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企业如何营造战略性质量文化

2022-04-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企业如何营造战略性质量文化

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使质量文化已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要真正推动质量文化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对其进行思考和设计规划,以升华全民的质量意识、构建全社会的质量文化与风尚。惟有宏、微观质量文化战略并举才可能使质量文化更加凸显,才能使企业的质量文化更加优秀、更加卓越,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质量文化的时代性要求。

关键词:质量管理 质量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 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质量文化内涵的拓展

质量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质量文化已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它还涉及到社会的众多方面。所以本文所指的质量文化是企业和社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的意识、规范、标准、制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准、行动准则、法律观念、风俗习惯、传统惯例和质量管理体系等的总和。质量文化不仅表现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和工作质量,而且还延伸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因此,质量文化涉及质量哲学、质量方针、质量管理风格,涵盖价值标准、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质量精神、质量激励以及质量形象等基本问题。质量文化的结构框架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与精神层共同构筑,以便涵盖一切质量文化现象,并防止狭隘的质量文化理解与质量文化战略,从而全面刷新质量文化的内涵,推进质量文化的扬升。

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持续不断的。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社会及企业必须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质量文化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就质量文化发展方面应对未来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和蓝图。质量文化发展战略的使命关乎于隐形与显形两个方面。质量文化战略的隐形方面表现为质量文化意识形态,质量文化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在质量提升活动中高度集中统一的体现,质量文化决定社会、企业质量进步机制,并使其有效运行;质量文化战略的显形方面表现为质量文化政策、制度、规范和标准,质量文化追求卓越的目标,不断地通过质量管理更新技术、知识、创造新工艺、新产品、新价值观念和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带来生产活动、商务模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的变化,带来新的生命力,带动整个文化的跃进,形成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和强劲的文化力。

针对企业而言,质量文化力量体现为凝聚力、导向力、激励力、约束力、纽

带力和辐射力。这些力量在企业持续发展中越来越凸显,是质量文化恰当地把以人为中心的软管理与以物为重点的硬管理统一起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超越型的活力和动力模式。因而,质量文化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而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质量文化发展的过程。如不同的自然资源会形成不同的市场一样,不同的质量文化资源也会形成不同的市场。哈佛商学院的学者们通过对世界各国企业的长期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当今,世界各国企业都把质量文化作为创造未来发展模式的基本追求目标,大力弘扬、精心培育。

现代商务运作新模式

(一)以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务运作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文化战略的显形方式凸显得更加强烈,文化的速度和影响力更为快捷和深远。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用文化手段促进经贸活动,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营销艺术”。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决定作用的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呼唤文化的支持,呼唤以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务运作模式横空出世。

(二)质量文化战略的国际化

国际化对我国企业的文化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出新要求。世界上的交流必须以对文化的理解为前提。加入WTO后的我国企业,应该更多地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因为我国的企业将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环境而与国外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诚然,我国企业的对外交流在技术、物质层面上障碍易于克服,因为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是通用的,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将成为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巨大障碍,所以质量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大视角。

一个企业要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接受和采用国际通行的商务模式,要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产品质量、环境质量、职业安全和卫生保证以及资信能力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企业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就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证书,同时务必把各种管理体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构筑整合型管理体系,以解决管理体系存在着接口矛盾等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因此,质量文化战略的主题、方向、动力与途径就是企业和社会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潮流、面向未来发展的质量文化转型、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中,推

进社会与企业不断持续发展。这里,文化战略的主导作用与服务地位并不相悖,而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体现了质量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当代价值,是质量文化价值的不同向度、不同测度。

坦帕大学教授Frank M.Gryna认为,创造卓越的质量有两种方式:通过技术开发,创造满足顾客需要和期望的产品或服务;培育一种贯穿于整个组织的文化,不断把顾客注重的质量当作组织的基本目标。

(三)质量文化一定意义上是竞争文化并落实在质量上

质量创造产品、质量创造顾客、质量创造市场、质量创造利润、质量创造企业形象、质量创造相应文化,总之质量是竞争的基本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许多学校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而由汉龙集团所建造的“北川刘汉希望小学”等5所学校没有一所出现倒塌。该房地产商负责“最牛希望小学”不仅是爱心的丰碑,也是施工企业视质量如生命的典范。因此,人们纷纷提议应该把灾区学校重建的工程交给这样建筑商负责的社会声音就是最好的佐证与诠释。

质量文化建设只有持续深入地在质量管理上进行根本的文化观念变革,才能形成强烈的“质量就是生命”意识,并将其作为一种企业生存与发展意识融入人们的脑海。质量文化决定整个企业的经营行为,渗透到员工的全部生活中,为了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全力以赴、坚持不懈,使企业以质量为依托而拥有广阔的市场;使产品以质量作保证而拥有广大的用户;使员工以强烈的质量意识而不忘自己的职业道德,创造出卓越的产品、进行卓越的服务、干出卓越的工作、树立卓越的形象、取得卓越的业绩、积蓄卓越的竞争实力,形成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以体现质量文化建设作为竞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优势。

(四)建立信用文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曾经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必须建立信用文化。市场经济期盼以诚信为基音的质量文化的产生。

企业拥有质量保障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价值链质量战略的基础;重要的是如何维持和强化其核心竞争能力,使其经久不衰,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随着技术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在价值链质量战略中应高度重视战略性无形资产对持久性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推行标准化,塑造企业信誉,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树立质量创新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建立以追求整个企业价值链最优和用户满意的激励机制等,对于企业构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并且难以模仿的质量竞争优势大有裨益,这使企业价值链质量战略获得持续的发展,是提升企业价值重要的资源。

质量文化战略与经营思想一样,要具有连贯性,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质量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技术在不断提高,质量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机制,保证其适应性和先进性。

制定从优秀到卓越的质量文化战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以及适应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质量文化战略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

(一)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立足全球才能保证其文化的可持续性,社会和企业文化的领导者必须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发展和培训目标。在对待质量文化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不能有过多的短期行为,在质量发展战略发生调整或重新定位时,为社会和企业的质量发展战略提供长期的、健康的、持续的、稳定的、全局的文化支持和系统保证。因此,战略性质量文化除了必须具备一般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强调其长远的目的性、高度的全局性、竞争的对抗性、切实的可行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等特征。

(二)科学选择质量文化的运作模式

运作模式就是指在构建战略性质量文化时,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参照物、一个构建的框架。在质量文化的构建实践中,有时之所以会感到无所适从,就是因为缺少了一个文化建设的参照物,一个文化建设的框架,也就是说缺少一个系统的运作模式。要建设优秀的反映本企业特色的质量文化,必须首先了解企业关于质量方面的内外部环境,把握作为质量文化建设主体的员工队伍的基本情况,包括教育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态度等。分析是深入调查和获得客观数据的体现,科学的积累和分析是运作模式的前提。质量文化的运作模式应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质量理念并明确质量文化目标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质量不仅仅表达产品符合规格的程度,而且是企业能否赢得顾客和市场的关键。将“质量”提升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鼓励企业不仅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且要形成具备自己鲜明特色的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和每一项行动。当

前特别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环境意识,企业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关心程度,甚至对企业的资信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事物凝聚要有一个极核,以使其系统内的子因素向其聚拢。企业的极核是企业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及其直接体现的企业目标。科学、合理的质量目标是一种凝聚化了的企业未来行为。质量文化给出企业行为近期和长期的目标,通过统一思想认识与激励员工责任与荣誉感,来防止人心涣散、企业乏力的不利局面出现。质量文化是以形成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满足职工精神需要,使其振奋精神,奋发向上,为国家也为自己的利益奉献能力和智慧为目标的激励机制,通过一种无形的、非正式的、非强制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四)加强质量文化管理

运用政策杠杆和经济杠杆促进先进质量文化的发展与普及。在制定质量文化管理规则的基础上,鼓励各相关部门、机构积极地借鉴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质量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借助内外培训、内部网络、宣传栏、辩论会、文化专题论坛、演讲比赛、标杆案例故事集、读书会、沟通会、年会、运动会、团队拓展活动、节日庆祝活动、文化宣传图片、内部期刊、文化手册、光盘资料等活动方式对先进的质量文化进行传播。

构建战略性质量文化要有一个常设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一旦作出创建战略性质量文化的决策之后,为避免无人负责的局面,为了使战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到组织落实。

(五)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倡导团队精神,鼓励员工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不少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员工的合作精神比专业水平更重要。要做好一个产品质量的设计、制造、服务全过程、全寿命的控制,必须由许多员工相互合作。他们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用户的要求,自主组织质量管理班组、项目研制小组、QC攻关小组、服务小组等。要使每一个质量管理小组都成为弘扬质量文化的阵地。

(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质量文化

新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最大的福利是培训,最有竞争力的员工是复合型人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只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企业,不同于学习管理方式和专业技术,它强调的是对人进行最根本的心灵改造,它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的团队组织,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在质量文化和学习型组织中强化教育与培养人才。质量文化与员工教育质量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质量意识的教育,尤其是质量的责任感、质量的紧迫

感和质量的荣誉感教育。要使每一个员工充分认识到,产品的质量问题是重大和严肃的,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教育员工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并将其转化为迅速提高产品质量的强大动力。

树立质量的荣誉感,就是要求我们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树立质量荣誉感,有了质量的荣誉感,就能在产品质量上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培训和资格认证活动。包括覆盖质量工作有关各个方面的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保证工程师、可靠性工程师、质量检验员、质量体系审核员等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为社会和各级组织提供质量工作所需的最佳人力资源。

(七)促进多种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全面运用

为了缩短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有效地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并积极地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比如“看板管理”、“均衡生产”、“标准化作业”、“持续改进”、“防错技术”、“可视控制”、“团队合作”等等。加快对“6西格玛”管理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并促进与企业的业务实践紧密结合。“6西格玛”强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注重企业长期发展能力与远景目标的实现,尊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革命精神,注重发展与合作伙伴的互利关系,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所使用的方法为基于事实的统计分析与持续改进,强调用货币指标衡量改进效果。“6西格玛”代表了最高的质量目标,接近于零缺陷,“6西格玛”的卓越成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八)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质量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加快信息技术在质量文化和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质量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国际质量文化交流活动,使质量文化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的先进质量文化思想和经验,而且应通过与国际先进质量机构的合作,提高现有质量培训的水平,使我国的质量文化和质量管理工作尽快接近世界级水平。

综上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惟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按十七大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并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项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的质量文化更加优秀、更加卓越,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质量文化的时代性要求。所以,应该积极认真地推进质量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方小淇.现代企业质量文化探究 [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1

2.李正权.论创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4

3.刘水山.构建以质量文化为特点的企业文化[J].冶金企业文化,2007.3

4.采峰.质量文化的评价尺度和评价维度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3

5.孟慧霞.论提高产品附加服务质量的战略观念[J].生产力研究,2006.2

6.中国质量代表团.质量文化:21世纪企业迈向成功的基石——美国第56届质量年会纪实[J].中国质量,200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