为对话的形式,一种心灵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在理解者和文本之间构建意义关系。这种理解也可看成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验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体验他人同时也体验自我的人生。 四、体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有的题中之意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的人文学科,也是我国德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环节,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身,课程内容也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生活逻辑为主线组建而成的模块。这门课程究竟让学生获得什么?当中的经济、政治、哲学、法律等知识无疑是重要的,这些是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但这并非是此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养成,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启示、生活习惯和内在禀赋。“人文精神的实质不是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时尚性——虽然它与这些方面有关,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它试图解决的不是头脑问题而是心灵问题——尽管我们常常通过头脑的‘高度’而达到心灵的‘深度’。”[7]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充满对人民生活、国家发展的关怀之情,文化生活凝聚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之魂,哲学生活极富对人生和世界的终极关怀,牵涉到生活的结晶、探求和智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让学生从中习得和养成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并成为其自身精神家园、内在生命发展的一部分。唯有运用各种手法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升华的教学意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信念、智慧和自我意识,才能使知识目标和人文素养相得益彰。
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少而精,讲管用”原则,专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秉承新课程理念,着眼于生活教育,改善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构建道德修养。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情感、思维和感受,也会有许多疑惑和迷茫,教学仅用“说教”这一方式显然不是解决之道,即便是把道理阐明、知识学全,而没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学生即使懂了也未必信服、认同,更别说践行。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所以体验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有的题中之意。 五、途径和对策:构建有助于学生体验的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的课程资源。紧贴“三维目标”,以教材知识点为中介,充分挖掘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主题,把握时代脉搏,把极富时代性、生活化、实践性、具有活力的资源融入课堂,使学生在教学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获得超越,为学生打开融入生活的大门。同时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生活,通过学生提问、互动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从学生的道德理性和审美生活中捕捉生成性资源,使得课堂生活成为生命历程中极为精彩的一幕。其次注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将其引入课堂,就会更加拉近课堂和学生的距离。
2.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多媒体使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图片、录像、音乐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它的使用要在“点”上,还要注意“度”,一节课下来,走马观花,热热闹闹,学生却什么也没有获得和感悟。多媒体只是一个工具,真正点燃心灵火炬的只能是老师的真情。
3.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首先,师生通过对话、交往、理解而达成“我—你”关系,在课堂中向学生提供更多质疑、探究、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教师只是引导和帮助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学生之间不仅是坐着听课的单个个体,老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探讨,在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是强调过程的情境体验。体验教学与情境有关,学生的体验往往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特点而创设,从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引入课堂。比如,消费者维权、住房、下岗、社保等这些问题就体现在学生生活当中,激发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理论与生活有机结合,共同探讨分析问题、参与课堂、进行思考,在思维中学会辨别、取舍,并形成真实情感和态度。比如,模拟情境。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真实情境:民主选举班干部,为自己家庭制作投资理财的方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情境中发现的问题、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只有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坚持立足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使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关注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得到提升和成长,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活力,更具人性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6]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新华文摘,2002,(2). (责任编辑:范秀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