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心灵点亮诗灯

2023-03-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用心灵点亮诗灯 让学生充满诗情 —— 建构“诗意化语文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著名女作家冰心曾经说过:“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儿童的天空应有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的心灵原野上应有随风起舞的花朵,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诗人。因此,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诗化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生命成长的沃土,是学生在知识储备增长的情境中以及在彼此欣赏中体验课堂的欢乐,经历生命互动的积极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理性至上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病。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的驱动下,这样的语文教学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性,重灌输、轻顿悟。在大量繁琐的练习中,语文的情感性、趣味性消失殆尽,语文学习成为纯粹的技艺之学,缺乏活性、灵性,缺少诗情画意。于永正老师说;“应试环境中,我们的孩子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有死知识无活本领,有高文化无高素养。”这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是什么呢?语文应该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实施新课程,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力,就要给孩子们创设一种切合课文文本的诗意氛围,引领、帮助孩子们在这诗化的语文课堂中用审美的方式来感语文本,力求拨动他们心中的诗弦,激起他们智慧的诗花,唤起他们澎湃的诗情,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诗意栖息的乐园。

一、营造诗境,让学生的心田绽放诗意的蓓蕾 (一)语言创设——激起学生智慧的诗花

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充分运用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精心设计充满诗情和生命的活力导语,溶合人文关怀提示语,浸润着诗情画意过渡语,使融融情意在语言的“抒情”“煽情”中激荡、共生。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喧嚣繁华,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到古时的乡村,去感受一番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好吗?‛‚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课堂的源头追寻诗意,轻快地将学生引入文本主题,也顺利地铺就了一条通往文本的情感之路,为学生打开了想象之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贴切,也是最有‚诗意‛的。 (二)媒体创设——唤起学生澎湃的诗情

选准切入点,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在音乐的渲染、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和性情的陶冶中创设特定的意境和诗意的对话场景,引发学生诗情。

教学《水乡歌》时,我播放课件《水乡美景》,边描述边让学生观看,之后问:一趟水乡之行后,你有什么发现?有的说:‚ 我看到了水乡的河水非常清澈,小鱼小虾还在水草间自由自在地嬉戏呢!‛有的说:‚阳光下的河面波光粼粼,可美啦!‛ …… 舒缓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和动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品词析句,感悟画面,会使自身的体验和文本的内在情趣融为一体,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过程。 (三)美读创设——带给学生诗意的芬芳

1

“潜心会文本,涵咏滋味长。”要求朗读时物我两忘,“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读出画面,读出想象,读出韵味,用情感悟诗意的真谛。例如,在教学《我想》这首小诗时,我先问:‘读了<我想>,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请你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说说理由。然后让学生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在学生畅谈后,我又鼓励学生反复诵读: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最后又找学生表演朗诵,学生读得如痴如醉。

二、平等对话,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活泼地成长 教师的课堂实践是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以及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这些都始终伴随着“对话”进行,这种立体、丰富、多元、辩证的自主“对话”,使学生经验获得共享,认识得到提高,语言获得发展,智慧获得启迪,情感得到陶冶。

《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一开始写的是一家人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到森林里去,他们在林中草地上的野蔷薇旁边聊天、看书,温馨和谐。可是天公不作美,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雨。在大雨如注时,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却把雨衣又给了萨沙。讲到这里,调皮的李占宇不待我讲完就打断了我的讲课:‚老师,不是两个孩子吗?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而直接给萨沙呢?是不是妈妈不喜欢托利亚?喜欢她最小的孩子呀?‛听到这里,我暗暗想道:是啊,李占宇也有个小弟弟,还经常抱怨说妈妈偏向小弟弟,两人有了矛盾总找他的不是。这时,又有学生说:‚是不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考虑得不周密,把托利亚给忘了?‛这下全班同学议论开来。我顺势引导:‚是啊,对于其中的奥妙,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 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们又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课文的题目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萨沙说的,所以课文中只写了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我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插图,此时的托利亚她的神情是怎样的?‛学生们认真看了看,一起答道:‚她微笑着在看着萨沙!‛我接着问:‚她为什么微笑着?妈妈把雨衣给了弟弟,没给自己,她不难过吗?‛有的学生说:‚她的笑说明了她同意妈妈的意见!‛还有的说:‚她的笑同时也预示着萨沙就是他们眼中最弱小的。‛我接着总结:‚是啊,当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而姐姐却面带笑容,可见姐姐心胸多么宽阔,她并没有认为妈妈偏心,她平日里一定就是这样照顾弟弟、爱护弟弟的。他们一家人就是这样自觉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难怪萨沙会受影响去保护娇嫩的蔷薇花!‛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确,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正是因为创设了开放民主、互动对话的学习气氛,才有学生的思维闪耀,灵性涌动。

三、自主创作,拨动学生心中灵动的诗弦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的脑袋里,永远盛开着诗的花朵。在平日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创作,形成诗语。

(一)模仿原文而作。模仿是创作的基础,教学《假如》时,我问:‚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会做什么呢?请当一回小诗人,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听后,

2

激情昂扬,一篇篇动人的小诗跃然纸上。‚假如我有一枝神笔,我要给世界上每个动物,画一部手机,和我们愉快地交流。‛;‚假如我有一枝神笔,我要给无家可归的人画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冬天不会寒冷,雨天不会淋湿。‛…… (二)想象补白而作。语文教材中,也会常常留下一些“无字处皆有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展开不同的想象填补。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只出现了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课的最后,我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所以孩子们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也写得具体明确。有的这样写:‚从小的时候,您就教育我如何踏实做人,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和正确的方向。而您给我的信中的那句———‘给’,永远比‘拿’愉快,则将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引路牌。‛有的写道:‚爸爸,谢谢你教育我:‘给’,永远比‘拿’愉快。是的,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我会记住你的话,多帮助别人的。‛ 有的写:‚爸爸,您教给我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我已经懂了,您是想让我成为一个愉快的人,放心吧,爸爸,我不会让您失望的,我一定会做一个帮助他人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因为我知道:快乐在于付出,生命在于奉献。‛

(三)抒发感受而作。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意味深长的,因此学生学完后一定会有感而发。记得学完《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谈一下自己受到的启示,令我大为惊异的是孩子们的回答竟是那样的妙语连珠,意味深长。有的说:‚人生中的成功,鼓励、自信和努力、勤奋缺一不可,否则,你的人生就不会太成功。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得些鼓励,多一些自信,才会成功!‛有的说:‚给予别人自信的人,那就是最美的人!‛还有的说:‚心灵的听众,你是沮丧时的微笑,你是气馁时的鼓励,你是灰心时的期盼,你是闪烁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启明星!‛……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大千世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雪雨,都像人一样有感情,有灵性。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捕捉最细微而感受最深的表象,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便会有诗意的花蕾在心头绽放。

四、综合学习,在开放中领略语文的异彩纷呈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创造精神,增强实践能力。那么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认为 “正确选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能力,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广泛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广阔的语文天地挖掘可供探究的资料中,从中选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一)以课文内容为立足点

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对学生语文课堂的延续,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许多内容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深刻的教育性。这就为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选题提供广泛的丰富的素材。如在学习了《可贵的沉默》后,我开展了《走进父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调查——查父母的生日;访问——访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记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倾诉——向父母表示感谢;行动——让父母感受爱的回报。整个活动将体验、感悟与行动、实践整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从真正意义上获得语文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3

当然,课文出现的歇后语、对联、成语、名言警句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这都是我们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二)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了《对联》一课后,学生下课后经常说出上联让别人对出下联。看到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就趁机开展了“走进对联文化”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对联,并让他们找一找与对联有关的故事。在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不仅背诵一些经典的对联,还用毛笔书写对联,而且懂得了不同思想内容的对联应当张贴在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队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社会实践为背景

社会生活广阔天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实中有机进行综合活动。到了八月中秋,良辰美景,诗情画意,我也效仿古人来一次《吟诗作赋话中秋》,让学生们围绕“中秋”话题自主展开学习,有的学生查询了中秋节的来历,有的学生以“月亮”为主题收集历代文学家的诗词歌赋,有的学生干脆来了个中秋对联大荟萃。 (四)从自然景象、社会生活中设计

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一年四季变化的脚步,以“春”为例:开展《我心目中的春》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搜集、查找与“春天”有关的诗文、歌曲,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歌唱。全班分为四大组:第一组查找与“春天”有关的诗词,第二组查找赞美“春天”的美文,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来评说所找的文章美在何处?第三组查找歌颂“春天”的音乐作品,最好学会演唱。第四组查找表现春天的绘画、摄影作品,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来说明每件作品的特点。最后让每一个同学都要选择自己最棒的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可写诗、作文、绘画、摄影、朗诵、弹曲、演唱等。

语文老师,不仅要引领学生研读书中的圣贤,更要引领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只要充分准备,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五、智慧阅读 ,将书页的花朵洒落童年的阡陌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过程,提高语文素养,我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正确引导,以趣择书

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有的学生良莠不分,有的不知从何读起。因此,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选择图书。

1、趣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有所不同。推荐读物时,我把趣味性放在首位,提倡“无为”读书、快乐读书。

2、思想性。“读好书就像同以往许多世界最有教养的人交谈。”我注重向学生推荐《可爱的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闪耀着高尚人物思想光辉的读物。

3、关联性。我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内容上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读《安徒生童话》;学了《草船借箭》,读《三国演义》,学了《牧童和羊》,读《伊索寓言》,学了《只有一个地球》,推荐读《人与自然》。 (二)讲究策略,以法导读 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

4

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促使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方法很多,我首选以下几种:

1、教师引领读。教师只有热爱阅读,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话题,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并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读。其次是共同感悟。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如我和学生一起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写在黑板上,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2、储备内化读。一个人的语言积累不仅反映他的语文水平,还深刻影响其文化积淀、内在气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我引导学生阅读合适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文佳作等,有意识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感觉语言的魅力。一年来,孩子们对经典的积累令人感到欣慰!学生背诵的内容是经过我精挑细选的:近70首古诗,二十几首宋词,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笠翁对韵》、《增广贤文》的有关章节的背诵滚瓜烂熟;《满江红》、《陋室铭》《爱莲说》、《春江花月夜》的背诵声情并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朱自清的散文《春》、尹世霖的《飞进新年的大门》学生耳熟能详,

3、探究问题读。孩子们大多好奇,对很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心存疑问,所以,我经常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一年来,我在班级中每学期搞一次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每次活动历时两个月。把学生交来的小论文,择优编成《探究性小论文专刊》。

4、读后编小报。定期自编手抄报,要求自拟刊名、自排版面、自定内容,然后装订成册,全班传阅。各张书写不一、设计不同、各具特色的手抄报,构成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在传阅中相互借鉴吸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欣赏别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自我激励,学习他人长处,增强审美和情感能力。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六、多彩评价,营造进步的空间与成长的机缘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的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我重视多方参与、适时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发展,使他们感受到了评价的多姿多彩。

(一)评价语言,春风化雨。

我们教师要注意使用激励人心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快乐、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在诸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也会听到:“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棒!”“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的想法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说你的想法。”“我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认真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诗样的话语,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盛开的必然是同样诗样的花朵。

给学生更多的激励和关爱,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秉承柔情似诗的教育理念,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倾听他们心底的旋律,激发他们深藏的活力,才能创设出诗意的课堂氛围。

(二)评价主体,多向互动。

5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 1、学生——反思性评价

“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反思。”在评价时,我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如在每次练习之后,我会提醒学生:“以后书写汉字时,应注意什么呢?给自己提个要求吧!”„„由于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就使得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对照具体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馈,从而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跃的状态。

2、教师——发展性评价

我对学生的作业和小测验进行批阅的过程中,本着诊断分析、指导帮助、激励发展的目的,针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进步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既可以随时点评,也可以概括总评。“如果你审题再认真些,一定是最棒的!下次可以细心啊!”是充满点拨与期待的评语;“今天的你是最优秀的,祝贺你!”是洋溢着喜悦与祝福的评语;“你的答案很正确,但书写要认真才行啊!”蕴含尊重与指导的评语„„

3、家长——参与性评价 家长参与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种需要。许多家长从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能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纠正。家长的评价对教师来讲也有很大的启发性。例如,郑子荷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测验结果后,写下了这样一则话语:“郑子荷在学习汉字方面,做得比较好,能掌握所学汉字的构造,会采用拆分、组合、猜谜语的方法来学习汉字。但对于造型相近的字还掌握不牢,容易混淆,今后要继续努力!”这样的参与性评价,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这种交流与沟通更为自然、及时,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通过多方参与,对学生测验的成绩、优点、创意充分肯定,对不足之处则采取帮助、委婉的口吻,勉励学生改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心理得到满足,努力有了目标,给了学生进步的空间与成长的机缘。

诗意课堂的打造,需要教师的智慧与灵性。其实我们的课堂上,已经有诗意在闪烁,只是发现的人不多,没有形成有意识的行为罢了。为了使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美丽与精彩,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该锤炼内功,不懈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