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应用题之教学策略初探

2020-10-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小学数学应用题之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刘晓英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4期

浙江省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 刘晓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可见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可仔细观看北师大版数学课本中的应用题,虽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深奥,也不复杂,无需特殊的解题技巧,且涉及的背景材料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就是题目文字冗长,常令学生抓不住要领,因此许多中下生看到应用题就胆怯,缺乏自信。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抓住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新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的教学知识之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教学“用边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时,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场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对于能完成(1)(2)的学生,就达到了基本要求,而对于能完成(3)的学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如此一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对解应用题有了兴趣。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思维的问题情景,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常常引用龙泉的两个地名之间来换算,同学们算自己家乡的实际距离及自己行使的时间和速度自然有了兴趣。教学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我也常常用学生熟悉的教室、自己家的住房等来举例,让他们明白其实生活当中处处皆数学。教学实践说明,选择学生有生活经验的事例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应用题的分析能力。

二、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渗透化整为零的思想

应用题文字较长,数据信息较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拿到题目之后就忙着去做,根本没有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很容易出错;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看不懂题意,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是根据语文老师说的“短文答案就藏在短文里面”这句话来启发引导学生强化训练的。当某一个数学问题给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作用,先让学生阅读并提出要求,要读懂每一句、每一段、每一例,理解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其次是注意培养化整为零的思想,将题目进行合理适当的分割,变成一个个小条件,小问题。从这些小条件小问题中寻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及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如在六年级应用题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某工程队计划修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前15天修了全长的1/5,按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公路还需要多少天?我先让学生复习沟通比例、归一、倍比等知识间的联系,起活跃思维的作用之后,再分析工程队的速度、时间、总量,寻找到两者之间的某些重要联系,利用图解、列表、框架等形式,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确定哪个量是最终要求的未知量。这样一个个量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复杂的问题就显得简单了。我还提问:“看到这样的条件,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其中有:

1.(1600-1600×1/5)÷(1600×1/5÷15)

2.15×(1600-1600×1/5)÷(1600×1/5)

3.15÷1/5×(1-1/5)

4.设修完这条公路还需要x天

(1600×1/5):15=1600×(11/5):x

这样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到关键词后,再化整为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应用题的难度,让学生容易分析问题并且乐于尝试去解决问题,充分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应用题是应用数学的体现。解应用题没有固定的公式,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对材料信息加工提炼,对规律的归纳和发现能反映出一个人应用数学、发展数学和进行数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解决新型应用题的关键。

如六上《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题:7千克香蕉和5千克苹果的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1.2元。苹果和香蕉每千克各多少元?

很明显此题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有困难,理解的同学可以帮助。在集体反馈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法是如何思考,如何解答的。结果出现了8种解法:

生(1):苹:1.2×7÷(7-5)=4.2元蕉:4.2-1.2=3元

生(2):蕉:1.2×5÷(7-5)=3元苹:3+1.2=4.2元

生(3):1.2÷(1/5-1/7)=21元 蕉:21÷7=3元

苹:21÷5=4.2元

生(4):蕉:1.2÷(7-5)×5=3元苹:3+1.2=4.2元

生(5):苹:1.2÷[(7-5)÷7]=4.2元

蕉:4.2-1.2=3元

生(6):蕉:1.2÷(7÷5-1)=3元苹:3+1.2=4.2元

生(7):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则香蕉每千克(x-1.2)元

5x=(x-1.2)×7

x=4.2元蕉:4.2-1.2=3元

生(8):解:设香蕉每千克x元,则苹果每千克(x+1.2)元

7x=(x+1.2)×5

x=3元苹:3+1.2=4.2元

学生边介绍自己的方法,边分析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让他们在小组或全班的交流中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很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发展。

应用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从应用题的教学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定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实用型”人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