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5-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农业科技】

农业经济2006/5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春香

一、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及作用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构思发明新的农产品、新的农艺和新的农具设备,进行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或实验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应用先进的物质设备和应用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通过市场把农业新构想、新技术和原有生产要素(投入物)转变成新的农业和新的农产品的长期增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过程。

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依赖于农业技术创新。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依靠尖端技术”。现在,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上,从播种、收获到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配套操作,一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甚至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电脑、生物工程技术都得到了深入利用,良种普及率几乎这些差距最终都将表现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达到了100%,

品竞争力的差距上。因此,中国应该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这是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防止作物减产科技方面的差距。根据专家估计,中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农产品产后运输、储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

2、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较为落后

中国农业科技不但在研究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存在更大的差距。据中国农科院估测,中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在15-20年以上。农业产前领域、农业机械、农机具的研究开发与制造技术,农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落后近20年。新型化学肥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料、新型农药的研制与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在优异种质的贮存、筛选、创新、利用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0年。在种子产业化方面,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25-30年。农田灌溉技术、设备等方面大约落后20-25年,农业主要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落后10-15年,农业畜、禽、草种质资源创新,只相当于先信息技术相差约20年,

进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等等。此外,我国还在要素转化和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现在,我国的饲养技术和饲料转化水平仍不高。加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饲料消耗率仍然偏高。中国生猪、肉鸡、蛋鸡的料肉比分别为3.5:1、2.2:1、3.0:1,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6:1、1.6:1、2.3:1。

3、中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单产水平较低

中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化肥当季利用率均低于40%,主要农畜产品的单产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农中国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业国家。1996年,

68%、54%和45%。物平均单产水平仅为高产国家的41%、

2003年中国每个农业人口经营的耕地面积仅为0.2公顷,而同期加拿大每个农业人口经营的耕地面积为114.2公顷,澳大美国为57.4公顷。即便是和发展中国家相利亚为106.9公顷,

比较,中国每个农业人口经营的耕地面积同样低于俄罗斯、巴西和印度。此外,由于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中国农业的单产水平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农业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中国农业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的差距。中国“八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4%,其中种植业为34.8%,畜牧业为45.5%,渔业为43.6%,林业为31.4%。“九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了50%。但是,而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农业生产总值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是靠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的。

农作物品种培植方面的差距。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2)

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物种、边缘物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目前中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3)

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

-33-

【农业科技】

4、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此外,由于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导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2003年,单位劳动力的农业增加值,中国为458美元,丹麦为65034美元,法国为62886美元,日本为45473美元。

农业经济2006/5

究方向和任务的确定上,改变由科技管理部门确定或科研人员选定的局面,建立起由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确定的新型立项机制。再者是由于技术成果转化要涉及到行政、科研、教育、推广等各个部门,因此必须建立起促进研究、教育、推广、行政等部门共同协作联合技术攻关、生产与研究横向联系、人才合理流动的新型协调机制。

改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一是明确农业技术创新活(3)

动为国家的公益性事业,应继续保持政府对农业科技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二是确定农业科研投资的最低增长幅度,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缩短中国农业科研投入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三是合理确定科研投资比例逐步制度化,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者在农业科研系统内保持合理的比例。

3、建立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建立可持续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当前,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农业技术创新必须以农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为基础。因此,建立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是形成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国现有条件,应重点建设一批类似陕西杨陵的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基地,并形成网络和体系,将农业高等院校和各科研院所等方方面面的力量集结起来,对一些重大的、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前沿领域进行研究。

(2)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组合应实现降耗型技术与增效型技术的结合,传统技术、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生物化学技术与机械工程技术的结合,组装配套与引进、研究、开发、改造相结合,以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标准化为重点,彻底改变资源、数量、速度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特征,建立技术、质量、效益型的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3)建立可持续性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对现有技术进行可持续性综合评价,保证应用的技术适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并对现有的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加速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扩散。具体来说,第一,强调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导向和整体性。要求科研系统了解目前农民的分散化现象及需求层次,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产品及不同类型农民的适用技术,提供综合的信息咨询服务。第二,开拓与完善农业技术市场。农业技术市场是指农业技术成果以商品形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有偿交易,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农业技术成果直接进入农业技术市场流通,可以缩短成果的转化周期。农业技术市场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可以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使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体系切合得更加紧密。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浙江宁波315100

三、推进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

1、探索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农业技术类型

(1)农业生物技术。受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短缺的刚性约束,中国对于农业技术类型的理性选择应是生物型技术。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步扩大的情况下,良种、种植和养殖等生物技术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是农户农业技术需求最多的。因此,生物型农业技术的选择也是中国加入WTO后对于农业科技进步模式的要求。

(2)农产品高产、高效技术。包括良种、育种技术,推广高产、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例如,能增产15%-20%、抗2-3种病虫害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亩产500-600千克的高产矮秆小麦;亩产750-850千克的杂交和亩产1000千克的超高杂交玉米品种;能增产10%-15%以上,抗棉铃虫和黄矮病的棉花品种等。

(3)产后技术。抓好农产品的保鲜、贮藏、流通和精深加工环节,延长生产链条,真正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这对于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劳动密集型技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所以中国农村剩余量最大的经济资源就是劳动力。从国际比较看,凡自然资源和资本密集的农产品,中国皆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应加强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的研发。

2、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1)应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政策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农业科学研究政策。包括对从事可持续农业科技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建立专项科研基金予以重点资助和扶持,对重大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予以奖励等政策。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其政策目标主要放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技术市场,鼓励民间农业技术协会壮大发展,以扩大可持续农业技术扩散渠道。三是农村文化教育政策。包括政府扩大农村教育投资、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可持续农业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绿色证书制度等方面的政策。

(2)改革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首先是在机构上要彻底打破行政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重复设置局面,建立起科技资源能集中体现区域优势、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其次是在研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