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绿色植物的种类
绿色植物包括孢子植物(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属于低等植物,又分为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属于高等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类植物)。 1.藻类植物
(1)结构简单,大多个体微小,单细胞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的个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素、藻红素等多种色素,植物体呈绿色、红色、褐色多种色彩。
(2)种类:石莼、马尾藻、鹿角菜、紫菜、海带、石花菜、裙带菜、衣藻(单细胞)、水绵(生活在洁净的池塘、小溪的水面,为碧绿、滑腻的丝状物,细胞呈筒状,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带状的叶绿体构成)。
(3)与人类的关系:①是浮游动物、鱼类的饵料 ②大气中90%的氧来源于藻类植物 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食品、食品原料、日用品原料、提取药物、用于养殖、工业材料等。 2.蕨类植物
(1)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出输导组织,体型较大,生活在
阴 暗潮湿的地方,它的茎大都埋在地下,因此地上部分都是叶,叶长而分裂,背面有褐色的斑状隆起,内有孢子,用孢子繁殖。
(2)种类:蕨、凤尾蕨、肾蕨、鹿角蕨、满江红、卷柏、贯众、紫萁、芒萁。
(3)作用:食品(蕨、紫萁);药物(卷柏、贯众、凤尾蕨);绿肥(满江红);强酸性红壤土指示植物(芒萁);观赏(肾蕨、鹿角蕨、卷柏)。 3.种子植物
(1)有根、茎、叶,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一般个体高大,能产生种 子,用种子繁殖。
(2)裸子植物:没有果皮,种子裸露,因此没有果实,只有种子;多为高大的乔木,叶针状、鳞片状,根系发达,适于干旱环境。种类:松(雪松、马尾松),杉(银杉、水杉),柏(侧柏、圆柏),银杏、铁树等。
(3)被子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具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它是植物中最高等、分布最广、种类最多、适应性最强植物类群。它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花卉、药品、木材。
二、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的关系:
1.蒸腾作用:
(1)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主要的器官是叶。
(2)实验:甲枝条去全部叶,乙去掉部分叶,丙不作处理。(作对照) 用三个透明的塑料袋,只套住枝条,扎紧袋口,不能套住花盆(可以防止花盆内的水蒸发到袋内,不能说明袋内的水都是来自植物体)。光下照射后,观察现象:甲,几乎没有水珠;乙,有少量水珠;丙,有大量水珠。得出结论: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3)叶片的结构
叶片分为表皮(上表皮、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有保护作用;表皮上有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气孔是蒸腾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的控制。保卫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光合作用;一般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多。
叶肉由叶肉细胞构成,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的紧密,数量多,叶绿体多,而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数量少,叶绿体少,因此,叶的正面颜色比背面深;落叶时正面向下(重),背面向上。叶肉细胞是光合作用的车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机器。
叶脉有支持、输导作用,叶是一个器官,由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构成。
(4)影响蒸腾作用因素:光照强度(大,蒸腾强)、环境温度(高,蒸腾强)、空气流动状况(快,蒸腾强)、空气湿度(大,蒸腾弱)。
(5)蒸腾作用的意义:植物吸收的水分1-5%的水参与组成植物利用于维持生理过程,95%的水用于蒸腾;①散热 ②促进植物吸水 ③促进水无机盐的运输。 (6)蒸腾作用的时间:时时刻刻,一天中最强的时候是中午2:00左右,一年中最强的时候是夏季。
(7)蒸腾作用的应用:移栽植物时要降低蒸腾作用:①去掉部分枝叶 ②阴天或傍晚移栽 ③移栽后要遮荫。
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实验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①暗处理:将银边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遮盖,照光:选取一片叶,用黑纸片把该叶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作对照,变量是光)移至光下,几小时后摘叶,去纸片
③脱色:将该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
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漂洗
⑤加碘液染色
6冲洗观察现象:叶片见光部分,遇碘变蓝,得出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得出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银边(无叶绿体)见光部分,遇碘也不变蓝,得出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二:金鱼藻上倒罩着短颈漏斗,移至光下,用试管收集气体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
实验三:将相同的两枝条暗处理后,放入甲、乙两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实验变量:有无二氧化碳)和清水的水槽中,并用玻璃罩倒扣,密封,放置光下,一段时间后,各摘下叶片,脱色,加碘液,观察现象:甲不变蓝,乙变蓝,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实验也可以利用碳酸氢钠释放二氧化碳的来完成实验(见课本66页实验)。
光合作用的应用:农业上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如: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3.呼吸作用:细胞内有机物在氧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实验一:将萌发的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装入甲保温杯中,乙煮熟后装入保温杯中,并各插入一只温度计,密封。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甲内的温度计的度数大,乙小,
得出结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如:刚收获的小麦,堆放在一起,一段
时间后,将手深入到小麦堆内会感到热)
实验二: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甲乙两保温杯中,观察现象:放入甲内的蜡烛熄灭,乙内的继续燃烧,
得出结论: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
实验三:将甲乙内的气体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通入甲气体的石灰水变浑浊,乙不变浑浊。
得出结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此实验还可以改为用“黑”色的塑料袋套在一植物体上,然后将里面的气体排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用黑色的塑料袋的原因是: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在无光条件下,不能光合作用,可以避免影响实验的现象。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的去向:①转变成热量散失 ②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有机物的合成与运输;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等。
呼吸作用的应用:(1)农业上采取措施,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①田间松土 ②及
时排涝
(2)储存上,降低呼吸作用:①储存粮食,要及时晒干,并保持
低温、干燥的环境 ②储存水果、蔬菜,要在低温下、并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降低氧的浓度。
知识拓展:(1)植物的一片叶,在一天中的重量变化规律:傍晚大于深夜大于早晨。因为:白天的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到了傍晚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深夜不进行光合作用只呼吸作用消耗了部分有机物,到了早晨消耗的更多。
(2)如何提高大棚内的蔬菜的产量?
①改善大棚的棚膜的透明度,增加进光量
②保持棚内一定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时通风换气 ③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晚适当降低温度
生物第七册(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人是由细胞→组织(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系统→人体,人体有8大系统构成:
1、运动系统,运动、支持、保护。 2、生殖系统,生殖。
3、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4、呼吸系统,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主要器官是肺,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5、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主要器官是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6、泌尿系统,泌尿和排尿;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 7、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由脑、脊髓、神经构成。 8、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第四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尿的形成和排出
1.人体的生命活动会产生许多代谢废物如:CO2、水、无机盐、尿素等,这些代谢废物排出有三个途径:
(1)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主要是肾)以尿(水、无机盐、尿素)的形式排出; (2)一部分通过皮肤以汗(水、无机盐、尿素)的形式排出;
(3)CO2和一部分水则通过呼吸系统(主要是肺)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人体将代谢废物(由细胞氧化分解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2、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输尿管、膀胱、尿道是排尿的通道。肾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形成尿的场所。
肾脏 左右各一个,每个肾由皮质(似蚕豆,红褐色)、髓质(颜色较浅)、肾盂(漏斗状)组成。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正常人约有200多万个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囊由肾小囊腔和肾小囊壁组成;肾小囊是一种双层壁的囊。肾小体分布在皮质内,肾小管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内;皮质内既有肾小体又有
肾小管,髓质内只有肾小管。肾动脉分出的小动脉,在肾单位内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第一次由入球小动脉分出许多毛细血管,盘绕弯曲形成肾小球,肾小球是个血管球,肾小球的另一端又汇成出球小动脉;第二次由出球小动脉的另一端再次分出许多毛细血管,分布在肾小管的周围,最后,汇成为肾静脉。因此说,肾小球的两端都是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的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
3、肾单位内尿的形成: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入球小动脉的管径比出球小动脉要粗,血压高,以形成滤过压,肾小球内的血液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滤过到肾小囊腔内,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肾小管的重吸收
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血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血细胞不能滤过,因此,原尿的成分只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重吸收的物质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送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未被重吸收的尿素,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接着由肾单位流入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暂时贮存),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在肾小球处只是滤过形成尿,而没发生气体的交换,所以,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
(3)尿的形成及排除途径:血液→肾小球的滤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肾小管的重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一部分无机盐)→从肾小管流出尿(水、无机盐、尿素)→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4.排尿的意义:废物随尿液及时排出体外;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及时排尿;每天喝适量的开水。健康人每天大约形成原尿有150升,排尿1.5升,为什么?为什么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排尿是间歇的?肾小管的重吸收;血液循环是连续的,肾小球的滤过是连续的,肾小管的吸收是连续的,所以,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膀胱有贮尿作用,所以间歇排尿。 知识拓展:
a.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不会被滤过,一直在血管中循环流动,而尿素被滤过后,就不会再被重吸收。只有葡萄糖、水、无机盐能被滤过,同时又能重吸收,而且葡萄糖是全部重吸收。若尿液中发现了红细胞或蛋白质,则被称为血尿、蛋白尿;此人患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因为肾小球发生病变。 b.血液、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比较:血液中含有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血浆(含有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与血液相比不含有血细胞;原尿(含有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与血浆相比不
含大分子蛋白质;尿液(含有水、无机盐、尿素)与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它们共同含有的是:水、无机盐、尿素。
c.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血液→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肾静脉。
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1)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生发层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有再生能力。表皮内没有血管和神经,不小心伤到表皮既不会流血,也不会感到疼痛。
(2)真皮比表皮厚,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含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皮试”时疼痛并出血,说明皮试的部位是真皮。
(3)皮肤的附属物有汗腺、皮脂腺、毛发、指(趾)甲。
2.汗液的排出: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汗腺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此处,血液中的无机盐、水、尿素等,进入汗腺形成汗液,由导管排出。
3.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保护:角质层的细胞排列紧密,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分泌的黑色素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真皮中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挤压和摩擦。
(2)再生:生发层细胞的分裂能力
(3)感受外界刺激:真皮中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刺激。 (4)分泌和排泄:皮脂腺分泌皮脂,汗腺分泌汗液。
(5)调节体温:与血管和神经有关;外界环境较高时,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多,皮肤散发热量增加,同时汗液排出量增多,汗液蒸发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知识拓展:①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病房应严格消毒,还应给病人打针吃药,为什么?植皮时最好取自己的皮肤,至少要取到皮肤的哪一结构?
②皮鞋、皮包是来自牛、羊的皮肤的那一层?
③有些人喝酒,脸色绯红,其生理变化发生在皮肤的什么结构?
④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进入干燥、空气温度达160℃烤炉内,站在隔热性很好的垫板上,身体不碰炉壁,且发热体与人距离较远,他们在炉内安全呆了几个小时,既没有烫伤,也没有烧焦,只是体重减轻一些,为什么?
(①人失去皮肤的保护功能,伤口容易感染。植皮时至少要取到生发层,生发层有再生能力。②真皮(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③真皮(有毛细血管)。④回答这一题,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没烫伤,烤焦,说明体温正常,为什么正常?二是:体重为什么减轻?高温使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多;同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蒸发时散热增多,这样使体温保持正常;汗液蒸发散失水分,使体重减轻。)
第五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具有主导作用。
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系统及激素:
1、腺体的分类: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1)外分泌腺是指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的腺体;如:汗腺、皮脂腺、泪腺、唾液腺、肠腺、胃腺、肝脏、胰腺。
(2)内分泌腺是指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腺体。如: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位于大脑的下部,在腺体中起到主导和枢纽的作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胰岛(分泌胰岛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①)、性腺包括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和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2、激素:激素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有重要作用。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 (1)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2)异常症
①幼年时,生长激素不足,身体矮小,智力正常,为侏儒症; ②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身材会异常高大,为巨人症;
③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肢端部器官显著生长,表现为手足鼻下颌肥大,称之为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1)作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①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会身体臃肿,行动呆笨,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身体发育停止,说明了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小狗的新陈代谢和发育。
②在饲养蝌蚪时,添加甲状腺激素制剂,短时间内变成小型的青蛙,说明了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幼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④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食量大增、消瘦、易激动、失眠健忘、心率、呼吸频率偏高。
⑤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预防此病的措施:食盐加碘及常吃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 ⑥“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一代肿”是因为成人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大脖子病。“二代傻”是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患呆小症,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就有了“三代四代断根芽”。 3、胰岛素:胰岛分泌胰岛素
(1)作用:能够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主要的方式: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②加速血糖的分解。因此,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的浓度。
(2)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注射胰岛素,不能口服(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进入胃和小肠会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失去治疗作用)。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且出现消瘦和疲乏。(3)通过研究发现: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由胰管排出;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胰岛素。因此,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一、神经系统:
1、组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接收、分析、综合信息、发出指令);脑神经和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传递信息); 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①作用:神经系统主要是由亿万个神经元构成。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变化,并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这种能传导的电信号叫神经冲动。 ②组成: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其中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呈树枝状,较短,数量较多;作用是收集信息和将信息传至胞体;轴突的分枝少,但较长,只有一条,作用是: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肌肉、腺体或其他神经元。
③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内的传导途径:树突→胞体→轴突→另一神经元的树突。 ④轴突或长的树突和外面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⑤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构成一条神经(神经可以称为器官,因为它由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
⑥神经纤维的末端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全身。 ⑦神经元的功能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二、脊髓:
1、位置: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
2、组成: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外白内灰:灰质在中间,色泽灰暗,蝴蝶形,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白质在灰质周围,色泽亮白,由神经纤维构成。 3、作用:
①脊髓的灰质是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在灰质内,许多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成的结构称为神经中枢。脊髓灰质中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脊髓灰质中的缩手、眨眼、吮吸、排尿、排便等反射的神经中枢)。这些低级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如:1、正常的成年人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场所排尿。2、某人因意外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处于脊髓下部的排尿、排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随时大小便,而且毫无觉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证实了: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也就是脊髓的灰质具有反射的功能。在此实验中,①为什么必须破坏青蛙的脑?(因为将脑破坏后,才能确保脊蛙的反应,只是在脊髓的参与下完成)。②为什么最后又破坏掉蛙的脊髓?(因为破坏了蛙的脊髓,再看蛙的反应,可以和没破坏脊髓时的现象,作对照)。
②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因此脊髓具有传导功能。(如:来自人体器官的神经冲动,沿脊神经进入脊髓,沿脊髓白质内的上行神经纤维传到脑,脑发出的神经冲动沿下行的神经纤维传到脊髓,再由脊髓传到人体大部分器官,完成各种生理
活动。由此得出:1、脊神经把脊髓和人体的大部分器官联系起来;2、脊髓成为脑和躯体、内脏的联系通道)。 知识拓展1.当手偶然碰到火,先缩手先感到痛?
答案:先缩手后感到痛。
2.写出缩手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答案:手皮肤上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脊神经的传入神经→脊髓灰
质的缩手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手臂的肌肉上的效应器收缩,完成缩手动作。
3、感到疼痛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答案:手皮肤上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脊神经的传入神经→脊髓白
质的上行传导纤维→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感到疼痛。由于这一神经冲动传导的距离较远,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所以是先缩手后感到痛。此实例证实了脊髓的两个功能:缩手——反射功能;感觉痛——传导功能。
4、若脊髓的某个部位受损,它控制身体的相应部位发生感觉丧失或行
动瘫痪,那么,这个部位分别是?(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灰质)。
5、由神经纤维构成的结构有:神经、白质;由细胞体构成的结构有:
神经节、灰质、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三、脑:
1、位置:位于颅腔内,
2、组成: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①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脑干背侧,主要的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杂技中的走钢丝的演员,小脑应该特别发达。喝醉酒的人,走路摇晃是小脑被酒精麻痹了。
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生命中枢”: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若:脑干受损,呼吸和心跳将停止,危及生命。“植物人”有呼吸和心跳,说明脑干是完好的。
③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是灰质由细胞体构成,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以内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神经纤维将大脑两半球及小脑、脑干,脊髓联系在一起。大脑皮层的表面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增大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大脑皮层调节全身各器官活动,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即神经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管理身体对侧的皮肤和肌肉的感觉)、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语言中枢(人类特有的,与说话、阅读、书写、理解、语言有关)。 3、知识拓展:①某人右侧躯体半身不遂,是哪侧的什么中枢受损?
答案:左侧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 ②某人左侧的躯体麻木是什么中枢受损? 答案:右侧的躯体感觉中枢
③一人喝醉后,走路摇晃是酒精麻醉了什么?语无伦次是为什么?出现视力模糊为什么?继而摔伤后,为什么不感到疼痛?再次摔倒,伤到头部的什么部位后死亡?
答案:小脑;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脑干。
④另一醉酒人摔伤腰部,医生给其做膝跳反射实验正常,但是他却感觉不到反射的发生,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伤到了脊髓的白质或是酒精麻痹了其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⑤打字员盲打,必需参与的中枢是哪些?
答案: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
⑥盲人阅读盲文,首先参与的中枢有哪些?其次有哪些? 答案:首先是躯体感觉中枢,其次是语言中枢。
⑦聋哑人看手语教师的手势,首先参与的神经中枢是什么?其次有哪些?
答案:视觉中枢,语言中枢
⑧支配右手写字的神经和神经中枢分别是什么?
答案:右侧的脊神经和左侧的躯体运动中枢及语言中枢。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 反射:
1、 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
基本方式。
膝跳反射是指快速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小腿突然跳起的现象。此实
验需要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的搭在另一条腿上。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小腿不会出现突然跳起,因为,膝跳反射是脊髓控制的低级神经活动,同时受大脑的控制。
2、 反射弧: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
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到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做出收缩反应)
3、 判断反射弧五个结构的方法:①根据感受器(类似皮肤的结构图)和效应器
(肌肉细胞图)的图形来判断 ;②根据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方向来判断; ③有隆起的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若: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将无法进行。原因是:反射弧不完整。医生经常用测试各种反射的方法,来检测病人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4、 反射的类型: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完成;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永久性的不可消退;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以上的中枢在脊髓),吸吮反射、呼吸反射(以上的中枢在脑干)。
(2)条件反射是后天生活中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有大脑皮层参与完成;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可建立,也可消退;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①给狗喂食(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狗
在吃食物时,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属于非条件反射)。②摇一次铃,铃声刺激(铃声此时为无关刺激),没使狗分泌唾液。③每次喂狗以前摇一次铃,如
此重复多次(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无关刺激,将这两种刺激多次结合)。④一段时间后,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条件反射建立,铃声这一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因此条件刺激是由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多次结合而形成。即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属于条件反射。 5、知识拓展:
1、要想让狗一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这一条件反射活动不消退,则需要如何做?答案:不断给狗食物,这一非条件刺激进行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2、吃梅、看梅、谈梅流唾液,分别属于什么反射? 答案: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狗吃骨头、看骨头、谈骨头分泌唾液,分别属于什么反射?哪一个是虚
构的?为什么?
答案: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谈骨头分泌唾液是虚构的;因为狗没有语
言中枢,不能谈话;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谈梅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
4、人与动物的条件反射的异同点? 答案:人与动物都具有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是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是对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动物没有这种能力。
5、条反射建立的意义?答案:使生物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1)免疫的主要功能有: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A:若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如有的人注射青霉素休克;有的人吃鱼虾起荨麻疹,瘙痒。B:防御功能过低或缺乏,则容易发生反复感染。C:当自我稳定功能异常时,会对自身细胞发生反应,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D:当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易形成肿瘤。 (2)免疫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防线:
a:组成:皮肤和黏膜。
b:作用:皮肤有保护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它的分泌物能杀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能阻挡和清除异物。 ②第二道防线:
a: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b:作用:有些血液、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死亡;有些血液中和淋巴结、脾脏中含有的吞噬细胞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菌。 2、非特异性免疫:上述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非特异免疫。如:烫伤皮肤容易感染是失去了皮肤的保护作用。吸入病原体,人不一定得病,是黏膜的清扫作用;感染后皮肤出现红肿,有时自己痊愈,是人体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灭作用。
③第三道防线: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脾脏、胸腺、淋巴结)组成。
3、特异性免疫: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4、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5、抗体:抗原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清除该抗原后,仍存留人体内,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抗体按照同样方式将抗原清除。某种抗体只与刺激它产生的那种抗原结合。如:甲肝抗体只能对甲肝病毒有抵抗作用,对腮腺炎病毒等其它病毒不起作用。某人与麻疹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患麻疹,可能是因为:他患过麻疹或接种过麻疹疫苗。
6、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疫苗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使其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功能。接种的疫苗有: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百白破混合疫苗:百日咳疫苗、白喉疫苗、破伤风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肝疫苗(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预防接种是重要的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措施。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一、花的结构和类型 1、 花的结构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雄蕊。
(2)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3)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 (4)雄蕊包括花药、花丝 2、 花的类型
(1)从花蕊的情况看,花可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
单性花:指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如黄瓜花、杨花、柳花
两性花:在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如桃花、百合花 (2)从花的着生情况看,花可分为单生花和双生花
①单生花的特点:花单独生长在茎上,花朵一般比较大。如桃花、百合、黄瓜
②花序的特点:花按照一定的次序着生在变形的花托即花轴上,每一朵花都比较小,但组成花序后变得明显。如向日葵、玉米、柳 3、知识扩展:
a:具有雌蕊无雄蕊可以结果实(通过人工授粉)。
b:具有雄蕊没有雌蕊不能结果实。如谎花
C:当摘出一朵花的那一部分后,这朵花就肯定不会在发育成果实。(答案雌蕊
二、传粉与受精 1、传粉
(1)概念: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子柱头上的过程。 (2)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a: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异花传粉。如鼠尾草、玉米
b: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豌豆。 C:异花传粉的花可分为虫媒花(花香花大、艳丽花冠、靠昆虫传粉)和风媒花(无艳丽色彩、靠风力传粉) 2、受精
(1)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①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柱头上黏液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②花粉管通过花柱伸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
③花粉管中具有精子,胚珠内具有卵细胞。花粉管进入胚珠后,释放出精子。 ④精子与卵细胞与融合,形成受精卵。
(2)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两性生殖(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是生物界最常见、最重要的生殖方式 。 3、人工授粉
a:概念:用人工的方法,从雄蕊上采集花粉,再将花粉传授到雌蕊柱头上的技术.
b:意义:在植物杂交试验和植物育种上达到杂交育种的目的;在农业生产上,因风力不足或昆虫缺乏,达到增产的目的。 三、果实和种子和形成 1、果实和种子的发育 (1)子房发育成果实。 (2)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3)胚珠发育成种子。 (4)胚珠内的卵发育成胚。 (5)珠被发育成种皮 (6)柱头、花柱、花萼凋落
(7)子房只有一个胚珠,果实里就只有一粒种子,如向日葵、玉米;子房里生有多个胚珠,果实里就含有多粒种子,如花生、番茄。 2、种子的结构
(1)基本结构: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 (2)分类
①双子叶植物:种子由种皮、胚、胚组成,胚中有两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如菜豆。
②单子叶植物:种子由种皮、胚、胚乳组成,胚中只有一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如玉米(玉米的种皮和果皮机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习惯上也将玉米的果实称为种子)。 四、植物的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
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营养繁殖: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
(2)用茎繁殖的方法有:扦插(如杨、柳、月季)、嫁接(如苹果、桃、梨:有芽接、枝接两种方式:嫁接成活的关键让接穗和砧木得形成层结合在一起)压条(如石榴、桂花)。
2、植物的组织培养
(1)概念: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2)优点:在短时间内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2、两栖动物的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 3、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第三章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一、婴儿的诞生 1、男性生殖系统
(1)主要性器官睾丸,也是男性的性器官,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附属性器官及作用
①附睾:能贮存和输送精子。
②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有利于精子活动。 ③输精管和阴茎:输送精液的管道。 2、女性生殖系统
(1)主要性器官卵巢,也是女性的性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2)附属性器官及作用
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的管道,也是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②子宫:孕育胎儿和定期发生月经的场所。 ③阴道: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 3、受精作用
(1)人生殖的开始:从生殖系统产生两性生殖细胞开始。
(2)男性生殖细胞---精子,蝌蚪形。在睾丸中形成后,在附睾内贮存,经附睾、输精管、尿道排出体外。
(3)女性生殖细胞---卵巢,球形。是人体最大细胞,含有丰富卵黄。
(2)过程: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若在输卵管里与一个精子相遇,则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4、胚胎发育
(1)受精卵:是新生命的第一个细胞。受精卵的分裂标志着人类个体发育的开始。 (2)发育过程
①怀孕:受精卵沿输卵管向子宫移动,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②胎儿:胚胎发育到第8周末外貌开始像人,从这时起到出生前的胚胎, ③分娩: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
(3)营养物质的获得: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血液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5、人体的生长发育经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1.定义:遗传是指后代与亲代的相似现象。
2.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因为控制遗传现象的遗传信息储存在这些遗传物质中,这些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3.染色体、DNA、基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染色体是指利用染色技术对正在分裂的细胞进行染色,可以看到细胞内存在着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DNA(主要的遗传物质)。
(2)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状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3)基因是指DNA上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4)三者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在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分子也是成对的,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即: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4.意义:一般情况下,同种生物所含有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因此,细胞内所包含的基因也是相对稳定的,从而保证了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稳定的遗传信息。如:果蝇4对染色体,豌豆7对,玉米10对,水稻12对,人23对。 二、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数目:23对 2.种类
(1)常染色体:和性别无关的染色体,有22对。
(2)性染色体:能决定个体的性别染色体,有1对。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相同的用XX表示,男性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不相同的用XY表示。
3. 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1)在人的生殖过程中,经过一种特殊的方式的细胞分裂,使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2)分裂后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内各含23条染色体,但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细胞核融合在一起,受精卵中染色体又恢复为23对,23条来自母亲,23条来自父亲,因此,后代体细胞中具有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
(3)人类的遗传通过染色体在亲代与后代之间传递实现的。 4.性别决定
(1)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X,将来发育成女孩。
(2)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Y,将来发育成男孩。
(3)受精时,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是随机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的性别也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三、性状的遗传
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如:鸡冠的性状,花的颜色等。
相对性状: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小麦的高茎与矮茎,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种子的圆滑与皱缩。
判断:狗的黄毛与卷毛(×),不是同一性状;狗的黄毛与牛的黑毛(×),不是同种生物。 2.基因与性状
(1)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2)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3)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如a)。AA或Aa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aa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因此,性状表现为隐性性状的概率低,表现为显性性状的概率高;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并控制着后代性状表现。
(4)遗传图解:控制人双眼皮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人单眼皮的基因用a表示,若女儿为单眼皮,父母均双眼皮,则这三口之家的基因组成为:女儿为aa,父亲为Aa,母亲为Aa。若母女都为双眼皮,父亲为单眼皮则:女儿为Aa,父亲为aa,母亲为Aa或AA(如右图所示) 四、生物的变异
1.定义:变异是指后代与亲代之间及后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 2.类型: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能遗传给后代。如:狗的毛色不同,金鱼是鲫鱼人工选择形成的,无子西瓜(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白化病,血友病(基因的改变)。
不遗传的变异是指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如:在野外工作人员的皮肤黑,种在肥沃土地上的小麦长势健壮。 根据对生物个体来说,又可以分为有利变异(如小麦的矮杆变异)和不利变异(如小麦的白化苗)。
3.意义: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各种有利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的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4.遗传变异的应用:①逐代挑选变异,培育优良品种
②人工方法(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使染色体和基因发生改变产生新变异个体,获得新品种 ③利用航天技术进行空间的技术育种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一、 生命的起源
1. 原始大气的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与现
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 2. 生命起源的过程:
(1) 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等的条件的激发下,形成
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随降雨汇入原始海洋。 (2)
有机小分子物质 无机小分子物质
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形成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聚集并在外表形成独立的体系,经不断完善后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值,原始生命诞生。
有机大分子物质 独立体系
原始生命
(3)结论: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3. 实验探索:
(1) 米勒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小分子物质
阶段。
(2)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
胰岛素,这证明了生命起源过程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
1.自然选择
(1)定义:这种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是这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例如: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2)提出:达尔文与1958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他的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内容: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4)特点:长期、缓慢地发生或是骤然发生。 2.人工选择
(1)定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2)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时间短、见效快。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定义: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一块农田等
2.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环境。 3.成分: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
(1)非生物成分 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2)生物成分 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定义: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如:草→兔→蛇→鹰
(2)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之间是借助食物链相互联系的。
(3)生物富集: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的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的现象。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即最高营养级。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大,食物网越复杂;而且食物网中,植物的数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大于肉食性动物数量。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1)定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
(3)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消费者级别:是指消费者在某一食物链的位次。如:草→兔→蛇→鹰,兔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兔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鹰为三级消费者,则为第四营养级。
注意:在食物网中,消费者的级别是不固定的。
(4)能量去向: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 ③流入分解者。
(5)特点:①单向、不循环(只能由上一营养级流入下一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流入下一营养级)
所以,营养级越高,能量散失越多,储能越少,生物个体数量也越少;同时也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
(6)意义: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从而大大提高能量流动的利用效率。 2.物质循环
(1)定义: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
(2)特点: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他们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完成的;这两个过程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根据人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自然生态系统 根据地理因素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它是最复杂、最稳定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作用;影响该系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②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起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作用;影响该系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③荒漠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非常简单;影响该系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与水分。
(2)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
人是影响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调节方式:自我调节,例如:某岛上有驼鹿和狼,若有一年狼群出现一种疾病,大量死亡,随后一年鹿群的变化: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呈现动态的平衡);
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调节能力: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调节能力的大小,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最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最小。
第七单元《现代生物技术》
一、基因工程
1.原理: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表达
②遗传密码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是通用的
2.概念: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巧妙地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从而改造其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品种。这种还有非自身基因的生物被称为转基因生物。
3.应用: ①定向改良作物和家畜品种。例如,“肉土豆”、抗冻番茄、抗虫棉等
②生产某些药物。如干扰素(世界上第一个产业化的基因工程产
品)、胰岛素、生长素等。
4.相关文件:《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农业转基因管理条例》 注意:转基因生物不能通过有性生殖将该性状传递给下一代。 二、克隆技术
1.原理:生物的无性繁殖
2.概念:只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群体。 3.“多利”的培育过程:①去核卵细胞获得
②体细胞核的获得 ③重新组合 4胚胎移植
4、应用:①快速培育有优良品质的作物和家畜品种
②植物的组织培养 ③拯救濒危动物
5.克隆与伦理:我们要共同遵守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理性的开发和利用克隆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