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经营,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敬天爱人》一书中,稻盛和夫先生有这样的表述: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人、财、物等经营资源一无所有,我只能从零开始创业,所以,除了重视与员工之间心灵上的纽带,贯彻以心为本的经营之外,我别无他法。
稻盛和夫先生用“以心为本的经营”,最终成就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对比来看,有的企业经营管理陷入了“死循环”,企业家除了抱怨命运不公、机遇不好外,几乎一筹莫展。
其实,还有一条路可以选择,这就是发展“以心为本的经营”,就像稻盛和夫先生当年一样。弗里德曼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来概括经济学,同样,管理学也可以用“人心都是肉长的”来概括。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员工不是机器,不会铁石心肠,所以管理才能持续激发效率。管事先管人,管人要管心。每一个人都有共情能力(理解别人心情的能力),是可以将心比心的。管理者如果能唤醒员工内心(爱与良知),最终会成为一种持续、坚定的组织力量。
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讲:“在经营中最可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烦恼之余,我得出一个结论:'人心’是最重要的。如果说最容易动摇、最难把握的是人心,那么,一旦相互信赖、心心相连,最坚牢、最可靠的还是人心。”
发展“以心为本的经营”,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性格决定命运,这意味着,要改变命运必须首先改变性格。改变自己,需要从改变性格、改变内心开始。
对此,稻盛和夫先生实践了一条道路:“在经营活动上作出的判断必须要基于世间通行的道理,即'原理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把'作为人是正确,还是错误’作为判断基准,遵循这些规范,即使没有经验和知识,也不会出现重大的判断失误。”
简而言之,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顺其自然),而不是按照自
己的性格来做事情(任性而为)。如何做到?必须经常反省——问自己的内心。古圣先贤提倡“一日三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要让日常的忙乱迷失了自己的道路。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别被外物所牵引,做好自己该做的。
有的管理者看起来兢兢业业,却始终管不好公司或部门,要先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自己有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对待公司,对待员工,自己用心了吗?这里的“用心”,指的是用上正确的心。
现实中,很多经营管理上的失败,其实都和管理者“心术不正”有关。他们解决了很多自己制造的问题,以显示能力。最终信用没了,自然会失败,毕竟人无信不立。这也是德鲁克强调“管理者必须有正直的品格”的重要原因。
“只有舍弃自我,才能见到真实。”要做到这一点,绝非容易,但也并非遥不可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