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大学教育中的“茶文化热”
2023-11-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莪国大学教青ttl li ̄“茶文化热’’ 雷 洋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近几年,茶文化教育逐渐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兴起。目前,我国大 学中茶文化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我国大学教育中的 局限于茶文化的选修课了,有的院校甚至开设了茶艺专业。 例如:天福集团总裁、世界茶王李瑞河在漳浦投资兴办天福 茶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茶学普通高等专科职业学院,2008 “茶文化热”进行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10)01—147—0l 作者: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0025 茶与饮茶都起源于中国,从茶的发现、利用到传播,至今已 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以及涉 及到茶的诗文数量很多,茶文化发展也异彩纷呈。中国人对此 好像并不重视,人们谈论传统文化的时候,似乎也并不把茶文化 包括在里面。唯有周作人在谈到茶的时候说,“若更进而考其 意义特异者,于了解民族文化上亦更有力”。近些年来,我国大 学校园里兴起了“茶文化热”。通过茶及茶文化来了解中国文 化、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应该是一种当代大学生比较容易接 受的一种方式。 一、大学茶文化课程的兴起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过于紧张。这种紧张主要不是课业繁重 造成的,而是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与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造成的。 而中国茶文化核心的精神,就是追求一种从容的、宁静的心理状 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品味美。近几年 来,各地茶文化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茶文化 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 在北京,中国茶文化作为北京海淀区高校校际选修课,开始 于2000年,北航、北科、北师大、北大医学部等16所高校为十数 万本科生设置了茶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很多学生参加了茶艺的 学习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 的学习,不再那么焦虑、浮躁,以至于增添了很多文化趣味。 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嘉木茶文化协会”,初始会员200 余人。一群爱好茶文化的大学生,课余在校园内组织起了自己 的“无我茶会”。 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华 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苏州大 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府都设有学生茶艺社团或经常举办大学 生茶艺活动。有的大学还开设了《中国茶文化》、《茶文化概论》 等课程。 据了解,除学生外,许多大学老师也纷纷走进了茶文化选修 课的课堂。其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侯彩云教授,从日本 留学回国后,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她也在农大开设了 茶艺选修课。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相关研究的深入,很多大学已经不仅 年向全国招生,并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向台湾招生的资格,在 茶学院中设立了茶文化系,将茶文化作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的同 时,茶文化系也是学院的重点系。还有,近年浙江林业大学成立 了茶文化学院,福建也成立了一所私立的茶道学院,南昌某大学 也有类似专业,可见茶文化作为一个专业已逐渐浮出水面。这 些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这也表明了市场对此 类人才的需求。 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在中国的茶产业链非常 长。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第三产业的产值就达到了250 亿。而这个数据所消耗的茶叶仅占到中国茶叶总产值的6%, 所以这将是未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 的人才,这也将是学生今后的发展舞台。 2005年,浙江林学院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达成意向, 决定合作推出茶文化的四年制本科教育。课程的专业设置,是 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再融合茶学与管理,贯穿茶的生产、加工、 营销与?肖费一条主线,实际上是一个“大茶学”的教育概念。从 专业架构上看,教学重点放在茶产业链的后半段,消费段,所以 突出茶叶的品评、营销与消费模式的创新等内容的教育。以文 化为支持的品牌创建与管理、市场营销、茶艺和茶馆经营是专业 的特色。该专业统合文化和茶学,迅速创作了“中国茶谣”这个 茶文化综合舞台艺术表现成品。这个文化产品不仅是高校茶文 化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大茶学”培养理念的体现。可见,这 一做法不只是要创作一个舞台剧,而是创立一个通过文化推广 茶的平台,把茶文化从少数人欣赏的文化推向大众。 二、大学茶文化教育目前存在问题 近几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于第三产业的重 视,茶文化教育早已成为在这个行业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 尽管如此,目前无论从职业技能还是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我国高 校的茶文化教育都是明显滞后的。 我国既没有日本严格的茶道谱系式教育和深入社区的普及 式教育,也没有像韩国将茶文化教育法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无法充分满足在不断增长的茶叶消费带动下,对于茶文化知 识的渴求。 另外,由于我国高校茶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 师资力量有限,茶文化课程仅仅是在农业院校关乎稼穑的茶学 系中充当一门辅助课程,目前,从事茶文化教育的学者和专家, 大部分都是中国文学和传统历史文化方面的学科背景。从茶文 化的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来看,目前大专院校对于从业人员的培 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较少,因此导致人才供给不足。许多 茶馆、茶店的服务人员,在尚未接受良好的茶文化教育培训的情 况下,部分从业者应急式地对消费者提出问题的应对,往往错误 148企业家天地・下旬韧/2010/1 利事当庭 证恐 的理论 构聋 龙慧峰 唐正祥 摘要:刑事"3庭认证规则是刑事当庭认证的基础和必要保证,- 意义上,认证规则就是狭义的证据规则。 本文在分析我国刑事当庭认讧规则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 建我国刑事当庭认证规则应以证据能力认证规则为主的观点。 关键词:刑事诉讼;当庭认证;证据规则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10)01—148—03 二、我国刑事庭审认证规则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自从“当庭认证”一词被提出后,理论界掀起了研究热潮。 但实务中,法官们在法庭过程中却不对证据发表任何意见,哪怕 是控辩双方对证据的证据能力提出异议。合议结束恢复开庭 时,亦极少对证据发表认证意见。 即便是当庭宣判的案件,也不 对证据的采纳和采信理由进行公开的、详细的分析、论证。由此 带来的后果便是“恣意心证”盛行。 笔者认为,造成目前我国“恣意心证”盛行既有法官整体素 质有待提高、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对当庭认证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作者:龙慧峰,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讲师;湖南,益阳,413000;唐 正祥,贵州省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贵州,都 匀.558000 一、刑事当庭认证规则概说 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并无关于“认证”的规定,理论上对于法 庭应否进行当庭认证乃至应否建立当庭认证制度,也存在不同 的观点,但自从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定“法庭能 够当庭认证的,应当当庭认证”之后,“当庭认证”即找到了理论 不够、关于当庭认证制度的理论分歧较大等,更有证据规则匮乏 等制度性原因——正是由于证据规则的匮乏,才导致了认证规 则的匮乏,表现在: (一)证据规则数量极少。我国的刑事证据法律制度中,只 有口供补强、非法言词证据排除、测谎鉴定结论排除、最佳证据、 原物证据等规则。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的民事证据规则:证据 和司法实践依据。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当庭认证是指法官在刑事庭审过程中, 对控辩双方提出或法官自行收集并经当庭质证的刑事证据,运 用相关证据规则,确认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审判活 动。刑事当庭认证制度,则是指法官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进 行认证活动所要采取的认证方式、规则以及有关认证权的行使、 规则多是从积极方面就证据能力或证明力受限制的情况加以规 定,而缺乏详尽的具体可操作的消极性限制局面。与此同时,仅 有的几条证据规则又缺乏必要的内容,如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 则,就未对证据的“非法性”的举证主体、举证责任作出规定,导 致该规则在大多数情形下成为一纸空文。 效力等方面规定的刑事诉讼制度。刑事证据规则或认证规则在 法官当庭认证和刑事当庭认证制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证据规则,是“规定证据收集、证据运用和证据判断的法律 准则”。证据规则可分为收集、运用证据规则和认证规则,认证 规则指在特定情形下,预先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某些证据的证 明力直接加以限定的规则。其证据规则中所占比例最大。某种 百出。 (二)证据规则立法过于原则。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刑事诉 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该法条规定了七种形式的证据,同 时规定“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由此,凡具有证据的法定形式,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证据材 料都具有证据能力,都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使用。这 不应提倡规模化发展,而是根据市场和整个产业的规模定向定 目前,大学茶文化教育虽然是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 量地进行培养。由此可见,高等茶学教育应加快课程体系和教 学内容的改革,改变时效滞后的被动局面,跟上中国社会发展和 市场经济的步伐,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搞好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另外,可以通过与有力量的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得培养的学 生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习需要,适应了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使学生在快 节奏的学习生活之余,可以在心情烦躁时自己泡一杯茶,感受到 一种平淡、平和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的性格情操、思 想境界、人格等方面都得到升华时,也就给社会带来了祥和与 安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课程目前在大学的文化素质教 育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尽管目前的茶文化教育“听上去热闹”, 但高等教育距离形成气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茶产业在中国是古老的产业,但现阶段却是个弱势产业,以 茶馆为代表的涉茶服务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个体弱小,尚未架构 起很好的盈利模式,所以产业创新是关键的,如果没有产业模式 的创新能力,按现有的高教教育模式,很容易培养出“四不像” 的学生,不被社会所接受。 我国大学茶文化专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业内人士认为 [1]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哲群.高职的荼道教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 [3]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吴华,等.茶文化与素质教育.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4(3):79—8O. (责任编辑: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