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通过实施成功教育,开展积极归因训练等策略来培养大学生自信心。
[关键词]自信心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晚期,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尚浅,其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最后定型。一旦遇到挫折,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自信心危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有全面发展。目前,国外对自信心的研究正不断深入,而国内对这方面的探索却较少,而且很多都是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指导。因此,从理论角度探索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加强学校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自信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个自信的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特征:
自信的大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不自命不凡,也不过分贬低自己,也就是说,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有机地统一起来。
自信的大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外界评价结果全部接纳,无论评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自信的大学生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也不夸大自己的优势,他们能理智地,辩证地对待自己。
自信的大学生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能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即使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他们也会有较强的安全感,很快适应周围的环境,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二、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自信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因素如下: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灰心丧气,产生无助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基础上。
1.行为的成败经验
现实的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影响很大。成功的经验往往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就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人而言,偶尔的失败并不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除了直接经验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如,看到和自己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就会增强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自信心。
3.言语的说服或暗示
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激励,心理暗示或自我规劝等也能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个体提高自信心。但言语说服或暗示需要一定的个体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才有显著的结果,缺乏体验的基础的言语劝告而形成的自我效能感是脆弱的。
4.情绪唤起
正向的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向的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比如,自豪,乐观等情绪容易增强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那些开朗活泼,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说来更富有自信心。而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一般说来自信心水平较低。另外,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有助于自信心的维持。
(二)归因模式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维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在性三个纬度分析归因问题,如下表:
表1:维纳的归因模式
如果成功时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如能力高、努力的结果,就会增强或保持自身的自信心;归因为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低、运气好就不会增强自信心;如果失败时,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不够或教学质量差就会保持原有的自信心;归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或任务难度大就会降低自信心,产生无助感。
(三)认知风格
威特金提出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存在着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认知风格。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场依存风格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点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更容易受周围的人们(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而场独立型风格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影响,他们倾向于对事物独立做出判断,在外部不可控制因素作用下,个体自信心的水平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认知。如果学生独立性强,他就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保持进取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学生场依存性强就容易受他人和客观环境影响,难以建立稳定的自信心。
(四)家庭环境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学生自我认识偏差。一般地,性情稳定,自尊心强的家长,其孩子的自信心也强,这些父母倾向于与孩子建立亲密友善的关系,鼓励孩子们自立,允许他们有相当的个人自由。他们与孩子在一起时亲切热诚,充满温情,并通过鼓励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而情绪暴躁、专横的父母则没有给孩子提供行为指导,他们似乎对建立一种稳定的家庭结构缺乏自信心,这样的父母在问题出现时一般用粗暴、专横的方式来管孩子,消除争论,而不是探讨问题。因此,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式下,儿童常常表现出慎重,胆小不自信的态度。
三、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一)实施成功教育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各种锻炼机会,设法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要避免以学生作为单一评价标准,采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因为对学生以外的能力给予积极评价会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促使其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而家长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积极合作,共同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树立适当的榜样
由于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响,因此,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通过树立与其水平相当但取得进步的榜样来进行训练,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个榜样最好是来自学生身边,甚至是各方面的榜样,这样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三)开展积极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基础步骤如下,a、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b、其次让学生参加某项活动,并取得成败经验;c、再者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d、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国外自信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发展,2002
[2]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淮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