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孕期心理干预现状与问题分析

2022-06-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鱼 理杂志2015年11月第2l卷第22期 ・综述・ 孕期心理干预现状与问题分析 贾曼。廖碧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键词】孕期;心理干预;医护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3.71 重庆市400016) 文献标识码:A DOI:IO.3969/j.issn.1006—7256.2015.22.027 文章编号:1006—7256(2o15)22—0052—02 孕妇孕期过度焦虑、抑郁是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分娩结 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较高水平的焦虑、抑郁可造成早产、 产程延长、低出生体重儿、产前及产后出血等诸多不良结局。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孕产妇心理保 健已经成为围生保健中重要的一部分。采取有效干预方法缓 解孕产妇不良心理状态,进而改善母婴近、远期结局,是医务 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对国内外孕期心理干预现状进行 综述,并对目前国内心理干预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现 报告如下。 1 孕期心理干预体系的形成 美国学院妇产科医师协会(NMH)自2004年起大力推荐 对所有妊娠妇女进行常规心理筛查 J。2006年,美国国家卫 生保健研究所(NICE)发布指南指出,孕产妇产后常规护理应 包括预防产后抑郁等的心理护理,同时应根据孕妇孕期心理 状态症状、临床诊断和量表评分的不同提出不同孕期的干预 手段,分析引起孕期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以2006 年NICE指南标准对孕妇整个孕期及分娩后进行全程干预,不 同孕期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 j。 2国内外孕期心理干预现状 2.1 国外孕期心理干预方法及效果孕期产生的不良心理 状态,以焦虑和抑郁最常见,其发病率各国报道在10%~ 30% 。国外许多学者积极探讨孕期不良心理状态相关因素 及尝试不同心理干预的方法,研究中发现孕妇孕期不良心理 状态受孕妇生理、行为及社会支持因素三者之间复杂相互作 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孕妇孕期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的非 药物干预手段是降低如产后抑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产后 出血等诸多妊娠、分娩风险发生的有效措施 不同研究中涉 及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有:心理教育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 J、 人际心理治疗 、非指导性咨询E71、心理疏泄 J、各种社会支 持系统 等。心理干预实施者包括护士、医生、精神病学家、 心理学家及已接受规范培训的志愿者等对孕妇进行电话、家 庭或临床访视。然而,有研究表明 ,通过非药物心理行为干 预手段虽取得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明显,同时受研究方法的科 学性、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及样本量不足等限制,并未得出孕期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编号:2010305)。 通信作者 52 心理干预有明确循证学依据的方法。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 积极探讨孕产妇心理应对能力在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 机制。对增强其心理应对能力应用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以问 题或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模式、以方法或参与为中心的应对模 式及以逃避或脱离为中心的应对模式 ” 等,强调心理应对 能力在缓解心理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应 对模式最常用,其目的在于针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干预措 施,但前提为问题或压力是可被控制的;如果不可控制即采取 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模式,主要是为了减少受试者经历与其 相关的痛苦感受。近年来,以问题或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模式 在心理行为改变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效 果,如增强心理行为应对、体质量控制、戒烟及慢性病管理等 方面,其中在增强心理行为应对方面的效果已经获得证实。 2.2 国内孕期心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国内对孕期心理干预 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孕妇孕期不良心理状态与妊娠结局之间的 关系,对规范的孕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探讨极少。有研究报道, 由产科医生、助产士及门诊护士采用孕妇学校集体授课及发 放健康教育手册的方法向孕妇提供孕期心理行为指导,对孕 妇孕期心理状态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研究者提出孕期心 理干预管理模式仍需要不断探索 。目前尚无专人对孕妇进 行孕期心理状态的管理。国内调查显示,孕妇在孕期心理知 识、态度、行为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孕期妇女心理干 预方法及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 3国内孕期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医护人员对孕期心理干预的认识及重视度不足 孕产 妇心理保健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关于医护人员对孕期心理 干预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报道较少。而医护人员是孕妇获得 孕期心理保健相关知识的信息主体,医护人员的建议对孕妇 最终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孕期心理干 预的效果,需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对孕期心理干预的重视,结合 NICE指南针对孕妇孕期心理状态的症状、临床诊断、量表评 分等内容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规范化培训,尤其如产科门诊 医生、门诊助产护士、产前教育者等向孕妇提供保健信息的医 护人员。 3.2孕期心理干预缺乏规范化模式 目前国内实施孕期心 理干预过程中针对孕妇的心理、行为干预的参与者主要包括 产科医生、助产士及少数产前教育者。由于孕妇数量多,产科 齐鲁护理杂志2015年11月第21卷筮22 门诊无法满足孕妇的需求。且目前国内尚无有效管理孕期心 理干预的实践模式。认知行为改变理论提出个人心理行为的 变化需要一定时间的持续干预才能逐渐、分阶段、螺旋式的向 积极的方向转变。国内传统的护理模式护士对孕妇的围生期 照护缺乏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心理干预的效果。 助产士门诊是产科无缝隙服务的完善,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 转变,助产士门诊在孕期体重管理、健康教育及盆底康复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也为探讨一种规范化孕期心理 干预模式提供了可行性。通过助产士门诊与孕妇建立长期良 好的沟通反馈,可以对孕妇孕期进行持续性干预并动态观察 评价其效果。 3.3孕期心理干预应体现个体化、多样化医护人员对孕妇 孕期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应根据孕妇孕期心理状态的症状、临 床诊断和量表评分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干预手段,分析引起孕 期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层管理,采取个性化的 干预措施。干预方式应多样化,如一对一心理疏导、小组讨论 会、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定期心理评估、定期电话随访、家 庭访视等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时,积极尝 试不同的访谈技巧,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并注重对孕期心理 干预效果的定期反馈及评价。 3.4心理状态各症状评分缺乏客观依据 目前,国内外针对 孕妇心理状态的评估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量表筛查法。常用的 筛查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综 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等。 各量表虽然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受试孕妇的心理状态,但针 对其症状的评分主要依靠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结果缺乏客观 依据。Shannon等 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并提出,进一步的 研究应包括心理自我检测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以便为心理症 状提供循证学依据。 4小结 孕期不良心理状态易造成诸多危害母婴的因素,要求医 护人员首先对孕期心理干预引.起重视,以NICE孕期心理干预 体系指南为指导,积极探讨规范化孕期心理干预的模式。因 孕妇孕期心理状态受生理、行为及社会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 影响,实施心理行为干预时,需注重心理干预的理论基础,以 提高干预的效果。随着助产士门诊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以 助产士门诊为契机,跨专业团队协作实施孕期心理干预的模 式有必要在实践中探索。通过孕期心理干预,改善孕产妇及 胎婴儿近期及远期结局,提高围生期妇女生殖健康保健的质 量。 参考文献 [1] Beddoe A,Lee K.Mind—Body Interventions During Preg— nancy  lJ 1.Journal of Obstetric,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2008,37(2):165—175. [2]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 2006:Clinical guideline 37.Routine postnatal care of women and their babies[M].London:NICE.Retrieved from http:// www.nice.org.uk/nicemedia/live/10988/30144/30144.pdf. [3] Robyn JB,Rachel D,Anthony S。et a1.Pregnancy anxie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current scale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5(176):24—34. [4]Heather JR,Jane RF.Development of a universal psycho—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common postpartum mental disorders in primiparous women:a multiple method approach[J].BMC Public Health,2010(10):499. [5]Alison S,Andrew B,Paul S.Women’s perceptions and ex— periences of group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and other group interventions for postnatal depression:a qualitative synthesi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2,68(9): 1909—1919。 [6] Scott S.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Postpartum Depres— sion[J].Clinical Psychology&Psychotherapy,2012,19 (2):134—140. [7] Sylvia S,Hugh M.Acupuncture,or non—directive counsel- ling versus usual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pilot study[J].Trials,2009,10(1):1—8. [8]Small R,Lumley J,Donohue L,et a1.Debriefing by a mid— wife after operative delivery did not decrease maternal de— pression at 6 months postpartum[J].Evidence—based Ob— 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1,3(3):124—125. [9]Xie RH,He GP,Koszycki D,et a1.Prenatal Social Support, Postnatal Socila Support,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J]. Annals of Epidemiology,2009,19(9):637—643. [10]Daksha T.Cochrane Review Summary:psyeho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postpartum de— pression[J].Primary Health Care Research&Develop— ment,2014,15(3):231—233. [1 1]Charles SC.You want to measure coping but your protocol’s too long:Consider the Brief C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7,4(1):92—100. [12]Susan R,Cohen L.Approach,Avoidance,and Coping With St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1(7):813—819. [13]Jerry S,Barbara F.The relative eifcacy of avoidant and nonavoidant coping strategies:a meta—analysis[J].Health Psychology,1985,4(3):249—288. [14]顾春怡,张铮,朱新丽,等.孕晚期干预支持对孕妇产时 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 46(6):569—571. [15]俞飞,于敏,陈维忠,等.妊娠期妇女心理状况及保健需 求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248—249. [16]Shannon M,King TL,Kennedy HP.Allostasis: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perinatal health outcomes[J].Journal of Obstetric,Gynecologic and Neo— natal Nursing,2007,36(2):125—134. 本文编辑:刘珊珊 2015—06—08收稿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