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四中 张英如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逸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本课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意在让学生通过小小的鸭蛋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对他们来说,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不算太难,关键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郁情感和文章蕴含的生活情趣,这便是本设计的入手点和着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并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风,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教学目标
1.熟记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解读文本韵味,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导入——朗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诞生并流传了下来,那就是——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答)看来各地风俗都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江苏高邮去品尝一下端午的鸭蛋是什么滋味。(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展示目标(由学生来说,教师引导补充) 三、走近作者(学生根据所查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散文集。
语言风格:他讲究语言艺术,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平淡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人生意趣。 四、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听写检测)
门槛 城隍庙 门楣 避邪 苋菜 籍贯 腌蛋 车胤 鸭蛋络子 囊萤映雪 2.词语解释(学生解释)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五、读文本,理思路,知内容。(要求:独立思考,圈点勾画)
2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板书)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过渡: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他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3.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①享有名气②双黄蛋多③历史悠久④质细油多⑤蛋白柔嫩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过渡:家乡的鸭蛋如此诱人,那端午的鸭蛋又有着怎样特别的味道呢?) 4.端午鸭蛋一节中写了哪些生活小事?
挑鸭蛋,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玩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故事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
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六、质疑探究
1.文章题目为《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详写端午节,这样写是否脱离了题目?
2.有人认为,咸鸭蛋是日常生活中太过平常的东西,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咸鸭蛋”有意义吗? 明确:人生并不总是惊涛骇浪,更多的是风平浪静“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的生活中富含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味; 只有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端午的鸭蛋,不过是一个载体,承载了家乡一切温暖的记忆、童年的欢乐,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悠然恬静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小结: 同学们,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家在外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
忆,都将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时刻,化作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3
3.你觉得课文结尾有必要写“囊萤映雪”的故事吗?为什么?
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火虫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七、品味语言——味外之味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口语色彩浓重,有淡淡的幽默。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的韵味 提示:感叹句、短句、口语、方言、文言语句、词语生动的句子等等。 步骤:找—划—读—品 (1)平淡而有味。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旬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4)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5)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
4
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予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6)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一个“吱”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小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丽的辞藻或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把一枚小小的鸭蛋写成了经典,就是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感悟生活,心中有情,平淡的生活也会变得富有诗意。
八、反馈练习(《课时练》课后巩固提升部分)
九、教师寄语: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十、作业
小练笔: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生活经历或物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所以在备课时我把品味语言作为重中之重,占时比较长。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5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鸭蛋 热爱家乡
端午的鸭蛋 怀念童年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讲这课之前我们刚讲完《雷电颂》,所以很自然由屈原这个人物导入,学生积极性很高。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在展示目标时,让学生运用三步学习法自己说目标,更能明确学习目的;在介绍作者时让学生自己查阅整理资料,锻炼其搜集信息能力;在整体感知环节上,因为比较容易把握,所以让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完成;在质疑探究环节上,让学生来提问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
3.注重朗读,引导方法。
在品味语言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给出学生提示找出欣赏点:感叹句、短句、口语、方言、文言语句、词语生动的句子等等,并给出步骤:找—划—读—品。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和引导,必要时范读一下。这样,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更能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
4.注重整个课堂的流畅性。在每个环节后,我都会有一段小结或过渡语,这样既能对每个目标回扣又能自然引入下一个环节,让整个课堂结构自然流畅。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1. 一开始自己的状态不够好,使得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2. 朗读还是不够充分,老师和学生读的都太少,还要加强朗读教学。
3.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 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多钻研,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